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关于三哥的工厂见闻
在工厂一个厂房的一角,我在等他们的技术人员把我要用的设备准备好,所以无聊的时候就站在那里看旁边的一个工位。每天都有二十来个人,拿着图纸,围着那台设备,其实是很普通的一个设备。等他们干了两天,我才明白他们要干什么:拆了它!
说真的,在国内,三个工人,半天时间,绝对给你拆的没法再拆了。如果是有经验的工人,再给一天时间,不用图纸,照样给你装回去。在印度,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直到我走的那天,还没拆完呢。
他们怎么干活的呢?七八个工程师,把图纸铺地上,讨论研究很久,然后再叫剩下的工人干什么。工人呢,没有任何命令,自己是绝对不会主动的去想该做什么,如何做,怎么做……甚至,我敢保证,相当的工人甚至都不知道这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就是拆了它。反正你没给我命令之前,我就坐边上发呆,你给了我命令,我就上来按你说的做。
记住,工程师是不会,也不可能上去亲自动手做事情的。但是他们会显得非常的忙碌,可往往你需要指望他们的时候,绝对找不到人。这个,你还真难以凭借想象,或者自己的经验,来体会我说的到底是个什么场景。
还是那台设备,外面有个很厚的壳。把固定钢板的螺栓全都松了以后,最上面那块板,怎么拿下来呢?几个人抬,太重,也太高,不可行。用吊车?!对不起,这个决定不是我们干苦力的工人应该想的,或者应该下的决定。可是负责的工程师们,一个个都不在。于是工人们就坐在一边等。
过了会,某个工程师来了,一看,再一询问,知道了什么问题。他自己也不能决定,就去找其他人商量。这一圈下来,半个小时出去了。等几个负责的工程师都来了,一通商量,最后决定用吊车(横在厂房两边房梁上的那种可移动的吊车,我也不知道应该叫什么)吊下来。
做好了决定,发现厚钢板上没有任何可以挂上吊车的地方。继续研究,不知所措。我都看不过去了,就告诉他们:可以找跟钢缆,挂住钢板对称的两个角,就能吊下来。他们再一商量,可行。但是,没有合适的钢缆啊。于是大家大眼瞪小眼,最后看着我。我满脸狐疑的看着他们,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最后明白了,就告诉他们:去找啊!
一群人分头去找了。记住,这个事情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我只是闲的,出了个主意而已。后来我才明白,其实这么多人在这里,没有一个是真正负责的。因为在印度企业里,每一件事,每个人都参与;每个人,都参与每一件事。于是,好玩的就发生了。
过了好久,一个人闲似路过一样,猛然想起什么,跟我说:“你刚才提出来的方案到底如何?他们怎么解决的?”我说,大家都去找钢缆了。“哦,是吗?我也去找找看!”说完,转身走了。
正当我一脸疑惑的时候,一个人戳了跟钢筋过来了:“你看,这个行吗?”“我靠,得是钢缆,软的那种。这个怎么挂上去?!”“这个用不了?!那用什么?”“钢缆。”“用钢缆可以吗?!”“!@#%¥%&×&……”
你刚把这哥们打发走,另一个晃晃悠悠的回来了,拿了捆尼龙绳……抽他的心都有了。
就这么耗了一个多小时以后,人也找不到,事也没解决。我也闲的瞎溜达,参观他们厂房里的军工产品。突然在厂房另一个尽头的吊车梯子底下,发现了无数吊车用的配件,包括带挂钩的缆绳。
回来告诉那些工人,没人理我。因为都不会英语,他们只说当地语言。等我抓着一个工程师,他再找工人把钢缆拖过来的时候,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本满心盼着他们马上能够解决问题了,结果所有人很自觉的,全都散了,不留踪影。抓着一个问问,原来咖啡休息时间到了。
等人马再次聚齐了,开工的时候,已经是又一个小时以后。几个工人把钢缆套上去,工作又停了下来。一问,才知道,有资格操作吊车的哥们没在,得等他回来。注意,是“等”他回来。居然没有任何人有想法去找这个人。
很久以后,这个有资格在悬着的盒子上按几个按钮的人,也许是正巧路过的时候,被叫来吊下那个盖子。话说那个盖子刚刚被升起,向旁边移动了那么一点点的时候,垮嚓,整个厂区的电全停了。
借着房顶玻璃窗的光线,我看到所有的工程师和工人们,很自然的就又散去了。抓住旁边一个人问问,到底怎么了。得到确切的答复:停电了!
“你们这里不是军工企业吗?难道还停电?”
“停电和军工企业有什么关系吗?”
“至少你们是国防部下属的呀,很重要的地方。”
“当地政府才他妈的不管你是不是军工企业呢!”
“你们经常这样的停电吗?”
“也不经常啦,一周也就一两次。”……
我也不知道他们一周到底停电几次,但是我碰到的,一周最少两次。印度的基建真的很差,电力供应不足,是常态。所以当你逛街的时候,不难发现,每个好一点的品牌专卖店门外,都有不大的柴油发电机,就是商家各自为了应对停电准备的,大多数都是本田牌的。
就算你住的酒店再好,也会经常性的停电。无论你在做什么,突然电就停了,然后就听到楼外的大发电机组轰鸣起来,过不了多久,室内的一切用电就正常了。
三哥真可怕,就这样都能混进金砖四国,中巴俄情何以堪
说真的,在国内,三个工人,半天时间,绝对给你拆的没法再拆了。如果是有经验的工人,再给一天时间,不用图纸,照样给你装回去。在印度,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直到我走的那天,还没拆完呢。
他们怎么干活的呢?七八个工程师,把图纸铺地上,讨论研究很久,然后再叫剩下的工人干什么。工人呢,没有任何命令,自己是绝对不会主动的去想该做什么,如何做,怎么做……甚至,我敢保证,相当的工人甚至都不知道这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就是拆了它。反正你没给我命令之前,我就坐边上发呆,你给了我命令,我就上来按你说的做。
记住,工程师是不会,也不可能上去亲自动手做事情的。但是他们会显得非常的忙碌,可往往你需要指望他们的时候,绝对找不到人。这个,你还真难以凭借想象,或者自己的经验,来体会我说的到底是个什么场景。
还是那台设备,外面有个很厚的壳。把固定钢板的螺栓全都松了以后,最上面那块板,怎么拿下来呢?几个人抬,太重,也太高,不可行。用吊车?!对不起,这个决定不是我们干苦力的工人应该想的,或者应该下的决定。可是负责的工程师们,一个个都不在。于是工人们就坐在一边等。
过了会,某个工程师来了,一看,再一询问,知道了什么问题。他自己也不能决定,就去找其他人商量。这一圈下来,半个小时出去了。等几个负责的工程师都来了,一通商量,最后决定用吊车(横在厂房两边房梁上的那种可移动的吊车,我也不知道应该叫什么)吊下来。
做好了决定,发现厚钢板上没有任何可以挂上吊车的地方。继续研究,不知所措。我都看不过去了,就告诉他们:可以找跟钢缆,挂住钢板对称的两个角,就能吊下来。他们再一商量,可行。但是,没有合适的钢缆啊。于是大家大眼瞪小眼,最后看着我。我满脸狐疑的看着他们,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最后明白了,就告诉他们:去找啊!
一群人分头去找了。记住,这个事情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我只是闲的,出了个主意而已。后来我才明白,其实这么多人在这里,没有一个是真正负责的。因为在印度企业里,每一件事,每个人都参与;每个人,都参与每一件事。于是,好玩的就发生了。
过了好久,一个人闲似路过一样,猛然想起什么,跟我说:“你刚才提出来的方案到底如何?他们怎么解决的?”我说,大家都去找钢缆了。“哦,是吗?我也去找找看!”说完,转身走了。
正当我一脸疑惑的时候,一个人戳了跟钢筋过来了:“你看,这个行吗?”“我靠,得是钢缆,软的那种。这个怎么挂上去?!”“这个用不了?!那用什么?”“钢缆。”“用钢缆可以吗?!”“!@#%¥%&×&……”
你刚把这哥们打发走,另一个晃晃悠悠的回来了,拿了捆尼龙绳……抽他的心都有了。
就这么耗了一个多小时以后,人也找不到,事也没解决。我也闲的瞎溜达,参观他们厂房里的军工产品。突然在厂房另一个尽头的吊车梯子底下,发现了无数吊车用的配件,包括带挂钩的缆绳。
回来告诉那些工人,没人理我。因为都不会英语,他们只说当地语言。等我抓着一个工程师,他再找工人把钢缆拖过来的时候,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本满心盼着他们马上能够解决问题了,结果所有人很自觉的,全都散了,不留踪影。抓着一个问问,原来咖啡休息时间到了。
等人马再次聚齐了,开工的时候,已经是又一个小时以后。几个工人把钢缆套上去,工作又停了下来。一问,才知道,有资格操作吊车的哥们没在,得等他回来。注意,是“等”他回来。居然没有任何人有想法去找这个人。
很久以后,这个有资格在悬着的盒子上按几个按钮的人,也许是正巧路过的时候,被叫来吊下那个盖子。话说那个盖子刚刚被升起,向旁边移动了那么一点点的时候,垮嚓,整个厂区的电全停了。
借着房顶玻璃窗的光线,我看到所有的工程师和工人们,很自然的就又散去了。抓住旁边一个人问问,到底怎么了。得到确切的答复:停电了!
“你们这里不是军工企业吗?难道还停电?”
“停电和军工企业有什么关系吗?”
“至少你们是国防部下属的呀,很重要的地方。”
“当地政府才他妈的不管你是不是军工企业呢!”
“你们经常这样的停电吗?”
“也不经常啦,一周也就一两次。”……
我也不知道他们一周到底停电几次,但是我碰到的,一周最少两次。印度的基建真的很差,电力供应不足,是常态。所以当你逛街的时候,不难发现,每个好一点的品牌专卖店门外,都有不大的柴油发电机,就是商家各自为了应对停电准备的,大多数都是本田牌的。
就算你住的酒店再好,也会经常性的停电。无论你在做什么,突然电就停了,然后就听到楼外的大发电机组轰鸣起来,过不了多久,室内的一切用电就正常了。
三哥真可怕,就这样都能混进金砖四国,中巴俄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