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式离婚》感
断断续续,今天终于把《中国式离婚》看完了。
一个人站在围城之外,眺望城内男人与女人的战争,虽然很多地方都还没有切肤之感,不过从整体而言,这部块头不大但厚重感十足的小说,还是给我不少触动。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先哲很早就这样教育我们了,可正如钱钟书所说的,对于婚姻,围城之内的人想冲出去,围城之外的人则想冲进去。爱情让人盲目,热恋的甜蜜,异性的温柔,海誓山盟中朝朝暮暮的憧憬,如何不教人销魂?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坠入爱河,然后水到渠成地陷入婚姻的罗网中。他们在两人的世界里,或是相亲相爱,相濡以沫,或是旦夕争吵,互相撕扯,伤害对方身子,扯去彼此面皮,用粗暴的肢体抹去恋爱时的温柔,恶语相向,说出诸如“我算是看透你”等搓人心智的话,形成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最终如叔本华家的豪猪,男女再也不能享受彼此温暖的怀抱,只能用疏远与警惕来换取彼此的冷漠与戒备。
通常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的传说,只能发生在一方强势的年代。但即便在夫权至上的古代,女人中也有不怕天不怕地,狮子一吼惊天下的悍妇,更有时刻数落丈夫不是的长舌妇,当然也有少数像潘金莲一样做了丈夫的最毒妇人典范。所以男人与女人,没有绝对的优势,更多的是一种动态平衡。女人的不争,有时候是老子所说的: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眼泪常常比原子弹更有威力。所以婚姻苦与甜、悲与喜,败与成,古来皆有,中外一体。
有研究表明,结婚的五年间是感情最危险的时刻,而据英国一项报告,离
婚高发期也都是在步入婚姻殿堂不久的人们。要做到如赵咏华《最浪漫的事》里所传唱的:“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那样,可谓是千难万难。两口子过日子,磕磕绊绊总少不了的。记得有个笑话就说了,两口子天天吃一块住一块,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若干年还会有心跳,那除非是心脏病。
所以恋爱到婚姻,不可避免是个待遇级别上的落差,甚至有不少女人感觉到这是从将军到奴隶的过程。随着生活接触密度加大,新鲜感成反比在消退,荷尔蒙分泌自然日渐减少。于是口角多了,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时候频繁了,于是原本美丽或有魅力的人儿,几个月突然变得面目可憎,这样的后果是横竖的不是会在某个时刻发作,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当然多数人是在陵角磨去后的若干年,开始磨合成为不可分离的一个团体,让生活的艰辛将两颗心紧密地连在一起,让早期的爱情变成浓厚的亲情,让孩子的到来牵住想离开的那个人。看过一项匿名调查,多数女人是在结婚后的五年便厌倦了家庭,牵住她们离婚脚步的是她与他的爱情结晶。
所以很多人都认识到,经营婚姻比经营爱情困难万分。当走进婚姻殿堂后,所有的美妙便落入尘世埃尘中。他与她要一起要面对瞻养父老,购买房子,抚育下辈人,提高社会地位等问题。晨时睡眼惺忪,一开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儿就扑面而来。这样的日子,只有实实在在的生活味道,没有浪漫爱情的芬芳。如果是贫贱夫妻,面对生活的挤压,经济的拮据,更容易培养出暴躁的男人,罗嗦的女人,久而久之,在穷困的家庭里更容易形成一个高压场。
《中国式的离婚》就是从这样的高压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婚姻演变。主人公宋建平是个学术与道德俱佳的医生,可惜在大的国有医院里,只能按部就班,收入虽不低,但与社会那些暴发户相比,还是让望夫成龙妻子林小枫深感不满,所以围绕着刺激丈夫上进心,林小枫百般做工作,甚至以离婚相要挟。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宋建平终于走出单位,投入资本家的怀抱,成为一家私人医院的主任医师,并日渐受重用,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成数倍增长的收入。但为支持丈夫事业而专心当家庭主妇的林小枫的快乐却是昙花一现,她开始活在空虚中,进而对日渐衰老的容颜慢慢感到不自信,怀疑丈夫有外遇,到后来,则提早出现了更年期才有的症状,疑神疑鬼,易暴易怒,脾气极差,动辄吵骂,让丈夫彻底对她没了兴趣、失去了信任,宁肯吃药也要坚决做有名无实夫妻。
最终宋建平是否在离婚协议上签字,作者没有落到实处,但这已经不需要多余的笔墨。原本美满的家庭,因为林小枫的过于较真与刻薄,走向决裂是不可避免的。具有警世作用的是,林小枫原本职业还是为人师表,塑造灵魂的教师,却在撕裂家庭路上与村妇如出一辙,看来身在婚姻中的人,要做到当局者清并非容易。
与林小枫婚姻悲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父亲和母亲和睦的一生,她母亲无疑懂得呵护家庭,甚至容忍了丈夫与别人有孩子的事实(林小枫),将别人的女儿当心肝宝贝来收养,数十年来守口如瓶不发一言,赢得了丈夫与之厮守一生及至老不悔的爱。所以林小枫的母亲,在女儿婚姻分崩离析无可挽回之际,挥起掌打的是女儿而非女婿。她有自己朴素的判断:都是女儿不懂宽厚与容忍,葬送了本该的幸福。
书中共有三个离婚家庭。与宋建平有点说不清关系的肖莉是个最早的婚姻失败者。敲响她婚姻丧钟的,是她丈夫无情的抛弃。这是比较传统的模式。而刘东北与娟子最后的婚姻失守,更准确地说是年轻人新观念下的悲剧。刘东北认为爱情的背叛有三种,身的背叛、心的背叛、身心的背叛。他在娟子怀孕期间外面偷腥行径,在他看来只是最轻的一种背叛,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心属于娟子的。可他还是忘记了,这只是男人风流的诡辩,女人未必会认可他的一家之言。所以他失去娟子的心与身。
但奇妙的是,当两人离婚后,感情却又出奇的好,无话不谈,无事不说,甚至让娟子产生了幻觉,以为他们可以再度复婚。而刘东北却突然害怕了,匆匆找了个新人替旧人,让提着蛋糕想去为他庆祝生日的娟子在门开一刻,天崩地裂,痛不欲生。从本质上来说,刘东北是不合适步入围城的人,他只适合游戏人间,见一个新鲜一个恋爱一个,然后轻轻地走,抛弃一个的同时可以不带走一片云彩。所以他想用结婚的手段,遏制住自己深爱的娟子与他再婚的幻想,而却把自己陷入另一个婚姻的泥淖,几天后他就发觉结婚是一错再错。对他而言,离婚,将来未必会使中国式,也许是全球式的。
全书都用白描叙述,没有华丽词句,但清新自然,朴素中带着余韵。读来满纸生活气息,一片故人情怀。一切显得那么现实,每一场吵架,每一次和好,每一段事件,都是感情激荡,悲喜交加,浑然都如天定,虽有偶然,实则自然。可贵在于作者从女人角度看婚姻,有独特观点却毫不偏颇,无论未婚者,即将结婚者或在婚姻场里漫步的人,都能从中看到一些自己现在或将来的影子,从而对婚姻有了更多的了解,乃至形成自己的婚姻观。
一个人站在围城之外,眺望城内男人与女人的战争,虽然很多地方都还没有切肤之感,不过从整体而言,这部块头不大但厚重感十足的小说,还是给我不少触动。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先哲很早就这样教育我们了,可正如钱钟书所说的,对于婚姻,围城之内的人想冲出去,围城之外的人则想冲进去。爱情让人盲目,热恋的甜蜜,异性的温柔,海誓山盟中朝朝暮暮的憧憬,如何不教人销魂?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坠入爱河,然后水到渠成地陷入婚姻的罗网中。他们在两人的世界里,或是相亲相爱,相濡以沫,或是旦夕争吵,互相撕扯,伤害对方身子,扯去彼此面皮,用粗暴的肢体抹去恋爱时的温柔,恶语相向,说出诸如“我算是看透你”等搓人心智的话,形成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最终如叔本华家的豪猪,男女再也不能享受彼此温暖的怀抱,只能用疏远与警惕来换取彼此的冷漠与戒备。
通常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的传说,只能发生在一方强势的年代。但即便在夫权至上的古代,女人中也有不怕天不怕地,狮子一吼惊天下的悍妇,更有时刻数落丈夫不是的长舌妇,当然也有少数像潘金莲一样做了丈夫的最毒妇人典范。所以男人与女人,没有绝对的优势,更多的是一种动态平衡。女人的不争,有时候是老子所说的: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眼泪常常比原子弹更有威力。所以婚姻苦与甜、悲与喜,败与成,古来皆有,中外一体。
有研究表明,结婚的五年间是感情最危险的时刻,而据英国一项报告,离
![]() |
婚高发期也都是在步入婚姻殿堂不久的人们。要做到如赵咏华《最浪漫的事》里所传唱的:“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那样,可谓是千难万难。两口子过日子,磕磕绊绊总少不了的。记得有个笑话就说了,两口子天天吃一块住一块,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若干年还会有心跳,那除非是心脏病。
所以恋爱到婚姻,不可避免是个待遇级别上的落差,甚至有不少女人感觉到这是从将军到奴隶的过程。随着生活接触密度加大,新鲜感成反比在消退,荷尔蒙分泌自然日渐减少。于是口角多了,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时候频繁了,于是原本美丽或有魅力的人儿,几个月突然变得面目可憎,这样的后果是横竖的不是会在某个时刻发作,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当然多数人是在陵角磨去后的若干年,开始磨合成为不可分离的一个团体,让生活的艰辛将两颗心紧密地连在一起,让早期的爱情变成浓厚的亲情,让孩子的到来牵住想离开的那个人。看过一项匿名调查,多数女人是在结婚后的五年便厌倦了家庭,牵住她们离婚脚步的是她与他的爱情结晶。
所以很多人都认识到,经营婚姻比经营爱情困难万分。当走进婚姻殿堂后,所有的美妙便落入尘世埃尘中。他与她要一起要面对瞻养父老,购买房子,抚育下辈人,提高社会地位等问题。晨时睡眼惺忪,一开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儿就扑面而来。这样的日子,只有实实在在的生活味道,没有浪漫爱情的芬芳。如果是贫贱夫妻,面对生活的挤压,经济的拮据,更容易培养出暴躁的男人,罗嗦的女人,久而久之,在穷困的家庭里更容易形成一个高压场。
《中国式的离婚》就是从这样的高压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婚姻演变。主人公宋建平是个学术与道德俱佳的医生,可惜在大的国有医院里,只能按部就班,收入虽不低,但与社会那些暴发户相比,还是让望夫成龙妻子林小枫深感不满,所以围绕着刺激丈夫上进心,林小枫百般做工作,甚至以离婚相要挟。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宋建平终于走出单位,投入资本家的怀抱,成为一家私人医院的主任医师,并日渐受重用,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成数倍增长的收入。但为支持丈夫事业而专心当家庭主妇的林小枫的快乐却是昙花一现,她开始活在空虚中,进而对日渐衰老的容颜慢慢感到不自信,怀疑丈夫有外遇,到后来,则提早出现了更年期才有的症状,疑神疑鬼,易暴易怒,脾气极差,动辄吵骂,让丈夫彻底对她没了兴趣、失去了信任,宁肯吃药也要坚决做有名无实夫妻。
最终宋建平是否在离婚协议上签字,作者没有落到实处,但这已经不需要多余的笔墨。原本美满的家庭,因为林小枫的过于较真与刻薄,走向决裂是不可避免的。具有警世作用的是,林小枫原本职业还是为人师表,塑造灵魂的教师,却在撕裂家庭路上与村妇如出一辙,看来身在婚姻中的人,要做到当局者清并非容易。
与林小枫婚姻悲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父亲和母亲和睦的一生,她母亲无疑懂得呵护家庭,甚至容忍了丈夫与别人有孩子的事实(林小枫),将别人的女儿当心肝宝贝来收养,数十年来守口如瓶不发一言,赢得了丈夫与之厮守一生及至老不悔的爱。所以林小枫的母亲,在女儿婚姻分崩离析无可挽回之际,挥起掌打的是女儿而非女婿。她有自己朴素的判断:都是女儿不懂宽厚与容忍,葬送了本该的幸福。
书中共有三个离婚家庭。与宋建平有点说不清关系的肖莉是个最早的婚姻失败者。敲响她婚姻丧钟的,是她丈夫无情的抛弃。这是比较传统的模式。而刘东北与娟子最后的婚姻失守,更准确地说是年轻人新观念下的悲剧。刘东北认为爱情的背叛有三种,身的背叛、心的背叛、身心的背叛。他在娟子怀孕期间外面偷腥行径,在他看来只是最轻的一种背叛,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心属于娟子的。可他还是忘记了,这只是男人风流的诡辩,女人未必会认可他的一家之言。所以他失去娟子的心与身。
但奇妙的是,当两人离婚后,感情却又出奇的好,无话不谈,无事不说,甚至让娟子产生了幻觉,以为他们可以再度复婚。而刘东北却突然害怕了,匆匆找了个新人替旧人,让提着蛋糕想去为他庆祝生日的娟子在门开一刻,天崩地裂,痛不欲生。从本质上来说,刘东北是不合适步入围城的人,他只适合游戏人间,见一个新鲜一个恋爱一个,然后轻轻地走,抛弃一个的同时可以不带走一片云彩。所以他想用结婚的手段,遏制住自己深爱的娟子与他再婚的幻想,而却把自己陷入另一个婚姻的泥淖,几天后他就发觉结婚是一错再错。对他而言,离婚,将来未必会使中国式,也许是全球式的。
全书都用白描叙述,没有华丽词句,但清新自然,朴素中带着余韵。读来满纸生活气息,一片故人情怀。一切显得那么现实,每一场吵架,每一次和好,每一段事件,都是感情激荡,悲喜交加,浑然都如天定,虽有偶然,实则自然。可贵在于作者从女人角度看婚姻,有独特观点却毫不偏颇,无论未婚者,即将结婚者或在婚姻场里漫步的人,都能从中看到一些自己现在或将来的影子,从而对婚姻有了更多的了解,乃至形成自己的婚姻观。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