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美男
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尉犁县营盘遗址清理发掘了一个汉晋时代的大型墓地,获得文物约400件。营盘遗址在汉代属于墨山国(又称“山国”或“山王国”),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这里出土的文物,既有来自中原的丝织品,又有产于中亚、西亚的装饰品,有的甚至还来自地中海地区,充分反映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在营盘墓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5号墓,时代为东汉中晚期。[6]此墓的木棺外盖着一条长方形彩色狮纹栽绒毛毯,残长312厘米、宽178厘米。毛毯的主体是一头伏卧的雄狮,狮头侧视,神态和善,富于动感。整个毛毯充满西方艺术风味。
棺内是一个身材高大的男性,脸上覆盖着麻质人面形面具(插图6)。死者身上穿着一件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插图7,插图8)。这件罽袍基本完好,色泽鲜丽,图案精美,堪称稀世珍品。罽面上每一区由六组图案构成,每组图案之间则是长满果实的石榴树。第一、二、四、五组为人物,都是裸体的男子,高鼻大眼,头发卷曲,是典型的欧罗巴人。他们两人一对,或持盾挥矛(剑),或单手刺击,栩栩如生。特别是他们的肌肉被夸张地隆起,更使画面充满力量与生气。第三组是牛,第六组为羊。这两组动物造型生动,姿态活泼。整个图案把希腊艺术与中亚、西亚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这件罽袍应当是西方所产的。身穿此袍的墓主,原有学者认为是墨山国贵族。[7]但墓地的发掘者认为:“M15不见墓地流行的木器、羊骨等为组合形式的随葬品。死者面罩面具、随葬冥衣、四肢缠帛等习俗也是独一无二的。墓主人服饰华丽,其外袍纹样带有浓厚的希腊化艺术风格。棺外覆盖具有异域特色的狮纹毯。15号墓十分独特的资料,显示出墓主人生前特殊的身份。联系营盘在丝绸之路上的位置以及汉晋时期丝路沿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背景,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一位来自西方从事贸易的富商”。[8]
营盘美男的华美奇服
神秘的“营盘美男”图/韩亮
一位戴着贴金面具的神秘男子,一身中西合璧的奇美华服,这便是1955年在尉犁县营盘墓地一个魏晋时期的墓葬出土的“营盘美男”,此刻他正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展出,不过《瀚海霓裳》上展出的巨幅图片依然可以逼真清晰地让观众领略他的风采。
他脸上的麻质面具被认为是从埃及传过来的。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的红色华服上竟然有典型的古希腊风格图案。这是一块高档毛料,鲜红的底色和金黄色的图案显得极其华贵。因为当时的西域以畜牧业为主,因此西域先民的毛纺织技术十分了得。丝绸是后来从中原传来的,而源自印度的棉布历史则比丝绸更短。古代西域人是先穿毛料、后丝绸、最后才穿棉布的,和我们今天的选择恰恰相反。
来看看这件令世界都惊异的华服吧,上面对称地织着极其写实的人、山羊、牛和石榴树。最下面一层是山羊、中间是上下两排健壮的裸体男子,个个皆是卷发,手持长剑盾牌,在石榴树下随音乐起舞。完全是不折不扣的古希腊风格。研究纺织史的学者认为这块面料当是纯粹的西方“舶来品”。距今2000多年的魏晋时代,一块来自爱琴海边的华美衣料如何万里迢迢来到西域?并且深得当地人深爱,这恐怕要拜丝绸之路所赐了。
营盘男子枕着一只丝绸缝制的“鸡鸣枕”,“鸡鸣枕”就是把枕头缝成鸡的形状,“雄鸡啼鸣意味新的一天开始,鸡鸣枕寓意‘重生’,这曾是中原最为流行的葬俗。现在,在偏远的农村还有保留。”一位民俗专家对记者说。他还告诉记者,“营盘美男”出土时躺在一只箱式彩棺里。上面的图案与铭文恰是中原式样。
墓主人的身份至今仍是一个谜,有人认为他是丝绸之路上的富商,有人从他的服饰认定死者是一位生前享有盛誉的舞蹈艺术家。其实,这些都已不重要,“营盘美男”让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如此奇妙和谐地交融才是最耀眼的风景,这正是《瀚海霓裳》的真正迷人之处。以辽阔的胸襟海纳多元文化之美,于是成就了不朽的丝路传奇。
杭州重生“营盘美男” 抢救1500年前的丝绸华服
www.zjol.com.cn 2004年12月1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核心提示】
“营盘美男”—一具可与“楼兰美女”相媲美的男性干尸,1997年出土时曾震惊中外,被列入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具发现于丝绸之路要冲新疆营盘的男尸,生活在大约1500年前的汉代至晋代,身高1.80米,年龄约25岁,面部躯体都已干缩,呈灰褐色。据说“营盘美男”是一位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西方富商,但他的真实身份至今仍是个谜。目前,“美男”的躯干尚留新疆,但他穿的“华服”正在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待“重生”。
“我们是新疆博物馆,这里有一件男尸所穿的衣服需要抢救修复,请你们过来支援。”今年夏天,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几位专家接到这个令人兴奋的电话后,飞赴新疆运回一件神秘的“衣服”。经过紧张的修复,“衣服”就要交货,紧接着还要到日本展览。昨天上午,记者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见到了这件神秘的“衣服”。
华服的重生之路
脱→运→消毒→清洁→修复:粘、缝、接
脱:给干尸脱衣服花了三天
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的主任汪自强告诉记者,今年7月,他和丝绸博物馆赵丰副馆长一起飞往新疆给“营盘美男”动“脱衣术”。
“那天气温达47度,是乌鲁木齐30年来最热的一天。”赵丰至今还记忆犹新。出土的古尸属于干尸类型,它是一种未经人工处理而在新疆干燥、无菌、高温的特殊条件下自然形成的干尸,完全是大自然的杰作。
干尸身上那件红地对人兽树纹双面罽(jì,用毛做的毡子一类的东西)袍,堪称稀世瑰宝。其面料是一种双层两面纹组织的精纺毛织物,带有浓郁的希腊(罗马)、波斯艺术风格。
“这是两个馆之间的合作,我们制定方案,他们主刀,我们在边上协助。”汪自强打开了他的电脑,指着里面的图片说:“当时,给这具干尸脱衣服花了三天时间。最后,衣服是脱下来了,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衣服的面上色彩还鲜艳,背部炭化却很严重。”
运:神不知鬼不觉运到杭州
因当地的修复条件一般,双方决定将干尸的衣服运到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
“装箱的时候,我们非常小心,折叠的时候都要衬很多东西,弯的地方要衬好、塞实,但又不能很紧,怕破坏掉。还要防震。”汪自强说,“我们事先办好了手续,对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把它装在一个不起眼的黑色小皮箱里,送到飞机场。我们接过皮箱,下飞机后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运到了馆里。”
清洁:除尘用上宣纸毛笔
在纺织品修复工作室,修复人员楼淑琦告诉记者,纺织品文物都含有蛋白质,在氧气中自然老化,不容易长久保存。出土的纺织品由于受地下水、盐碱、人体腐烂物等的影响,一般损毁程度都非常严重。
那件出土的红地对人兽树纹双面罽袍,堪称稀世瑰宝。其面料是一种双层两面纹组织的精纺毛织物,通幅织出成组的以石榴树为轴的两两相对的裸体人物、动物,衣物保存得相当完好,但是1500多年的侵蚀,碱、血污渍使这件衣服上的许多花纹已经辨认不清了,对它进行清洁的时候,连最弱的吸尘器都不能用。
只能用特殊的有机溶液,上下两层垫上宣纸,表面除尘。有时可以用手轻轻敲打,当上下层宣纸吸掉了部分灰尘后,再换上新纸,然后用毛笔慢慢吸走上面的灰尘。经过清洗的衣服用肉眼就可以看出质料相当高级,胸口上绣的图案非常漂亮,色彩鲜艳。
修复:手掌大布面要缝几万针
在经过消毒和清洁后,专家开始修复。修复工作是从今年7月开始的,他们经常加班,争取提前完成修复工作。
在修复现场,记者看到,在一张四方的桌子上,三位修复人员正在修复罽袍的几个部分,这里的工具一应俱全,就像一个小的加工场。他们把一些大的布片粘在一片稍大的布料上,按照原来的样子进行手工缝制。用的针是非常特殊的,有的针就像头发丝一样细,有的针是弯头的,像做手术的一样。针孔细的只能用放大镜照,市场上买来的丝线太粗就把它劈开。柜子里放满了各种颜色的丝线,作为备用。
难点一:找布料
楼淑琦正在缝上衣,她说,找布料最难了,因为1500多年前的面料颜色比较特别,有点旧旧的感觉,市场上要找到这样的颜色很难。跑了好几个市场也找不到。只能自己染,一次一次试颜色,要染几十次才找到感觉,有时候还需要砂洗,洗出旧的感觉。
难点二:缝制
缝制也非常复杂,布片因为不能用电熨斗,所以熨布只能用一块块用布包好的小磁铁吸平,下面衬块铁板。这些都是细活,手掌大小的地方要缝几万针,花上一个月左右时间,手还不能碰到布,要不然炭化的地方就会掉。
汪自强说,一些大的碎片缝制后,按照图样接起来,然后拼成一件衣服。
在一个大柜子里,记者还见到了“营盘美男”的贴金靴子和冥衣、香囊等,这些都是要等待修复保护的。
令人心焦的现状:修复人员极度缺乏
1000人VS1200万件文物
11月28日,全国近百位文物修复界的能工巧匠曾会聚北京,参加中国文物学会修复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会员大会暨第四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学会中,北京以外的常务理事总共只有7位,汪自强是浙江惟一的一位常务理事。他说,目前全国专门从事文物修复的人员不足1000人,而他们所面对的全国博物馆馆藏的文物就超过1200多万件。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约40万处,各类博物馆2000座,馆藏文物超过1200万件,如此大量的文化遗产要保存和继承下去,任务非常艰巨。而我国文物修复界的许多专家年龄也开始老化,人才培养已经刻不容缓。
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丰说,他们馆在纺织品修复保护方面属于国内领先,但现在馆里搞保护工作的只有6个人,每年来自江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外的“国宝”,加上新出土的、民间征集的、馆里库藏的,根本来不及修复。而且,如果真要按照严格要求修复,有的东西要花上好几年。
“现在搞修复保护,资金、场地都不够用,馆里正在申请一个4千平方米带库房的鉴定保护中心。”赵丰说。
楼淑琦告诉记者,修复工作技术要求非常高,要懂缝纫、裁剪、绣花、纺织等,是一门手艺,而且很辛苦,要非常有耐心。出土的东西上面有蛋白质,难免有细菌,吃饭、上厕所都要洗好几次手,而且,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坐下了就不敢再喝水。以前,国家文物局委托丝绸博物馆搞过一次培训,全国各地都有人过来,但要真正掌握修复技术要靠长时间的积累,而且由于缺乏科班出身的修复人才,接班人也很难找。
●背景粘贴 “营盘美男”
营盘遗址位于今罗布泊西侧塔里木河下游大三角洲西北缘,属我国汉代西域36国之一的山国范围,东距著名的楼兰古城约200公里。1980年,考古工作者曾在营盘遗址以东约200公里的罗布泊铁板河三角洲出土了一具我国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女性干尸,在海内外引起极大轰动。后来,人们将这具3800多年前的女性干尸誉称为“楼兰美女”。
“营盘美男”是一具可与“楼兰美女”相媲美的男性干尸。年代约在东汉时期,死亡年龄约为25岁,身高在180厘米以上,面部躯体都已干缩,呈灰褐色。头发浓密,呈棕色,束单髻,胡须、眉毛、眼睫毛均清晰可见,堪称一位“美男子”。随身衣物保存良好,色彩鲜艳如新。死者面罩面具、随葬冥衣、四肢缠帛等习俗也都独一无二;此外,从死者身上所穿的外袍纹样和棺外所覆盖的狮纹毯来看,则带有浓厚的希腊文化艺术风格。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劳国强/
在营盘墓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5号墓,时代为东汉中晚期。[6]此墓的木棺外盖着一条长方形彩色狮纹栽绒毛毯,残长312厘米、宽178厘米。毛毯的主体是一头伏卧的雄狮,狮头侧视,神态和善,富于动感。整个毛毯充满西方艺术风味。
棺内是一个身材高大的男性,脸上覆盖着麻质人面形面具(插图6)。死者身上穿着一件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插图7,插图8)。这件罽袍基本完好,色泽鲜丽,图案精美,堪称稀世珍品。罽面上每一区由六组图案构成,每组图案之间则是长满果实的石榴树。第一、二、四、五组为人物,都是裸体的男子,高鼻大眼,头发卷曲,是典型的欧罗巴人。他们两人一对,或持盾挥矛(剑),或单手刺击,栩栩如生。特别是他们的肌肉被夸张地隆起,更使画面充满力量与生气。第三组是牛,第六组为羊。这两组动物造型生动,姿态活泼。整个图案把希腊艺术与中亚、西亚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这件罽袍应当是西方所产的。身穿此袍的墓主,原有学者认为是墨山国贵族。[7]但墓地的发掘者认为:“M15不见墓地流行的木器、羊骨等为组合形式的随葬品。死者面罩面具、随葬冥衣、四肢缠帛等习俗也是独一无二的。墓主人服饰华丽,其外袍纹样带有浓厚的希腊化艺术风格。棺外覆盖具有异域特色的狮纹毯。15号墓十分独特的资料,显示出墓主人生前特殊的身份。联系营盘在丝绸之路上的位置以及汉晋时期丝路沿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背景,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一位来自西方从事贸易的富商”。[8]
营盘美男的华美奇服
![]() |
神秘的“营盘美男” |
神秘的“营盘美男”图/韩亮
一位戴着贴金面具的神秘男子,一身中西合璧的奇美华服,这便是1955年在尉犁县营盘墓地一个魏晋时期的墓葬出土的“营盘美男”,此刻他正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展出,不过《瀚海霓裳》上展出的巨幅图片依然可以逼真清晰地让观众领略他的风采。
他脸上的麻质面具被认为是从埃及传过来的。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的红色华服上竟然有典型的古希腊风格图案。这是一块高档毛料,鲜红的底色和金黄色的图案显得极其华贵。因为当时的西域以畜牧业为主,因此西域先民的毛纺织技术十分了得。丝绸是后来从中原传来的,而源自印度的棉布历史则比丝绸更短。古代西域人是先穿毛料、后丝绸、最后才穿棉布的,和我们今天的选择恰恰相反。
来看看这件令世界都惊异的华服吧,上面对称地织着极其写实的人、山羊、牛和石榴树。最下面一层是山羊、中间是上下两排健壮的裸体男子,个个皆是卷发,手持长剑盾牌,在石榴树下随音乐起舞。完全是不折不扣的古希腊风格。研究纺织史的学者认为这块面料当是纯粹的西方“舶来品”。距今2000多年的魏晋时代,一块来自爱琴海边的华美衣料如何万里迢迢来到西域?并且深得当地人深爱,这恐怕要拜丝绸之路所赐了。
营盘男子枕着一只丝绸缝制的“鸡鸣枕”,“鸡鸣枕”就是把枕头缝成鸡的形状,“雄鸡啼鸣意味新的一天开始,鸡鸣枕寓意‘重生’,这曾是中原最为流行的葬俗。现在,在偏远的农村还有保留。”一位民俗专家对记者说。他还告诉记者,“营盘美男”出土时躺在一只箱式彩棺里。上面的图案与铭文恰是中原式样。
墓主人的身份至今仍是一个谜,有人认为他是丝绸之路上的富商,有人从他的服饰认定死者是一位生前享有盛誉的舞蹈艺术家。其实,这些都已不重要,“营盘美男”让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如此奇妙和谐地交融才是最耀眼的风景,这正是《瀚海霓裳》的真正迷人之处。以辽阔的胸襟海纳多元文化之美,于是成就了不朽的丝路传奇。
杭州重生“营盘美男” 抢救1500年前的丝绸华服
www.zjol.com.cn 2004年12月1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核心提示】
“营盘美男”—一具可与“楼兰美女”相媲美的男性干尸,1997年出土时曾震惊中外,被列入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具发现于丝绸之路要冲新疆营盘的男尸,生活在大约1500年前的汉代至晋代,身高1.80米,年龄约25岁,面部躯体都已干缩,呈灰褐色。据说“营盘美男”是一位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西方富商,但他的真实身份至今仍是个谜。目前,“美男”的躯干尚留新疆,但他穿的“华服”正在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待“重生”。
“我们是新疆博物馆,这里有一件男尸所穿的衣服需要抢救修复,请你们过来支援。”今年夏天,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几位专家接到这个令人兴奋的电话后,飞赴新疆运回一件神秘的“衣服”。经过紧张的修复,“衣服”就要交货,紧接着还要到日本展览。昨天上午,记者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见到了这件神秘的“衣服”。
华服的重生之路
脱→运→消毒→清洁→修复:粘、缝、接
脱:给干尸脱衣服花了三天
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的主任汪自强告诉记者,今年7月,他和丝绸博物馆赵丰副馆长一起飞往新疆给“营盘美男”动“脱衣术”。
“那天气温达47度,是乌鲁木齐30年来最热的一天。”赵丰至今还记忆犹新。出土的古尸属于干尸类型,它是一种未经人工处理而在新疆干燥、无菌、高温的特殊条件下自然形成的干尸,完全是大自然的杰作。
干尸身上那件红地对人兽树纹双面罽(jì,用毛做的毡子一类的东西)袍,堪称稀世瑰宝。其面料是一种双层两面纹组织的精纺毛织物,带有浓郁的希腊(罗马)、波斯艺术风格。
“这是两个馆之间的合作,我们制定方案,他们主刀,我们在边上协助。”汪自强打开了他的电脑,指着里面的图片说:“当时,给这具干尸脱衣服花了三天时间。最后,衣服是脱下来了,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衣服的面上色彩还鲜艳,背部炭化却很严重。”
运:神不知鬼不觉运到杭州
因当地的修复条件一般,双方决定将干尸的衣服运到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
“装箱的时候,我们非常小心,折叠的时候都要衬很多东西,弯的地方要衬好、塞实,但又不能很紧,怕破坏掉。还要防震。”汪自强说,“我们事先办好了手续,对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把它装在一个不起眼的黑色小皮箱里,送到飞机场。我们接过皮箱,下飞机后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运到了馆里。”
清洁:除尘用上宣纸毛笔
在纺织品修复工作室,修复人员楼淑琦告诉记者,纺织品文物都含有蛋白质,在氧气中自然老化,不容易长久保存。出土的纺织品由于受地下水、盐碱、人体腐烂物等的影响,一般损毁程度都非常严重。
那件出土的红地对人兽树纹双面罽袍,堪称稀世瑰宝。其面料是一种双层两面纹组织的精纺毛织物,通幅织出成组的以石榴树为轴的两两相对的裸体人物、动物,衣物保存得相当完好,但是1500多年的侵蚀,碱、血污渍使这件衣服上的许多花纹已经辨认不清了,对它进行清洁的时候,连最弱的吸尘器都不能用。
只能用特殊的有机溶液,上下两层垫上宣纸,表面除尘。有时可以用手轻轻敲打,当上下层宣纸吸掉了部分灰尘后,再换上新纸,然后用毛笔慢慢吸走上面的灰尘。经过清洗的衣服用肉眼就可以看出质料相当高级,胸口上绣的图案非常漂亮,色彩鲜艳。
修复:手掌大布面要缝几万针
在经过消毒和清洁后,专家开始修复。修复工作是从今年7月开始的,他们经常加班,争取提前完成修复工作。
在修复现场,记者看到,在一张四方的桌子上,三位修复人员正在修复罽袍的几个部分,这里的工具一应俱全,就像一个小的加工场。他们把一些大的布片粘在一片稍大的布料上,按照原来的样子进行手工缝制。用的针是非常特殊的,有的针就像头发丝一样细,有的针是弯头的,像做手术的一样。针孔细的只能用放大镜照,市场上买来的丝线太粗就把它劈开。柜子里放满了各种颜色的丝线,作为备用。
难点一:找布料
楼淑琦正在缝上衣,她说,找布料最难了,因为1500多年前的面料颜色比较特别,有点旧旧的感觉,市场上要找到这样的颜色很难。跑了好几个市场也找不到。只能自己染,一次一次试颜色,要染几十次才找到感觉,有时候还需要砂洗,洗出旧的感觉。
难点二:缝制
缝制也非常复杂,布片因为不能用电熨斗,所以熨布只能用一块块用布包好的小磁铁吸平,下面衬块铁板。这些都是细活,手掌大小的地方要缝几万针,花上一个月左右时间,手还不能碰到布,要不然炭化的地方就会掉。
汪自强说,一些大的碎片缝制后,按照图样接起来,然后拼成一件衣服。
在一个大柜子里,记者还见到了“营盘美男”的贴金靴子和冥衣、香囊等,这些都是要等待修复保护的。
令人心焦的现状:修复人员极度缺乏
1000人VS1200万件文物
11月28日,全国近百位文物修复界的能工巧匠曾会聚北京,参加中国文物学会修复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会员大会暨第四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学会中,北京以外的常务理事总共只有7位,汪自强是浙江惟一的一位常务理事。他说,目前全国专门从事文物修复的人员不足1000人,而他们所面对的全国博物馆馆藏的文物就超过1200多万件。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约40万处,各类博物馆2000座,馆藏文物超过1200万件,如此大量的文化遗产要保存和继承下去,任务非常艰巨。而我国文物修复界的许多专家年龄也开始老化,人才培养已经刻不容缓。
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丰说,他们馆在纺织品修复保护方面属于国内领先,但现在馆里搞保护工作的只有6个人,每年来自江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外的“国宝”,加上新出土的、民间征集的、馆里库藏的,根本来不及修复。而且,如果真要按照严格要求修复,有的东西要花上好几年。
“现在搞修复保护,资金、场地都不够用,馆里正在申请一个4千平方米带库房的鉴定保护中心。”赵丰说。
楼淑琦告诉记者,修复工作技术要求非常高,要懂缝纫、裁剪、绣花、纺织等,是一门手艺,而且很辛苦,要非常有耐心。出土的东西上面有蛋白质,难免有细菌,吃饭、上厕所都要洗好几次手,而且,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坐下了就不敢再喝水。以前,国家文物局委托丝绸博物馆搞过一次培训,全国各地都有人过来,但要真正掌握修复技术要靠长时间的积累,而且由于缺乏科班出身的修复人才,接班人也很难找。
●背景粘贴 “营盘美男”
营盘遗址位于今罗布泊西侧塔里木河下游大三角洲西北缘,属我国汉代西域36国之一的山国范围,东距著名的楼兰古城约200公里。1980年,考古工作者曾在营盘遗址以东约200公里的罗布泊铁板河三角洲出土了一具我国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女性干尸,在海内外引起极大轰动。后来,人们将这具3800多年前的女性干尸誉称为“楼兰美女”。
“营盘美男”是一具可与“楼兰美女”相媲美的男性干尸。年代约在东汉时期,死亡年龄约为25岁,身高在180厘米以上,面部躯体都已干缩,呈灰褐色。头发浓密,呈棕色,束单髻,胡须、眉毛、眼睫毛均清晰可见,堪称一位“美男子”。随身衣物保存良好,色彩鲜艳如新。死者面罩面具、随葬冥衣、四肢缠帛等习俗也都独一无二;此外,从死者身上所穿的外袍纹样和棺外所覆盖的狮纹毯来看,则带有浓厚的希腊文化艺术风格。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劳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