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预见的非理性行为看爱情(一)
《怪诞行为学》是一本经济学的通俗读物,看完了这本书依旧不能掩盖我是一个经济盲的事实,但是还好我是一个大学生——这么说不是因为大学充分地教会了我什么是经济学,而是大学充分地教会了我如何搅屎棍。
本文试图将书中叙述的可预见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及其背后的理论放诸恋爱之上,虽然即便在我这么一个荒诞的人看来这种比照都有些荒诞,但是,那又能怎样呢?
理论一,价格相对论:
这个理论试图说明的是人们总是通过比较来得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商品售价,而非通过理性地对于商品进行分析。这个理论产生了如下的现象——当两种类似商品A、B让人难以取舍的时候,如果设置一个诱饵,使得其和A极其相似,而又有一些瑕疵(记为A-),人们会迅速地决定抛弃B而购买A。
例如如果旅行社提供了两种类似的旅游套餐,一个是去罗马、一个是去巴黎,行程都是“下车拍照,上车睡觉”类型的,游客可能会难以作出选择,但是,如果旅行社同时还推出了另外一个罗马游套餐作诱饵,唯一的不同在于“不含免费早餐”,于是免费早餐瞬间变得异常珍贵,大批游客跑到了罗马。
所以如果这样的诱饵用于爱情上面,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我们来看single版上的挂牌帖,为什么有的人挂牌之后一天邮箱就被挤爆了,有的人挂牌之后就会被风干?除去主挂自身的素质问题,关键就在于陪挂阵容的选取——假如主挂是林志玲,她有没有陪挂、有谁陪挂都不是我关心的问题。但是假如主挂是一个普通的在校学生,而我们又假定single版上面的各位版友会将挂牌帖从头看到尾,那么,对于该主挂,基于价格相对论,一种可预见的合理的挂牌方式就是这样的——
主挂一人,陈述自己的情况。
陪挂N人,其中(N-2)人采用打酱油的姿态,不要过分介绍自己、不要爆太美的王道,如果能陪挂免摘就陪挂免摘。
剩下两人,要求与主角情况类似,比如是一个专业的、一个社团的,或者有相似的职业发展规划等等。然后两人在介绍当中分别陈述自己不如主挂的一件事,每件事对应主卦的某个小特点。比如“我和主挂是同学,我们两个成绩差不多,都打算留美,虽然我平常不服气这个人,但是我还是不得不讲一个小故事:记得有一天我自修回寝室,发现他们寝室的灯亮着,就去看了一眼,你们绝对猜不到他当时在干什么,他在织毛衣,当时我就被感动了。”甚至主挂可以自己照一张带自己正面肖像的照片,用PS把脸盘放宽、画出一个双下巴,随便起一个名字,作为剩下一个作对比用的陪挂。
这样,网友们的可预见的非理性才会发挥作用——“选择主挂,原来不仅仅是选择了一个未来的海龟,而是一个未来的会织毛衣的、没有双下巴的海龟!”也许听上去有些荒谬,但是让我们想一想,为什么朴树现在的妻子吴晓敏和他前女友周迅长得几乎一模一样、说话几乎一模一样,而朴树在和周迅分手之后选择了吴晓敏?不要说周迅没有成为那个A-的可能性(说到这里提醒一下,tinayi同学侬千万不要被高晓松看到)。
同样的,价格相对论对于追求美女的男生也有帮助,事实证明,单身美女身边总是花团锦簇,每一个有涵养的她都有可能面对着一个复杂的单选题(没涵养的单身美女已经拿自己的涵养换来了做多选题的权利),这个时候,一个好小伙如何才能出类拔萃抱得美人归呢?答案就是——托。只要找一个条件和自己差不多的兄弟当托,去追求这个女生,但是又不时透露出他不如自己的一些细节,当可预见的非理性发挥作用的时候,同志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理论二:供求关系谬误。
在这个理论中,《荒诞行为学》的作者挑战的是传统经济学的供求关系理论,他认为“事实上,我们对于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取决于我们对过去价格的记忆,以及我们与过去保持一致的渴望”,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
这个理论还有诸多引申:
首先,对于某样商品,人们对其的首次价格意愿会影响甚至决定自己之后对于此商品的购买意愿,同时也会在逻辑上影响其他商品的购买意愿。作者在MIT以该校学生为受访者做了实验,将一组商品的初始价格设定为受访者的社会保险号码最后两位,让受访者重新给这些商品定价,结果社保号码高的受访者定价高,社保号码低的受访者定价低。
所以,暂且容许我大不敬地将恋爱中的男女和爱情比作商品。第一条引申却赫然告诉了我们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对于爱情的初次定价会极大地影响我们日后的恋爱,所以为什么中国的青少年在恋爱的时候普遍都有神经病的倾向?就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第一次看的爱情片儿是尼玛琼瑶片儿啊。就是因为这种爱情片主导之下的首次价格意愿,使得青少年们的非理性以为爱情都要疯疯癫癫死去活来。所以我认为琼瑶片当真应该标明十八禁。。。
但是,seriously,这条引申同时指出了一个合适的在爱情中“获利”的方式——提高自己的首次价格(这种获利并非只是金钱方面的)。我不是说要提高自己的“第一次”的价格,而是说,要使得自己在与对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有一个较高的“价格”标定。以中国最现实的综艺节目《非诚勿扰》为例,为什么在节目里自曝自己如何如何爱自己前女友的男人基本都被淘汰了?因为他们没有有效提高自己的首次价格——他们没有阐述自己作为男朋友的用户体验和投入-产出,而直接主动表明自己是一个折旧了的二手货。所以同理,为什么那个ABC可以抱得美人归?因为他有可能也有一段坑爹的感情史,但是他所有表述的重点都是“我是一个能赚钱的ABC”。所以,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在感情刚刚开始的阶段都不能哭哭啼啼、自轻自贱并以为这能够换来对方的同情,说不定还能如TBBT里面的Howard一样有一段“pitty sex”,道德告诉我:“同情,可以。”但是可预见的非理性又告诉我:“爱情,没门!”而即便有,因为首次价格的偏低,即便之后你再努力、再打扮、再爱得死去活来,对不起,对方的潜意识告诉他:“兄弟,别投入太多,不值。”
我想这应该是连岳老师那句“爱情是两个强者的风花雪月,而不是两个弱者的苦大仇深”的通俗解释。
其次,首次价格意愿的影响是可消除的,这要求客户的购买体验与之前完全不同。比如星巴克的咖啡要比邓肯甜甜圈的咖啡更贵,但是喝惯邓肯甜甜圈咖啡的人来到星巴克会发现这里“点心诱人、饮料名称高贵华丽,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于是也顺便接受了星巴克更高的咖啡定价。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初恋阴影的理论。从概率上来讲,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失败的初恋,有的人挣脱了,有的人一辈子都深陷其中(比如朴树。。。)。而我们如何扭转初恋带来的“首次价格意愿”呢?根据该引申,解决方法很简单——换个环境。
如果我们大幅更换自己身处的环境,那么我们对于爱情的首次定价意愿也会如同咖啡价格一般进行改变,于是忘却让自己伤心的旧情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同学们先不要为痴情的金岳霖先生哭得死去活来,如果我们用一种不正确的史观假设金先生当年能出个国或者换一行干几年,说不定现在电视上都能看到他孙女儿主演的青年哲学家传记类电视剧《我的名字叫金三顺》了。。。如果你不相信,请随手举出一个毕业失恋、出国分手的例子吧。
再次,设置首次价格,可以让负面体验变成正面体验。作者在书中设置了一个实验,将学生分为两组,先一起观看自己令人难以忍受的诗朗诵,然后他问A组是否愿意付十美元来听十分钟他的诗朗诵、问B组是否愿意被支付十美元来做同样的事情。之后他让两组学生对此次诗朗诵自由定价(付钱与被付钱不限),结果被问是否愿意付钱的A组愿意付3美元听一段长诗朗诵,而B组则要求被支付4美元80美分来弥补自己听长诗受到的创伤。
这条引申实际上在很多其他领域都被阐述过,但是在爱情领域我觉得其会有更为严肃的意义,那就是它在表白方面的应用。
如果一个男生追求一个女生,怎样的表白方式会有效提高成功率?假如我们将“接受表白”视为正面体验,将“拒绝表白”视为负面体验,一个通过首次价格形成正面体验的表白就是这样的:“你是否愿意和我过一辈子?”如果被拒绝,则这样询问:“你可以拒绝,但是如果一辈子不行,那你是愿意跟我过多久,半辈子行不?”
Bazinga!以上的对话当然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哪怕再识数,也不能把自己切开来分给不同的人,但是如果一个男生面对一个连他的追求都不承认的“小小的心门紧掩”的女生,他这么说:“能不能给我一个月的时间让我有机会追求你,哪怕最后你不答应也没关系?”于是这个女生的理性可能让她把“一个月”讨价还价成“三天”,但是谁知道非理性的小魔鬼已经在角落里暗暗发笑:她的紧掩的心门就这么打开了。
最后我想说,虽然这些“卑鄙的伎俩”看上去让人觉得不舒服,但是很难说是因为这些伎俩本身“卑鄙”,而是善良的人们天生不适于用理论去解读感情。本来,善良的人们怎么想关我屁事,但是善良的人们也包括善良的美少女和善良的好少年,如果他们和她们还是一副琼瑶剧中走出来的样子,乖乖的不得了,邪恶的富二代们一定会把美少女和好少年用“卑鄙的伎俩”扫荡干净。谁不想纯情地做一回痴心绝对好少年呢?但是比孔庆东教授的大小眼还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至少是告诉我):没有用的,你连个天然呆都追不上。
以上是针对本书前两章的搅屎棍心得,至于有没有(二),咳咳,完全看我心情了。
本文试图将书中叙述的可预见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及其背后的理论放诸恋爱之上,虽然即便在我这么一个荒诞的人看来这种比照都有些荒诞,但是,那又能怎样呢?
理论一,价格相对论:
这个理论试图说明的是人们总是通过比较来得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商品售价,而非通过理性地对于商品进行分析。这个理论产生了如下的现象——当两种类似商品A、B让人难以取舍的时候,如果设置一个诱饵,使得其和A极其相似,而又有一些瑕疵(记为A-),人们会迅速地决定抛弃B而购买A。
例如如果旅行社提供了两种类似的旅游套餐,一个是去罗马、一个是去巴黎,行程都是“下车拍照,上车睡觉”类型的,游客可能会难以作出选择,但是,如果旅行社同时还推出了另外一个罗马游套餐作诱饵,唯一的不同在于“不含免费早餐”,于是免费早餐瞬间变得异常珍贵,大批游客跑到了罗马。
所以如果这样的诱饵用于爱情上面,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我们来看single版上的挂牌帖,为什么有的人挂牌之后一天邮箱就被挤爆了,有的人挂牌之后就会被风干?除去主挂自身的素质问题,关键就在于陪挂阵容的选取——假如主挂是林志玲,她有没有陪挂、有谁陪挂都不是我关心的问题。但是假如主挂是一个普通的在校学生,而我们又假定single版上面的各位版友会将挂牌帖从头看到尾,那么,对于该主挂,基于价格相对论,一种可预见的合理的挂牌方式就是这样的——
主挂一人,陈述自己的情况。
陪挂N人,其中(N-2)人采用打酱油的姿态,不要过分介绍自己、不要爆太美的王道,如果能陪挂免摘就陪挂免摘。
剩下两人,要求与主角情况类似,比如是一个专业的、一个社团的,或者有相似的职业发展规划等等。然后两人在介绍当中分别陈述自己不如主挂的一件事,每件事对应主卦的某个小特点。比如“我和主挂是同学,我们两个成绩差不多,都打算留美,虽然我平常不服气这个人,但是我还是不得不讲一个小故事:记得有一天我自修回寝室,发现他们寝室的灯亮着,就去看了一眼,你们绝对猜不到他当时在干什么,他在织毛衣,当时我就被感动了。”甚至主挂可以自己照一张带自己正面肖像的照片,用PS把脸盘放宽、画出一个双下巴,随便起一个名字,作为剩下一个作对比用的陪挂。
这样,网友们的可预见的非理性才会发挥作用——“选择主挂,原来不仅仅是选择了一个未来的海龟,而是一个未来的会织毛衣的、没有双下巴的海龟!”也许听上去有些荒谬,但是让我们想一想,为什么朴树现在的妻子吴晓敏和他前女友周迅长得几乎一模一样、说话几乎一模一样,而朴树在和周迅分手之后选择了吴晓敏?不要说周迅没有成为那个A-的可能性(说到这里提醒一下,tinayi同学侬千万不要被高晓松看到)。
同样的,价格相对论对于追求美女的男生也有帮助,事实证明,单身美女身边总是花团锦簇,每一个有涵养的她都有可能面对着一个复杂的单选题(没涵养的单身美女已经拿自己的涵养换来了做多选题的权利),这个时候,一个好小伙如何才能出类拔萃抱得美人归呢?答案就是——托。只要找一个条件和自己差不多的兄弟当托,去追求这个女生,但是又不时透露出他不如自己的一些细节,当可预见的非理性发挥作用的时候,同志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理论二:供求关系谬误。
在这个理论中,《荒诞行为学》的作者挑战的是传统经济学的供求关系理论,他认为“事实上,我们对于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取决于我们对过去价格的记忆,以及我们与过去保持一致的渴望”,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
这个理论还有诸多引申:
首先,对于某样商品,人们对其的首次价格意愿会影响甚至决定自己之后对于此商品的购买意愿,同时也会在逻辑上影响其他商品的购买意愿。作者在MIT以该校学生为受访者做了实验,将一组商品的初始价格设定为受访者的社会保险号码最后两位,让受访者重新给这些商品定价,结果社保号码高的受访者定价高,社保号码低的受访者定价低。
所以,暂且容许我大不敬地将恋爱中的男女和爱情比作商品。第一条引申却赫然告诉了我们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对于爱情的初次定价会极大地影响我们日后的恋爱,所以为什么中国的青少年在恋爱的时候普遍都有神经病的倾向?就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第一次看的爱情片儿是尼玛琼瑶片儿啊。就是因为这种爱情片主导之下的首次价格意愿,使得青少年们的非理性以为爱情都要疯疯癫癫死去活来。所以我认为琼瑶片当真应该标明十八禁。。。
但是,seriously,这条引申同时指出了一个合适的在爱情中“获利”的方式——提高自己的首次价格(这种获利并非只是金钱方面的)。我不是说要提高自己的“第一次”的价格,而是说,要使得自己在与对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有一个较高的“价格”标定。以中国最现实的综艺节目《非诚勿扰》为例,为什么在节目里自曝自己如何如何爱自己前女友的男人基本都被淘汰了?因为他们没有有效提高自己的首次价格——他们没有阐述自己作为男朋友的用户体验和投入-产出,而直接主动表明自己是一个折旧了的二手货。所以同理,为什么那个ABC可以抱得美人归?因为他有可能也有一段坑爹的感情史,但是他所有表述的重点都是“我是一个能赚钱的ABC”。所以,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在感情刚刚开始的阶段都不能哭哭啼啼、自轻自贱并以为这能够换来对方的同情,说不定还能如TBBT里面的Howard一样有一段“pitty sex”,道德告诉我:“同情,可以。”但是可预见的非理性又告诉我:“爱情,没门!”而即便有,因为首次价格的偏低,即便之后你再努力、再打扮、再爱得死去活来,对不起,对方的潜意识告诉他:“兄弟,别投入太多,不值。”
我想这应该是连岳老师那句“爱情是两个强者的风花雪月,而不是两个弱者的苦大仇深”的通俗解释。
其次,首次价格意愿的影响是可消除的,这要求客户的购买体验与之前完全不同。比如星巴克的咖啡要比邓肯甜甜圈的咖啡更贵,但是喝惯邓肯甜甜圈咖啡的人来到星巴克会发现这里“点心诱人、饮料名称高贵华丽,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于是也顺便接受了星巴克更高的咖啡定价。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初恋阴影的理论。从概率上来讲,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失败的初恋,有的人挣脱了,有的人一辈子都深陷其中(比如朴树。。。)。而我们如何扭转初恋带来的“首次价格意愿”呢?根据该引申,解决方法很简单——换个环境。
如果我们大幅更换自己身处的环境,那么我们对于爱情的首次定价意愿也会如同咖啡价格一般进行改变,于是忘却让自己伤心的旧情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同学们先不要为痴情的金岳霖先生哭得死去活来,如果我们用一种不正确的史观假设金先生当年能出个国或者换一行干几年,说不定现在电视上都能看到他孙女儿主演的青年哲学家传记类电视剧《我的名字叫金三顺》了。。。如果你不相信,请随手举出一个毕业失恋、出国分手的例子吧。
再次,设置首次价格,可以让负面体验变成正面体验。作者在书中设置了一个实验,将学生分为两组,先一起观看自己令人难以忍受的诗朗诵,然后他问A组是否愿意付十美元来听十分钟他的诗朗诵、问B组是否愿意被支付十美元来做同样的事情。之后他让两组学生对此次诗朗诵自由定价(付钱与被付钱不限),结果被问是否愿意付钱的A组愿意付3美元听一段长诗朗诵,而B组则要求被支付4美元80美分来弥补自己听长诗受到的创伤。
这条引申实际上在很多其他领域都被阐述过,但是在爱情领域我觉得其会有更为严肃的意义,那就是它在表白方面的应用。
如果一个男生追求一个女生,怎样的表白方式会有效提高成功率?假如我们将“接受表白”视为正面体验,将“拒绝表白”视为负面体验,一个通过首次价格形成正面体验的表白就是这样的:“你是否愿意和我过一辈子?”如果被拒绝,则这样询问:“你可以拒绝,但是如果一辈子不行,那你是愿意跟我过多久,半辈子行不?”
Bazinga!以上的对话当然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哪怕再识数,也不能把自己切开来分给不同的人,但是如果一个男生面对一个连他的追求都不承认的“小小的心门紧掩”的女生,他这么说:“能不能给我一个月的时间让我有机会追求你,哪怕最后你不答应也没关系?”于是这个女生的理性可能让她把“一个月”讨价还价成“三天”,但是谁知道非理性的小魔鬼已经在角落里暗暗发笑:她的紧掩的心门就这么打开了。
最后我想说,虽然这些“卑鄙的伎俩”看上去让人觉得不舒服,但是很难说是因为这些伎俩本身“卑鄙”,而是善良的人们天生不适于用理论去解读感情。本来,善良的人们怎么想关我屁事,但是善良的人们也包括善良的美少女和善良的好少年,如果他们和她们还是一副琼瑶剧中走出来的样子,乖乖的不得了,邪恶的富二代们一定会把美少女和好少年用“卑鄙的伎俩”扫荡干净。谁不想纯情地做一回痴心绝对好少年呢?但是比孔庆东教授的大小眼还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至少是告诉我):没有用的,你连个天然呆都追不上。
以上是针对本书前两章的搅屎棍心得,至于有没有(二),咳咳,完全看我心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