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背一首:《戏作林夫人欸乃歌二章》
其一:花上盈盈人不归,枣下纂纂实已垂。腊雪在时听马嘶,长安城中花片飞。 其二:从师学道鱼千里,盖世成功黍一炊。日日倚门人不见,看尽林乌反哺儿。 《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53页 这两首诗的原题作《王稚川既得官都下,有所盼未归,予戏作林夫人欸乃歌二章与之》。 真够长的,于是省略了。意思就是:王稚川(应该是王漕)同志在京师做了官,对前程有所期望,所以一直没回家,我 仿照他家林夫人的口吻 写了两首竹枝词给他。 这两首诗中最熟悉的,是“从师学道鱼千里,盖世成功黍一炊”。因为初听到的时候脑补了“从师学道鱼千里,盖世成功鼠一吹”……难道不是应该用动物来对动物么?即便有多大的伟业丰功,老鼠一口气就吹走了,神马非神马,浮云是浮云。 类似的脑补总会很有意思。当年在课堂上学《卫风·氓》的时候,有同学在后面窃窃私语,说“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其实是个宾语前置句,当为“来即谋我”,来了就是算计我的。还有《庄子·外物》中“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其中“厌”释义为饱,满足的意思。但是如果照现在的理解当讨厌讲也能说得通: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没有不烦那条鱼的——大家都吃伤了。 比较美丽的脑补是《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小时候一直觉得,这是说有人从远方捎来两条鲤鱼,女主人让儿子下厨去烧鱼,结果剖开鱼肚皮,却发现里面有封丈夫的书信。后来才知道,双鲤鱼是雕刻成鲤鱼形的木头信封,分成两半,用绳子系在一起,信就藏在里面,而“烹”不过是一种风雅有趣的说法。 发现网上也有卖木头鱼信封的,但是做得太卡通了。远不如想象中的双鲤鱼美丽。 鲤鱼邮票和鲤鱼木盒

前面絮叨太多,正经典故懒得写了,挑两个好玩儿的。话说黄山谷这两首诗用典无数,谁家渔歌子能唱这么高端的竹枝词…… 花上盈盈人不归,《初学记》引刘敬叔《异苑》,说临川有个叫聂包的人死了好几年,忽然有一天去见南丰相国沈道袭,一边唱歌一边笑,唱的是:“花上盈盈正闲行,当归不闻死复生。” 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里藏着无数令人掀桌的故事。这歌中满是痴心郎对负心汉的怨念啊……我风华正茂的时候,你在外头野跑,等你回来的时候,死去的人却再也不会活转来了。好吧,虽然是BL改BG,倒很适合倚门盼望的林夫人。 还有一个典故就是“从师学道鱼千里”。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引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三:“山谷诗‘争名朝市鱼千里’。《关尹子》云:‘以盆为沼,以石为岛,鱼环游之,不知其几千万里不穷也。’” 记得网上有个传言说鱼的记忆只有两秒还是三秒,所以看鱼缸里的水草石头还有同伴总是新鲜的。这多半是个谣传,不知道@科学松鼠会辟谣了没有。但意思和关尹子所言却有点相近。从师学道,志得意满,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但不过是一条把水盆和石头当成了五洲四海的鱼。 其实还不如那当信封的木头鱼走得远来得温暖……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