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遗风
到山西以前,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概括山西,那就是“煤”。煤矿、煤窑工人、煤老板、煤矿事故……似乎这也是大众传媒的一个悲哀,三晋大地就这样被各种与煤有关的新闻染成了黑色。
辛卯年刚开年,我终于亲眼去看一看这片黄土高坡上的三晋大地。
山西博物院里,挂着山西的立体图,东太行,西吕梁,北恒山,南中条,中间的谷地就是晋人生养的土地。西边的黄河九曲蜿蜒,在最大最急的转弯处,有一个叫西侯度的小山村。180万年前,这里的人们制造出了中国最早的石器工具,文明从这里走出去。
到现在,夏朝的存在还只是一个假说,没有发现文字上的记载,但我从感情上把博物院里琳琅的石器和陶罐归于夏文化,相信山西南部的某一片土地就是那个把中国历史带进文明的夏墟。春秋轮转,朝代更迭。3000多年前,西周建立,武王的次子叔虞入主唐国,叔虞的儿子继位后,因为辖内晋水流过,就把国号把改为 “晋”,开创了晋国六百年的霸业。
晋水的源头就在太原西南悬瓮山麓的晋祠里。一处八角亭下,零度的空气中飘来一丝蒸腾的热气,难老泉汩汩地翻腾,不知疲倦地滋养着晋水两岸的田地。亭外有一楹联,刻着李白的名句“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咏的就是晋祠的泉水。而如今,太原城里,却也竖起了“引黄入晋,造福人民”标语,开着车走在高速上,途经的河道大多干涸,只剩下流水冲过的黄泥,曾经“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的景象只能在历史的记忆中去寻找了。
晋祠里,供奉着叔虞和他的母亲邑姜,叔虞在侧,圣母殿在正,叔虞母亲端坐殿上,仪态庄严。蹭了不少导游的故事,大致是一个版本,都说为什么要供母亲而不供晋王,是因为对母性的崇拜与尊重。这个故事大概是妇女解放时候编出来的吧,要不就是出自女性之口。晋祠建造的年代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而圣母殿是北宋时期才修建起来的,要比晋祠晚了许多个朝代。不过,如今,我们也不会去较真什么修建的年代了,无论怎样,这里供奉着的,都世代庇佑着山西人民。
圣母殿中供奉着宦官像、女官像和三十三尊侍女像。千年已过,塑像上的彩釉仍然基本完好,不禁赞叹当时的工艺技术。导游又在讲述着一段凄美的故事:侍女像中一尊被纳入晋祠三绝之一,这个侍女是当时最有才华、技艺最出众的一个,深得晋王母亲的赏识,果然,塑像雕刻的女子,头微倾,美目盼兮,巧笑倩兮。按照导游的故事,我们只能看到女子脸庞的一个侧面,而另一个侧面确应该是眼眶红肿,神情忧郁。这样一名奇女子,被隐没在深宫中,不免感叹自己青春易失,命运多舛。所幸,导游的故事只停留在双重表情的描述上,没有再去拔高到什么封建社会禁锢人性的层面,不然,就只剩下了同情,而忘记了欣赏。
如果把晋祠之于颐和园,那么王家大院就如它名号唱响的是民间紫禁城了。
王家大院只在山西一个县城外的小镇上,然而,单单它作为一个民居的规模,就能让人看出山西曾经的辉煌。它不是一幢简单的民居,而是一座城堡。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城中一隅,即使这样,也有一千多间房,一百多座院,4.5万平方米的面积。而谁能想到,大院的主人最初只是走街串巷卖豆腐和卖醋的?数十代生活在王家大院的把家变成了城。而让王家兴盛的,还是因为王家的人做了官从了政。古时候的阶级排序,士农工商,到今天,为首的丝毫没有改变。于是,按照几千年的习惯,只有读书,考个功名,做了官才算兴旺了门楣。
看一看小姐的闺房,琴棋书画样样俱全,导游介绍说,这样大户人家的小姐十三岁就足不出户,待字闺中,到了二十岁就成了老姑娘。如果自己住在这样的深宅之中,串门也许都会迷失了自我。连绵的屋顶飞檐、高墙深巷压迫得人喘不过气来,放个风筝大概都会碰了头。忽然想起仓央嘉措,他天然地拥有金钱、权利和社会地位,却反过来用所有这些来换取自由。
王家大院随大,却仍不是山西的财富中心,这个中心在平遥。从平遥,诞生了中国第一批票号,现在的银行应该喊他们为老祖宗了。或许在这里还要感谢余秋雨有篇《抱愧山西》,早一点让全国的读者对晋商有了一个简单概括的认识。
都说平遥古城的布局是个“龟城”,南北大门是龟首和龟尾,东西四门分别是龟足,直通南北和东西的两条大街架起了龟背。龟背上密密麻麻地串起了商号和票号,也托起了明清中国的金融业。晋商究竟有多么智慧,自然要看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从卖颜料起家,到遍布中国35个城市的“天下第一号”,一百多年兴旺不倒。晋商的成功,要归功于他们严格的管理方式。日升昌号规严格,出资东家不插手经营,大掌柜独立管理内外事务,但从不传给亲戚,人事管理上赏罚分明,这样的管理才能让企业顺利经营下去。我们今天的企业管理,乃至治国之道,似乎也应该向晋商学习一二罢。
辛卯年刚开年,我终于亲眼去看一看这片黄土高坡上的三晋大地。
山西博物院里,挂着山西的立体图,东太行,西吕梁,北恒山,南中条,中间的谷地就是晋人生养的土地。西边的黄河九曲蜿蜒,在最大最急的转弯处,有一个叫西侯度的小山村。180万年前,这里的人们制造出了中国最早的石器工具,文明从这里走出去。
到现在,夏朝的存在还只是一个假说,没有发现文字上的记载,但我从感情上把博物院里琳琅的石器和陶罐归于夏文化,相信山西南部的某一片土地就是那个把中国历史带进文明的夏墟。春秋轮转,朝代更迭。3000多年前,西周建立,武王的次子叔虞入主唐国,叔虞的儿子继位后,因为辖内晋水流过,就把国号把改为 “晋”,开创了晋国六百年的霸业。
晋水的源头就在太原西南悬瓮山麓的晋祠里。一处八角亭下,零度的空气中飘来一丝蒸腾的热气,难老泉汩汩地翻腾,不知疲倦地滋养着晋水两岸的田地。亭外有一楹联,刻着李白的名句“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咏的就是晋祠的泉水。而如今,太原城里,却也竖起了“引黄入晋,造福人民”标语,开着车走在高速上,途经的河道大多干涸,只剩下流水冲过的黄泥,曾经“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的景象只能在历史的记忆中去寻找了。
晋祠里,供奉着叔虞和他的母亲邑姜,叔虞在侧,圣母殿在正,叔虞母亲端坐殿上,仪态庄严。蹭了不少导游的故事,大致是一个版本,都说为什么要供母亲而不供晋王,是因为对母性的崇拜与尊重。这个故事大概是妇女解放时候编出来的吧,要不就是出自女性之口。晋祠建造的年代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而圣母殿是北宋时期才修建起来的,要比晋祠晚了许多个朝代。不过,如今,我们也不会去较真什么修建的年代了,无论怎样,这里供奉着的,都世代庇佑着山西人民。
圣母殿中供奉着宦官像、女官像和三十三尊侍女像。千年已过,塑像上的彩釉仍然基本完好,不禁赞叹当时的工艺技术。导游又在讲述着一段凄美的故事:侍女像中一尊被纳入晋祠三绝之一,这个侍女是当时最有才华、技艺最出众的一个,深得晋王母亲的赏识,果然,塑像雕刻的女子,头微倾,美目盼兮,巧笑倩兮。按照导游的故事,我们只能看到女子脸庞的一个侧面,而另一个侧面确应该是眼眶红肿,神情忧郁。这样一名奇女子,被隐没在深宫中,不免感叹自己青春易失,命运多舛。所幸,导游的故事只停留在双重表情的描述上,没有再去拔高到什么封建社会禁锢人性的层面,不然,就只剩下了同情,而忘记了欣赏。
如果把晋祠之于颐和园,那么王家大院就如它名号唱响的是民间紫禁城了。
王家大院只在山西一个县城外的小镇上,然而,单单它作为一个民居的规模,就能让人看出山西曾经的辉煌。它不是一幢简单的民居,而是一座城堡。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城中一隅,即使这样,也有一千多间房,一百多座院,4.5万平方米的面积。而谁能想到,大院的主人最初只是走街串巷卖豆腐和卖醋的?数十代生活在王家大院的把家变成了城。而让王家兴盛的,还是因为王家的人做了官从了政。古时候的阶级排序,士农工商,到今天,为首的丝毫没有改变。于是,按照几千年的习惯,只有读书,考个功名,做了官才算兴旺了门楣。
看一看小姐的闺房,琴棋书画样样俱全,导游介绍说,这样大户人家的小姐十三岁就足不出户,待字闺中,到了二十岁就成了老姑娘。如果自己住在这样的深宅之中,串门也许都会迷失了自我。连绵的屋顶飞檐、高墙深巷压迫得人喘不过气来,放个风筝大概都会碰了头。忽然想起仓央嘉措,他天然地拥有金钱、权利和社会地位,却反过来用所有这些来换取自由。
王家大院随大,却仍不是山西的财富中心,这个中心在平遥。从平遥,诞生了中国第一批票号,现在的银行应该喊他们为老祖宗了。或许在这里还要感谢余秋雨有篇《抱愧山西》,早一点让全国的读者对晋商有了一个简单概括的认识。
都说平遥古城的布局是个“龟城”,南北大门是龟首和龟尾,东西四门分别是龟足,直通南北和东西的两条大街架起了龟背。龟背上密密麻麻地串起了商号和票号,也托起了明清中国的金融业。晋商究竟有多么智慧,自然要看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从卖颜料起家,到遍布中国35个城市的“天下第一号”,一百多年兴旺不倒。晋商的成功,要归功于他们严格的管理方式。日升昌号规严格,出资东家不插手经营,大掌柜独立管理内外事务,但从不传给亲戚,人事管理上赏罚分明,这样的管理才能让企业顺利经营下去。我们今天的企业管理,乃至治国之道,似乎也应该向晋商学习一二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