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之二零一零年的书I
二零零一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下班后常常在西单一带转悠,落脚地无非图书大厦与音像大世界。傍晚挤在开往石景山的公交,我幻想着有朝一日图书磁带堆满屋子每个角落。十年之后,梦想的确照进现实。回家后走进我那间小屋,右手边是数百张碟,左手边是数百本书。瞬时似乎就有一道光芒打在自己身上,作为一个始终热爱听歌与读书的老家伙,我表示这很温暖。
人说情歌总是老的好,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我说读书却是新的好,曾经的沧海桑田都将转化为刻骨铭心。CD架上那些新成员们,大多都是问世多年的二手碟。经过了这么多年以后,你会感叹还是那时的音乐才最符合你的口味。而书架上的新鲜血液,却大多来自近年新作。年龄渐长,对问题的观点看法都在积淀。作者如此,读者亦如此。过去的一年自从身体健康恢复后,我就重新开始在三联、金台路、孔夫子、淘宝与卓越上对书进行追逐,这的确是一件会上瘾的事情。生活之快乐,莫过如此。
但当终于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了“朝花夕拾之二零一零年的书”这个标题之时,心下仍不免惭愧。在每个岁末年初对上一年度的读书心得写出一篇总结性质的文章,我已经写到了第四年。而对于二零一零年的总结,从去年十二月初开始筹划却一直拖延到了今年二月底。眼看雪融冰封即将春暖花开,才终肯动笔。不过一年看过六十多本书之后,对于此文中自己的选择倒也了然于胸。我列出了一个门槛:首先须于此年度内首版,其次是自己必须读过此书后再行推荐。因此符合前者如广西师大社重印的《小说稗类》,符合后者如一心追逐台版而无视三联版的《巨流河》均无缘提及。如此看来这限制的确偏颇,但写出阅读体会的书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书值得反复去读,而每次重温总有新的体会。
眼见各家网站报刊的好书榜单层出不穷并已尘埃落定,如今这时间我才把自己这一篇写出来,不免有拾人牙慧坐享其成之嫌。不过个人读书观点立场绝与各方媒体不同,看官如有意,就且容我慢慢道来。
《送你一颗子弹》,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1月
自《民主的细节》无数次被推崇之后,坊间已有定论:最符合“大龄文艺女青年”这个称号的并不是邵夷贝,而是生于七十年代的醉钢琴老师。从北京单向街书店定期举行的文化沙龙参与的人数,足可以说明主讲人的受欢迎程度。醉老师在去年初冬那次讲座,听众人数众多以至于单向街有可能出现踩踏风险,这直接导致今年该书店调整策略,将沙龙调整为仅可及时报名后才可参与二楼聆听。遍观海内,估计也只有陈丹青、周云蓬、张大春、朱氏姐妹有如此号召力。
相比于《民主的细节》的主题,《送你一颗子弹》就变成了小清新。这里没有了翔实的数字与论证,剩下的都是事关生活的点滴。作为同样生于七十年代的人,看到刘瑜写到的诸如学校食堂、摇滚老崔、集体早操这样的片段,的确心有戚戚焉。醉钢琴在博文中也曾自嘲:“也许读者可以把这本书看作人类学笔记而不是“心灵随笔”,或者看作一部精神疾患大全也行”。看看镜子中的自己,唉,原来普天下的七零后基本上也就是如此长大的,在魔幻现实主义的环境下收获并茫然着,在精神病与更加精神病的角色中不停转换。现在还能找到自己,真是幸运。
我想到去年自己曾在博文中写出了对于《送你一颗子弹》的阅读体会,摘录如下—
醉钢琴老师在她一篇有关《立春》的随笔中写道:“功夫常常是会负有心人的。功夫负不负有心人本该没有那么重要的。“有心”的价值是不能用“负与不负”来衡量的。这深得我心。这并不是为了所谓事业不成功而开脱,为了社会价值我已足够努力,而那结果又有多么重要呢?那和整个过程相比又会有多重要呢?至少现在以后的我,绝不会在晚年因所谓的碌碌无为而羞耻。
没有轰轰烈烈,但也足够打动你我的心了。满地都是六便士,而我们是否依然还能看到月亮?
《失落的一代》,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1月
记得《山楂树之恋》中有一幕:静秋的同学们加入了上山下乡的洪流,被学校敲锣打鼓地欢送。此时银幕上交代此时的背景是一九七五年。对于此段影像背景是否符合史实,拿出手边一本《失落的一代》即可得到印证。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六年,尽管普通民众已经流露出相当的抵触情绪,但上山下乡运动依然处于高潮状态。其背后的背景便是温和派与极左派的激烈斗争。中国现代史读物中似乎从没有过对于上山下乡运动的记录,而我在二零一零年才在《失落的一代》中首次看到相当详实的论述。出版这本书的机构,是近年来以出版民国名士回忆录而重新崛起的那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本用心写就的足以代表中国一代人历史的书,作者竟然是位法国人。这何止让我感慨,感受到的几乎都是悲哀。
但仔细想想,放下所谓民族自尊心,首先就要感谢的就是本书作者潘鸣啸先生。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他就已然开始进行有关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因此本书中上至高层下至基层,事实与数据无不在印证着他的每一个论点。字里行间,我还是能够体会出他对于那些在运动中奉献出了自己青春的知识青年们的关怀,但正是那些赫然纸上的平实与真实,才更显得刺眼与残酷。那些被一声令下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青年,如今早已两鬓斑白。除了极少数既得利益者之外,他们要么留在农村呆上一辈子,要么回城后成为下岗的一份子。当历史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而当历史抛弃他们的时候,他们无语问苍天。这就是我们的父辈,他们是真正的失落的一代。
这是一本你根本想象不到会在这样的年头看到的书。无论你是否对历史感兴趣,我都会推荐此本《失落的一代》。那里面写的,是最不应该被遗忘的中国人。
《四手联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章先生行文做事,早成一派风格。读者对于此种风格自是褒贬不一,或言高不可攀的优越傲慢,或言热血涌动的家国情怀。在我看来这两者的确皆有之,只不过那些正常发表的与无法正常发表的著作中所体现的是对过往时代的怀念,更是对道德沦丧的愤慨。看过章先生几乎所有著作之后,我还是不免想继续了解从罗隆基到千家驹的哪些知识分子的人生往事。
而当零九年底得知一本叫做《四手联弹》的书即将出版之时,我的确想象不出那其中会写些什么。与章先生合作演奏的人,乃国内法学名家贺老师。老贺东南飞,飞到石河子去不回。这是我在两年前春天的感慨。想当初豆瓣上也曾有守门老鹤的踪迹,关于贺老师的小组也经常讨论得热火朝天。突闻其不得不移师南疆,我不免一声叹息,也担心此般剧变是否会让他从此销声匿迹。但从此后贺老师博文来看,赤子之心,一如往昔。
四手联弹,非心有灵犀者所不能也。古往今来,被贬谪后的迁客尽皆托付文字来直抒胸臆,而此本书能被出版,幕后的故事或许读者也能想到。这并不是一本主题立意十分明了的著作,但不变的依然是两位作者透过种种细节透露出的写作风格。贺老师的叙述一如博文般明快,而章先生却不免如往年作品般沉郁。这样的联弹,缺一不可,相得益彰。
但我认为本书存在明显的缺点:一,贝贝特的装帧在牛津版的映衬下相形失色;二、那一篇关于陈琳的怀念文字情真意切,但刻意贬低李玉刚却不免过于偏狭。这不得不说也是章先生的风格吧。
《中间地带的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
去年夏天某段时间,我重点关注的是三位杨姓作者:杨奎松、杨天石、杨念群。几位先生的书全都是大部头,看上去如同三座大山矗立于面前。但相比于那些理论性较强的著作,历史类书籍很符合我这么一个不成器的前文科班历史科代表的口味。而其中,尤以中国近代史中的两党党史最为热衷。对于国民党这一条线,我喜欢杨天石高徒王奇生的著作。而对于中共这一条线,杨奎松确实是很好的选择。这么一本厚达数百页的书,真正读起来却没那么费劲,这也归功于二十年前的暑假,看了叶永烈先生太多的作品而打下的基础。
副标题为“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我对此处描述无任何异议。所谓“成功”,的确得来不易。但抛开主观因素,大背景下的各方角力始终都存在。至西安事变之前,红军已经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可历史总会在关键时刻有特殊事件发生。综合史料来看,在张学良这个偶然事件背后并无传统史书中所载的各种必然,但确实让中国的历史从此发生了逆转。同时,那个曾经为苏俄领袖与共产国际高层所无视的中共领导人从此一举成为了绝对的一号人物。作为国际共运老大哥的苏联,也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做了最大的幕后推手。
但这背后,是曾被无限放大宣扬的那“伟大的友谊”吗?利益,利益,还是利益。无须多说,此书足可作为国际政治专业的教材。
《也同欢乐也同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5月
谈起这本书,先说两点题外话。这些年比较热衷于回忆录一类的书籍。虽然说这类作品中所描述史实的可靠性没那么强,但却兼备趣味性与感情色彩。如将几本针对同一时代人物的回忆录放在一起阅读,大致就可以管窥全豹,侧面了解一个时代的特点。同时,《也同欢乐也同愁》的三联版采用繁体字印刷,使用精装封面,从直观上保持了原著的品质,这也许将成为近期内人文类图书的趋势。
看过这本书之后,我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姐妹三人对父亲母亲的述说,而是那一张张生动的老照片。乃父陈寅恪从少年豪杰转眼成为一代名士,不变的是炯炯有神的双目。其姑陈新午,典型的民国新女性,俨然时代女强人风范。而其母唐筼,更是极为有代表性的人物。这种对家庭乃至家族的付出背后自有可以想见的牺牲,但这种对生活的态度却使一家长幼安然度过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侧面使陈寅恪可全心投入自己理想的事业中。照片中的陈氏三姐妹,彼时皆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待本书出版时世界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大循环。
无八卦,无揭秘,剩下的就只有真情。如果说看过之后还有什么需求,我想那就如同陈流求在去年所表达的那样:一九四九年后的内容今后写不写,我们还在酝酿。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我还记得去年夏天追逐《给没有收信人的信》的那段日子。自从在豆瓣上见贝贝特某编辑放出即将出版陈先生文集的消息后,我就在卓越和当当上期待着。终于在某个晚上,成为了第一批拿到这本书的人。连续三天,我带着这本书上班,下班坐将近两个小时的公交回家之时,便将本书从头至尾通读全篇。那时的自己刚从一场突发的病痛中恢复过来,眼见本书开篇的“病亦有乐”一文,种种体会,感同身受,不由得眼圈微红。
数年前读《访问历史》一书,对于学界的神仙眷侣自是艳羡不已。黄苗子与郁风,杨宪益与戴乃迭,汤一介与乐黛云,陈乐民与资中筠。相敬如宾,琴瑟和鸣,人生乐事。不过两三年时间,郁风、杨宪益、陈乐民诸先生相继作古,中国痛失数位真正的知识分子。我对陈乐民先生关于启蒙主义的观点十分认同,即对于现阶段的郭嘉而言,实在需要彻底的启蒙精神,这需要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努力,需要在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去传播。零九年岁末,陈先生遗作《启蒙札记》被我评为当年自己最喜欢的书籍之列,正因为此。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中,我看到了弥留之际的陈先生的依然跳跃着的思想,和从来没有改变的底线。真的很难想象,当一次又一次的透析之后,八十岁的老人要有怎样坚定的信念才会把每一段自己的思考都记录在册。陈老曾说:即使是一粒沙子,也要做一粒有“灵性”的沙子。而他确实在用自己的生命在践行自己的信念。
读过此书一月后,在去年中秋理想国论坛上听到了资中筠先生的一席话:未来的希望还在你们年轻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凭良心做。抵挡我们这个社会的潜规则,不与这些潜规则同流合污,那才是要做的事。每个年富力强的人凭良心做事,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有希望。
陈老泉下有知,定会更加欣慰。
《词家有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去年某天后举办规模浩大的复出演唱会,此举成为全年文化热点事件。各类媒体追逐吹捧的文字自是屡见不鲜,我也看到了某种观点,即天后在演艺生涯初期使用艺名演唱粤语歌的年代经常觉得困惑,在极度商业化下不知所措。故在赴美国深造之后,凭借自己对于音乐的真实体会重新回到内地乐坛,唱出真正适合自己的歌,这才终成一代天后。这似乎给人的印象是那段香港经历反倒阻碍了天后的发展,我想这肯定不是完全属实的描述,不过从大陆歌迷的眼光来看,对于香港乐坛的“困惑”还是客观存在的。
香港乐坛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因四大天王而被定格的商业化,特别是在与台湾乐坛相比较之后更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北方主流文化无法理解粤语歌词的含义,只能使得此种误解愈发加深。况且如今的香港音乐看起来那么窘困,歌手无非陈奕迅张敬轩,作者也仅仅林夕黄伟文强撑。看上去属于香港乐坛的黄金时期已经远去,如果再不去留住最后的血脉,那些蕴含在音乐中的精神将不会再见。
《词家有道》一书,是为三位从事歌词研究的香港青年学者与十六位香港词人的对话录。在我看来,这十六位涵盖了三代香港作词人:其一为粤语歌奠定基础的前辈如黎彼得郑国江,及至黄金时代的核心人物如潘源良周礼茂,其二为进入稳定阶段后近十年来的中坚力量如林夕周耀辉,其三为新时代新粤语歌的代表作者如李峻一乔靖夫。我感情最深的当属老一代词人,那些印刷在由彩翎金典中唱上海引进的磁带上的名字,和那些叫做“浪子心声”“梨涡浅笑”“夜半轻私语”的歌,永远都不会忘记。小时候听不懂粤语没关系,听的时间长了不仅知道歌手在唱些什么,更是对粤语歌日久生情。
全球性的音乐创作力衰竭,香港自然被携裹其中不能自拔。往昔的土壤下这里曾是那么生机勃勃,可以有黎彼得之于许冠杰、林振强之于林忆莲、林夕之于陈奕迅。可到了新世纪,这个就真没有了。但从文字中发现,每一个被访问的香港词人都在尽自己所能,在业已剧变的环境中填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歌词。这种对于作品内涵的追求,其实一直是代代相传。只是整个环境的改变,普通听众根本无法获知那些真正言之有物的作品。黄霑和林振强走了,郑国江卢国沾老了,但由老先生们所点燃的那蕴含在流行歌词文化中的香港精神却始终不灭。这不会时刻萦绕你心头,但当旋律响起时你明白那已经在你心底。《词家有道》是一本承前启后的书,推荐给对香港音乐有着浓郁情怀的人去读。别忘了过去和现在,我们还有不变的未来。
雷声风雨打,何用多惊怕。心公正白璧无瑕,行善积德最乐也。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
本篇文字的结尾,就以《词家有道》中向雪怀所言自己最喜欢的个人创作,由草蜢演唱的“世界会变得很美”为终。这同样也是我所热衷的粤语歌之一。
忘记了今天失恋寄望在明天,心中更自傲,凭我的感觉找到。朋友都踏着命运脚步抗拒风雨,找到爱慕,在每一天我要不断进步,你会某天叫好。
世界会变得很美,你一定会某天为我也为你自己叫好。
这是朝花夕拾的上半篇,依然有更多推荐书目。不要离开,请你等待。
博客原文地址
人说情歌总是老的好,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我说读书却是新的好,曾经的沧海桑田都将转化为刻骨铭心。CD架上那些新成员们,大多都是问世多年的二手碟。经过了这么多年以后,你会感叹还是那时的音乐才最符合你的口味。而书架上的新鲜血液,却大多来自近年新作。年龄渐长,对问题的观点看法都在积淀。作者如此,读者亦如此。过去的一年自从身体健康恢复后,我就重新开始在三联、金台路、孔夫子、淘宝与卓越上对书进行追逐,这的确是一件会上瘾的事情。生活之快乐,莫过如此。
但当终于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了“朝花夕拾之二零一零年的书”这个标题之时,心下仍不免惭愧。在每个岁末年初对上一年度的读书心得写出一篇总结性质的文章,我已经写到了第四年。而对于二零一零年的总结,从去年十二月初开始筹划却一直拖延到了今年二月底。眼看雪融冰封即将春暖花开,才终肯动笔。不过一年看过六十多本书之后,对于此文中自己的选择倒也了然于胸。我列出了一个门槛:首先须于此年度内首版,其次是自己必须读过此书后再行推荐。因此符合前者如广西师大社重印的《小说稗类》,符合后者如一心追逐台版而无视三联版的《巨流河》均无缘提及。如此看来这限制的确偏颇,但写出阅读体会的书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书值得反复去读,而每次重温总有新的体会。
眼见各家网站报刊的好书榜单层出不穷并已尘埃落定,如今这时间我才把自己这一篇写出来,不免有拾人牙慧坐享其成之嫌。不过个人读书观点立场绝与各方媒体不同,看官如有意,就且容我慢慢道来。
《送你一颗子弹》,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1月
自《民主的细节》无数次被推崇之后,坊间已有定论:最符合“大龄文艺女青年”这个称号的并不是邵夷贝,而是生于七十年代的醉钢琴老师。从北京单向街书店定期举行的文化沙龙参与的人数,足可以说明主讲人的受欢迎程度。醉老师在去年初冬那次讲座,听众人数众多以至于单向街有可能出现踩踏风险,这直接导致今年该书店调整策略,将沙龙调整为仅可及时报名后才可参与二楼聆听。遍观海内,估计也只有陈丹青、周云蓬、张大春、朱氏姐妹有如此号召力。
相比于《民主的细节》的主题,《送你一颗子弹》就变成了小清新。这里没有了翔实的数字与论证,剩下的都是事关生活的点滴。作为同样生于七十年代的人,看到刘瑜写到的诸如学校食堂、摇滚老崔、集体早操这样的片段,的确心有戚戚焉。醉钢琴在博文中也曾自嘲:“也许读者可以把这本书看作人类学笔记而不是“心灵随笔”,或者看作一部精神疾患大全也行”。看看镜子中的自己,唉,原来普天下的七零后基本上也就是如此长大的,在魔幻现实主义的环境下收获并茫然着,在精神病与更加精神病的角色中不停转换。现在还能找到自己,真是幸运。
我想到去年自己曾在博文中写出了对于《送你一颗子弹》的阅读体会,摘录如下—
醉钢琴老师在她一篇有关《立春》的随笔中写道:“功夫常常是会负有心人的。功夫负不负有心人本该没有那么重要的。“有心”的价值是不能用“负与不负”来衡量的。这深得我心。这并不是为了所谓事业不成功而开脱,为了社会价值我已足够努力,而那结果又有多么重要呢?那和整个过程相比又会有多重要呢?至少现在以后的我,绝不会在晚年因所谓的碌碌无为而羞耻。
没有轰轰烈烈,但也足够打动你我的心了。满地都是六便士,而我们是否依然还能看到月亮?
《失落的一代》,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1月
记得《山楂树之恋》中有一幕:静秋的同学们加入了上山下乡的洪流,被学校敲锣打鼓地欢送。此时银幕上交代此时的背景是一九七五年。对于此段影像背景是否符合史实,拿出手边一本《失落的一代》即可得到印证。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六年,尽管普通民众已经流露出相当的抵触情绪,但上山下乡运动依然处于高潮状态。其背后的背景便是温和派与极左派的激烈斗争。中国现代史读物中似乎从没有过对于上山下乡运动的记录,而我在二零一零年才在《失落的一代》中首次看到相当详实的论述。出版这本书的机构,是近年来以出版民国名士回忆录而重新崛起的那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本用心写就的足以代表中国一代人历史的书,作者竟然是位法国人。这何止让我感慨,感受到的几乎都是悲哀。
但仔细想想,放下所谓民族自尊心,首先就要感谢的就是本书作者潘鸣啸先生。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他就已然开始进行有关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因此本书中上至高层下至基层,事实与数据无不在印证着他的每一个论点。字里行间,我还是能够体会出他对于那些在运动中奉献出了自己青春的知识青年们的关怀,但正是那些赫然纸上的平实与真实,才更显得刺眼与残酷。那些被一声令下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青年,如今早已两鬓斑白。除了极少数既得利益者之外,他们要么留在农村呆上一辈子,要么回城后成为下岗的一份子。当历史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而当历史抛弃他们的时候,他们无语问苍天。这就是我们的父辈,他们是真正的失落的一代。
这是一本你根本想象不到会在这样的年头看到的书。无论你是否对历史感兴趣,我都会推荐此本《失落的一代》。那里面写的,是最不应该被遗忘的中国人。
《四手联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章先生行文做事,早成一派风格。读者对于此种风格自是褒贬不一,或言高不可攀的优越傲慢,或言热血涌动的家国情怀。在我看来这两者的确皆有之,只不过那些正常发表的与无法正常发表的著作中所体现的是对过往时代的怀念,更是对道德沦丧的愤慨。看过章先生几乎所有著作之后,我还是不免想继续了解从罗隆基到千家驹的哪些知识分子的人生往事。
而当零九年底得知一本叫做《四手联弹》的书即将出版之时,我的确想象不出那其中会写些什么。与章先生合作演奏的人,乃国内法学名家贺老师。老贺东南飞,飞到石河子去不回。这是我在两年前春天的感慨。想当初豆瓣上也曾有守门老鹤的踪迹,关于贺老师的小组也经常讨论得热火朝天。突闻其不得不移师南疆,我不免一声叹息,也担心此般剧变是否会让他从此销声匿迹。但从此后贺老师博文来看,赤子之心,一如往昔。
四手联弹,非心有灵犀者所不能也。古往今来,被贬谪后的迁客尽皆托付文字来直抒胸臆,而此本书能被出版,幕后的故事或许读者也能想到。这并不是一本主题立意十分明了的著作,但不变的依然是两位作者透过种种细节透露出的写作风格。贺老师的叙述一如博文般明快,而章先生却不免如往年作品般沉郁。这样的联弹,缺一不可,相得益彰。
但我认为本书存在明显的缺点:一,贝贝特的装帧在牛津版的映衬下相形失色;二、那一篇关于陈琳的怀念文字情真意切,但刻意贬低李玉刚却不免过于偏狭。这不得不说也是章先生的风格吧。
《中间地带的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
去年夏天某段时间,我重点关注的是三位杨姓作者:杨奎松、杨天石、杨念群。几位先生的书全都是大部头,看上去如同三座大山矗立于面前。但相比于那些理论性较强的著作,历史类书籍很符合我这么一个不成器的前文科班历史科代表的口味。而其中,尤以中国近代史中的两党党史最为热衷。对于国民党这一条线,我喜欢杨天石高徒王奇生的著作。而对于中共这一条线,杨奎松确实是很好的选择。这么一本厚达数百页的书,真正读起来却没那么费劲,这也归功于二十年前的暑假,看了叶永烈先生太多的作品而打下的基础。
副标题为“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我对此处描述无任何异议。所谓“成功”,的确得来不易。但抛开主观因素,大背景下的各方角力始终都存在。至西安事变之前,红军已经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可历史总会在关键时刻有特殊事件发生。综合史料来看,在张学良这个偶然事件背后并无传统史书中所载的各种必然,但确实让中国的历史从此发生了逆转。同时,那个曾经为苏俄领袖与共产国际高层所无视的中共领导人从此一举成为了绝对的一号人物。作为国际共运老大哥的苏联,也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做了最大的幕后推手。
但这背后,是曾被无限放大宣扬的那“伟大的友谊”吗?利益,利益,还是利益。无须多说,此书足可作为国际政治专业的教材。
《也同欢乐也同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5月
谈起这本书,先说两点题外话。这些年比较热衷于回忆录一类的书籍。虽然说这类作品中所描述史实的可靠性没那么强,但却兼备趣味性与感情色彩。如将几本针对同一时代人物的回忆录放在一起阅读,大致就可以管窥全豹,侧面了解一个时代的特点。同时,《也同欢乐也同愁》的三联版采用繁体字印刷,使用精装封面,从直观上保持了原著的品质,这也许将成为近期内人文类图书的趋势。
看过这本书之后,我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姐妹三人对父亲母亲的述说,而是那一张张生动的老照片。乃父陈寅恪从少年豪杰转眼成为一代名士,不变的是炯炯有神的双目。其姑陈新午,典型的民国新女性,俨然时代女强人风范。而其母唐筼,更是极为有代表性的人物。这种对家庭乃至家族的付出背后自有可以想见的牺牲,但这种对生活的态度却使一家长幼安然度过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侧面使陈寅恪可全心投入自己理想的事业中。照片中的陈氏三姐妹,彼时皆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待本书出版时世界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大循环。
无八卦,无揭秘,剩下的就只有真情。如果说看过之后还有什么需求,我想那就如同陈流求在去年所表达的那样:一九四九年后的内容今后写不写,我们还在酝酿。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我还记得去年夏天追逐《给没有收信人的信》的那段日子。自从在豆瓣上见贝贝特某编辑放出即将出版陈先生文集的消息后,我就在卓越和当当上期待着。终于在某个晚上,成为了第一批拿到这本书的人。连续三天,我带着这本书上班,下班坐将近两个小时的公交回家之时,便将本书从头至尾通读全篇。那时的自己刚从一场突发的病痛中恢复过来,眼见本书开篇的“病亦有乐”一文,种种体会,感同身受,不由得眼圈微红。
数年前读《访问历史》一书,对于学界的神仙眷侣自是艳羡不已。黄苗子与郁风,杨宪益与戴乃迭,汤一介与乐黛云,陈乐民与资中筠。相敬如宾,琴瑟和鸣,人生乐事。不过两三年时间,郁风、杨宪益、陈乐民诸先生相继作古,中国痛失数位真正的知识分子。我对陈乐民先生关于启蒙主义的观点十分认同,即对于现阶段的郭嘉而言,实在需要彻底的启蒙精神,这需要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努力,需要在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去传播。零九年岁末,陈先生遗作《启蒙札记》被我评为当年自己最喜欢的书籍之列,正因为此。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中,我看到了弥留之际的陈先生的依然跳跃着的思想,和从来没有改变的底线。真的很难想象,当一次又一次的透析之后,八十岁的老人要有怎样坚定的信念才会把每一段自己的思考都记录在册。陈老曾说:即使是一粒沙子,也要做一粒有“灵性”的沙子。而他确实在用自己的生命在践行自己的信念。
读过此书一月后,在去年中秋理想国论坛上听到了资中筠先生的一席话:未来的希望还在你们年轻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凭良心做。抵挡我们这个社会的潜规则,不与这些潜规则同流合污,那才是要做的事。每个年富力强的人凭良心做事,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有希望。
陈老泉下有知,定会更加欣慰。
《词家有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去年某天后举办规模浩大的复出演唱会,此举成为全年文化热点事件。各类媒体追逐吹捧的文字自是屡见不鲜,我也看到了某种观点,即天后在演艺生涯初期使用艺名演唱粤语歌的年代经常觉得困惑,在极度商业化下不知所措。故在赴美国深造之后,凭借自己对于音乐的真实体会重新回到内地乐坛,唱出真正适合自己的歌,这才终成一代天后。这似乎给人的印象是那段香港经历反倒阻碍了天后的发展,我想这肯定不是完全属实的描述,不过从大陆歌迷的眼光来看,对于香港乐坛的“困惑”还是客观存在的。
香港乐坛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因四大天王而被定格的商业化,特别是在与台湾乐坛相比较之后更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北方主流文化无法理解粤语歌词的含义,只能使得此种误解愈发加深。况且如今的香港音乐看起来那么窘困,歌手无非陈奕迅张敬轩,作者也仅仅林夕黄伟文强撑。看上去属于香港乐坛的黄金时期已经远去,如果再不去留住最后的血脉,那些蕴含在音乐中的精神将不会再见。
《词家有道》一书,是为三位从事歌词研究的香港青年学者与十六位香港词人的对话录。在我看来,这十六位涵盖了三代香港作词人:其一为粤语歌奠定基础的前辈如黎彼得郑国江,及至黄金时代的核心人物如潘源良周礼茂,其二为进入稳定阶段后近十年来的中坚力量如林夕周耀辉,其三为新时代新粤语歌的代表作者如李峻一乔靖夫。我感情最深的当属老一代词人,那些印刷在由彩翎金典中唱上海引进的磁带上的名字,和那些叫做“浪子心声”“梨涡浅笑”“夜半轻私语”的歌,永远都不会忘记。小时候听不懂粤语没关系,听的时间长了不仅知道歌手在唱些什么,更是对粤语歌日久生情。
全球性的音乐创作力衰竭,香港自然被携裹其中不能自拔。往昔的土壤下这里曾是那么生机勃勃,可以有黎彼得之于许冠杰、林振强之于林忆莲、林夕之于陈奕迅。可到了新世纪,这个就真没有了。但从文字中发现,每一个被访问的香港词人都在尽自己所能,在业已剧变的环境中填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歌词。这种对于作品内涵的追求,其实一直是代代相传。只是整个环境的改变,普通听众根本无法获知那些真正言之有物的作品。黄霑和林振强走了,郑国江卢国沾老了,但由老先生们所点燃的那蕴含在流行歌词文化中的香港精神却始终不灭。这不会时刻萦绕你心头,但当旋律响起时你明白那已经在你心底。《词家有道》是一本承前启后的书,推荐给对香港音乐有着浓郁情怀的人去读。别忘了过去和现在,我们还有不变的未来。
雷声风雨打,何用多惊怕。心公正白璧无瑕,行善积德最乐也。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
![]() |
本篇文字的结尾,就以《词家有道》中向雪怀所言自己最喜欢的个人创作,由草蜢演唱的“世界会变得很美”为终。这同样也是我所热衷的粤语歌之一。
忘记了今天失恋寄望在明天,心中更自傲,凭我的感觉找到。朋友都踏着命运脚步抗拒风雨,找到爱慕,在每一天我要不断进步,你会某天叫好。
世界会变得很美,你一定会某天为我也为你自己叫好。
这是朝花夕拾的上半篇,依然有更多推荐书目。不要离开,请你等待。
博客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