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乡,在中国。。年前做了个专题
![]() |
issue cover |
![]() |
feature's cover |
![]() |
part1 cover 早期行者 |
![]() |
part2 cover 不是中国,是中国人 |
![]() |
part3 cover 情与境 |
![]() |
part4 cover 远方的眼 |
![]() |
ending page |
他们,我们
我曾和一个伦敦人在东南亚等地旅行了四个月。途中我们为“异域风情”(exotic)这个话题争论数次。当时的我肯定还处在为“远方”着迷不已的年纪,根本无法接受他关于“每个地方其实都一样”的论调。
同事一再询问这个专题到底要做什么——“艺术圈的老外”这样的描述听上去显然既不够刺激也毫无新意。也许初衷只是由于我天然地仍对“生活在别处”这一话题,及“异乡人”这一群体保持着兴趣。
为什么离开(原来的地方)、来到(这里)和为什么留下(不走)?这里的生活是漫长旅行的一部分吗?是想要呆在“中国”,还是“外国”(别处)?是想要体验并融入一个新的集体与文化,还是想要远走他乡得以与人群保持疏离?什么是文化交流,交流真的重要吗,真的存在于现实生活,还是仅仅成为一种被谈论的抽象概念?或者,即便存在也不过是“鸡同鸭讲”?“异国风情”和“在路上”的状态究竟对艺术创作有没有影响?
……
随着“中国”的开放与流行,这一群体——哪怕只是艺术领域——也是庞大的,并在继续扩张之中。这个专题所采访的二十几位艺术家,他们在中国的生活与创作,也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观察的样本。例如,有些人怀着“中国”情结来到中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也许还作出了点或大或小的贡献;有些人仅仅出于偶然,比如因为“人”的缘故来到了中国。甚至有些人呆在这儿只是由于中国“便宜”,作品的内容及输出对象依然是西方;而另一些人,恰恰相反,他们的创作与城市本身、所在的情境(context)密切相关;还有一些人,游离地通过“第三只眼”观察着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们,也许只是一瞥,也许是持久地凝视。又或者,自己反而成了被观看的对象……
在采访过程中,有太多人反对“外国人”这样的提法。“你是谁?你对我来说也是外国人!每个人都是外国人。我在中国,中国也是我的世界的一部分,双脚在哪,屋顶就在哪儿。当你说‘外国人’的时候,你在表示自己是拥有者,这是危险的法西斯的想法。在我看来,如果你说这个群体的语言你就属于这个群体。语言给你提供群体的信息,这与国籍无关。”这段来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北漂”诗人打油(Gerard ALTAIO)的说法就很清新。
的确,在如今这样一个时代,我们都是一群既不属于这里也不属于那里的“无根”的人,“故乡”已经消失,“别处”还不可见。即便对中国人自己来说,中国本身,也很像一个“异乡”,悬而未决,前途未卜。但我还是觉得,比如“身份(归属感)”(identity),比如“乡愁”(nostalgia),比如“你是谁,你在哪儿”……这些陈旧的问题,依然在隐隐发挥着它们的力量,存在于每一段具体的人生。只不过仿佛已在一种新的语境的遮掩之下,或者说,转化成了另外的各种形态。
Anyway,说到底,这些人——外国人外地人外星人——仍是或曾是我们身边的人,当然也不无可能是我们自己。某时,某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