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美孚 (小說風‧第十五期)
〈走出美孚〉
回憶在美孚工作的那段日子,每天必須走入這個密封的「巨繭」。這裡名為私人樓宅,但大部份建築物已有三十多年樓齡,灰溜溜的外牆總是密匝匝地擠壓在一起,牆上經常有修補工人搭建竹棚,這些建築物在雨天尤其危危欲墜。久被雨水沖蝕的瀝青路貫穿其間,廢氣的微塵上昇至行人天橋底部和大廈外牆上,累積成一層層污垢,酒樓的煙囪在戲院正門旁邊排放出一縷白煙,再回望遠方的青山和荔枝角的工廠大廈,竟被無數馬路環抱,令人不得不相信,這就是九龍市區的真正面貌。
但我一直幻想自己是逃犯,即使得到半個小時,也要逃離這個「巨繭」,所以每天吃飯時間都匆匆吃完一頓飯,珍惜賸下來的時間,到美孚新邨背後的荔枝角公園坐坐,或者從索性走出公園,走到更遠的地方去。每次我沿著美孚廣場地面走廊,朝向看得見陽光的方面走過去。雖然那不是日落的方向,但微小的日光仍透過兩幢大廈中間的狹小馬路,照射過來,沿著那狹窄的馬路,一邊是停車場,一邊是地利亞學校,一直走到盡頭便是荔枝角公園,一座噴水池在公園前面興建。就像政府轄下其他公園的設計,遊人大概不會猜到這個噴水池有甚麼作用。
然而荔枝角公園大概屬於全港最美麗的公園了,政府在這裡興建了一座嶺南式建築,名為「嶺南之風」,它的草圖對嶺南庭院作出最粗略的模仿。在這裡,池塘、長廊、園林和台榭全部一應俱全,可是從木雕、磚牆、屋瓦到飛簷,沒有一樣可稱得上是精緻,噴水池背後的舞台和觀眾席,與嶺南庭院一點也不合襯,但它大概屬於全港最美麗的公園,這多麼諷刺!然而我卻坐在這座拙劣的仿古建築裡,耗掉無數茶餘飯後的光景,在美孚工作的三年內,沒有一天不和它打個照面,甚至陰晴不改。我大概找不到一塊綠油油的淨土,可以像荔枝角公園般,讓我在辛勞工作中找一線縫隙,鬆一口氣。
坐在水榭的木椅上,我望向池塘對面的燕子亭、池塘上的曲徑,甚至較遠的樓台,有時候想像那幅磚牆背後,有甚麼人在緩跑或步行。那幅牆上長滿蔓藤,雖只有一層高,卻阻礙了後面草坪地和公園板球場的視綫,於是我離開水榭,走到牆壁外的世界,散步也好,坐在長椅上也好,起碼視綫不受庭台樓閣的羈絆。
離開小小的嶺南建築群,眼前是一片稍微高低起伏的草坡,光裸的土地上長著稀疏的榕樹,緩跑徑在條塊的草地中間伸延交錯,有時還會看見緩跑者的身影。我經過板球場,穿過蓊鬱的樹蔭,卻見地平綫上,那過早泛黃的晚霞,已懸掛在西邊的山丘上,這片山丘仍將公園的運動場擋在背後,我雖然有股衝動跑上去眺望更遙遠的風景,但一看手錶,已差不多六點鐘,要回去工作了,於是短暫的旅程就此結束。
美孚的晚霞似乎比鄰近地區更早來臨,暮色也更蒼茫,回眸美孚新邨,已是華燈初上,公園卻彷彿要留住那片夕陽,令晚霞在萬家燈火的映照下顯得孤寂。身處荔枝角公園就像站在地平綫上,一邊是喧囂的住宅區,一邊是鐵路、高架橋以及葵涌貨櫃碼頭,而在貨櫃碼頭外邊的,是海洋。公園的草地連綿不絕,直至山坡下的鐵絲網前面戞然而上,透過鐵絲網張望,前面是高架天橋和路軌,就像古代的直布羅陀海峽,矗立著一塊石碑,警告人們不可逾越大地的邊沿,不可闖入鐵絲網外邊禁止進入的世界,那是不許居住和遛達的地方。
生活在香港,我們習慣了把土地割裂成街道和地區,再把街道和地區分割成路段和地段,路政署、地政署,以及形形色色的政府部門,對於每條街道,甚至每一路段上的所有交通燈、路牌、欄杆,甚至每個垃圾筒,都編了號碼,於是我們忘記了原來土地也有生命,也有居住其上的人和動物,只記得交通燈、路牌、欄杆、街燈、溝渠蓋,甚至垃圾筒的號碼。當土地被切割成不同功能的地段時,它們像牛排般排列在地圖上,上面佈滿了瀝青色的交叉掌紋,它的毛孔呼出了汽車的廢氣,吸入七百萬人的生活所需,它漸漸被抽乾水份,佈滿像腋毛一般的塵埃,塵埃積聚於天橋底,甚至讓外牆長出黑色的霉菌。
美孚新邨就是這樣一個灰濛濛的世界,它的外貌沒有因為周遭的新樓盤而產生「新陳代謝」的作用,建築物的骨架漸漸乾枯、老朽,即使粉刷外牆仍未能把外貌翻新,更遑論清除牆角裡的白蟻和蜘蛛網。每當我經過這些塵封的樓梯、暗道、陽台,有時候真覺得美孚新邨是一個古老的迷宮,起碼從蝴蝶谷向下面望去,美孚真的像一座擁擠的小城,就在海浪退潮的礁灘上建立起來,而葵涌道高速天橋則逕直穿過這座小城的心臟,把它切開兩份,第五、六期新邨被孤立在山腳下,面積較小但較為謐靜、乾淨,而在天橋的另一邊,空氣總是污濁一點,那裡有街市的喧嚷,從戲院到地利亞學校的馬路上,空氣充滿塵埃,從早到晚,都有不同車輛的廢氣源源不絕的由高架天橋,飄向住宅單位的陽台,還有學校的窗玻璃。
我對美孚印象不好,但又必須在這裡上班,所以一到吃飯的時間,我總想「走出美孚」,有多遠走多遠,走到一個恬靜無人的角落,讓六根充電後才回到工作崗位。我一直實行這異想天開的計劃,從曼克頓山到盈暉臺,都有我的足跡,有時候,我甚至經過行人天橋走上荔景山路,山路環抱著山腰的瑪嘉烈醫院,再往前走便是貧窮人住的荔景邨,在途中還可以透過路邊雜草叢生的鐵絲網,眺望前面的葵涌貨櫃碼頭,它在金色的粼波中,顯得格外宏偉、壯麗,這就是「城市之美」。
離開醫院的山路,中途經過西鐵站上蓋公園時,總想望向西沉的夕陽下,看看葵涌道天橋的繁忙景象。蓋頂公園的邊沿鋪設了大片花圃,如果不是踐踏草地的話,通常很難看得見天橋,只有從地鐵通往西鐵入口的電梯間蓋頂,在那道長長的樓梯盡頭,才能踏過乾涸的泥巴,眺望那來往如鯽的車輛。只有站在高處,才能擺脫城市建築物的羈絆,透過眺望遠處的風景來釋放久被勞役的心靈。
從美孚新邨走行至荔枝角公共圖書館,中途經室內運動場及游泳池步行至荔園方向,你便發現今日荔園的所在地,竟變成了「盈暉臺」,英文名是Nob Hill,很像英國地名。它位處隘口之前,踞立於九華徑山路下的空地上,華荔邨毗鄰,它的網址說「盈暉臺置身於市中心非凡華居,完善交通網絡貫連」,儼然是交通樞紐,可是它距離美孚地鐵站較遠。盈暉臺完全體現了地產商的壟斷,商場內只有集團屬下的超級市場和便利店,其餘的大型商舖也很少,只有一兩間琴行、補習社和幾間茶餐廳。住在盈暉臺的人,大概沒想這裡以前叫「荔園」,裡面飼養了大象、老虎、穿山甲、鱷魚和熊貍,今天這些動物也不再活著。
在美孚新邨的另一面,如今變成了曼克頓山,一幢幢有如方尖碑的建築物,屹立在美孚新邨側邊,曼克頓山原是九巴車廠,記得曼克頓山剛剛落成時,九巴公司將馬路對面的空地用作停泊破舊的巴士,那時候,瀝青路仍在施工,除了消防局和電訊盈科大樓外,便是馬路和馬路。還有一組天橋,橫貫在分隔荔枝角工業區和美孚地段的無人地帶上空,像幾條灰龍在天上漫舞,從曼克頓山的高層住宅望過去,整個景觀就像一片混凝土的荒原。每次走到美孚新邨的邊沿,我總是望一望手錶,發現時候不早了,然後往相反方向匆匆離開。脫離瀝青路和高樓大廈的羈絆,成了我一直未竟的夢想,只是吃飯有時,上班有時,有了時間的限制,就不能追逐遙遠的自由。
在古希臘,人們稱習俗和律法為nomos,它的詞源nemein有「丈量」或「分割」土地的意思,在中世紀的日耳曼社會,它更是封建制度的根據。其實,我們不難理解﹕訂立法律條文的目的,是令政府能夠準確地「丈量」並「分割」土地,送給發展商開拓自己的獨立王國,而馬路和高架天橋將社區割裂成條塊狀的飛地,好讓更多暴發戶可以住在象牙塔裡。當海洋被填平,而陸地被分割,大自然會得到甚麼賠償﹖我們的法律不會回答這個問題。
回憶在美孚工作的那段日子,每天必須走入這個密封的「巨繭」。這裡名為私人樓宅,但大部份建築物已有三十多年樓齡,灰溜溜的外牆總是密匝匝地擠壓在一起,牆上經常有修補工人搭建竹棚,這些建築物在雨天尤其危危欲墜。久被雨水沖蝕的瀝青路貫穿其間,廢氣的微塵上昇至行人天橋底部和大廈外牆上,累積成一層層污垢,酒樓的煙囪在戲院正門旁邊排放出一縷白煙,再回望遠方的青山和荔枝角的工廠大廈,竟被無數馬路環抱,令人不得不相信,這就是九龍市區的真正面貌。
但我一直幻想自己是逃犯,即使得到半個小時,也要逃離這個「巨繭」,所以每天吃飯時間都匆匆吃完一頓飯,珍惜賸下來的時間,到美孚新邨背後的荔枝角公園坐坐,或者從索性走出公園,走到更遠的地方去。每次我沿著美孚廣場地面走廊,朝向看得見陽光的方面走過去。雖然那不是日落的方向,但微小的日光仍透過兩幢大廈中間的狹小馬路,照射過來,沿著那狹窄的馬路,一邊是停車場,一邊是地利亞學校,一直走到盡頭便是荔枝角公園,一座噴水池在公園前面興建。就像政府轄下其他公園的設計,遊人大概不會猜到這個噴水池有甚麼作用。
然而荔枝角公園大概屬於全港最美麗的公園了,政府在這裡興建了一座嶺南式建築,名為「嶺南之風」,它的草圖對嶺南庭院作出最粗略的模仿。在這裡,池塘、長廊、園林和台榭全部一應俱全,可是從木雕、磚牆、屋瓦到飛簷,沒有一樣可稱得上是精緻,噴水池背後的舞台和觀眾席,與嶺南庭院一點也不合襯,但它大概屬於全港最美麗的公園,這多麼諷刺!然而我卻坐在這座拙劣的仿古建築裡,耗掉無數茶餘飯後的光景,在美孚工作的三年內,沒有一天不和它打個照面,甚至陰晴不改。我大概找不到一塊綠油油的淨土,可以像荔枝角公園般,讓我在辛勞工作中找一線縫隙,鬆一口氣。
坐在水榭的木椅上,我望向池塘對面的燕子亭、池塘上的曲徑,甚至較遠的樓台,有時候想像那幅磚牆背後,有甚麼人在緩跑或步行。那幅牆上長滿蔓藤,雖只有一層高,卻阻礙了後面草坪地和公園板球場的視綫,於是我離開水榭,走到牆壁外的世界,散步也好,坐在長椅上也好,起碼視綫不受庭台樓閣的羈絆。
離開小小的嶺南建築群,眼前是一片稍微高低起伏的草坡,光裸的土地上長著稀疏的榕樹,緩跑徑在條塊的草地中間伸延交錯,有時還會看見緩跑者的身影。我經過板球場,穿過蓊鬱的樹蔭,卻見地平綫上,那過早泛黃的晚霞,已懸掛在西邊的山丘上,這片山丘仍將公園的運動場擋在背後,我雖然有股衝動跑上去眺望更遙遠的風景,但一看手錶,已差不多六點鐘,要回去工作了,於是短暫的旅程就此結束。
美孚的晚霞似乎比鄰近地區更早來臨,暮色也更蒼茫,回眸美孚新邨,已是華燈初上,公園卻彷彿要留住那片夕陽,令晚霞在萬家燈火的映照下顯得孤寂。身處荔枝角公園就像站在地平綫上,一邊是喧囂的住宅區,一邊是鐵路、高架橋以及葵涌貨櫃碼頭,而在貨櫃碼頭外邊的,是海洋。公園的草地連綿不絕,直至山坡下的鐵絲網前面戞然而上,透過鐵絲網張望,前面是高架天橋和路軌,就像古代的直布羅陀海峽,矗立著一塊石碑,警告人們不可逾越大地的邊沿,不可闖入鐵絲網外邊禁止進入的世界,那是不許居住和遛達的地方。
生活在香港,我們習慣了把土地割裂成街道和地區,再把街道和地區分割成路段和地段,路政署、地政署,以及形形色色的政府部門,對於每條街道,甚至每一路段上的所有交通燈、路牌、欄杆,甚至每個垃圾筒,都編了號碼,於是我們忘記了原來土地也有生命,也有居住其上的人和動物,只記得交通燈、路牌、欄杆、街燈、溝渠蓋,甚至垃圾筒的號碼。當土地被切割成不同功能的地段時,它們像牛排般排列在地圖上,上面佈滿了瀝青色的交叉掌紋,它的毛孔呼出了汽車的廢氣,吸入七百萬人的生活所需,它漸漸被抽乾水份,佈滿像腋毛一般的塵埃,塵埃積聚於天橋底,甚至讓外牆長出黑色的霉菌。
美孚新邨就是這樣一個灰濛濛的世界,它的外貌沒有因為周遭的新樓盤而產生「新陳代謝」的作用,建築物的骨架漸漸乾枯、老朽,即使粉刷外牆仍未能把外貌翻新,更遑論清除牆角裡的白蟻和蜘蛛網。每當我經過這些塵封的樓梯、暗道、陽台,有時候真覺得美孚新邨是一個古老的迷宮,起碼從蝴蝶谷向下面望去,美孚真的像一座擁擠的小城,就在海浪退潮的礁灘上建立起來,而葵涌道高速天橋則逕直穿過這座小城的心臟,把它切開兩份,第五、六期新邨被孤立在山腳下,面積較小但較為謐靜、乾淨,而在天橋的另一邊,空氣總是污濁一點,那裡有街市的喧嚷,從戲院到地利亞學校的馬路上,空氣充滿塵埃,從早到晚,都有不同車輛的廢氣源源不絕的由高架天橋,飄向住宅單位的陽台,還有學校的窗玻璃。
我對美孚印象不好,但又必須在這裡上班,所以一到吃飯的時間,我總想「走出美孚」,有多遠走多遠,走到一個恬靜無人的角落,讓六根充電後才回到工作崗位。我一直實行這異想天開的計劃,從曼克頓山到盈暉臺,都有我的足跡,有時候,我甚至經過行人天橋走上荔景山路,山路環抱著山腰的瑪嘉烈醫院,再往前走便是貧窮人住的荔景邨,在途中還可以透過路邊雜草叢生的鐵絲網,眺望前面的葵涌貨櫃碼頭,它在金色的粼波中,顯得格外宏偉、壯麗,這就是「城市之美」。
離開醫院的山路,中途經過西鐵站上蓋公園時,總想望向西沉的夕陽下,看看葵涌道天橋的繁忙景象。蓋頂公園的邊沿鋪設了大片花圃,如果不是踐踏草地的話,通常很難看得見天橋,只有從地鐵通往西鐵入口的電梯間蓋頂,在那道長長的樓梯盡頭,才能踏過乾涸的泥巴,眺望那來往如鯽的車輛。只有站在高處,才能擺脫城市建築物的羈絆,透過眺望遠處的風景來釋放久被勞役的心靈。
從美孚新邨走行至荔枝角公共圖書館,中途經室內運動場及游泳池步行至荔園方向,你便發現今日荔園的所在地,竟變成了「盈暉臺」,英文名是Nob Hill,很像英國地名。它位處隘口之前,踞立於九華徑山路下的空地上,華荔邨毗鄰,它的網址說「盈暉臺置身於市中心非凡華居,完善交通網絡貫連」,儼然是交通樞紐,可是它距離美孚地鐵站較遠。盈暉臺完全體現了地產商的壟斷,商場內只有集團屬下的超級市場和便利店,其餘的大型商舖也很少,只有一兩間琴行、補習社和幾間茶餐廳。住在盈暉臺的人,大概沒想這裡以前叫「荔園」,裡面飼養了大象、老虎、穿山甲、鱷魚和熊貍,今天這些動物也不再活著。
在美孚新邨的另一面,如今變成了曼克頓山,一幢幢有如方尖碑的建築物,屹立在美孚新邨側邊,曼克頓山原是九巴車廠,記得曼克頓山剛剛落成時,九巴公司將馬路對面的空地用作停泊破舊的巴士,那時候,瀝青路仍在施工,除了消防局和電訊盈科大樓外,便是馬路和馬路。還有一組天橋,橫貫在分隔荔枝角工業區和美孚地段的無人地帶上空,像幾條灰龍在天上漫舞,從曼克頓山的高層住宅望過去,整個景觀就像一片混凝土的荒原。每次走到美孚新邨的邊沿,我總是望一望手錶,發現時候不早了,然後往相反方向匆匆離開。脫離瀝青路和高樓大廈的羈絆,成了我一直未竟的夢想,只是吃飯有時,上班有時,有了時間的限制,就不能追逐遙遠的自由。
在古希臘,人們稱習俗和律法為nomos,它的詞源nemein有「丈量」或「分割」土地的意思,在中世紀的日耳曼社會,它更是封建制度的根據。其實,我們不難理解﹕訂立法律條文的目的,是令政府能夠準確地「丈量」並「分割」土地,送給發展商開拓自己的獨立王國,而馬路和高架天橋將社區割裂成條塊狀的飛地,好讓更多暴發戶可以住在象牙塔裡。當海洋被填平,而陸地被分割,大自然會得到甚麼賠償﹖我們的法律不會回答這個問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