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北的啰唆
行好
从桃园机场乘接驳车到高铁桃园站,转乘高铁二十分钟即到达台北火车站。因为高铁进入市区以后是在地下行驶,所以我见到台北的第一面,是台北火车站。后来屡次经过这里,因为它乃是台北高铁、台铁(台湾铁路)、捷运(地铁)以及地面公共交通的枢纽,在加上我们的住处离这里不远,所以无论是进出台北,还是市内穿行,总会一次次经过这里。
因为对公共交通不熟悉,我们选择了搭乘计程车(出租车)去酒店。计程车停泊点也在地下,出了高铁检票口不远就是。但我们却以为计程车该是要找个出口出去才能搭乘吧,于是便向行人询问。第一个被问到的人迟疑了一下,似乎一下子也想不起在哪里,但不知道是不是要先出去帮我们打探一下,本来下行的他说完“跟我走吧”之后便疾速折返上行。提着行李的我们一下子不明所以,于是找了另一人询问,这位四十来岁的朋友同样热心,陪我们走了一段路,一直到停车点方才离去。哎,因为习惯了不方便,如此方便了反而不习惯了,还好这两位好心人让我刚到台北,就感到扑面而来的温暖。
我仗着对酒店方位的记忆,告诉司机酒店所处的路段和大概的位置,但是“信义路二段几号”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上来,于是这位有点脾气的师傅很是生气,因为在他看来无论是酒店还是旅行社,没有把这个问题清清楚楚地告诉我,实在是很不负责任的事。后来,朋友相约的时候,总是会发来短信具体说明时间、路段、门牌号码等,印证了司机师傅说的台北“负责任的态度”。对于缺乏境外旅行经验的我,这次算是一个教训,但司机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再一次在短短的时间里让我感受到这个城市里人们的可爱。
其实台北火车站离酒店不远,后来听朋友说在台北出行,选择捷运还是最方便的,也是最经济的。的确如此,台北的计程车起步价是七十台币,随便走走都要一百多块(人民币大概二十几块),而搭乘捷运到达台北的任何一个角落也就是三四十台币,而且转乘也很方便,即使没有转乘的公共交通,大家似乎更愿意走上十来分钟,去搭乘捷运。
后来在我们和台北车友骑行的时候,还发现单车也是可以上捷运的,哇!不但是淡水河边十五公里美丽的自行车道让骑车的人觉得幸福,而且在地面交通,处处可见对行人和骑车人的方便之举,路口过街不光有“行人优先”的提示,在人行横道边还有专门的自行车骑行道。真不知道是单车的风行促成了这样的市政安排,还是这样的市政安排造就了单车的风行。无论如何我想,如果有一辆轻便的单车,在台北骑车出行想必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永康街的美丽时光
我们第一次来到永康街,是因为和台北车友的约见。在一个叫做大隐小食的日式台湾菜馆。车友的短信里说在“永康街65号”,我在GOOGLE地图里看了一下,就是在酒店的附近,步行也不过十来分钟。本来也就冲着这个酒馆去了,不过一路走过,竟有不少的小店,吸引我们一再驻足,只是为了准时赴约,我们只能匆匆略过。所以才有了第二天,我们再次忍不住打乱原来的计划,花上大半天的时间,在这里闲逛。
大隐小食,一个非常适合小酌海侃的地方,楼下是小小的桌子,楼上是一席铺地,四面墙壁上则是小朋友们(或者酒醉的食客)歪歪扭扭的字迹。我们一众人在楼上靠窗的位置盘腿而坐,一道道熟悉却略有不同的台式海鲜做法,一壶壶带着酒娘味道的日式小烧酒,一段段追忆当初的风趣闲谈,轻松自在,这大概是我这个好酒人士对于喝酒方式的最好想象,所以,至今仍是怀念。
第二天,阳光灿烂的永康街更是让我感动。而这份感动,源自街上那些小店里的生活美学。因为同行的女伴,我走进那一件件精致的服装、杂货店,也在他们试衣的期间,略略参观了一番周遭的咖啡馆、手工作坊等。Butter Fly2的主人是两位中年女士,无论穿戴打扮还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和这家小店都浑然天成,自然,恬淡,细腻,精致,除了服装之外,店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主人独到而贴切的用心。在我看来,这间店足以称之为“作品”,在这件作品里它的主人透过一件件商品在和认同它的人做交流,是的,在这里更应该是一次次交流,而不只是交易。
旁边一间叫“COWA”的皮具店,门口悬挂的装饰完全可以称之为艺术品;一间叫“玩银工坊”的手工饰品店,我早已耳闻其创作的历程,玻璃上贴着艺术展的海报;在一间咖啡馆门口,一个女士正在细心地打理咖啡树,树上挂满了红红绿绿咖啡果实,我想,这也该是她细心栽培的收获吧。令我有一种带着好感的新鲜,却也不觉奇怪的现象是,在这些店里多可见中年人的身影,他们年届不惑,有着一股简单、真实、沉静和知性的美。
中年的建筑
让我有同样感受的是台北的一种建筑形态,我称它们为“中年的建筑”。台北整个城市的建筑肌理层次展开,从淡水河沿岸大稻埕一带的南洋骑楼,中山南北路一带的欧式古典建筑,往东为众多底层为骑楼的百货商店、写字楼和公寓,一直到东区101大厦附近的玻璃大厦,而这些不同的建筑型态犹如城市的年轮,静静地讲述着这个城市的成长历程。
可能是在厦门或者大陆其它城市多少可见,那些古典建筑和玻璃大厦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兴趣(但是那些美丽同样值得观赏)。而我说的“中年的建筑”正是指那些在古典建筑和玻璃大厦之间的建筑形态,它受二战后包豪斯等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又融合传统骑楼的元素,成为一种不多见的建筑形态。在它们身上,岁月已经留下痕迹,而它们又不像那些古典建筑一样早已脱离了原本的生活机能,要么被当做古迹供人瞻仰,要么被改做它途,成为商业的诱饵。在这些建筑里,正是大部分台北人的日常生活。
酒店所处的信义路二段附近,普遍是为“中年的建筑”。在到达台北的第二天早晨,我从困意中挣扎着醒来,就是为了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用自己的脚步去走近这些建筑社区。我的发现是,除了建筑,东门市场里的小吃一点不亚于那些名声显赫的台北夜市;主干道仁爱路其实应该叫做街道公园或者干脆叫做香樟林(据称,这是台北最美的一条路);八德路不只卖电子产品,还可以可以买到台湾各地农协直销的道地台湾蔬果,在小巷里安静绽放的咖啡馆总让你未近其店先闻其香……
如果乘坐交通工具的行走,是为了省略过程快速到达目的地,而省略了目的地的行走,则把每一步都变成了一个“目的地”。这些大街小巷里无目的闲逛,是不是更接近于一个台北人的生活呢?而这个大街小巷里的台北,是不是更值得感受的台北呢?
从桃园机场乘接驳车到高铁桃园站,转乘高铁二十分钟即到达台北火车站。因为高铁进入市区以后是在地下行驶,所以我见到台北的第一面,是台北火车站。后来屡次经过这里,因为它乃是台北高铁、台铁(台湾铁路)、捷运(地铁)以及地面公共交通的枢纽,在加上我们的住处离这里不远,所以无论是进出台北,还是市内穿行,总会一次次经过这里。
因为对公共交通不熟悉,我们选择了搭乘计程车(出租车)去酒店。计程车停泊点也在地下,出了高铁检票口不远就是。但我们却以为计程车该是要找个出口出去才能搭乘吧,于是便向行人询问。第一个被问到的人迟疑了一下,似乎一下子也想不起在哪里,但不知道是不是要先出去帮我们打探一下,本来下行的他说完“跟我走吧”之后便疾速折返上行。提着行李的我们一下子不明所以,于是找了另一人询问,这位四十来岁的朋友同样热心,陪我们走了一段路,一直到停车点方才离去。哎,因为习惯了不方便,如此方便了反而不习惯了,还好这两位好心人让我刚到台北,就感到扑面而来的温暖。
我仗着对酒店方位的记忆,告诉司机酒店所处的路段和大概的位置,但是“信义路二段几号”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上来,于是这位有点脾气的师傅很是生气,因为在他看来无论是酒店还是旅行社,没有把这个问题清清楚楚地告诉我,实在是很不负责任的事。后来,朋友相约的时候,总是会发来短信具体说明时间、路段、门牌号码等,印证了司机师傅说的台北“负责任的态度”。对于缺乏境外旅行经验的我,这次算是一个教训,但司机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再一次在短短的时间里让我感受到这个城市里人们的可爱。
其实台北火车站离酒店不远,后来听朋友说在台北出行,选择捷运还是最方便的,也是最经济的。的确如此,台北的计程车起步价是七十台币,随便走走都要一百多块(人民币大概二十几块),而搭乘捷运到达台北的任何一个角落也就是三四十台币,而且转乘也很方便,即使没有转乘的公共交通,大家似乎更愿意走上十来分钟,去搭乘捷运。
后来在我们和台北车友骑行的时候,还发现单车也是可以上捷运的,哇!不但是淡水河边十五公里美丽的自行车道让骑车的人觉得幸福,而且在地面交通,处处可见对行人和骑车人的方便之举,路口过街不光有“行人优先”的提示,在人行横道边还有专门的自行车骑行道。真不知道是单车的风行促成了这样的市政安排,还是这样的市政安排造就了单车的风行。无论如何我想,如果有一辆轻便的单车,在台北骑车出行想必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永康街的美丽时光
我们第一次来到永康街,是因为和台北车友的约见。在一个叫做大隐小食的日式台湾菜馆。车友的短信里说在“永康街65号”,我在GOOGLE地图里看了一下,就是在酒店的附近,步行也不过十来分钟。本来也就冲着这个酒馆去了,不过一路走过,竟有不少的小店,吸引我们一再驻足,只是为了准时赴约,我们只能匆匆略过。所以才有了第二天,我们再次忍不住打乱原来的计划,花上大半天的时间,在这里闲逛。
大隐小食,一个非常适合小酌海侃的地方,楼下是小小的桌子,楼上是一席铺地,四面墙壁上则是小朋友们(或者酒醉的食客)歪歪扭扭的字迹。我们一众人在楼上靠窗的位置盘腿而坐,一道道熟悉却略有不同的台式海鲜做法,一壶壶带着酒娘味道的日式小烧酒,一段段追忆当初的风趣闲谈,轻松自在,这大概是我这个好酒人士对于喝酒方式的最好想象,所以,至今仍是怀念。
第二天,阳光灿烂的永康街更是让我感动。而这份感动,源自街上那些小店里的生活美学。因为同行的女伴,我走进那一件件精致的服装、杂货店,也在他们试衣的期间,略略参观了一番周遭的咖啡馆、手工作坊等。Butter Fly2的主人是两位中年女士,无论穿戴打扮还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和这家小店都浑然天成,自然,恬淡,细腻,精致,除了服装之外,店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主人独到而贴切的用心。在我看来,这间店足以称之为“作品”,在这件作品里它的主人透过一件件商品在和认同它的人做交流,是的,在这里更应该是一次次交流,而不只是交易。
旁边一间叫“COWA”的皮具店,门口悬挂的装饰完全可以称之为艺术品;一间叫“玩银工坊”的手工饰品店,我早已耳闻其创作的历程,玻璃上贴着艺术展的海报;在一间咖啡馆门口,一个女士正在细心地打理咖啡树,树上挂满了红红绿绿咖啡果实,我想,这也该是她细心栽培的收获吧。令我有一种带着好感的新鲜,却也不觉奇怪的现象是,在这些店里多可见中年人的身影,他们年届不惑,有着一股简单、真实、沉静和知性的美。
中年的建筑
让我有同样感受的是台北的一种建筑形态,我称它们为“中年的建筑”。台北整个城市的建筑肌理层次展开,从淡水河沿岸大稻埕一带的南洋骑楼,中山南北路一带的欧式古典建筑,往东为众多底层为骑楼的百货商店、写字楼和公寓,一直到东区101大厦附近的玻璃大厦,而这些不同的建筑型态犹如城市的年轮,静静地讲述着这个城市的成长历程。
可能是在厦门或者大陆其它城市多少可见,那些古典建筑和玻璃大厦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兴趣(但是那些美丽同样值得观赏)。而我说的“中年的建筑”正是指那些在古典建筑和玻璃大厦之间的建筑形态,它受二战后包豪斯等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又融合传统骑楼的元素,成为一种不多见的建筑形态。在它们身上,岁月已经留下痕迹,而它们又不像那些古典建筑一样早已脱离了原本的生活机能,要么被当做古迹供人瞻仰,要么被改做它途,成为商业的诱饵。在这些建筑里,正是大部分台北人的日常生活。
酒店所处的信义路二段附近,普遍是为“中年的建筑”。在到达台北的第二天早晨,我从困意中挣扎着醒来,就是为了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用自己的脚步去走近这些建筑社区。我的发现是,除了建筑,东门市场里的小吃一点不亚于那些名声显赫的台北夜市;主干道仁爱路其实应该叫做街道公园或者干脆叫做香樟林(据称,这是台北最美的一条路);八德路不只卖电子产品,还可以可以买到台湾各地农协直销的道地台湾蔬果,在小巷里安静绽放的咖啡馆总让你未近其店先闻其香……
如果乘坐交通工具的行走,是为了省略过程快速到达目的地,而省略了目的地的行走,则把每一步都变成了一个“目的地”。这些大街小巷里无目的闲逛,是不是更接近于一个台北人的生活呢?而这个大街小巷里的台北,是不是更值得感受的台北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