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篇旧文:民间读书报刊的三昧真火
这几天,翻看早些时候收到的《书人》,才知道这份长沙惟一的民间读书报刊,已经办了有6年之久。《书人》对我来说,第一位的是一种感情和感觉,其次它才是一本值得推荐的民间读书报刊。
2006年的夏天,我来到长沙创办读书版。在天涯的闲闲书话上发了第一个征稿函,最初回应我的,便是《书人》的编者萧金鉴先生。后来我参观他的书房,那真的是像图书馆一样的摆法,后来听他说,他还借了朋友的房子,给书住,一个麻袋一个麻袋的,典型的“书痴”。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创造过“书籍拜物教”一词来自许,看到萧先生的书,便不再敢这样觉得了。此后时不时地自我提醒,不要为书所困,要控制自己对书籍的占有欲。年轻时,我也说过“出版/阅读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的话,但每次和萧先生在一起,觉得自己说这句话,真是资历不够。
好像也是那个时候,《书人》的主办方正由弘道书店过渡为岳麓书社,主事者还是萧先生。此后,每隔两个月,都能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杂志。换了东家之后的《书人》,风格并没有太大的异动,仍旧是全国各地的书友,一帮纯粹的读书人,在纯粹地谈一些书趣书事。
除了《书人》,我每期还能收到南京董宁文先生编的《开卷》。此外,还有于晓明办的《文脉》,江西邹农耕办的《文笔》(也是萧先生主持编务),这些杂志,都是“民间读书报刊”的中坚力量。本来,杂志冠以“民间”的前缀,是件很奇怪的事,国际惯例,几个人想办个杂志,刊号申请一个就是了,不难。现实如此,也没办法。好在这些爱书的同好,相互交流颇多,定期举办“全国民间读书年会”。
在我理解的“民间读书报刊”,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趣味的纯正。因为纯粹了,所以读起来舒服。这些民间读书报刊,有一些我羡慕的人情味,随和,但又不失标准的宽容。遗憾的是,纯粹和舒服,本来是读书的应有之义,但现在倒变成了稀缺的东西。我读书,总是容易剑拔弩张的。写文章时,也是头毛竖立的那种,生怕写的“独立书评”不独立。其实,与其一味抵抗,不如定下心来,照自己的趣味和方向心平气和做事。《大智度论》卷五说:“心注一处不动,是名三昧。”在我看来,这些办民间读书报刊的先生们,就有这种“心注一处不动”的三昧真火,所以他们办的刊物,才能宽容、纯粹,并让人舒服。
原刊《河北青年报》2008-10-08
2006年的夏天,我来到长沙创办读书版。在天涯的闲闲书话上发了第一个征稿函,最初回应我的,便是《书人》的编者萧金鉴先生。后来我参观他的书房,那真的是像图书馆一样的摆法,后来听他说,他还借了朋友的房子,给书住,一个麻袋一个麻袋的,典型的“书痴”。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创造过“书籍拜物教”一词来自许,看到萧先生的书,便不再敢这样觉得了。此后时不时地自我提醒,不要为书所困,要控制自己对书籍的占有欲。年轻时,我也说过“出版/阅读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的话,但每次和萧先生在一起,觉得自己说这句话,真是资历不够。
好像也是那个时候,《书人》的主办方正由弘道书店过渡为岳麓书社,主事者还是萧先生。此后,每隔两个月,都能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杂志。换了东家之后的《书人》,风格并没有太大的异动,仍旧是全国各地的书友,一帮纯粹的读书人,在纯粹地谈一些书趣书事。
除了《书人》,我每期还能收到南京董宁文先生编的《开卷》。此外,还有于晓明办的《文脉》,江西邹农耕办的《文笔》(也是萧先生主持编务),这些杂志,都是“民间读书报刊”的中坚力量。本来,杂志冠以“民间”的前缀,是件很奇怪的事,国际惯例,几个人想办个杂志,刊号申请一个就是了,不难。现实如此,也没办法。好在这些爱书的同好,相互交流颇多,定期举办“全国民间读书年会”。
在我理解的“民间读书报刊”,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趣味的纯正。因为纯粹了,所以读起来舒服。这些民间读书报刊,有一些我羡慕的人情味,随和,但又不失标准的宽容。遗憾的是,纯粹和舒服,本来是读书的应有之义,但现在倒变成了稀缺的东西。我读书,总是容易剑拔弩张的。写文章时,也是头毛竖立的那种,生怕写的“独立书评”不独立。其实,与其一味抵抗,不如定下心来,照自己的趣味和方向心平气和做事。《大智度论》卷五说:“心注一处不动,是名三昧。”在我看来,这些办民间读书报刊的先生们,就有这种“心注一处不动”的三昧真火,所以他们办的刊物,才能宽容、纯粹,并让人舒服。
原刊《河北青年报》200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