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骋时评】家门口的地铁,可否让我坐上一程?
当车票成为门票
——开往海心沙的地铁之“尴尬”
因举办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而闻名的海心沙公园,于24日上午正式对外开放,首日客流超过1500人次。而海心沙地铁站却只有一个出口,直通亚运公园,出站就得花30元钱购票进入。
此“天价出站费”为不少媒体所关注,人们质疑:为什么海心沙只有一个出站口,而且还设在公园里?地铁方面事先也没有给予说明,一些本准备到海心沙附近办事的市民不禁抱怨:要从地铁站出来,就必须先花钱进亚运公园。
地铁本是惠民工程,缓解交通压力,方便市民出行。地铁站的设置,也是众多专家和工作人员考察具体情况之后,因地制宜安排的。地铁站应该设在哪里?不仅要考虑当地的人口布局、地理环境、商业水平,还应该与其它公共交通出行形式形成互补和呼应。海心沙作为极具象征意义的亚运公园,今后将作为广州市的形象景点,接待大量参观游客,设置地铁站是极其必要的。
但是将地铁站设在公园内,出门便是旅游景点,同时针对所有出站旅客收取门票,如此方便旅客游玩,我们可以将此理解为旅游专线吗?有关部门是否考虑得太“周到”了?对于只是经过海心沙要去其它目的地并无心逛公园的市民,这样的地铁又有何意义?
地铁的功用,首先是解决广泛意义上的交通问题,先考虑刚性的生产生活中必须的交通出行需要,其次才考虑市民的休闲旅游。只有最大程度地满足生产生活的要求,发展经济,才能更好地为服务市民创造环境。如果本末倒置,那么得不偿失。即便海心沙只是旅游景点,并不是重要的生产作业地区,那么对于居住在海心沙附近的市民,希望坐地铁出行却只能眼睁睁望着地铁从门前过,却不能享受到这一惠民工程,是不是不公平?
不知当时政府部门是先计划建造公园,还是先有造地铁的想法,但对于这两项相辅相成的工程,政府部门是否可以调和一下?早早考虑到问题,事先设计将地铁出口设在公园之外,就可以避免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对于现状,可以考虑给出站口增加一个直接通往公园外面的通道,方便不需进入公园的市民出行,也是一个办法。只要在设计之初真正考虑到老百姓的生活需要,为附近的居民着想,就不会出现“天价出站费”的尴尬。我们一直听说 “服务型政府”,和谐时代的老百姓不去探讨强拆不去追问高通胀,只是对政府提出淳朴的期望:已经开到家门口的地铁,可否让我坐上一程?
对于不同工程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很多时候只是举手之劳,在海心沙地铁站建造之前,相关部门多一些交流和考虑,安排出站口设置合理,就可以化解难题。许多城市拆了建、建了拆的形象工程,不断挖路再铺路,前天铺好的路挖开埋煤气管道,明天再挖开埋电线,一条好好的路被折腾得坑坑洼洼,本可以一次性高效解决的问题非要浪费大量人力财力,结果还未必合民意。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就如此难以实现吗?或者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忽略”和“不经意”?
——开往海心沙的地铁之“尴尬”
因举办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而闻名的海心沙公园,于24日上午正式对外开放,首日客流超过1500人次。而海心沙地铁站却只有一个出口,直通亚运公园,出站就得花30元钱购票进入。
此“天价出站费”为不少媒体所关注,人们质疑:为什么海心沙只有一个出站口,而且还设在公园里?地铁方面事先也没有给予说明,一些本准备到海心沙附近办事的市民不禁抱怨:要从地铁站出来,就必须先花钱进亚运公园。
地铁本是惠民工程,缓解交通压力,方便市民出行。地铁站的设置,也是众多专家和工作人员考察具体情况之后,因地制宜安排的。地铁站应该设在哪里?不仅要考虑当地的人口布局、地理环境、商业水平,还应该与其它公共交通出行形式形成互补和呼应。海心沙作为极具象征意义的亚运公园,今后将作为广州市的形象景点,接待大量参观游客,设置地铁站是极其必要的。
但是将地铁站设在公园内,出门便是旅游景点,同时针对所有出站旅客收取门票,如此方便旅客游玩,我们可以将此理解为旅游专线吗?有关部门是否考虑得太“周到”了?对于只是经过海心沙要去其它目的地并无心逛公园的市民,这样的地铁又有何意义?
地铁的功用,首先是解决广泛意义上的交通问题,先考虑刚性的生产生活中必须的交通出行需要,其次才考虑市民的休闲旅游。只有最大程度地满足生产生活的要求,发展经济,才能更好地为服务市民创造环境。如果本末倒置,那么得不偿失。即便海心沙只是旅游景点,并不是重要的生产作业地区,那么对于居住在海心沙附近的市民,希望坐地铁出行却只能眼睁睁望着地铁从门前过,却不能享受到这一惠民工程,是不是不公平?
不知当时政府部门是先计划建造公园,还是先有造地铁的想法,但对于这两项相辅相成的工程,政府部门是否可以调和一下?早早考虑到问题,事先设计将地铁出口设在公园之外,就可以避免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对于现状,可以考虑给出站口增加一个直接通往公园外面的通道,方便不需进入公园的市民出行,也是一个办法。只要在设计之初真正考虑到老百姓的生活需要,为附近的居民着想,就不会出现“天价出站费”的尴尬。我们一直听说 “服务型政府”,和谐时代的老百姓不去探讨强拆不去追问高通胀,只是对政府提出淳朴的期望:已经开到家门口的地铁,可否让我坐上一程?
对于不同工程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很多时候只是举手之劳,在海心沙地铁站建造之前,相关部门多一些交流和考虑,安排出站口设置合理,就可以化解难题。许多城市拆了建、建了拆的形象工程,不断挖路再铺路,前天铺好的路挖开埋煤气管道,明天再挖开埋电线,一条好好的路被折腾得坑坑洼洼,本可以一次性高效解决的问题非要浪费大量人力财力,结果还未必合民意。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就如此难以实现吗?或者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忽略”和“不经意”?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