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5:人类“永生”
注:这是2月19日翻译的《时代》周刊的一篇封面文章,感觉既然是关于人类未来的理论,虽然无法确定是否会发生,但也关乎你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些科学家认为,正如天体物理学上存在着一个让所有物理定律都失效的“奇点”(Singularity)一样,信息技术也正朝着“超人类智能”的奇点迈进。《时代》杂志文章指出,发明家、计算机科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相信,信息技术的奇点将在2045年到来,届时,人工智能将超越人脑,人类的意义彻底改变,与机器融合为“超人类”,并借助科技的发展而获得“永生”。
为什么是2045?
秘密——少年弹奏的曲子是由电脑谱写的
1965年2月15日,一位名为雷蒙德·库兹韦尔的高中生参加了电视节目“我有个秘密”,主持人史蒂夫·艾伦介绍了库兹韦尔,然后库兹韦尔用钢琴短短地弹奏了一曲。这个节目的规则是,库兹韦尔弹奏的曲子藏有一个秘密,而其他嘉宾得猜出这个秘密。最终一名喜剧演员得出了答案——库兹韦尔弹奏的曲子是电脑创作的。
这台能作曲的电脑是库兹韦尔自己组装的,随后,在节目中库兹韦尔对它进行了展示。这是一台跟桌子差不多大小的电脑,跟一台打印机相连接,电脑的继电器还会发出很大的声响。当时这个节目中的人们并未对这台电脑表现出多大的兴趣,他们更关注的是库兹韦尔的年纪,却忽略了他完成的事情是多么了不起。
艺术创作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自我就无法做到这一点。人类所独有的创造力,被一个17岁少年组装的电脑所“夺取”了,就像是看着原本不可逾越的界线变得模糊了——这就是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界线。
这才是库兹韦尔真正的秘密,而他随后的一生也都在为之写下注脚,但在1965年时没有人能猜出这一点,也许库兹韦尔当时也还没想到。46年之后的今天,库兹韦尔认为,人类正在接近一个电脑智能化的时刻,电脑不仅变得聪明而且还会比人类更聪明。当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慧时,人类的身体、思维乃至人类文明都将发生彻底且不可逆转的改变。库兹韦尔相信,这一刻不但无法避免,而且还迫在眉睫。根据他的推算,大约35年之后,人类文明即将终结。
概念——奇点就是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时间节点
电脑的计算速度正变得越来越快,此外,电脑变快的速率也越来越快。如果有一天,电脑的运算速度变得令人难以置信,它们掌握人工智能的时刻也会到来。电脑将能够模拟人脑、产生意识:不仅是快速运算、作曲,还包括驾驶、写作、决策、社交……
如果你能消化这一想法,那么你就没理由不相信电脑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它们将能持续发展,最终远远超过人类。它们发展的速度也会持续增长,将摆脱它们的发明者——人类的掌控,主导自己的发展进程。想象一下,如果一个计算机科学家本身就是一台超智能电脑,会发生什么?答案就是,它会拥有不可思议的工作速度,能轻易地利用海量数据,甚至不会中途停下来去玩一会开心农场。
超智能电脑很可能与人类共同主宰未来的世界,但目前人们还无法预见它们的行为,不过,现在有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理论:也许人类将与机器融合,成为超智能的“半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来拓展人类的智慧极限;也许人工智能将帮助人类抵抗衰老,获得永生;也许人类将能够将自己的意识扫描进电脑里,从而像软件一样永远“活”在电脑里;也许电脑终将拥有人性,最终消灭人类。所有这些理论都有一个共通之处:人类本身将发生改变,未来的人类和2011年的人类相比,会发生根本变化。而人类本身发生根本改变的时间点,就叫“奇点”。
虽然奇点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实际上更像是有科学的预测。虽然它看似古怪、荒谬,但却是对地球未来生命的一种严肃、认真的推测。为了更好地理解奇点,人们已花费了很多物力和财力。美国宇航局主办的奇点大学已有3年历史,该大学为研究生和企业主管提供跨学科课程研究。谷歌也是奇点大学的创始赞助商之一,其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曾于2010年在奇点大学发表了演讲。刚开始,人们常常被奇点理论的观点冲击性所吸引,但后来他们会认真地对它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因为奇点理论总能大大超出人们的期望。当然,如果奇点理论成为现实,那么它将是继语言产生之后,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
奇点并非一个全新的理论,它只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早在1965年英国数学家I·J·古德就曾描述过他称之为“智能爆炸”的概念:“超智能机器应该被解释为能够超越所有人类的智力活动的机器,人类能够设计、制造机器,那么超智能机器就能设计、制造出更好的机器。毫无疑问,在这之后‘智能爆炸’就会发生,人类智慧将被远远超越,第一台超智能机器就是人类最后的创造物。”
预测——2045年奇点到来
奇点一词是从天体物理学中借用而来的,在天体物理学中,它意为时空上的一个点,例如黑洞里就有奇点,而在奇点处普通物理学的定律并不适用。
20世纪80年代,科幻小说家瓦诺尔·温格将奇点与数学家古德所描绘的“智能爆炸”联系了起来。在1993年的美国宇航局研讨会上,温格表示“在30年内,人类将拥有创造超人类智能的科技手段,不久之后,人类的时代将会终结。”而当时库兹韦尔也在思考奇点理论。自从他亮相电视节目“我有个秘密”之后,就一直非常忙碌。作为一个工程师和发明家,他非常成功且赚了几笔钱。还在麻省理工上学时,他就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软件公司,然后又把它转手卖出。之后他发明了首个专为盲人设计的阅读机,能将文本转化为语音,而该产品的第一位顾客就是美国天才盲人歌手史蒂夫·汪德。库兹韦尔拥有39项专利权,获得了19个荣誉博士学位。1999年,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授予了库兹韦尔国家科技奖章。
在进行科技发明的同时,库兹韦尔也在研究人类的未来。近20年来,他一直在发表自己关于人类、机器的未来的文章。其中最新的一部作品是于2005年出版的畅销书《奇点临近》,其同名记录片也在今年1月发布,由库兹韦尔、托尼·罗宾斯、艾伦·德肖维茨等人主演。比尔·盖茨将库兹韦尔称为“我所知道的预测人工智能未来的第一人”。
大约在1980年,库兹韦尔对人类“半机器化”的命运产生了兴趣,当时他需要寻找一种衡量、跟踪技术进步步伐的方法。如果时机不对,再伟大的发明也会遭遇失败,而库兹韦尔想要确定当他发布自己的发明时,选择的时机是正确的。他表示:“就算是在20世纪80年代,科技发展的速度也非常快,以致于你完成一项发明时,整个世界都有可能不同了,而你的发明就无法一矢中的。”他当然知道揭示信息技术进步的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两年增加一倍,这是个非常可靠的经验法则。而库兹韦尔试图绘制的是一个稍有不同的曲线图:随着时间的增长,以每秒处理的百万级机器语言指令数量来衡量,1000美元可以买到的计算机能力是多少。
经研究证明,库兹韦尔得到的规律与摩尔定律十分相似,都是约每两年增加一倍。绘制成图表来看,它们都是指数曲线,而非直线式增长,且指数曲线的变化出奇地稳定。然后,库兹韦尔将这个指数曲线套用到其他主要技术指标上,如晶体管生产成本的下降、微处理器速度的上升、动态存储器价格的暴跌……库兹韦尔还研究了其他领域的指标,如基因测序、无线数据业务成本的下降和网络用户、纳米技术专利数量的增加……库兹韦尔发现这些数据最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呈指数级增长。“这些指标的增长定律都大致相同,这非常惊人,”库兹韦尔表示,“无论处于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也无论是经济繁荣时期还是衰退时期,增长的定律都十分相似。”库兹韦尔将之称为“加速回报规律”——科技进步呈指数级增长,而非线性增长。
然后,库兹韦尔又将这个曲线图的时限拓展到未来,指数曲线开始时较缓慢,然后就会向着无穷大迅速增长。根据库兹韦尔所说,人类的思维没有足够进化,以按照指数级增长的模式去思考,他声称:“人类天生所有的预测模式是线性的而非指数级的,在远古时期,人类要躲避动物袭击时,就会采取线性思维,思考动物接下来20秒内会采取什么行动、自己应该如何应对,因此线性思维在人脑中是根深蒂固的。”
而通过指数级定律,库兹韦尔作出了以下预测:在21世纪20年代中期,人脑反向工程就会成功,人脑的所有秘密就会被揭开。21世纪20年代末,计算机就能达到人脑智力水平。2045年,奇点到来,基于计算机能力的大幅增长,成本的大幅下降,人工智能创造物的数量将约是整个人类智慧创造物数量的十亿倍。
2045会带来什么?
长生不老不是梦?
奇点并不只是一个想法,它吸引到了一些持有类似观点的学者,这些人形成了一种亚文化,库兹韦尔将其称为一个团体,这个学术团体的成员态度认真且遍布全球。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些学者并非全是跟库兹韦尔想法相似的人。关于奇点的意义、是否会发生、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到来,奇点学说内部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这些人的想法有一些共通点:他们在深层时间的基础上思考,他们相信科技的力量决定历史的进程,他们对常规知识没有兴趣;他们难以想象有人还像过去一样,每天看电视、吃饭、睡觉,就好像人工智能革命不会到来、不会颠覆现有的世界一样;他们丝毫不怕自己的观点听起来很可笑,他们认为无法消化看似荒唐的想法是非理性偏见的一种表现,而他们不和无理性的人、事、物打交道。
库兹韦尔和其他人一起,共同创建了人工智能奇点学院,总部位于旧金山,支付平台贝宝前首席执行官、“脸谱”的早期投资者之一彼得·蒂尔就是该学院的一名顾问。这个学院每年会召开一次奇点峰会,由于奇点理论高度跨学科的本质,这个峰会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不同领域的人群。人工智能是奇点峰会主要涉及的领域,但除此之外,峰会还会探讨遗传学、纳米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2010年8月在旧金山召开的奇点峰会上,前来参加的不仅有计算机科学家,还有心理学家、神经学家、纳米学家、分子生物学家、穿戴式电脑专家、急诊医学教授、灰鹦鹉认知专家、专业魔术师。奇点峰会的氛围就像是世界经济论坛和UFO大会的结合体,你还能看到与会者在某个角落里与机器人聊天。
在2010年的奇点峰会上,除了人工智能之外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延长寿命。就像大多数人认为人的生物界限无法改变一样,奇点学者们认为这只是一个棘手但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死亡就是生物界限之一,衰老则跟其他疾病一样是可以“治好”的。这乍听起来确实有些滑稽,但随着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它会渐渐成为一个严肃的话题。这并非一厢情愿的想法,实际上科学正在为之努力。
例如,与年龄增长有关的身体衰退,原因之一就与端粒有关,端粒是DNA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染色体的末端。细胞每分裂一次,其端粒的长度就会变短一些,当细胞的端粒用尽时,就无法再继续分裂,也就是死亡了。有一种称为端粒酶的物质可以扭转这个过程,将端粒拉长,也正是由于端粒酶的存在,癌细胞才能持续存活。那么,为什么不将端粒酶用于健康的细胞中,从而延缓人的衰老呢?2010年11月,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在《自然》杂志中发表论文称,他们已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将端粒酶用于一组因衰老而身体退化的老鼠身上,结果这些老鼠的身体变得更健康也更年轻了。
英国生物学家奥布里·德格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寿命延长研究者之一,同时也是经常参加奇点峰会的学者。他将衰老视为损伤累积的过程,并将这些损伤分为7类,他希望未来能用再生医学来对抗这7种损伤。德格雷说:“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认为衰老不可避免的想法是荒谬的,人体是有一系列功能的‘机器’,而随着‘机器’日常运作,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各种损伤的累积,因此防止衰老实际上是注意维护的问题。”
库兹韦尔也严肃看待延长寿命的问题,他的父亲58岁时死于心脏病,库兹韦尔遗传了父亲的体质,在35岁时就患上了糖尿病。与延寿医药专家特里·格罗斯曼医生合作,库兹韦尔写了两本书来介绍自己延长寿命的方法,其中就包括每天服用200片药丸和营养补充剂。库兹韦尔说自己的糖尿病已经被根治了,尽管他已62岁,但他估计自己的实际生物年龄要年轻20岁。
库兹韦尔的目的与德格雷有些许差别,对库兹韦尔来说,延长寿命不是为了尽可能久地保持健康,而是活到奇点到来的那一天。一旦超级人工智能出现,并伴随先进的纳米技术,就能应对与人类老化有关的复杂而系统的问题。或者,到奇点出现时,人类能将自己的思维转移到更为坚固耐久的载体内,如电脑、机器人等。库兹韦尔和很多奇点学者都认真看待这种观点。
奇点会带来什么风险?
当然,有很多人认为奇点理论毫无道理,只是幻想而已。其中大多数批评的焦点在于,电脑是否真的能实现智能化。
整个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也都围绕这一点展开,但目前人工智能研究还未能模拟人脑。现在的机器人基本上都是专项功能的,比如搜索查询、下棋等,都是在非常具体的参考框架内运作。而库兹韦尔所说的智能,即超级人工智能,目前还不存在。
为什么超级人工智能还未出现?很显然,人类还在等待计算机能力的指数级增长,从而形成超越人脑的智慧。但也有可能无论计算机能力变得如何强大,人脑内总有一些东西无法被电脑模拟。可能人脑神经结构所产生的人类意识过于复杂,到了信息技术无法复制的程度。生物学家丹尼斯·布雷就在2010年的奇点峰会上发表了不同的声音:“尽管生物部件的运作方式是电子电路能够比拟的,但生物有机体的状态、性能之多,原理之复杂是机器所无法比拟的。”
假设人类真的创造出了一台电脑,它说话、思考的方式跟人类完全相似,这就能意味着电脑和人类一样是有知觉的吗?或者它是否只是一台高精密、全自动的机器,全无半点人类意识的火花?并且,人们如何去分辨它是否有知觉?
即使你认为奇点理论是可信的,还是会面临大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人类能将自己的意识扫描进电脑,那么这个人还是他自己吗?奇点又会给政治、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能否获得永生由谁来决定?谁来给有知觉、无知觉设定一条界线?随着人类与长生不老、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距离越来越近,生活还有意义吗?战胜了死亡之后,人类会失去最本质的人性吗?
库兹韦尔也承认,奇点理论存在一个根本的风险,且无法完善,这就是人们无法预见一个高度智能的机器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举动。比如,它会想要与人类争夺资源吗?奇点学院的目标之一,就是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友好发展。如果奇点即将到来,不管人们是否喜欢,都必须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库兹韦尔认为,通过禁止科学发展来回避奇点,不仅不可能,而且不道德,还有可能存在危险。
库兹韦尔是一个异常耐心且周到的辩论者,他享受辩论的乐趣,享受认真而周详地反驳批评观点的乐趣。用电脑是否能复制人脑的问题来举例,库兹韦尔从不屈服,他并不认为人体和硅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而导致机器人无法思考。有些生物学家认为,人脑有复杂的神经机制,电脑上的软件无法模拟乃至超越,而库兹韦尔总会反驳他们的观点。他会表示:“总体来说,我跟批评者们观点冲突的核心在于,他们会感觉我低估了人脑秘密和生物学解析的复杂性。不过我认为自己并没有低估这种挑战,而是他们低估了计算机能力指数级增长的力量。”
至少在奇点学者内部,这种观点不算是少数派,很多人会做出更为极端的预测。2005年起,神经学家亨利·马克拉姆就在瑞士心脑研究所进行一项大胆的研究,名为“蓝色大脑工程”,即运用IBM公司的“蓝色基因”超级计算机模仿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迄今,马克拉姆的团队已成功模拟了老鼠的一部分大脑皮层,其中含有约1万个神经元。马克拉姆曾表示,希望能在10年内成功模拟整个人类大脑,但甚至库兹韦尔都认为马克拉姆的想法过于激进了。
未来的世界什么样?
从理论上来说,线性思维的人脑无法预测奇点到来后的世界,但库兹韦尔正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他鞭策自己做出越来越大胆的预测:“当人们看到持续的指数级增长的暗示时,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接受,因此我得鞭策自己接受过于离奇的暗示。”
在库兹韦尔对未来的预测里,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给予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操纵自己的身体、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发展超速累积,每个小时就能产生现在一个世纪的科学突破。人类基因变成了可以进行测试和优化的代码,如果需要的话还能改写。永生成为了现实,只有选择死亡人才会死去。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意识扫描进电脑,从而“活”在虚拟世界,或者将身体变成机器人。
或者事情不会这样发展,当人工智能超越人脑时,电脑的黑色硅制“大脑”里会发生很多变化,但人类却无法得知。人工智能也许能模拟人脑意识,也许虽不断更新升级但无法模拟意识。
但很多比较次要的问题,已经在人类眼皮底下发生并决定了。5年前,不会有6亿人在同一个电子网络里开展社交生活,而现在有了“脸谱”。5年前,人们不会用便携式移动设备在网络上检查、确认他们要做的事情、要去的地方,而现在有了智能手机。将智能手机从手持改为内置进大脑,似乎也不是什么无法想象的事。
3万名帕金森患者已拥有了神经植入物,谷歌正在研制能开车的电脑,不久之前“人机大战”也已上演。往后的100年,库兹韦尔、德格雷等人有可能成为22世纪某些理论的奠基者,也可能他们的理论会变得非常过时,没什么会比未来老得更快。
即使在未来这些人大错特错,但目前他们是正确的:他们正用长远的目光注视着更为宏观的图景。你可能不同意奇点学者的任何一篇文章,但你应该钦佩他们能认真地对待未来。奇点理论建立在如下基础之上:人类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历史不是简单事物的叠加。与40年前的电脑相比,现在的手机体积小100万倍,价格低100万倍,功能强1000倍,那么40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
![]() |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些科学家认为,正如天体物理学上存在着一个让所有物理定律都失效的“奇点”(Singularity)一样,信息技术也正朝着“超人类智能”的奇点迈进。《时代》杂志文章指出,发明家、计算机科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相信,信息技术的奇点将在2045年到来,届时,人工智能将超越人脑,人类的意义彻底改变,与机器融合为“超人类”,并借助科技的发展而获得“永生”。
为什么是2045?
秘密——少年弹奏的曲子是由电脑谱写的
1965年2月15日,一位名为雷蒙德·库兹韦尔的高中生参加了电视节目“我有个秘密”,主持人史蒂夫·艾伦介绍了库兹韦尔,然后库兹韦尔用钢琴短短地弹奏了一曲。这个节目的规则是,库兹韦尔弹奏的曲子藏有一个秘密,而其他嘉宾得猜出这个秘密。最终一名喜剧演员得出了答案——库兹韦尔弹奏的曲子是电脑创作的。
这台能作曲的电脑是库兹韦尔自己组装的,随后,在节目中库兹韦尔对它进行了展示。这是一台跟桌子差不多大小的电脑,跟一台打印机相连接,电脑的继电器还会发出很大的声响。当时这个节目中的人们并未对这台电脑表现出多大的兴趣,他们更关注的是库兹韦尔的年纪,却忽略了他完成的事情是多么了不起。
艺术创作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自我就无法做到这一点。人类所独有的创造力,被一个17岁少年组装的电脑所“夺取”了,就像是看着原本不可逾越的界线变得模糊了——这就是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界线。
这才是库兹韦尔真正的秘密,而他随后的一生也都在为之写下注脚,但在1965年时没有人能猜出这一点,也许库兹韦尔当时也还没想到。46年之后的今天,库兹韦尔认为,人类正在接近一个电脑智能化的时刻,电脑不仅变得聪明而且还会比人类更聪明。当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慧时,人类的身体、思维乃至人类文明都将发生彻底且不可逆转的改变。库兹韦尔相信,这一刻不但无法避免,而且还迫在眉睫。根据他的推算,大约35年之后,人类文明即将终结。
概念——奇点就是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时间节点
电脑的计算速度正变得越来越快,此外,电脑变快的速率也越来越快。如果有一天,电脑的运算速度变得令人难以置信,它们掌握人工智能的时刻也会到来。电脑将能够模拟人脑、产生意识:不仅是快速运算、作曲,还包括驾驶、写作、决策、社交……
如果你能消化这一想法,那么你就没理由不相信电脑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它们将能持续发展,最终远远超过人类。它们发展的速度也会持续增长,将摆脱它们的发明者——人类的掌控,主导自己的发展进程。想象一下,如果一个计算机科学家本身就是一台超智能电脑,会发生什么?答案就是,它会拥有不可思议的工作速度,能轻易地利用海量数据,甚至不会中途停下来去玩一会开心农场。
超智能电脑很可能与人类共同主宰未来的世界,但目前人们还无法预见它们的行为,不过,现在有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理论:也许人类将与机器融合,成为超智能的“半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来拓展人类的智慧极限;也许人工智能将帮助人类抵抗衰老,获得永生;也许人类将能够将自己的意识扫描进电脑里,从而像软件一样永远“活”在电脑里;也许电脑终将拥有人性,最终消灭人类。所有这些理论都有一个共通之处:人类本身将发生改变,未来的人类和2011年的人类相比,会发生根本变化。而人类本身发生根本改变的时间点,就叫“奇点”。
虽然奇点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实际上更像是有科学的预测。虽然它看似古怪、荒谬,但却是对地球未来生命的一种严肃、认真的推测。为了更好地理解奇点,人们已花费了很多物力和财力。美国宇航局主办的奇点大学已有3年历史,该大学为研究生和企业主管提供跨学科课程研究。谷歌也是奇点大学的创始赞助商之一,其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曾于2010年在奇点大学发表了演讲。刚开始,人们常常被奇点理论的观点冲击性所吸引,但后来他们会认真地对它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因为奇点理论总能大大超出人们的期望。当然,如果奇点理论成为现实,那么它将是继语言产生之后,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
奇点并非一个全新的理论,它只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早在1965年英国数学家I·J·古德就曾描述过他称之为“智能爆炸”的概念:“超智能机器应该被解释为能够超越所有人类的智力活动的机器,人类能够设计、制造机器,那么超智能机器就能设计、制造出更好的机器。毫无疑问,在这之后‘智能爆炸’就会发生,人类智慧将被远远超越,第一台超智能机器就是人类最后的创造物。”
预测——2045年奇点到来
奇点一词是从天体物理学中借用而来的,在天体物理学中,它意为时空上的一个点,例如黑洞里就有奇点,而在奇点处普通物理学的定律并不适用。
20世纪80年代,科幻小说家瓦诺尔·温格将奇点与数学家古德所描绘的“智能爆炸”联系了起来。在1993年的美国宇航局研讨会上,温格表示“在30年内,人类将拥有创造超人类智能的科技手段,不久之后,人类的时代将会终结。”而当时库兹韦尔也在思考奇点理论。自从他亮相电视节目“我有个秘密”之后,就一直非常忙碌。作为一个工程师和发明家,他非常成功且赚了几笔钱。还在麻省理工上学时,他就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软件公司,然后又把它转手卖出。之后他发明了首个专为盲人设计的阅读机,能将文本转化为语音,而该产品的第一位顾客就是美国天才盲人歌手史蒂夫·汪德。库兹韦尔拥有39项专利权,获得了19个荣誉博士学位。1999年,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授予了库兹韦尔国家科技奖章。
在进行科技发明的同时,库兹韦尔也在研究人类的未来。近20年来,他一直在发表自己关于人类、机器的未来的文章。其中最新的一部作品是于2005年出版的畅销书《奇点临近》,其同名记录片也在今年1月发布,由库兹韦尔、托尼·罗宾斯、艾伦·德肖维茨等人主演。比尔·盖茨将库兹韦尔称为“我所知道的预测人工智能未来的第一人”。
大约在1980年,库兹韦尔对人类“半机器化”的命运产生了兴趣,当时他需要寻找一种衡量、跟踪技术进步步伐的方法。如果时机不对,再伟大的发明也会遭遇失败,而库兹韦尔想要确定当他发布自己的发明时,选择的时机是正确的。他表示:“就算是在20世纪80年代,科技发展的速度也非常快,以致于你完成一项发明时,整个世界都有可能不同了,而你的发明就无法一矢中的。”他当然知道揭示信息技术进步的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两年增加一倍,这是个非常可靠的经验法则。而库兹韦尔试图绘制的是一个稍有不同的曲线图:随着时间的增长,以每秒处理的百万级机器语言指令数量来衡量,1000美元可以买到的计算机能力是多少。
经研究证明,库兹韦尔得到的规律与摩尔定律十分相似,都是约每两年增加一倍。绘制成图表来看,它们都是指数曲线,而非直线式增长,且指数曲线的变化出奇地稳定。然后,库兹韦尔将这个指数曲线套用到其他主要技术指标上,如晶体管生产成本的下降、微处理器速度的上升、动态存储器价格的暴跌……库兹韦尔还研究了其他领域的指标,如基因测序、无线数据业务成本的下降和网络用户、纳米技术专利数量的增加……库兹韦尔发现这些数据最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呈指数级增长。“这些指标的增长定律都大致相同,这非常惊人,”库兹韦尔表示,“无论处于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也无论是经济繁荣时期还是衰退时期,增长的定律都十分相似。”库兹韦尔将之称为“加速回报规律”——科技进步呈指数级增长,而非线性增长。
然后,库兹韦尔又将这个曲线图的时限拓展到未来,指数曲线开始时较缓慢,然后就会向着无穷大迅速增长。根据库兹韦尔所说,人类的思维没有足够进化,以按照指数级增长的模式去思考,他声称:“人类天生所有的预测模式是线性的而非指数级的,在远古时期,人类要躲避动物袭击时,就会采取线性思维,思考动物接下来20秒内会采取什么行动、自己应该如何应对,因此线性思维在人脑中是根深蒂固的。”
而通过指数级定律,库兹韦尔作出了以下预测:在21世纪20年代中期,人脑反向工程就会成功,人脑的所有秘密就会被揭开。21世纪20年代末,计算机就能达到人脑智力水平。2045年,奇点到来,基于计算机能力的大幅增长,成本的大幅下降,人工智能创造物的数量将约是整个人类智慧创造物数量的十亿倍。
2045会带来什么?
长生不老不是梦?
奇点并不只是一个想法,它吸引到了一些持有类似观点的学者,这些人形成了一种亚文化,库兹韦尔将其称为一个团体,这个学术团体的成员态度认真且遍布全球。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些学者并非全是跟库兹韦尔想法相似的人。关于奇点的意义、是否会发生、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到来,奇点学说内部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这些人的想法有一些共通点:他们在深层时间的基础上思考,他们相信科技的力量决定历史的进程,他们对常规知识没有兴趣;他们难以想象有人还像过去一样,每天看电视、吃饭、睡觉,就好像人工智能革命不会到来、不会颠覆现有的世界一样;他们丝毫不怕自己的观点听起来很可笑,他们认为无法消化看似荒唐的想法是非理性偏见的一种表现,而他们不和无理性的人、事、物打交道。
库兹韦尔和其他人一起,共同创建了人工智能奇点学院,总部位于旧金山,支付平台贝宝前首席执行官、“脸谱”的早期投资者之一彼得·蒂尔就是该学院的一名顾问。这个学院每年会召开一次奇点峰会,由于奇点理论高度跨学科的本质,这个峰会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不同领域的人群。人工智能是奇点峰会主要涉及的领域,但除此之外,峰会还会探讨遗传学、纳米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2010年8月在旧金山召开的奇点峰会上,前来参加的不仅有计算机科学家,还有心理学家、神经学家、纳米学家、分子生物学家、穿戴式电脑专家、急诊医学教授、灰鹦鹉认知专家、专业魔术师。奇点峰会的氛围就像是世界经济论坛和UFO大会的结合体,你还能看到与会者在某个角落里与机器人聊天。
在2010年的奇点峰会上,除了人工智能之外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延长寿命。就像大多数人认为人的生物界限无法改变一样,奇点学者们认为这只是一个棘手但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死亡就是生物界限之一,衰老则跟其他疾病一样是可以“治好”的。这乍听起来确实有些滑稽,但随着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它会渐渐成为一个严肃的话题。这并非一厢情愿的想法,实际上科学正在为之努力。
例如,与年龄增长有关的身体衰退,原因之一就与端粒有关,端粒是DNA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染色体的末端。细胞每分裂一次,其端粒的长度就会变短一些,当细胞的端粒用尽时,就无法再继续分裂,也就是死亡了。有一种称为端粒酶的物质可以扭转这个过程,将端粒拉长,也正是由于端粒酶的存在,癌细胞才能持续存活。那么,为什么不将端粒酶用于健康的细胞中,从而延缓人的衰老呢?2010年11月,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在《自然》杂志中发表论文称,他们已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将端粒酶用于一组因衰老而身体退化的老鼠身上,结果这些老鼠的身体变得更健康也更年轻了。
英国生物学家奥布里·德格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寿命延长研究者之一,同时也是经常参加奇点峰会的学者。他将衰老视为损伤累积的过程,并将这些损伤分为7类,他希望未来能用再生医学来对抗这7种损伤。德格雷说:“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认为衰老不可避免的想法是荒谬的,人体是有一系列功能的‘机器’,而随着‘机器’日常运作,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各种损伤的累积,因此防止衰老实际上是注意维护的问题。”
库兹韦尔也严肃看待延长寿命的问题,他的父亲58岁时死于心脏病,库兹韦尔遗传了父亲的体质,在35岁时就患上了糖尿病。与延寿医药专家特里·格罗斯曼医生合作,库兹韦尔写了两本书来介绍自己延长寿命的方法,其中就包括每天服用200片药丸和营养补充剂。库兹韦尔说自己的糖尿病已经被根治了,尽管他已62岁,但他估计自己的实际生物年龄要年轻20岁。
库兹韦尔的目的与德格雷有些许差别,对库兹韦尔来说,延长寿命不是为了尽可能久地保持健康,而是活到奇点到来的那一天。一旦超级人工智能出现,并伴随先进的纳米技术,就能应对与人类老化有关的复杂而系统的问题。或者,到奇点出现时,人类能将自己的思维转移到更为坚固耐久的载体内,如电脑、机器人等。库兹韦尔和很多奇点学者都认真看待这种观点。
奇点会带来什么风险?
当然,有很多人认为奇点理论毫无道理,只是幻想而已。其中大多数批评的焦点在于,电脑是否真的能实现智能化。
整个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也都围绕这一点展开,但目前人工智能研究还未能模拟人脑。现在的机器人基本上都是专项功能的,比如搜索查询、下棋等,都是在非常具体的参考框架内运作。而库兹韦尔所说的智能,即超级人工智能,目前还不存在。
为什么超级人工智能还未出现?很显然,人类还在等待计算机能力的指数级增长,从而形成超越人脑的智慧。但也有可能无论计算机能力变得如何强大,人脑内总有一些东西无法被电脑模拟。可能人脑神经结构所产生的人类意识过于复杂,到了信息技术无法复制的程度。生物学家丹尼斯·布雷就在2010年的奇点峰会上发表了不同的声音:“尽管生物部件的运作方式是电子电路能够比拟的,但生物有机体的状态、性能之多,原理之复杂是机器所无法比拟的。”
假设人类真的创造出了一台电脑,它说话、思考的方式跟人类完全相似,这就能意味着电脑和人类一样是有知觉的吗?或者它是否只是一台高精密、全自动的机器,全无半点人类意识的火花?并且,人们如何去分辨它是否有知觉?
即使你认为奇点理论是可信的,还是会面临大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人类能将自己的意识扫描进电脑,那么这个人还是他自己吗?奇点又会给政治、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能否获得永生由谁来决定?谁来给有知觉、无知觉设定一条界线?随着人类与长生不老、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距离越来越近,生活还有意义吗?战胜了死亡之后,人类会失去最本质的人性吗?
库兹韦尔也承认,奇点理论存在一个根本的风险,且无法完善,这就是人们无法预见一个高度智能的机器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举动。比如,它会想要与人类争夺资源吗?奇点学院的目标之一,就是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友好发展。如果奇点即将到来,不管人们是否喜欢,都必须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库兹韦尔认为,通过禁止科学发展来回避奇点,不仅不可能,而且不道德,还有可能存在危险。
库兹韦尔是一个异常耐心且周到的辩论者,他享受辩论的乐趣,享受认真而周详地反驳批评观点的乐趣。用电脑是否能复制人脑的问题来举例,库兹韦尔从不屈服,他并不认为人体和硅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而导致机器人无法思考。有些生物学家认为,人脑有复杂的神经机制,电脑上的软件无法模拟乃至超越,而库兹韦尔总会反驳他们的观点。他会表示:“总体来说,我跟批评者们观点冲突的核心在于,他们会感觉我低估了人脑秘密和生物学解析的复杂性。不过我认为自己并没有低估这种挑战,而是他们低估了计算机能力指数级增长的力量。”
至少在奇点学者内部,这种观点不算是少数派,很多人会做出更为极端的预测。2005年起,神经学家亨利·马克拉姆就在瑞士心脑研究所进行一项大胆的研究,名为“蓝色大脑工程”,即运用IBM公司的“蓝色基因”超级计算机模仿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迄今,马克拉姆的团队已成功模拟了老鼠的一部分大脑皮层,其中含有约1万个神经元。马克拉姆曾表示,希望能在10年内成功模拟整个人类大脑,但甚至库兹韦尔都认为马克拉姆的想法过于激进了。
未来的世界什么样?
从理论上来说,线性思维的人脑无法预测奇点到来后的世界,但库兹韦尔正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他鞭策自己做出越来越大胆的预测:“当人们看到持续的指数级增长的暗示时,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接受,因此我得鞭策自己接受过于离奇的暗示。”
在库兹韦尔对未来的预测里,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给予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操纵自己的身体、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发展超速累积,每个小时就能产生现在一个世纪的科学突破。人类基因变成了可以进行测试和优化的代码,如果需要的话还能改写。永生成为了现实,只有选择死亡人才会死去。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意识扫描进电脑,从而“活”在虚拟世界,或者将身体变成机器人。
或者事情不会这样发展,当人工智能超越人脑时,电脑的黑色硅制“大脑”里会发生很多变化,但人类却无法得知。人工智能也许能模拟人脑意识,也许虽不断更新升级但无法模拟意识。
但很多比较次要的问题,已经在人类眼皮底下发生并决定了。5年前,不会有6亿人在同一个电子网络里开展社交生活,而现在有了“脸谱”。5年前,人们不会用便携式移动设备在网络上检查、确认他们要做的事情、要去的地方,而现在有了智能手机。将智能手机从手持改为内置进大脑,似乎也不是什么无法想象的事。
3万名帕金森患者已拥有了神经植入物,谷歌正在研制能开车的电脑,不久之前“人机大战”也已上演。往后的100年,库兹韦尔、德格雷等人有可能成为22世纪某些理论的奠基者,也可能他们的理论会变得非常过时,没什么会比未来老得更快。
即使在未来这些人大错特错,但目前他们是正确的:他们正用长远的目光注视着更为宏观的图景。你可能不同意奇点学者的任何一篇文章,但你应该钦佩他们能认真地对待未来。奇点理论建立在如下基础之上:人类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历史不是简单事物的叠加。与40年前的电脑相比,现在的手机体积小100万倍,价格低100万倍,功能强1000倍,那么40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