戏曲中戴一根翎子的人(翁偶虹)
舞台上戴一根翎子的扮相,是由戴两根翎子分化而来的。
剧中人戴双翎子,有的是为了夸张地表现其威武形象,如《战宛城》的典韦、许褚;有的是为了夸张地表现其英俊,如《辕门射戟》的吕布,《群英会》的周瑜;有的是为了夸张地表现其刚健婀娜,如《穆柯寨》的穆桂英,《樊江关》的樊梨花;有的是为了夸张地表现其桀骜跋扈,如《赵氏孤儿》的屠岸贾;有的是表示异国衣冠,如《苏武牧羊》的壶衍鞮;有的是表示“绿林”首领,如《断密涧》的李密等等。用法很多,因人而异,逐渐地成为程式。凡是能够“荣”戴双翎的,必须够得上这些程式的标准。有些人物,身份较低,气度较差;或举止不够严肃,或品质应受批判,而又必须用这些程式表现他们,便采取戴一根翎子的办法。象《六月雪》、《玉堂春》的刽子手,既非武将,也非英雄,但又需要夸张地表现他们的威武形象,便只戴一根翎子。《时迁偷鸡》的草鸡大王,名义是“绿林首领”,实际是个草包,所以也只戴一根翎子。《挑滑车》的吐须龙、吐须虎是跟随黑风力来支援金兀术的,他们同是异邦人士,而身份既低于兀术,又低于黑风力,所以也只戴一根翎子。
从以上这些人物使用一根翎子来看,一根翎子是由两根翎子的程式中分化而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则与两根翎子异曲同工。
(摘自《翁偶虹戏曲论文集》)
剧中人戴双翎子,有的是为了夸张地表现其威武形象,如《战宛城》的典韦、许褚;有的是为了夸张地表现其英俊,如《辕门射戟》的吕布,《群英会》的周瑜;有的是为了夸张地表现其刚健婀娜,如《穆柯寨》的穆桂英,《樊江关》的樊梨花;有的是为了夸张地表现其桀骜跋扈,如《赵氏孤儿》的屠岸贾;有的是表示异国衣冠,如《苏武牧羊》的壶衍鞮;有的是表示“绿林”首领,如《断密涧》的李密等等。用法很多,因人而异,逐渐地成为程式。凡是能够“荣”戴双翎的,必须够得上这些程式的标准。有些人物,身份较低,气度较差;或举止不够严肃,或品质应受批判,而又必须用这些程式表现他们,便采取戴一根翎子的办法。象《六月雪》、《玉堂春》的刽子手,既非武将,也非英雄,但又需要夸张地表现他们的威武形象,便只戴一根翎子。《时迁偷鸡》的草鸡大王,名义是“绿林首领”,实际是个草包,所以也只戴一根翎子。《挑滑车》的吐须龙、吐须虎是跟随黑风力来支援金兀术的,他们同是异邦人士,而身份既低于兀术,又低于黑风力,所以也只戴一根翎子。
从以上这些人物使用一根翎子来看,一根翎子是由两根翎子的程式中分化而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则与两根翎子异曲同工。
(摘自《翁偶虹戏曲论文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