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电影
旧文一篇
不知道1980年的冬天是不是像现在这样冷。
在我虚拟的记忆里,那个什么都营养不良的季节,尤其连流行都太滞后的偏远乡村,无疑是荒凉而萧瑟的,像凝滞的黑白旧照片。但毕竟,它不是封闭的。
少年推开那扇门——它已经风烛残年了——朝外望了望。黄昏像大鸟一样扑哧哧袭来,一复一日的相同暮色纷纷扰扰席卷而来,坠入乡村,那过程如同浓墨落入水中。
少年眼巴巴地望着村灯星星一样盏盏铺满,内心深处却是迷迷糊糊一条黑洞,无力明亮。他知道他该生火做饭了,但他没动。
母亲下地回来,对着冷锅冷灶,极不耐烦,但并不责骂,兀自去柴房抱些柴禾开始生火。
少年说:“妈,听说今晚公社放电影。”
“放就放呗。”
“我想去看。”少年略带询问的口吻,却也摆出了不报希望的架势。
“看电影重要,还是吃饭重要?!”母亲并不看他,摆弄着柴禾,半天也不见火的起势,少年敏捷地往灶膛里添了把枯草,火苗呼呼直窜,一下子就映红了少年的脸。
“去也得吃了饭再去啊,难不成看个电影就看饱了!”母亲继续添柴,再次忙碌开来。
少年几乎是弹起来的,像那火苗一样,他的脸如同莲花一样刹那盛开:“妈,你同意了呀!饭我不吃了,电影就快开演了。”前半句话还丢在屋子里,后半句却已经浩浩荡荡地飘散在夜空中了。母亲找了半天火钳也没找到,却在门口一脚踩到,薄布鞋底直冒青烟,烙得她直骂“小兔崽子”。
少年出了门,揉揉眼睛,短暂地站立以适应外面的黑暗。此后,少年迈开柴禾一样的腿杆子,奔驰在1980年寒冬的某个夜晚。或许也有月光罢,在少年心里,柔柔亮亮地站住一角指引他潜行摸索。
或许有刮人脸皮的风,有半明半昧的黑,还有一个人走夜路的孤独与恐惧,也许正是这样,他才跑得更快。你知道,风一样的奔跑是会让你无暇顾及那些恐慌的;你也知道,心里装着一个东西,任何恐惧也都是无足轻重的。
17岁的少年在80年代的某个寒夜奔跑,这个画面胶片一样嵌在我记忆的某个褶子里,许多年挥之不去。
一个小时的山路,因为奔跑的纯粹显得举重若轻。只剩下最后一道河流了,少年深呼一口气,他默默地估量着电影剩下的时间。这条河叫“峭凳河”,由一些石柱子搭成,呈凹凸状:凸出的是一只大脚样长宽的石凳,凹下去的就只有潺潺的流水了。不知道是接近目标的过度紧张,还是胜利在望的麻痹大意,或者,上天给执著的善良人开的小玩笑?
少年走在桥中间,就那样掉进彻骨冰寒的河水中去了。
在密密麻麻的夜色底下,一下子坠入白气缭绕的晕眩里。
水并不深,但足可以湿透少年的全身衣衫了,少年此时的心怕也是全都湿透了吧?少年脱下衣服,捏了捏水,继续奔跑。他觉得跑,会让衣服干得很快。少年跑起来像一只被露水打湿的红蜻蜓,又轻盈又忧郁,又寂寞又美好。
少年跑到公社大坝时,电影还没过半,但已经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了。齐刷刷的人头山一样横亘在面前,看电影看热闹的人挤得密不透风,少年见不了缝,所以插不了针。那一刻,少年甚至异常地怨恨父母让他生得太矮。
那天晚上,少年没有看到电影,也没有听到电影里的人声——隔得太远了。他赌气似地并不离开,一直到曲终人散——他裹着湿漉漉的棉衣,在腊月的冬夜,看了一夜的人头。
后来,少年听说,那部片子叫《苦菜花》。
那个夜晚,少年没有看到的这部电影,在我心里,我一厢情愿地认为,那是属于他一个人的。
几年后,少年成了我爸。
我试图在想象中靠近他们的时代,却每每徒劳,既捕不了风,也捉不到影。他们年少时期的气息,在不惑之年的尾巴上早已经消失殆尽了。我无法在我爸满脸的褶子,腆起的肚皮上,模拟出那月那人的点滴具象,只能虚拟出一段被风蚀了的岁月的痕迹。于是,那个少年奔跑的身影,在我关于那个年代的荒芜记忆里,成了唯一鲜亮而生动的颜色。这段从奶奶口里听来的小往事,连同寒烟漠漠的旧时光,光影一样刻录在记忆里。每次一想起,觉得又感伤又美好,倒是我爸,几乎从不提起,或许他早已忘了罢。
那样的青涩岁月,不一定是花香暖人、远山含翠的金粉记忆,一瞬间的懊恨、沮丧也可以冉冉飘起微微的暖意。只是,对于往事,我们总有一种伤怀,我爸大概是年少时候伤怀时光太多,把一生的忧郁敏感都用光了,所以往事不要再提,也罢。
那个什么都被湮灭的时代,激情与渴望却没有湮灭,反而卷去旧气息更加地蓬勃。
而我们这个太过丰富的时代,要抓住的太多,反而弄得自己手忙脚乱,撒开手,依然觉得是虚空。
倒是那个年代的少年,像苍白的蔷薇,虽然抑郁,却依然四季开放
不知道1980年的冬天是不是像现在这样冷。
在我虚拟的记忆里,那个什么都营养不良的季节,尤其连流行都太滞后的偏远乡村,无疑是荒凉而萧瑟的,像凝滞的黑白旧照片。但毕竟,它不是封闭的。
少年推开那扇门——它已经风烛残年了——朝外望了望。黄昏像大鸟一样扑哧哧袭来,一复一日的相同暮色纷纷扰扰席卷而来,坠入乡村,那过程如同浓墨落入水中。
少年眼巴巴地望着村灯星星一样盏盏铺满,内心深处却是迷迷糊糊一条黑洞,无力明亮。他知道他该生火做饭了,但他没动。
母亲下地回来,对着冷锅冷灶,极不耐烦,但并不责骂,兀自去柴房抱些柴禾开始生火。
少年说:“妈,听说今晚公社放电影。”
“放就放呗。”
“我想去看。”少年略带询问的口吻,却也摆出了不报希望的架势。
“看电影重要,还是吃饭重要?!”母亲并不看他,摆弄着柴禾,半天也不见火的起势,少年敏捷地往灶膛里添了把枯草,火苗呼呼直窜,一下子就映红了少年的脸。
“去也得吃了饭再去啊,难不成看个电影就看饱了!”母亲继续添柴,再次忙碌开来。
少年几乎是弹起来的,像那火苗一样,他的脸如同莲花一样刹那盛开:“妈,你同意了呀!饭我不吃了,电影就快开演了。”前半句话还丢在屋子里,后半句却已经浩浩荡荡地飘散在夜空中了。母亲找了半天火钳也没找到,却在门口一脚踩到,薄布鞋底直冒青烟,烙得她直骂“小兔崽子”。
少年出了门,揉揉眼睛,短暂地站立以适应外面的黑暗。此后,少年迈开柴禾一样的腿杆子,奔驰在1980年寒冬的某个夜晚。或许也有月光罢,在少年心里,柔柔亮亮地站住一角指引他潜行摸索。
或许有刮人脸皮的风,有半明半昧的黑,还有一个人走夜路的孤独与恐惧,也许正是这样,他才跑得更快。你知道,风一样的奔跑是会让你无暇顾及那些恐慌的;你也知道,心里装着一个东西,任何恐惧也都是无足轻重的。
17岁的少年在80年代的某个寒夜奔跑,这个画面胶片一样嵌在我记忆的某个褶子里,许多年挥之不去。
一个小时的山路,因为奔跑的纯粹显得举重若轻。只剩下最后一道河流了,少年深呼一口气,他默默地估量着电影剩下的时间。这条河叫“峭凳河”,由一些石柱子搭成,呈凹凸状:凸出的是一只大脚样长宽的石凳,凹下去的就只有潺潺的流水了。不知道是接近目标的过度紧张,还是胜利在望的麻痹大意,或者,上天给执著的善良人开的小玩笑?
少年走在桥中间,就那样掉进彻骨冰寒的河水中去了。
在密密麻麻的夜色底下,一下子坠入白气缭绕的晕眩里。
水并不深,但足可以湿透少年的全身衣衫了,少年此时的心怕也是全都湿透了吧?少年脱下衣服,捏了捏水,继续奔跑。他觉得跑,会让衣服干得很快。少年跑起来像一只被露水打湿的红蜻蜓,又轻盈又忧郁,又寂寞又美好。
少年跑到公社大坝时,电影还没过半,但已经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了。齐刷刷的人头山一样横亘在面前,看电影看热闹的人挤得密不透风,少年见不了缝,所以插不了针。那一刻,少年甚至异常地怨恨父母让他生得太矮。
那天晚上,少年没有看到电影,也没有听到电影里的人声——隔得太远了。他赌气似地并不离开,一直到曲终人散——他裹着湿漉漉的棉衣,在腊月的冬夜,看了一夜的人头。
后来,少年听说,那部片子叫《苦菜花》。
那个夜晚,少年没有看到的这部电影,在我心里,我一厢情愿地认为,那是属于他一个人的。
几年后,少年成了我爸。
我试图在想象中靠近他们的时代,却每每徒劳,既捕不了风,也捉不到影。他们年少时期的气息,在不惑之年的尾巴上早已经消失殆尽了。我无法在我爸满脸的褶子,腆起的肚皮上,模拟出那月那人的点滴具象,只能虚拟出一段被风蚀了的岁月的痕迹。于是,那个少年奔跑的身影,在我关于那个年代的荒芜记忆里,成了唯一鲜亮而生动的颜色。这段从奶奶口里听来的小往事,连同寒烟漠漠的旧时光,光影一样刻录在记忆里。每次一想起,觉得又感伤又美好,倒是我爸,几乎从不提起,或许他早已忘了罢。
那样的青涩岁月,不一定是花香暖人、远山含翠的金粉记忆,一瞬间的懊恨、沮丧也可以冉冉飘起微微的暖意。只是,对于往事,我们总有一种伤怀,我爸大概是年少时候伤怀时光太多,把一生的忧郁敏感都用光了,所以往事不要再提,也罢。
那个什么都被湮灭的时代,激情与渴望却没有湮灭,反而卷去旧气息更加地蓬勃。
而我们这个太过丰富的时代,要抓住的太多,反而弄得自己手忙脚乱,撒开手,依然觉得是虚空。
倒是那个年代的少年,像苍白的蔷薇,虽然抑郁,却依然四季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