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行滇西-“蜀身毒道”之永昌道腾冲段徒步(上):镇夷关
永昌道腾冲段,东接保山市卜弯哨,南接梁河县曩宋关,全路自卜蛮哨西逾高黎贡山至分水岭关,西下23公里为龙川江桥,西上3公里为檄揽寨,又行27公里至腾冲城。腾冲古驿道是边疆交通史的实物见证,而且还是云南省内现存古驿道最完整的一段。其特点是路面宽整,均为2米左右,无论是经过高山、峡谷还是平地,都铺筑石路面,并且施以防滑、排水设施,转弯处一般又加长叉道,陡坡弯急处宽达3米多。石砌路面现在还保存完整的有:分水岭至龙川江桥段、橄榄寨至黄草坝段、芹菜塘至玉壁村段、镇夷关坡头至甘蔗寨段,其中距腾冲城南6.5公里的镇夷关坡头至甘蔗寨段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夷关到甘蔗寨这条徒步路线以前从没听说过,所以完全两眼一抹黑,还是到了和顺必美大院住下后,刘老师给我们画下了线路图,才得以顺利成行。
古道是从腾冲南下“夷方”入缅的必经之路,也是目前腾冲境内众多古道中保存较完好的一段,与镇夷关古桥一起,列入了保护文物的名单。从腾冲和顺、绮罗到与梁河30余公里的古道上,曾设有芭蕉关和镇夷关两个关口,再往下挨近甘蔗寨的山坡上设有杨广哨,至腾冲与梁河交界处还有囊宋关。三关一哨,控制了这条古道的咽喉,也见证了冷兵器时代腾越古城防卫的严密。
出了镇夷关,便进入了佤族、傣族、阿昌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及缅甸各民族群众聚居地区。当时的中缅分界并不明显,这些地方就被冠予一个笼统的称呼:夷方坝。朝廷大军到此,仿佛已到天地之末梢,于是在交通要道险峻之处设置关卡,并设置巡检司以制边。后来,腾越州控制范围远及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一带,镇夷关渐被废弃,守关人就地安置居住,发展为村落。徐霞客游腾冲期间,曾冒雨循古道游览杨广哨,在镇夷关“避雨庐中,就火沸汤,瀹饭而食”。
横穿田坝的大盈江上有古石桥,就叫镇夷关桥,是昔日的腾越州南行大道上的重要控制点,是滇缅古道上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古驿桥。古桥为单孔石拱桥,两边石栏维护,栏间有板,全用火山石建成。据考证,该桥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
仁斋先生指的是清代腾冲第二位进士江舻,他是腾冲明清两朝六位进士之一,镇夷关村(也叫半过山)人。传此人自幼敏慧勤奋,“少负文名”。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考取拔贡,六年辛酉科(公元1801年)中举,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817年)中进士。历官山西怀仁县、绦县知县。他居官清正廉明,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人称“江青天”,后因病故于绛县任所。由于他生前两袖清风,宦囊萧然,以致死后其子无力运柩还乡。幸得当地士民感念他的恩德,集资相助,其遗骸才得以归葬故乡。民国李学诗有《镇夷关怀江仁斋先生》诗云:“村外桃花春色满,桥头杨柳午阴清。当年廉吏今何在?三晋曾闻有颂声。”由于他居官在外,并且是交通和通讯都十分落后的时代,因此他在腾冲地方史志上记述不多,但其文名官声却被历代传诵。
因为不知道江进士故居所在何处,于是找了户人家打听,没想到主人正是江舻的后人。据他的说法,如今镇夷关三十多户人家中,约有一半是江舻的后人。而另一半人其实也姓江,他们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江舻的叔伯兄弟,所以其实还是可以算是一家人。
腾冲、梁河、盈江三县的江姓据说都是从南京应天府迁移过来的,早期定居在滇滩大硝塘,后来才逐渐分居各地,镇夷关的江姓人家也是其中一支。
http://www.douban.com/note/136637300/
春行滇西-“蜀身毒道”之永昌道腾冲段徒步(下):甘蔗寨、荷花池
http://www.douban.com/note/136603626/
春行滇西-行程总目
镇夷关到甘蔗寨这条徒步路线以前从没听说过,所以完全两眼一抹黑,还是到了和顺必美大院住下后,刘老师给我们画下了线路图,才得以顺利成行。
![]() |
刘老师的手绘路线图 |
![]() |
从和顺的中天寺出发,就见到古道完整的路面在眼前的森林中穿行。 |
![]() |
路边见到的稻草人 |
![]() |
这个工地是施工中的保腾高速,一旦修好则保山腾冲可缩短2小时车程 |
![]() |
过了工地,左边就能看到这条下山的石头路 |
![]() |
石头被马蹄经年累月地踩踏,都磨出了凹陷的坑洞 |
![]() |
走到这,古道就接上了乡间的机耕路 |
![]() |
继续向前走,见到这座跨越大盈江的新桥,是为了保护老桥而修建的,可通行车辆,不要过桥,接着走 |
![]() |
这就是镇夷关石桥 |
![]() |
去年7月,桥头一棵大树倒了,渗透进桥身的树根将古桥的1/4给扯垮了,非常可惜 |
古道是从腾冲南下“夷方”入缅的必经之路,也是目前腾冲境内众多古道中保存较完好的一段,与镇夷关古桥一起,列入了保护文物的名单。从腾冲和顺、绮罗到与梁河30余公里的古道上,曾设有芭蕉关和镇夷关两个关口,再往下挨近甘蔗寨的山坡上设有杨广哨,至腾冲与梁河交界处还有囊宋关。三关一哨,控制了这条古道的咽喉,也见证了冷兵器时代腾越古城防卫的严密。
出了镇夷关,便进入了佤族、傣族、阿昌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及缅甸各民族群众聚居地区。当时的中缅分界并不明显,这些地方就被冠予一个笼统的称呼:夷方坝。朝廷大军到此,仿佛已到天地之末梢,于是在交通要道险峻之处设置关卡,并设置巡检司以制边。后来,腾越州控制范围远及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一带,镇夷关渐被废弃,守关人就地安置居住,发展为村落。徐霞客游腾冲期间,曾冒雨循古道游览杨广哨,在镇夷关“避雨庐中,就火沸汤,瀹饭而食”。
横穿田坝的大盈江上有古石桥,就叫镇夷关桥,是昔日的腾越州南行大道上的重要控制点,是滇缅古道上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古驿桥。古桥为单孔石拱桥,两边石栏维护,栏间有板,全用火山石建成。据考证,该桥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
![]() |
桥东的《清江仁斋先生故里》碑 |
仁斋先生指的是清代腾冲第二位进士江舻,他是腾冲明清两朝六位进士之一,镇夷关村(也叫半过山)人。传此人自幼敏慧勤奋,“少负文名”。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考取拔贡,六年辛酉科(公元1801年)中举,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817年)中进士。历官山西怀仁县、绦县知县。他居官清正廉明,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人称“江青天”,后因病故于绛县任所。由于他生前两袖清风,宦囊萧然,以致死后其子无力运柩还乡。幸得当地士民感念他的恩德,集资相助,其遗骸才得以归葬故乡。民国李学诗有《镇夷关怀江仁斋先生》诗云:“村外桃花春色满,桥头杨柳午阴清。当年廉吏今何在?三晋曾闻有颂声。”由于他居官在外,并且是交通和通讯都十分落后的时代,因此他在腾冲地方史志上记述不多,但其文名官声却被历代传诵。
![]() |
进入村中,如今已是一派田园风光,远处可见施工中的保腾高速 |
因为不知道江进士故居所在何处,于是找了户人家打听,没想到主人正是江舻的后人。据他的说法,如今镇夷关三十多户人家中,约有一半是江舻的后人。而另一半人其实也姓江,他们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江舻的叔伯兄弟,所以其实还是可以算是一家人。
![]() |
翻拍的江姓家族祭祖合影 |
腾冲、梁河、盈江三县的江姓据说都是从南京应天府迁移过来的,早期定居在滇滩大硝塘,后来才逐渐分居各地,镇夷关的江姓人家也是其中一支。
![]() |
主人家很热情地领我们到江舻的故居参观,道路尽头这间老屋就是江进士老宅 |
![]() |
老宅并不豪华,和江舻清廉的名声相符 |
![]() |
院子现在只有2个老人居住,保存状态不算太好 |
![]() |
正屋里往日的“天地君亲师”中堂如今换成了“天地国亲师”,与时俱进 |
![]() |
嘉庆六年的“文魁”匾额 |
![]() |
正屋里的供案看得出来是古董 |
![]() |
供桌上的祭品 |
![]() |
兔年嘛,就拍个兔子的特写吧 |
![]() |
虽然宅子老旧,但还是有些很漂亮的细部的 |
![]() |
在带我们参观江进士故居的热情主人家蹭了顿中饭,离开村子前来个小全景吧 |
http://www.douban.com/note/136637300/
春行滇西-“蜀身毒道”之永昌道腾冲段徒步(下):甘蔗寨、荷花池
http://www.douban.com/note/136603626/
春行滇西-行程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