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电影:《血色将至》和《鬼使神差》
《血色将至》是今年奥斯卡提名影片中最后看到的一部。此时,我才可以说《老无所依》胜出是理所当然的。这五部影片中,《朱诺》的分量明显不够,《迈克尔·克莱顿》的分量也稍欠一些,而且相对而言,新意也不多。《赎罪》的前半部堪称完美,但后半部的叙事过于零散,风格也有较大差异。然后就是这部《血色将至》(又译《血色黑金》、《未血绸缪》)了。片子很长,很多场面也较为震撼(特别是油井燃烧一场),但人物塑造谈不上丰满,和不久前看的《巴顿将军》相比实在有不小的差距。剧情上跳跃性较大,甚至让人有些不太能理解。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看到丹尼尔掘金的个人目的是什么。虽然最后他拥有了大房子,但整部影片没怎么看到他因为享受才挣钱。为了名誉吗?显然也不是。另外,影片关于宗教的批判虽然较为独特(但我更喜欢《密阳》中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但和整部影片的主线总是感觉有些脱节。相反,《老无所依》虽然有些费解,但足够吸引人,足够完整。看了别人的评论,似乎也足够深刻。
《鬼使神差》是香港的彭氏兄弟(彭顺、彭发)在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网上的评分并不高,因为是香港的导演,我才下了看看。但自己的感受还是不错的。故事比较短,但比较完整。就好莱坞的剧作要求而言,该有的都有了。他们以前的电影看得并不多,也不仔细,所以并未能比较出和以前的电影有什么区别。但的确也没看出和一般的好莱坞电影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部电影的特点之一据说是白天闹鬼。这算不算是特点不太好说,但这的确导致画面非常漂亮、非常透亮,720P的画面堪比1080了。
下面转两篇别人关于这两部电影的评论(我还没来得及自己看,呵呵):
一个人的美国悲剧:《血色将至》瞬息天涯 发布于:2008-03-01 10:56
http://www.mtime.com/my/questions/blog/971277/
野兽,完美主义者,骗子,剽窃狂……由丹尼尔·戴·刘易斯惟妙饰演的普兰威尔(Plainview)在《血色将至》中似乎愿意为赢取合约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一切,却唯独不愿透露一丝关于他自身的浅显认识(Plain View)。他总是冷酷而神秘地面对镜头,发音低沉、迅猛,没有丝毫内心变化的痕迹表露,不禁让人怀疑他的敏锐、狡黠与残忍完全是一种天性使然,而P·T·安德森对他的描绘也很可能带着某种矛盾的赞赏与肯定。毫无疑问,普兰威尔是潜行于地球表面美国梦想的耕耘者之一,是那个美好国度新创世福音的传播者之一。当我们第一次看见他时,他不过是一个算不上成功的银矿勘探者,在黑暗、阴冷、令人眩晕的深洞中扭动着硕大、肮脏的鹤嘴锄。然而,那却是一个注定要捍天动地的时代,他发现了从地表汩汩涌出的“黑色金子”,并用它点燃了心中的巨火。他的生活将因此而血色将至?也许。但更为确定的是,那里蕴藏着的是超越其最贪婪想象,甚至超越其理智底线的雄伟财富。
作为一次讲述石油大亨传奇人生的史诗性构建,《血色将至》对于习惯了轰轰烈烈的人们而言或许是平淡的。很长一段时间,影片所表现的平静与沉默甚至让人无法感觉到有事在发生。然而恰恰是这种极为平静的审视,使它具备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大气与深刻。安德森没有通过任何一种可见的奢华符号来表现人在巨大的财富面前可能引发的嫉妒与贪婪,他对于人性的理解带有某种宗教意义上的原罪视角。南佛罗里达石油繁荣的时代背景在安德森的镜头下呈现出一种具有原始气息的混沌和荒芜,这个缺水,种不出粮食,除了石油一无所有的地域需要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来改变自身在迅速发展之文明社会中的地位。于是,作为信使的保罗怀揣着一个关于石油的秘密找到了普兰威尔,期望和野心在一种类似于荒原开垦的契机中得到了对接——普兰威尔试图通过对土地使用权的无情收购填补20世纪初美国西部的广阔空白,同时也打开了存在于人性自身的巨大空白。
踏上那片土地的时候,普兰威尔已经是南加州颇有实力的石油人之一。略去了初步成功的奋斗前史,他的身份被设定为一个指向更大资本的圈地者,某种程度上重复着原始积累的掠夺者。但当地的人们还是接受了他。如果说普兰威尔的贪婪是出于一个资本家利润追求的职业本能,那么其他人的贪婪则是源于一个时代对于财富启示录的简单信仰。他们相信普兰威尔,并不是因为他那10岁的养子HW(他的父亲,可能是之前的参股合伙人,死于一次勘探事故)总是出现在说服的时刻,并不是因为这个象征性的合作伙伴使一个男人为“家族荣誉”而奋斗的价值观变得令人信服,更多的,是因为石油的开采能够带给他们一次改变的机会,是因为这个商人将会赋予他们建造一个更文明社区的政治性允诺,而为了公众的福利而追求卓越正是美国梦想的规条之一。于是,一个自称为“信仰医师”,象征着旧时代灵魂纯洁与崇高的传教士出现了。
讽刺的是,埃利(Eli)的自创教会是在他与普兰威尔商业谈判时价格妥协的利益所得。“第三启示录”的名字本身暗示了其真实的存在本质,那是回响于“旧约的喧嚣与躁动”和“新约的救世福音”之外(或者说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第三种启示,是人在认识到自身贪婪本性之后的无能为力与自我欺骗。埃利对于名誉、尊重和金钱的不断需求实际上使他成为普兰威尔第二个心理失衡的儿子——他的第一个儿子因为那一次“地下石油海洋”的“暴怒狂啸”而永远地转变了和父亲的紧密联系。而埃利对于“父亲”最大的贡献则在于他强迫普兰威尔在公众面前作了一次虚假的信仰转移,剥夺了他对于人的完整性的最后一点理想主义信念,从而进一步使其退缩到一种纯粹的贪欲中,开始为了完全的索取而索取。就像那熊熊燃烧的井喷熄灭后,久久覆盖于天际的黑色浓烟一般。至此,一个关于美国梦的史诗叙述就此终结,另一个关于人与周围世界之对抗的个人叙述就此开始。
你一定还记得安德森以几乎“默片”的形式为影片所作的漫长序幕。整整15分钟时间里,我们听不到一句意义明晰的台词,只有那嗡嗡的嘶嘶的如呻吟般咕噜着的电子和音伴随着像灰色小虫似地一次次爬下地表空洞的普兰威尔。对于广袤荒凉之废弃沙漠的一再强调无情地将已被无限缩小的“人”丢掷于强悍的大自然的力量之中,给人一种难以忍受的压抑感。然而更让人感觉压抑和震惊的画面却出现在影片的最后15分钟里,刘易斯天才的表演缓慢、耐心甚至有些不动声色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令人抗拒却不得不承认其极致完善的真相——疯狂最终战胜了理智,不是在矛盾中对抗的结果,而是本来就该如此的演化。普兰威尔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人们的仇恨,赶走了“一点都不像他”的养子,并亲手杀死了曾经羞辱过他的“第二个儿子”。他实现了通过掠夺足够多的财富以摆脱所有人的理想,他坐在酒气萦绕的房间里,等待着那些曾经与之对抗的人前来向他求助,并最终完成一种命定的自我毁灭,于埃利,亦于自己。
这时,我们才发现这个表面上的历史传说实质上是“一出完全以异质的、恶魔般的个人为核心的荒诞黑色喜剧”。这个恶魔曾经对死于他手中的冒名兄弟说,“我一直在和自己赛跑,我不愿看见其他人成功,我恨大多数人。无数次我回首凝望人群,看不见任何值得去爱的东西。我一直在一点一滴地积累仇恨,我看见人性最坏的一面,不想再看到他们。我需要足够的金钱远离人群。……”然而,他比谁都清楚,他和那些人一样,甚至比他们更邪恶。于是,他放弃了将不可计量的自然财富用于建立一个美好的人间天堂的潜力,放弃了付诸于苍白无力之宗教幻想来获得救赎的绝望努力,他把自我消融于纯粹自私的物质主张中,用一种对不断膨胀的模糊渴望的满足取代了仅仅由扩张收购带来的商业快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属于个人的悲剧,但如果没有那些他所恨的人,没有那些与他对抗的人,他也不可能独自演完这场悲剧,因而,这或许也是属于一个群体,甚或一个时代的现代寓言。
因为压倒性的仇恨而聚敛财富,或许是一个不容易理解的观点。但这个世上究竟有多少人历尽一生才发现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竟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自己讨厌的人。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发现本质的幻灭主题需要时间和耐心,就像影片标题公开声明的那样,“血色将至”有时候往往只是一种对于自己的隐晦预期,不到那个时间你无法体会。很多人都注意到,这是一部以“不”开头的影片,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也是一部以“我完成了(I'm finished!")”为终结的影片。当普兰威尔坐在埃利的尸体旁边,他的管家下楼叫他,他说了这句最后的台词。不仅仅是因为他完成了对于埃利“以其人之道还以其人之身”的报复,更因为他实际上象征性地完成了对于自己的报复。埃利几乎继承了他的一切邪恶——虚伪、狡诈、贪婪。普兰威尔不只是仇恨其他人,他更仇恨自己,而“Finished”在这里还包含这另一层意思,即是完结,毁灭。
7.6
血色将至 (2007)
影评(125)
收藏(381)
《鬼使神差》:彭氏兄弟在好莱坞的失败
http://ent.tom.com 2007年05月22日 16时55分 Tom 专稿 韩兮 关键字:鬼使神差 影评
关键字:鬼使神差 影评
http://ent.tom.com/2007-05-22/000C/32157910.html
《鬼使神差》
鬼是内心之阴暗在外界的映射……
--韩兮
什么是真正的恐怖?当说到这个词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如果不是固定的闪现出雨夜,雷声与闪电,那么就说明你的确是陷入到了恐怕之中,而不是简单地被他人的镜象而强化着。这样的解释虽然不是那么中规中矩,但基本上传达出了彭氏兄弟对恐怖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也基本代表了东西方鬼片的不同之处。
于是,西方在各种影视技术手段运用得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下,拼命地从东方搜索故事以及各位导演这也算是好莱坞虚心之处了。
《鬼使神差》是彭氏兄弟到好莱坞所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但很遗憾,此片怎么看怎么和彭氏兄弟没有什么关系,仿佛是出自一个美国二流导演的手笔,那种超自然的鬼怪灵感都已经荡然无存的,剩下的只是鬼怪或隐或现的一次次搞怪。难道是笔者的免疫力的确强悍到了无坚不摧的地步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纵观这部影片,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然还是那些乌鸦的进攻,莫名其妙地,没有答案的恐怖,但十分不幸,这种恐怖感觉的功臣是希区柯克他老人家,彭氏兄弟仅仅是借鉴了《群鸟》而已。
首先是影片的开始,在那套如哥特氏的木制房子中,深夜,乌鸦立在屋檐之上,天空呈现一种灰黑色,虽然没有雷雨,没有闪电,但从根本上来说,这同样是西方的恐怖,因为哥特氏建筑代表的狭小闭塞,乌鸦代表的邪恶,还有灰黑色的质地,都是我们印象中的西方暗黑感觉。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个场景的发生地是远离市区的,在一片荒地上,于是形成了一种孤独感,而孤独本身永远是可怕的。这种注定可怕的环境,与东方在人群中形成的恐怖则是根本不同的。
接下来便是房子内发生的事情,三个人被那影子所追杀,所有的行凶过程都被观众一目了然了,虽然影子始终没有出现,但这种死人的方式过于动态,仿佛是一场摔跤一般,接二连三的被置于死地,这不能不说是西方那种大力鬼的作为,于是,彭氏兄弟的灵气在这段戏份中体现不出来半分。
许多商业影片,在开始的几分钟都要通过某段戏剧化的情节为影片铺上风格介绍以及背景设置,这是最常规的美国故事片的做法,此片当然也不例外,但本片开头这种风格的演示却令观众很难找到彭氏兄弟的影子,剩下的只是一部普通的美国影片,换句话说,影片在一开始的时候,彭氏兄弟便已经不见了。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一定把彭氏兄弟的那些标签贴过来以证明美国恐怕片有了一种自我的超越,只要影片好看,至于运用到了什么手法似乎并不重要,能不能达到吓到人的目的才是恐怖片的水平所在。如果这开头的部分的确吓到了某些观众,笔者当然无话可说,但事实上,这样的开头太普通了,是任何一位导演都能够操控下来的,所以也便没有什么惊喜之处,更不可能吓着人了。
回到影片本身,这是一部典型的美氏影片,暂且不说彭氏兄弟对影片的掌握,仅从故事而言,这个影片便很美国了。
一家人并不和睦,尤其是洁西由于犯了错误,所以和父母之间几乎无话可说。这是人的矛盾,在恐怖片中,人一定要有自身问题的,这一点的确是东方恐怖的观念,然后便是一些灵异恐怖事件的发生,最后战胜这些事件以后,人自身的问题也得到了良好的解决。光看这种内心矛盾的设置,影片的确颇有东方式的观念在里面,但很可惜,好莱坞对这种人物内心的设置早已驾轻就熟了,于是便失去了当初的新鲜感。
美国人对于家庭的关注可以通过许多影片看出来,所以这部影片以家庭作为切入点,最后一个镜头是在那片太阳花地中,一家人相拥在一起,这也充分表明了这种家庭观念对影片的影响。但正是由于这种家庭问题,影片在故事编排上以及那些恐怖点的设置上便显得十分力不从心,常常会现出一种为恐怖而恐怖的拙劣设计来。
首先,是洁西与弟弟时常被鬼魂所困扰,也许由于小孩子对灵异现象都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吧,于是,洁西把所见到的情况告诉了父母,却遭到了质疑,这家人的关系当然也进一步恶化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关家庭的问题的确被显现了出来。但很奇怪,如果说乌鸦攻击洁西的父亲所罗门是由于冤鬼们死于男主人之手,那么鬼魂为什么还会对这姐弟俩显灵呢?仅仅是他们对灵异现象的敏感吗?于是,这里面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对于鬼片来说,尤其是对于这种似乎是两个家庭轮回参照的鬼片来说,鬼的出现,尤其是冤鬼的出现一般只有两种目的,一是请求伸冤,但由于是鬼魂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所以往往先吓着了主人公,第二种是由于冤鬼自身的经历,所以便错把主人公当成自己的仇人,本片由于两个家庭有相似的境遇,所以第二种的可能性最大。但很可惜,影片中洁西却比自己的父亲更象个受害者,而杀死那家人的最终凶手却是过去的的男主人,所以这种错位显然是很不令人信服的。
究其原因,由于影片女主人公是一个16岁的女性,集合了诸多的商业元素,所以鬼便找她下手了,这是极其可笑的事情,好象冤鬼也懂得商业因素似的。于是,为恐怖而恐怖的做法抛弃了彭氏兄弟编剧时对人物内心的把握以及对鬼进行人性化的阐述。这样一来,本片更是美氏的了,彭氏兄弟在这里仅仅是玩了一个票而已。
最可笑的当是雇工的发疯,作为真正的凶手,太阳花都长成了,冤鬼们却一直没有动他,直到最后才通过乌鸦强迫他对主人公一家实行杀戮,这更显得没有道理了。
所以说,这部影片在剧作的编排上就显得是混乱不堪的,这样也就造成了诸多恐怖点是为恐怖而恐怖的,而另一方面,恐怖点的处理手法也失去了彭氏兄弟的那种灵气,从而也造成了这部影片的失败。
回到彭氏兄弟所说的恐怖概念上来,很显然,东方的恐怖不仅仅是雷电雨夜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对鬼进行一种人性化的解释,换句话说,鬼是内心之阴暗在外界的映射,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东方那种真正的心理恐怖。所以,对于这部影片,彭氏兄弟显然有些操之过急了,在一个不恰当的剧本面前无论如何也无法成功的。
还是期待彭氏兄弟自己原创的作品吧,也许那样更好一些!
《鬼使神差》是香港的彭氏兄弟(彭顺、彭发)在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网上的评分并不高,因为是香港的导演,我才下了看看。但自己的感受还是不错的。故事比较短,但比较完整。就好莱坞的剧作要求而言,该有的都有了。他们以前的电影看得并不多,也不仔细,所以并未能比较出和以前的电影有什么区别。但的确也没看出和一般的好莱坞电影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部电影的特点之一据说是白天闹鬼。这算不算是特点不太好说,但这的确导致画面非常漂亮、非常透亮,720P的画面堪比1080了。
下面转两篇别人关于这两部电影的评论(我还没来得及自己看,呵呵):
一个人的美国悲剧:《血色将至》瞬息天涯 发布于:2008-03-01 10:56
http://www.mtime.com/my/questions/blog/971277/
野兽,完美主义者,骗子,剽窃狂……由丹尼尔·戴·刘易斯惟妙饰演的普兰威尔(Plainview)在《血色将至》中似乎愿意为赢取合约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一切,却唯独不愿透露一丝关于他自身的浅显认识(Plain View)。他总是冷酷而神秘地面对镜头,发音低沉、迅猛,没有丝毫内心变化的痕迹表露,不禁让人怀疑他的敏锐、狡黠与残忍完全是一种天性使然,而P·T·安德森对他的描绘也很可能带着某种矛盾的赞赏与肯定。毫无疑问,普兰威尔是潜行于地球表面美国梦想的耕耘者之一,是那个美好国度新创世福音的传播者之一。当我们第一次看见他时,他不过是一个算不上成功的银矿勘探者,在黑暗、阴冷、令人眩晕的深洞中扭动着硕大、肮脏的鹤嘴锄。然而,那却是一个注定要捍天动地的时代,他发现了从地表汩汩涌出的“黑色金子”,并用它点燃了心中的巨火。他的生活将因此而血色将至?也许。但更为确定的是,那里蕴藏着的是超越其最贪婪想象,甚至超越其理智底线的雄伟财富。
作为一次讲述石油大亨传奇人生的史诗性构建,《血色将至》对于习惯了轰轰烈烈的人们而言或许是平淡的。很长一段时间,影片所表现的平静与沉默甚至让人无法感觉到有事在发生。然而恰恰是这种极为平静的审视,使它具备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大气与深刻。安德森没有通过任何一种可见的奢华符号来表现人在巨大的财富面前可能引发的嫉妒与贪婪,他对于人性的理解带有某种宗教意义上的原罪视角。南佛罗里达石油繁荣的时代背景在安德森的镜头下呈现出一种具有原始气息的混沌和荒芜,这个缺水,种不出粮食,除了石油一无所有的地域需要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来改变自身在迅速发展之文明社会中的地位。于是,作为信使的保罗怀揣着一个关于石油的秘密找到了普兰威尔,期望和野心在一种类似于荒原开垦的契机中得到了对接——普兰威尔试图通过对土地使用权的无情收购填补20世纪初美国西部的广阔空白,同时也打开了存在于人性自身的巨大空白。
踏上那片土地的时候,普兰威尔已经是南加州颇有实力的石油人之一。略去了初步成功的奋斗前史,他的身份被设定为一个指向更大资本的圈地者,某种程度上重复着原始积累的掠夺者。但当地的人们还是接受了他。如果说普兰威尔的贪婪是出于一个资本家利润追求的职业本能,那么其他人的贪婪则是源于一个时代对于财富启示录的简单信仰。他们相信普兰威尔,并不是因为他那10岁的养子HW(他的父亲,可能是之前的参股合伙人,死于一次勘探事故)总是出现在说服的时刻,并不是因为这个象征性的合作伙伴使一个男人为“家族荣誉”而奋斗的价值观变得令人信服,更多的,是因为石油的开采能够带给他们一次改变的机会,是因为这个商人将会赋予他们建造一个更文明社区的政治性允诺,而为了公众的福利而追求卓越正是美国梦想的规条之一。于是,一个自称为“信仰医师”,象征着旧时代灵魂纯洁与崇高的传教士出现了。
讽刺的是,埃利(Eli)的自创教会是在他与普兰威尔商业谈判时价格妥协的利益所得。“第三启示录”的名字本身暗示了其真实的存在本质,那是回响于“旧约的喧嚣与躁动”和“新约的救世福音”之外(或者说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第三种启示,是人在认识到自身贪婪本性之后的无能为力与自我欺骗。埃利对于名誉、尊重和金钱的不断需求实际上使他成为普兰威尔第二个心理失衡的儿子——他的第一个儿子因为那一次“地下石油海洋”的“暴怒狂啸”而永远地转变了和父亲的紧密联系。而埃利对于“父亲”最大的贡献则在于他强迫普兰威尔在公众面前作了一次虚假的信仰转移,剥夺了他对于人的完整性的最后一点理想主义信念,从而进一步使其退缩到一种纯粹的贪欲中,开始为了完全的索取而索取。就像那熊熊燃烧的井喷熄灭后,久久覆盖于天际的黑色浓烟一般。至此,一个关于美国梦的史诗叙述就此终结,另一个关于人与周围世界之对抗的个人叙述就此开始。
你一定还记得安德森以几乎“默片”的形式为影片所作的漫长序幕。整整15分钟时间里,我们听不到一句意义明晰的台词,只有那嗡嗡的嘶嘶的如呻吟般咕噜着的电子和音伴随着像灰色小虫似地一次次爬下地表空洞的普兰威尔。对于广袤荒凉之废弃沙漠的一再强调无情地将已被无限缩小的“人”丢掷于强悍的大自然的力量之中,给人一种难以忍受的压抑感。然而更让人感觉压抑和震惊的画面却出现在影片的最后15分钟里,刘易斯天才的表演缓慢、耐心甚至有些不动声色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令人抗拒却不得不承认其极致完善的真相——疯狂最终战胜了理智,不是在矛盾中对抗的结果,而是本来就该如此的演化。普兰威尔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人们的仇恨,赶走了“一点都不像他”的养子,并亲手杀死了曾经羞辱过他的“第二个儿子”。他实现了通过掠夺足够多的财富以摆脱所有人的理想,他坐在酒气萦绕的房间里,等待着那些曾经与之对抗的人前来向他求助,并最终完成一种命定的自我毁灭,于埃利,亦于自己。
这时,我们才发现这个表面上的历史传说实质上是“一出完全以异质的、恶魔般的个人为核心的荒诞黑色喜剧”。这个恶魔曾经对死于他手中的冒名兄弟说,“我一直在和自己赛跑,我不愿看见其他人成功,我恨大多数人。无数次我回首凝望人群,看不见任何值得去爱的东西。我一直在一点一滴地积累仇恨,我看见人性最坏的一面,不想再看到他们。我需要足够的金钱远离人群。……”然而,他比谁都清楚,他和那些人一样,甚至比他们更邪恶。于是,他放弃了将不可计量的自然财富用于建立一个美好的人间天堂的潜力,放弃了付诸于苍白无力之宗教幻想来获得救赎的绝望努力,他把自我消融于纯粹自私的物质主张中,用一种对不断膨胀的模糊渴望的满足取代了仅仅由扩张收购带来的商业快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属于个人的悲剧,但如果没有那些他所恨的人,没有那些与他对抗的人,他也不可能独自演完这场悲剧,因而,这或许也是属于一个群体,甚或一个时代的现代寓言。
因为压倒性的仇恨而聚敛财富,或许是一个不容易理解的观点。但这个世上究竟有多少人历尽一生才发现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竟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自己讨厌的人。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发现本质的幻灭主题需要时间和耐心,就像影片标题公开声明的那样,“血色将至”有时候往往只是一种对于自己的隐晦预期,不到那个时间你无法体会。很多人都注意到,这是一部以“不”开头的影片,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也是一部以“我完成了(I'm finished!")”为终结的影片。当普兰威尔坐在埃利的尸体旁边,他的管家下楼叫他,他说了这句最后的台词。不仅仅是因为他完成了对于埃利“以其人之道还以其人之身”的报复,更因为他实际上象征性地完成了对于自己的报复。埃利几乎继承了他的一切邪恶——虚伪、狡诈、贪婪。普兰威尔不只是仇恨其他人,他更仇恨自己,而“Finished”在这里还包含这另一层意思,即是完结,毁灭。
7.6
血色将至 (2007)
影评(125)
收藏(381)
《鬼使神差》:彭氏兄弟在好莱坞的失败
http://ent.tom.com 2007年05月22日 16时55分 Tom 专稿 韩兮 关键字:鬼使神差 影评
关键字:鬼使神差 影评
http://ent.tom.com/2007-05-22/000C/32157910.html
《鬼使神差》
鬼是内心之阴暗在外界的映射……
--韩兮
什么是真正的恐怖?当说到这个词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如果不是固定的闪现出雨夜,雷声与闪电,那么就说明你的确是陷入到了恐怕之中,而不是简单地被他人的镜象而强化着。这样的解释虽然不是那么中规中矩,但基本上传达出了彭氏兄弟对恐怖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也基本代表了东西方鬼片的不同之处。
于是,西方在各种影视技术手段运用得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下,拼命地从东方搜索故事以及各位导演这也算是好莱坞虚心之处了。
《鬼使神差》是彭氏兄弟到好莱坞所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但很遗憾,此片怎么看怎么和彭氏兄弟没有什么关系,仿佛是出自一个美国二流导演的手笔,那种超自然的鬼怪灵感都已经荡然无存的,剩下的只是鬼怪或隐或现的一次次搞怪。难道是笔者的免疫力的确强悍到了无坚不摧的地步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纵观这部影片,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然还是那些乌鸦的进攻,莫名其妙地,没有答案的恐怖,但十分不幸,这种恐怖感觉的功臣是希区柯克他老人家,彭氏兄弟仅仅是借鉴了《群鸟》而已。
首先是影片的开始,在那套如哥特氏的木制房子中,深夜,乌鸦立在屋檐之上,天空呈现一种灰黑色,虽然没有雷雨,没有闪电,但从根本上来说,这同样是西方的恐怖,因为哥特氏建筑代表的狭小闭塞,乌鸦代表的邪恶,还有灰黑色的质地,都是我们印象中的西方暗黑感觉。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个场景的发生地是远离市区的,在一片荒地上,于是形成了一种孤独感,而孤独本身永远是可怕的。这种注定可怕的环境,与东方在人群中形成的恐怖则是根本不同的。
接下来便是房子内发生的事情,三个人被那影子所追杀,所有的行凶过程都被观众一目了然了,虽然影子始终没有出现,但这种死人的方式过于动态,仿佛是一场摔跤一般,接二连三的被置于死地,这不能不说是西方那种大力鬼的作为,于是,彭氏兄弟的灵气在这段戏份中体现不出来半分。
许多商业影片,在开始的几分钟都要通过某段戏剧化的情节为影片铺上风格介绍以及背景设置,这是最常规的美国故事片的做法,此片当然也不例外,但本片开头这种风格的演示却令观众很难找到彭氏兄弟的影子,剩下的只是一部普通的美国影片,换句话说,影片在一开始的时候,彭氏兄弟便已经不见了。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一定把彭氏兄弟的那些标签贴过来以证明美国恐怕片有了一种自我的超越,只要影片好看,至于运用到了什么手法似乎并不重要,能不能达到吓到人的目的才是恐怖片的水平所在。如果这开头的部分的确吓到了某些观众,笔者当然无话可说,但事实上,这样的开头太普通了,是任何一位导演都能够操控下来的,所以也便没有什么惊喜之处,更不可能吓着人了。
回到影片本身,这是一部典型的美氏影片,暂且不说彭氏兄弟对影片的掌握,仅从故事而言,这个影片便很美国了。
一家人并不和睦,尤其是洁西由于犯了错误,所以和父母之间几乎无话可说。这是人的矛盾,在恐怖片中,人一定要有自身问题的,这一点的确是东方恐怖的观念,然后便是一些灵异恐怖事件的发生,最后战胜这些事件以后,人自身的问题也得到了良好的解决。光看这种内心矛盾的设置,影片的确颇有东方式的观念在里面,但很可惜,好莱坞对这种人物内心的设置早已驾轻就熟了,于是便失去了当初的新鲜感。
美国人对于家庭的关注可以通过许多影片看出来,所以这部影片以家庭作为切入点,最后一个镜头是在那片太阳花地中,一家人相拥在一起,这也充分表明了这种家庭观念对影片的影响。但正是由于这种家庭问题,影片在故事编排上以及那些恐怖点的设置上便显得十分力不从心,常常会现出一种为恐怖而恐怖的拙劣设计来。
首先,是洁西与弟弟时常被鬼魂所困扰,也许由于小孩子对灵异现象都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吧,于是,洁西把所见到的情况告诉了父母,却遭到了质疑,这家人的关系当然也进一步恶化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关家庭的问题的确被显现了出来。但很奇怪,如果说乌鸦攻击洁西的父亲所罗门是由于冤鬼们死于男主人之手,那么鬼魂为什么还会对这姐弟俩显灵呢?仅仅是他们对灵异现象的敏感吗?于是,这里面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对于鬼片来说,尤其是对于这种似乎是两个家庭轮回参照的鬼片来说,鬼的出现,尤其是冤鬼的出现一般只有两种目的,一是请求伸冤,但由于是鬼魂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所以往往先吓着了主人公,第二种是由于冤鬼自身的经历,所以便错把主人公当成自己的仇人,本片由于两个家庭有相似的境遇,所以第二种的可能性最大。但很可惜,影片中洁西却比自己的父亲更象个受害者,而杀死那家人的最终凶手却是过去的的男主人,所以这种错位显然是很不令人信服的。
究其原因,由于影片女主人公是一个16岁的女性,集合了诸多的商业元素,所以鬼便找她下手了,这是极其可笑的事情,好象冤鬼也懂得商业因素似的。于是,为恐怖而恐怖的做法抛弃了彭氏兄弟编剧时对人物内心的把握以及对鬼进行人性化的阐述。这样一来,本片更是美氏的了,彭氏兄弟在这里仅仅是玩了一个票而已。
最可笑的当是雇工的发疯,作为真正的凶手,太阳花都长成了,冤鬼们却一直没有动他,直到最后才通过乌鸦强迫他对主人公一家实行杀戮,这更显得没有道理了。
所以说,这部影片在剧作的编排上就显得是混乱不堪的,这样也就造成了诸多恐怖点是为恐怖而恐怖的,而另一方面,恐怖点的处理手法也失去了彭氏兄弟的那种灵气,从而也造成了这部影片的失败。
回到彭氏兄弟所说的恐怖概念上来,很显然,东方的恐怖不仅仅是雷电雨夜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对鬼进行一种人性化的解释,换句话说,鬼是内心之阴暗在外界的映射,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东方那种真正的心理恐怖。所以,对于这部影片,彭氏兄弟显然有些操之过急了,在一个不恰当的剧本面前无论如何也无法成功的。
还是期待彭氏兄弟自己原创的作品吧,也许那样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