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音乐——奥尔加农(1)
十一世纪的欧洲基本是罗马/基督教文化的天下,希腊与阿拉伯文化通过拉丁文传播,天主教教堂遍地开花,以神学为主旨的大学校(比如我们熟知的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也在各地兴起。有件事值得关注:1054年,因为南意大利原拜占庭领土的纳税问题,罗马教皇与君士坦丁堡主教闹翻,从此教会分庭而立。
在音乐方面,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复调音乐在教会的普及。复调指的是这样一种音乐,乐曲各声部完全独立开来,承载不同的情感,而不再是以前千篇一律的重复,由此乐曲更富结构变化,一些作曲规则也保留下来。同时,单声部也没有失去它的魅力,最出色的单声部音乐甚至到十二、十三世纪才出现。所以,教会音乐呈现双管齐下的样貌。
关于复调音乐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九世纪的《音乐手册》(Musica enchiriadis)和《手册节选》(Scolica enchiriadis)两篇匿名论文,文中均用“奥尔加农”(organum)一词来描述二重唱音乐。九世纪的乐谱中,主声部(vox principalis)和副声部(vox organalis)的关系经常是平行的,也就是说两者的音差在每一个音符上都是相等的。
十一世纪奥尔加农最早出现在奎多(Guido)的Micrologus,他举了更多的两个声部最终重合达成一致的例子,而实际上,当时奥尔加农中两个声部已有了对立或者倾斜这样的关系。副声部经常喧宾夺主压在主声部之上,并且对应主声部一个音的长度唱两个音。那时一般的协和音程是八度、四度和五度,节奏则沿用以前的素歌节奏。
最早大规模出现奥尔加农的乐谱俗称“温彻斯特附加句”(Winchester Troper),是在温彻斯特天主堂发现的两册十一世纪奥尔加农曲谱手稿,主要是对副调部分的附加。很可惜,乐谱采用高音符记法,并没有五线谱,音程休止也只能靠人为猜个大概。但这些手稿的发现证实了在十一世纪奥尔加农主要用于常规弥撒附加部分比如垂怜经和荣耀经的论断,当然在祷告仪式的某些环节或者应答圣咏中也能见到它们。所以,圣咏的整个过程是单声调和复调交杂的,整个合唱队连续不断地统一表演单声调乐曲,训练有素的独唱人员则按照近似的音程判断展示复调音乐。
到了十二世纪,出现了一种新的奥尔加农,称为阿奎泰勒复调,据传发源于法国西南部,传至阿奎泰勒(Aquitaine)属地而得名。此种复调低音部通常为很长的素歌旋律,于是高音部便可以包含长短不一精彩纷呈的乐段与之对照,渐渐低音部蜕化为一系列单音符的持续音,上面的高音则是被衬托得愈加富有旋律性,后来,人们把低音部称为“定旋律音部”(tenor),这个名称一直到十五世纪都用来描述复调音乐中最低的那个音部。阿奎泰勒复调因此又被称为纯奥尔加农或者双奥尔加农,与此对应的是两个音部同时变化的分枝旋律(discantus)。
阿奎泰勒奥尔加农的唱词要么是“主佑众人”(Benedicamus Domino)的附加曲,要么是一些称为Versus的拉丁文诗歌。前者中著名例子当属巴黎的阿尔伯特教师所作的“让我们齐来喜乐”(Congaudeant catholici),它的高音部花腔极为出色,更独特的是,低音部本身就是一个奥尔加农,甚至在接近末尾部分还出现了花腔。而Versus也不简单,诗歌均为当时新作,算起来是最早的不基于圣咏的复调音乐了。
在音乐方面,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复调音乐在教会的普及。复调指的是这样一种音乐,乐曲各声部完全独立开来,承载不同的情感,而不再是以前千篇一律的重复,由此乐曲更富结构变化,一些作曲规则也保留下来。同时,单声部也没有失去它的魅力,最出色的单声部音乐甚至到十二、十三世纪才出现。所以,教会音乐呈现双管齐下的样貌。
关于复调音乐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九世纪的《音乐手册》(Musica enchiriadis)和《手册节选》(Scolica enchiriadis)两篇匿名论文,文中均用“奥尔加农”(organum)一词来描述二重唱音乐。九世纪的乐谱中,主声部(vox principalis)和副声部(vox organalis)的关系经常是平行的,也就是说两者的音差在每一个音符上都是相等的。
十一世纪奥尔加农最早出现在奎多(Guido)的Micrologus,他举了更多的两个声部最终重合达成一致的例子,而实际上,当时奥尔加农中两个声部已有了对立或者倾斜这样的关系。副声部经常喧宾夺主压在主声部之上,并且对应主声部一个音的长度唱两个音。那时一般的协和音程是八度、四度和五度,节奏则沿用以前的素歌节奏。
![]() |
最早大规模出现奥尔加农的乐谱俗称“温彻斯特附加句”(Winchester Troper),是在温彻斯特天主堂发现的两册十一世纪奥尔加农曲谱手稿,主要是对副调部分的附加。很可惜,乐谱采用高音符记法,并没有五线谱,音程休止也只能靠人为猜个大概。但这些手稿的发现证实了在十一世纪奥尔加农主要用于常规弥撒附加部分比如垂怜经和荣耀经的论断,当然在祷告仪式的某些环节或者应答圣咏中也能见到它们。所以,圣咏的整个过程是单声调和复调交杂的,整个合唱队连续不断地统一表演单声调乐曲,训练有素的独唱人员则按照近似的音程判断展示复调音乐。
到了十二世纪,出现了一种新的奥尔加农,称为阿奎泰勒复调,据传发源于法国西南部,传至阿奎泰勒(Aquitaine)属地而得名。此种复调低音部通常为很长的素歌旋律,于是高音部便可以包含长短不一精彩纷呈的乐段与之对照,渐渐低音部蜕化为一系列单音符的持续音,上面的高音则是被衬托得愈加富有旋律性,后来,人们把低音部称为“定旋律音部”(tenor),这个名称一直到十五世纪都用来描述复调音乐中最低的那个音部。阿奎泰勒复调因此又被称为纯奥尔加农或者双奥尔加农,与此对应的是两个音部同时变化的分枝旋律(discantus)。
![]() |
阿奎泰勒奥尔加农的唱词要么是“主佑众人”(Benedicamus Domino)的附加曲,要么是一些称为Versus的拉丁文诗歌。前者中著名例子当属巴黎的阿尔伯特教师所作的“让我们齐来喜乐”(Congaudeant catholici),它的高音部花腔极为出色,更独特的是,低音部本身就是一个奥尔加农,甚至在接近末尾部分还出现了花腔。而Versus也不简单,诗歌均为当时新作,算起来是最早的不基于圣咏的复调音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