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西伯利亚
五六年前,那会儿还没听说“钓鱼执法”,阿娇还很傻很天真。那年头我还在中学写八股文,做梦都想来一场“仗剑走天涯”式的旅行。没错,不能叫“旅游”,太俗气;也不能叫“流浪”,太矫情。我把家里那张墙上的老地图端详一遍又一遍,假想着每个可能的行程,北上南下,越岭渡江。
那个时候极其迷恋那种“在路上”的感觉,要带着马尔克斯的书、鲍勃迪伦的歌去旅行,要沉默地穿过古老的城市,要在夕阳下扬起的灰尘中悄然而过。每次YY结束后,都要恨恨地自语“等我有时间了我就去”。
然后风雨飘摇,一晃几年过去了。家也搬了,老地图也不知道放哪里了,以前听的磁带已经被时代淘汰,被我放在箱子里堆在床下,不知磁化没有。马尔克斯、卡夫卡、王小波、萨特他们全被我放在书架。几十块钱买鞋子的时代一去不返。
刚上大学那会我在重庆旁边的地图四处寻觅,像小平同志一样画了几个圈,我说,要去这里这里还有那里。然后几年过去了,这几个地方房价估计都翻了一倍,我还是没成功抵达。
这两年最喜欢听别人讲自己的旅行事情,有一个老乡,大一那年跟我说,他跟几个高中的朋友在高中毕业前就约好了,大一暑假要从家(江苏)骑单车北上,在奥运会前抵达北京。说这话的时候,我看到他两眼有神,豪情万丈。然后暑假的时候,他果然去了,虽然那几个与他约好的朋友无一例外的放了鸽子。
开始的每天他会给我一两条短信。他说他带着地图、修车装备等等沿着国道出发了;他说他在一个农村人家住宿,很便宜,而且那家女儿秀色可餐;他说他现在快到北京了;他说他在北京王府井的某个大屏幕上看到了奥运会开幕式。。。后来就没了下文
若干天后,我在QQ上看到他的签名改为“手机丢失,新号码为XXXXXXX”。
此君后来去了美国读书,至今没有联系,不知道他是否又会在新大陆展开新的计划。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在那个暑假结束后,某天在网上碰见他,我问他怎么从北京回来的。
他顿了顿说,“坐火车。”
我说,“那自行车呢?“
“拖运来的。”
过了一会他又补充一句,“其实。。。还是在家吹着空调看比赛比较舒服。”
在我的不多的朋友中,有个学长,曾经是吉他协会的社长。有次晚上活动结束时,恰巧宿舍距离比较近,于是同行。期间他曾不经意地说道,他梦想自己毕业前有机会可以背着吉他徒步从重庆沿着长江走下去。当时我就被这个轻描淡写的一句给震撼了,从此对其仰慕不已。去年这位学长毕业了,我不确定他是否完成曾经的这句轻描淡写的愿望,我所知道的是,他回了老家做了村官。以我对其的认识,我想,也许,他是想改变自己出生的那片地方。
我听说某个朋友骑着自行车抵达西安,另一个朋友在博客里记载自己着三亚——云南——甘南——川西的旅途,还有一个朋友拿着最新款的相机在东京继续着小资式的旅途。。。这些事情总令我有许多想象,我会在地图上看看他们提到的地方,然后想象着自己在那条奔驰的大路上。
但是,仅此而已,我还是挪不动自己的脚步。
这几天最喜欢的一篇帖子是关于南师大的一个大四学生的,该同学通过免费搭车的方式历时13天,行程3700多公里,从南京返回乌鲁木齐。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几遍,闭上眼睛都能想到主人公写到的一个场景——在瓜洲等车时,一位司机滑行100多米将车停下,摆手让他上车。正如他所描述的那样,“那一声刺耳的刹车是他听到的最美妙的声响”。
我敢打赌很多人跟我一样在看这篇报道的时候内心激动,然后抬头看了看外面的阳光,继续自己固定的生活。
我多想给我这篇文章换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尾,像每一部赚取泪水的电影一样,最终主人公立刀策马,潇洒无比。然而不幸的是,这些没在我身上发生。
有很多事情,似乎是想去做,但是终究没有狠下心来,此时此刻已经拥有的东西总是放不下,知道所有的故事都是那最闪光的一刻,而生活却是漫长无边的真实。
当然,也许是这样抑或不是。
只是现在想来,很想大呼一声“出发,西伯利亚”,然后一切风雨般闪去。
那个时候极其迷恋那种“在路上”的感觉,要带着马尔克斯的书、鲍勃迪伦的歌去旅行,要沉默地穿过古老的城市,要在夕阳下扬起的灰尘中悄然而过。每次YY结束后,都要恨恨地自语“等我有时间了我就去”。
然后风雨飘摇,一晃几年过去了。家也搬了,老地图也不知道放哪里了,以前听的磁带已经被时代淘汰,被我放在箱子里堆在床下,不知磁化没有。马尔克斯、卡夫卡、王小波、萨特他们全被我放在书架。几十块钱买鞋子的时代一去不返。
刚上大学那会我在重庆旁边的地图四处寻觅,像小平同志一样画了几个圈,我说,要去这里这里还有那里。然后几年过去了,这几个地方房价估计都翻了一倍,我还是没成功抵达。
这两年最喜欢听别人讲自己的旅行事情,有一个老乡,大一那年跟我说,他跟几个高中的朋友在高中毕业前就约好了,大一暑假要从家(江苏)骑单车北上,在奥运会前抵达北京。说这话的时候,我看到他两眼有神,豪情万丈。然后暑假的时候,他果然去了,虽然那几个与他约好的朋友无一例外的放了鸽子。
开始的每天他会给我一两条短信。他说他带着地图、修车装备等等沿着国道出发了;他说他在一个农村人家住宿,很便宜,而且那家女儿秀色可餐;他说他现在快到北京了;他说他在北京王府井的某个大屏幕上看到了奥运会开幕式。。。后来就没了下文
若干天后,我在QQ上看到他的签名改为“手机丢失,新号码为XXXXXXX”。
此君后来去了美国读书,至今没有联系,不知道他是否又会在新大陆展开新的计划。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在那个暑假结束后,某天在网上碰见他,我问他怎么从北京回来的。
他顿了顿说,“坐火车。”
我说,“那自行车呢?“
“拖运来的。”
过了一会他又补充一句,“其实。。。还是在家吹着空调看比赛比较舒服。”
在我的不多的朋友中,有个学长,曾经是吉他协会的社长。有次晚上活动结束时,恰巧宿舍距离比较近,于是同行。期间他曾不经意地说道,他梦想自己毕业前有机会可以背着吉他徒步从重庆沿着长江走下去。当时我就被这个轻描淡写的一句给震撼了,从此对其仰慕不已。去年这位学长毕业了,我不确定他是否完成曾经的这句轻描淡写的愿望,我所知道的是,他回了老家做了村官。以我对其的认识,我想,也许,他是想改变自己出生的那片地方。
我听说某个朋友骑着自行车抵达西安,另一个朋友在博客里记载自己着三亚——云南——甘南——川西的旅途,还有一个朋友拿着最新款的相机在东京继续着小资式的旅途。。。这些事情总令我有许多想象,我会在地图上看看他们提到的地方,然后想象着自己在那条奔驰的大路上。
但是,仅此而已,我还是挪不动自己的脚步。
这几天最喜欢的一篇帖子是关于南师大的一个大四学生的,该同学通过免费搭车的方式历时13天,行程3700多公里,从南京返回乌鲁木齐。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几遍,闭上眼睛都能想到主人公写到的一个场景——在瓜洲等车时,一位司机滑行100多米将车停下,摆手让他上车。正如他所描述的那样,“那一声刺耳的刹车是他听到的最美妙的声响”。
我敢打赌很多人跟我一样在看这篇报道的时候内心激动,然后抬头看了看外面的阳光,继续自己固定的生活。
我多想给我这篇文章换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尾,像每一部赚取泪水的电影一样,最终主人公立刀策马,潇洒无比。然而不幸的是,这些没在我身上发生。
有很多事情,似乎是想去做,但是终究没有狠下心来,此时此刻已经拥有的东西总是放不下,知道所有的故事都是那最闪光的一刻,而生活却是漫长无边的真实。
当然,也许是这样抑或不是。
只是现在想来,很想大呼一声“出发,西伯利亚”,然后一切风雨般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