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文字还魂记
姜文四部电影的故事都来自小说,在把文学作品变成影视剧本的过程中,他都亲自操刀,将原著抻长捏扁,甚至砸烂重塑,不弄得面目全非不罢手,同时在改编中也充分展现了他的文学才能、美学趣味、思想维度和创作倾向。
一、力与美的沉迷
姜文自述改编王朔小说《动物凶猛》的时候,灵感泛滥,状态沉迷,不知时日之逝,显然他把改编当成了创作。作家的原著,对他来说,只是“引线和炸点”,为他的文学想象力打开了闸门。三部原著小说没有一个是长篇,但姜文却把三部电影拍得丰厚扎实、细节充盈,可见其再创造能力极其强大。《动物凶猛》五万字,一个标准的中篇,姜文把它延展至七万字;《生存》四万多字,不过是一个中篇,电影却有两个多小时;最离谱的是《天鹅绒》,只有八千多字,一个小小的短篇,却被这位疯狂导演拍出了116分钟的长片。《子弹》的原著《盗官记》也只是一部中篇小说,情节相对单薄,不过姜文自会用他的翻云覆雨手让故事繁茂。经过姜文的生花妙笔,剧本的故事容量激增,添加了诸多情节、人物、细节、场景,不胜枚举。如果对增加的东西细加参详,不难发现姜文的美学趣味之一端:对力与美的沉迷。
姜文喜欢表现被遗忘的角落,《阳光灿烂的日子》避开了非常年代的严酷,缺乏管束的少年独自成长;《鬼子来了》的故事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北方小村庄;《太阳照常升起》里有着伊甸园一般的云南乡村、南洋风味的美丽校园、苍茫的边陲戈壁,时代的风雨绕道而行,没有来打搅。这是耽于浪漫的姜文式叙事策略,被人遗忘,才会相对宁静,而美丽只能诞生于宁静,相反,如果故事发生在在动荡不安中,那么一切美都会破碎,这是他不愿见到的。三部影片,一部比一部更讲究,而导演的唯美倾向也越来越鲜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对原著中“我”与米兰聊天的情形作了忠实再现,不过对画面进行了着意的美化,两人相对而坐,汹涌的阳光倾泻入室内,有一种油画般的质感;同样的,增加的童年马小军偷看几个小女生跳舞的桥段,教室里那蜜色的阳光,无比柔和甜美,几个打扮得土土的小姑娘,恍惚也有了天使的神采。《鬼子来了》就更不用说了,姜文为了片末那一抹鲜红,把整部影片拍成了黑白的。至于《太阳照常升起》,疯妈变疯的原因在原著中是由于丢失了两斤猪肉,而电影中换成了一双鱼鞋,工艺精美的鞋子自然比猪肉更具审美内涵,姜文花了一辆车的价钱去做这一双绣花鞋,真是为了美而不惜成本。新作《子弹》取景于西南,展现了西部旷野的苍凉空阔,从文艺的纤细美感提升到了大气豪放之美。
姜文给人的感觉很爷们,而在他的电影中雄性动物的气息也十分浓郁。为了展示剧中人物的男子汉气概,姜文将小说中的一点点暴力火星变本加厉的升级成了燎原大火。《动物凶猛》中只写了六条一役,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增加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架,虽然最终没有打起来,但是展示了力的对峙。《生存》中只有赵武他们在雪夜里追击并开枪打死逃跑的日本兵,而《鬼子来了》着意呈现了一场凄厉疯狂的复仇。《天鹅绒》只是约略提到唐雨林爱好打猎,而《太阳照常升起》则浓墨重彩的加以表现,枪火四射的场面很多,老爹带着孩子们在森林里呼喝奔驰,颇有几分丛林战的味道。《盗官记》里只有夜袭、法场之战,参与人数不多,场面不怎么浩大,而《子弹》引入了斧头、东洋刀等狠霸意象,将一场复仇升格为硝烟纷飞的战争,万马奔腾、千枪齐发、大炮轰响,《阳光》中引而不发的群架终于在荒蛮之地痛快酣畅的爆发了。
二、文学的闪光
资深文青姜文热衷改编文学作品,其电影也拍得文艺,在台词、道具、叙事手法等方面布满了文学的草蛇灰线,而且,对姜文来说,借鉴文学大师的手法,丝毫没有“影响的焦虑”,只有偷师的欣喜。试着解析其电影中文学的吉光片羽,我们会看到一个涉猎广泛的杂家,无论古今中外、民间庙堂,他都能信手拈来,并不着痕迹的融入到电影中。
《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和米兰的谈话中提到他所读的书籍,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青春之歌》《苦菜花》,都是一些革命加恋爱题材的小说,姜文在这里间接的交代了他们那一代人的文学启蒙;马小军焦灼的等待米兰出现,画外音说“仿佛一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而《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是美国作家田纳西•威廉斯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名作,这位作家的作品中充满了欲望和压抑两种元素,无疑这句台词契合了影片的主题;在老莫的生日宴会上,叙述者忽然推翻一切,说他的记忆出了问题,让人想起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暗店街》,该小说有名句曰:“我的过去一片朦胧模糊”,说的是一位失忆的侦探寻找过去的记忆---其实也有作家对自身职业的暗喻在内,作家就是侦探,努力寻找埋藏于时间灰烬里的往事,而这个侦探有时候只能找到一些似是而非或者面目全非的东西。再者,叙事者打断故事,发表一通议论的手法,是布莱希特间离效果戏剧理论的运用,也有后现代主义小说自我解构手法的影子。
《鬼子来了》---花屋面目狰狞的说出“大哥大嫂过年好,我是你的儿,你是我的爷”,本来想表达恶狠狠的意思,经过翻译董汉臣的篡改,成了低三下四的讨好求饶,显得滑稽突悌,语言的能指、所指一起错位、脱节,这和《等待戈多》中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基米尔的对话一样, 驴唇不对马嘴,荒诞气息扑面而来;影片开头那个自称“我”的人,身份模糊,始终没有露面,破空而来,凌虚而去,这个人物的设置带有博尔赫斯迷宫叙事的色彩。该片中姜文还大量借用民间语文、典故。片中一句“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出自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家书,全文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该打油诗意在规劝家人不要和邻里争尺寸之地;联欢会上,舅姥爷唱道:“花明柳媚爱春光,月朗风清爱秋凉,年少佳人爱才子,二老双亲爱儿郎,行善之家爱节烈,英雄到处爱豪强”,出自京韵大鼓《八爱》,他“忘记了”的两句是:龙爱大海长流水,虎爱深山涧下藏;野野村队长在河边吟唱的“人生五十年,转瞬如云烟”,是日本战国时代一代枭雄织田信长非常喜欢的戏曲唱段,源自“幸若舞(一种歌舞)”《敦盛》的选段,原文为:“人生五十年,与天地长久相较,如梦又似幻;一度得生者,岂有不灭者乎?”,显然姜文将散文诗改成了诗;“我”、挂甲台村民、日军、国军、鼓书艺人、退役刽子手、疯七爷,这些不同的人物,每一个都能解读出丰富的潜台词,这就让影片具备了复调结构,陀思妥耶夫斯基借姜文的胶片还魂了。
《太阳照常升起》---向死去的人询问往事,直指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之一。其名作《佩德罗•巴拉莫》中人鬼不分、生死无界,小说主人公到一个村子寻找父亲,而他所要知道的一切只能向游荡在村子各个角落的鬼魂们打听。姜文借用了这一手法,让警察老李如鬼魅般几次出现佐证小队长母子的过往,但却剔除了沉重恐怖,毫不聊斋;疯妈上树、挖坑,“上穷碧落下黄泉”,分明是白居易《长恨歌》的再现,这可算是隐性的诗歌引用;显性的诗歌引用则有疯妈在楼顶念的诗,反反复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摘自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楼》,后面还有四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要表达的是乡愁,而姜文的引用是为了表现疯妈对失落的爱的椎心泣血的痛楚;疯妈长期呆在树上,大有以树为家的架势,巧合的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祖先三部曲之一的《在树上攀援的男爵》(另外两部是《分成两半的子爵》和《不存在的骑士》)也早有这样的超现实情景,小说中柯希莫男爵12岁上树后就一直没有下过地,直到死亡的时候被热气球带走、消失;《百年孤独》的第一段中写道:“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而疯妈挖出的那些圆形的石头 颇有马孔多小镇那未命名的河流里石头的质地;林大夫对梁老师表白爱意,有着飞蛾扑火的疯狂,她说是因为他的气味让她迷乱、不能自持,一个男人的体味能让一个女人出现中毒反应、成瘾症状,听起来颇为荒唐,其不可思议直追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对气味的神奇描述;电影中小队长的父亲李不空、唐雨林、林大夫,都有着色情狂的禀赋,不管世间沧桑如何,我自风流快活,他们和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的托马斯医生形象颇多重合之处,姜文和昆德拉都选取了大时代下的身体叙事这一特殊的表达方式。
《让子弹飞》---《盗官记》是马识途借坐冷板凳的老科员“巴陵野老”之口采取龙门阵的方式讲述的,语调娓娓道来,节奏慢悠悠,有一种民间文学的散漫亲切。改编时,姜文按下快进键,让故事一变而为激进激越,并揉合暴力与香艳(而原著中没有女人),山城乱战犹如春秋争霸,将一段民间传奇演变为时代史诗。从《子弹》的血雨腥风中,浮现出《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影。
三、思想的变异
姜文对原作丰富之余,意犹未尽,继之对其主题进行了偷梁换柱的颠覆。如果说对《动物凶猛》的改编是“锦上添花”,对《生存》的改编是“别有用心”,那么对《天鹅绒》的改编简直是“丧心病狂”,而对《盗官记》的改编则是“移形换位”。四部电影的主旨相对小说,发生了思想上的大迁移,经历了易经洗髓的过程,姜文改弦易辙,用心良苦的另造了意义的深渊。总的来说,他让残酷的更残酷、深沉的更深沉、浩大的更浩大。
《阳光灿烂的日子》---《动物凶猛》的主人公以毁灭的方式成长,他把米兰从女神降格为神女,兽欲得逞,成人礼完成,一个心坚似铁的小坏蛋长出了羽翼,一头杀入成人世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则以幻灭的方式成长,他是一个百欲不遂的小童子鸡,性欲得不到发泄,爱欲全面落空,雨夜的一个拥抱就是他青春期的所有慰藉。泳池里踹他下水的人从六条受害者换成了他的朋友们,继爱情之后友情也遭遇了没顶之灾。加上刘忆苦在战争中被大炮震傻,他的偶像也死去了。总之,幻灭无所不在,青春在极度的压抑中涅磐,最终他漂在泳池里,宛如死去,幻灭是成长的开始。韩少功的寻根文学名作《爸爸爸》中有一个叫作丙仔的傻子,生性愚顽,只会说“爸爸爸”和“x妈妈”两句话,却被当成了“丙仙”,他所在的寨子毁了,而他却顽固的活了下来,整个寓言故事他是核心意象。《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可看成是姜文的一次童年寻根,其中大院傻子也只会两句话:“古轮木”和“欧巴”,他也被姜文当成了整部影片的文眼。当马小军终于抹去所有纯真,混得有头有脸,却得到傻子一句干脆的“傻逼”,这可以看成导演的自我调侃,也可以看成对这个理想陨落、浪漫不存、物欲横流的时代的讽喻。
《鬼子来了》---尤凤伟的《生存》中村民生命的最大威胁来自赤贫、饥饿,断粮使村里的老人、孩子相继死去,而自私顽固的宗长不肯接济,当日军俘虏提出愿以粮换命的时候,村民看到了活命的希望,于是押着俘虏去取粮,一队人马迷失风雪夜,全体死于雪灾。显然,尤凤伟在小说中有着对侵华日军的切齿痛恨、对封建顽固势力的批判,对传统的以祖先崇拜为特色的宗族文化的反思,以及传达出一种深沉的苦难意识。而《鬼子来了》中,杀死村民的是日本军队,且姜文把苦难意识替换成了忧患意识,警醒人们小心我们的东洋邻居并提防我们自身文化中的“鬼子”。姜文除了把所有小说中的人物、地点名字都换了一遍外,还把主角从抗日村村长赵武改成了普通村民马大三,身份的改变,使得马大三的境遇更有普适性,让影片的批判、反思增加了广度、深度;看似闲笔的两个鼓书艺人其实不闲,这两个人,日军来了歌颂日军,国军来了歌颂国军,看到慷慨赴死的马大三受刑,毫无触动,只是说:“这故事多好啊,回去咱写个拿人的段子”,这两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无关痛痒,真是把日子过成了段子,抱着一种苟且的生活态度,做了奴隶还很欢喜,通过这漫不经心的一句台词,姜文对这个做惯了顺民的民族的沉痛忧愤表露无遗。姜文也安排了“觉醒的人”,马大三通过一番屠杀完成了从奴隶到英雄的转变,只是这位英雄得到的待遇却是被日军俘虏砍头,最后那几秒彩色画面及布满银幕的鲜红,分明是一记当头棒喝:醒来,做惯了奴隶的人们。《生存》只是沉重,而《鬼子来了》却是沉痛,尤凤伟心忧生民,而姜文则心忧天下,经过影像的转译,两人要表达的主旨相去何止千里。
《太阳照常升起》---叶弥的《天鹅绒》只讲了一个简单的偷情故事,姜文却以书写史诗的野心对故事进行了无限扩张。小说局限于乡下一隅,影片则涉及中原腹地、云南边陲和西北戈壁,并将故事触角延伸到了苏联、南洋,时间跨度则拉长为1958-1976年,时空大为膨胀。小说只截取了一段情,影片却将之演绎为三个偷情故事,独唱成了三重奏。小说展现了爱情的神奇、不可思议,说到了生命的无高低贵贱之分。叶弥能够尺幅千里,而姜文也能纵横捭阖,他跳脱了作家众生平等的佛家思想,由佛入道,探讨了关乎宇宙生息的阴阳和合的情欲。影片时空拓展的用意昭然若揭:无论何时(即便是极端压抑的非常年代),无论何地(哪怕是天涯海角,“路的尽头”。),男男女女都难以逃脱情欲的魔掌。从片名就可以看出,阳光象征丰沛的生命力,太阳照常升起则是生命无限轮回,而情欲是生命的原动力之一。片中三段偷情,是生命在说话,是生命意志在驱使那些男女沦陷于感官世界。唐雨林一枪轰开一段过往,那一枪,带来了生命的终结,也指向了生命的开始,终结连接着开始,姜文告诉我们这样的故事是永劫回归的。情欲可以让人疯狂、让人死亡,可是人们一代一代前赴后继投奔情欲的怀抱,杀戮、自杀、疯狂阻挡不了情欲的洪水,情欲生生不息,因之生命也生生不息。姜文说《太阳照常升起》讲了一个“碰巧发生在中国的可能属于全世界的故事”,从情欲不灭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个世界的、永恒的话题。
《让子弹飞》---《盗官记》讽刺了民国时期“官不如匪”的腐败吏治,褒扬了民间侠盗的正义、正气。小说中的“张青天”对权位并无恋栈,打算杀掉仇敌后就重新呼啸山林,《子弹》里张牧之同样经历了做匪、做官两个阶段,虽然不乏正义的诉求,但姜文聚焦的是乱世中男人如何称雄,着重于传达王道与霸道思想。
四、狂欢的变奏
姜文改编的故事,所发生的年代背景总是处于历史上不太安定的时期,《阳光》《太阳》是文革故事,《鬼子》则是抗日战争中的插曲,而《子弹》更是发生在“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在这些风云激荡的时期,总是会留下或浪漫或热血的传奇。而故事的发生地,由中心城市逐渐向偏远地区迁移,由北京到北方乡村,到云南寨子,再到西南山城。从时空来考察,姜文越来越钟爱混乱,越来越走向旷野,其热爱自由、热爱狂欢的特质越来越显露无遗。
在动荡的年代,社会秩序崩坏,各种管束松动,人们有一种被放逐的自由。《阳光》中马小军的父亲常年在外,母亲管不了他,学校老师不敢管,他和大院伙伴们胡天胡帝,打架斗殴泡妞,呼啸着度过青春。《鬼子》里的乡民被国民政府放弃,夹在共军、国军、日军之间,相当于三不管。《太阳》里唐雨林被下放,天高地迥,得以在山林里纵情打猎。新作《子弹》里谁也管不了谁,拳头大就是真理、强者为王,剧中人物自由度更大,更能放开手脚纵横弛突。
自由往往带来的是狂欢,姜文的电影总是有着强大的情绪煽动力,这和他热爱表现狂欢是息息相关的。《阳光》是小型的性狂欢和暴力狂欢。《鬼子》是大型的暴力狂欢。《太阳》是大型的性狂欢。到了《子弹》,故事涉及军阀、土匪、恶霸、师爷、名妓,暴力与性的狂欢发生了超大规模的聚合裂变,连片名都带着热血奔涌的味道,有一股难以遏制的亢奋。黄尘古道,烽火边城,曾经的壮怀激烈,魂兮归来。
一、力与美的沉迷
姜文自述改编王朔小说《动物凶猛》的时候,灵感泛滥,状态沉迷,不知时日之逝,显然他把改编当成了创作。作家的原著,对他来说,只是“引线和炸点”,为他的文学想象力打开了闸门。三部原著小说没有一个是长篇,但姜文却把三部电影拍得丰厚扎实、细节充盈,可见其再创造能力极其强大。《动物凶猛》五万字,一个标准的中篇,姜文把它延展至七万字;《生存》四万多字,不过是一个中篇,电影却有两个多小时;最离谱的是《天鹅绒》,只有八千多字,一个小小的短篇,却被这位疯狂导演拍出了116分钟的长片。《子弹》的原著《盗官记》也只是一部中篇小说,情节相对单薄,不过姜文自会用他的翻云覆雨手让故事繁茂。经过姜文的生花妙笔,剧本的故事容量激增,添加了诸多情节、人物、细节、场景,不胜枚举。如果对增加的东西细加参详,不难发现姜文的美学趣味之一端:对力与美的沉迷。
姜文喜欢表现被遗忘的角落,《阳光灿烂的日子》避开了非常年代的严酷,缺乏管束的少年独自成长;《鬼子来了》的故事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北方小村庄;《太阳照常升起》里有着伊甸园一般的云南乡村、南洋风味的美丽校园、苍茫的边陲戈壁,时代的风雨绕道而行,没有来打搅。这是耽于浪漫的姜文式叙事策略,被人遗忘,才会相对宁静,而美丽只能诞生于宁静,相反,如果故事发生在在动荡不安中,那么一切美都会破碎,这是他不愿见到的。三部影片,一部比一部更讲究,而导演的唯美倾向也越来越鲜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对原著中“我”与米兰聊天的情形作了忠实再现,不过对画面进行了着意的美化,两人相对而坐,汹涌的阳光倾泻入室内,有一种油画般的质感;同样的,增加的童年马小军偷看几个小女生跳舞的桥段,教室里那蜜色的阳光,无比柔和甜美,几个打扮得土土的小姑娘,恍惚也有了天使的神采。《鬼子来了》就更不用说了,姜文为了片末那一抹鲜红,把整部影片拍成了黑白的。至于《太阳照常升起》,疯妈变疯的原因在原著中是由于丢失了两斤猪肉,而电影中换成了一双鱼鞋,工艺精美的鞋子自然比猪肉更具审美内涵,姜文花了一辆车的价钱去做这一双绣花鞋,真是为了美而不惜成本。新作《子弹》取景于西南,展现了西部旷野的苍凉空阔,从文艺的纤细美感提升到了大气豪放之美。
姜文给人的感觉很爷们,而在他的电影中雄性动物的气息也十分浓郁。为了展示剧中人物的男子汉气概,姜文将小说中的一点点暴力火星变本加厉的升级成了燎原大火。《动物凶猛》中只写了六条一役,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增加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架,虽然最终没有打起来,但是展示了力的对峙。《生存》中只有赵武他们在雪夜里追击并开枪打死逃跑的日本兵,而《鬼子来了》着意呈现了一场凄厉疯狂的复仇。《天鹅绒》只是约略提到唐雨林爱好打猎,而《太阳照常升起》则浓墨重彩的加以表现,枪火四射的场面很多,老爹带着孩子们在森林里呼喝奔驰,颇有几分丛林战的味道。《盗官记》里只有夜袭、法场之战,参与人数不多,场面不怎么浩大,而《子弹》引入了斧头、东洋刀等狠霸意象,将一场复仇升格为硝烟纷飞的战争,万马奔腾、千枪齐发、大炮轰响,《阳光》中引而不发的群架终于在荒蛮之地痛快酣畅的爆发了。
二、文学的闪光
资深文青姜文热衷改编文学作品,其电影也拍得文艺,在台词、道具、叙事手法等方面布满了文学的草蛇灰线,而且,对姜文来说,借鉴文学大师的手法,丝毫没有“影响的焦虑”,只有偷师的欣喜。试着解析其电影中文学的吉光片羽,我们会看到一个涉猎广泛的杂家,无论古今中外、民间庙堂,他都能信手拈来,并不着痕迹的融入到电影中。
《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和米兰的谈话中提到他所读的书籍,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青春之歌》《苦菜花》,都是一些革命加恋爱题材的小说,姜文在这里间接的交代了他们那一代人的文学启蒙;马小军焦灼的等待米兰出现,画外音说“仿佛一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而《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是美国作家田纳西•威廉斯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名作,这位作家的作品中充满了欲望和压抑两种元素,无疑这句台词契合了影片的主题;在老莫的生日宴会上,叙述者忽然推翻一切,说他的记忆出了问题,让人想起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暗店街》,该小说有名句曰:“我的过去一片朦胧模糊”,说的是一位失忆的侦探寻找过去的记忆---其实也有作家对自身职业的暗喻在内,作家就是侦探,努力寻找埋藏于时间灰烬里的往事,而这个侦探有时候只能找到一些似是而非或者面目全非的东西。再者,叙事者打断故事,发表一通议论的手法,是布莱希特间离效果戏剧理论的运用,也有后现代主义小说自我解构手法的影子。
《鬼子来了》---花屋面目狰狞的说出“大哥大嫂过年好,我是你的儿,你是我的爷”,本来想表达恶狠狠的意思,经过翻译董汉臣的篡改,成了低三下四的讨好求饶,显得滑稽突悌,语言的能指、所指一起错位、脱节,这和《等待戈多》中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基米尔的对话一样, 驴唇不对马嘴,荒诞气息扑面而来;影片开头那个自称“我”的人,身份模糊,始终没有露面,破空而来,凌虚而去,这个人物的设置带有博尔赫斯迷宫叙事的色彩。该片中姜文还大量借用民间语文、典故。片中一句“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出自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家书,全文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该打油诗意在规劝家人不要和邻里争尺寸之地;联欢会上,舅姥爷唱道:“花明柳媚爱春光,月朗风清爱秋凉,年少佳人爱才子,二老双亲爱儿郎,行善之家爱节烈,英雄到处爱豪强”,出自京韵大鼓《八爱》,他“忘记了”的两句是:龙爱大海长流水,虎爱深山涧下藏;野野村队长在河边吟唱的“人生五十年,转瞬如云烟”,是日本战国时代一代枭雄织田信长非常喜欢的戏曲唱段,源自“幸若舞(一种歌舞)”《敦盛》的选段,原文为:“人生五十年,与天地长久相较,如梦又似幻;一度得生者,岂有不灭者乎?”,显然姜文将散文诗改成了诗;“我”、挂甲台村民、日军、国军、鼓书艺人、退役刽子手、疯七爷,这些不同的人物,每一个都能解读出丰富的潜台词,这就让影片具备了复调结构,陀思妥耶夫斯基借姜文的胶片还魂了。
《太阳照常升起》---向死去的人询问往事,直指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之一。其名作《佩德罗•巴拉莫》中人鬼不分、生死无界,小说主人公到一个村子寻找父亲,而他所要知道的一切只能向游荡在村子各个角落的鬼魂们打听。姜文借用了这一手法,让警察老李如鬼魅般几次出现佐证小队长母子的过往,但却剔除了沉重恐怖,毫不聊斋;疯妈上树、挖坑,“上穷碧落下黄泉”,分明是白居易《长恨歌》的再现,这可算是隐性的诗歌引用;显性的诗歌引用则有疯妈在楼顶念的诗,反反复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摘自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楼》,后面还有四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要表达的是乡愁,而姜文的引用是为了表现疯妈对失落的爱的椎心泣血的痛楚;疯妈长期呆在树上,大有以树为家的架势,巧合的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祖先三部曲之一的《在树上攀援的男爵》(另外两部是《分成两半的子爵》和《不存在的骑士》)也早有这样的超现实情景,小说中柯希莫男爵12岁上树后就一直没有下过地,直到死亡的时候被热气球带走、消失;《百年孤独》的第一段中写道:“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而疯妈挖出的那些圆形的石头 颇有马孔多小镇那未命名的河流里石头的质地;林大夫对梁老师表白爱意,有着飞蛾扑火的疯狂,她说是因为他的气味让她迷乱、不能自持,一个男人的体味能让一个女人出现中毒反应、成瘾症状,听起来颇为荒唐,其不可思议直追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对气味的神奇描述;电影中小队长的父亲李不空、唐雨林、林大夫,都有着色情狂的禀赋,不管世间沧桑如何,我自风流快活,他们和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的托马斯医生形象颇多重合之处,姜文和昆德拉都选取了大时代下的身体叙事这一特殊的表达方式。
《让子弹飞》---《盗官记》是马识途借坐冷板凳的老科员“巴陵野老”之口采取龙门阵的方式讲述的,语调娓娓道来,节奏慢悠悠,有一种民间文学的散漫亲切。改编时,姜文按下快进键,让故事一变而为激进激越,并揉合暴力与香艳(而原著中没有女人),山城乱战犹如春秋争霸,将一段民间传奇演变为时代史诗。从《子弹》的血雨腥风中,浮现出《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影。
三、思想的变异
姜文对原作丰富之余,意犹未尽,继之对其主题进行了偷梁换柱的颠覆。如果说对《动物凶猛》的改编是“锦上添花”,对《生存》的改编是“别有用心”,那么对《天鹅绒》的改编简直是“丧心病狂”,而对《盗官记》的改编则是“移形换位”。四部电影的主旨相对小说,发生了思想上的大迁移,经历了易经洗髓的过程,姜文改弦易辙,用心良苦的另造了意义的深渊。总的来说,他让残酷的更残酷、深沉的更深沉、浩大的更浩大。
《阳光灿烂的日子》---《动物凶猛》的主人公以毁灭的方式成长,他把米兰从女神降格为神女,兽欲得逞,成人礼完成,一个心坚似铁的小坏蛋长出了羽翼,一头杀入成人世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则以幻灭的方式成长,他是一个百欲不遂的小童子鸡,性欲得不到发泄,爱欲全面落空,雨夜的一个拥抱就是他青春期的所有慰藉。泳池里踹他下水的人从六条受害者换成了他的朋友们,继爱情之后友情也遭遇了没顶之灾。加上刘忆苦在战争中被大炮震傻,他的偶像也死去了。总之,幻灭无所不在,青春在极度的压抑中涅磐,最终他漂在泳池里,宛如死去,幻灭是成长的开始。韩少功的寻根文学名作《爸爸爸》中有一个叫作丙仔的傻子,生性愚顽,只会说“爸爸爸”和“x妈妈”两句话,却被当成了“丙仙”,他所在的寨子毁了,而他却顽固的活了下来,整个寓言故事他是核心意象。《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可看成是姜文的一次童年寻根,其中大院傻子也只会两句话:“古轮木”和“欧巴”,他也被姜文当成了整部影片的文眼。当马小军终于抹去所有纯真,混得有头有脸,却得到傻子一句干脆的“傻逼”,这可以看成导演的自我调侃,也可以看成对这个理想陨落、浪漫不存、物欲横流的时代的讽喻。
《鬼子来了》---尤凤伟的《生存》中村民生命的最大威胁来自赤贫、饥饿,断粮使村里的老人、孩子相继死去,而自私顽固的宗长不肯接济,当日军俘虏提出愿以粮换命的时候,村民看到了活命的希望,于是押着俘虏去取粮,一队人马迷失风雪夜,全体死于雪灾。显然,尤凤伟在小说中有着对侵华日军的切齿痛恨、对封建顽固势力的批判,对传统的以祖先崇拜为特色的宗族文化的反思,以及传达出一种深沉的苦难意识。而《鬼子来了》中,杀死村民的是日本军队,且姜文把苦难意识替换成了忧患意识,警醒人们小心我们的东洋邻居并提防我们自身文化中的“鬼子”。姜文除了把所有小说中的人物、地点名字都换了一遍外,还把主角从抗日村村长赵武改成了普通村民马大三,身份的改变,使得马大三的境遇更有普适性,让影片的批判、反思增加了广度、深度;看似闲笔的两个鼓书艺人其实不闲,这两个人,日军来了歌颂日军,国军来了歌颂国军,看到慷慨赴死的马大三受刑,毫无触动,只是说:“这故事多好啊,回去咱写个拿人的段子”,这两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无关痛痒,真是把日子过成了段子,抱着一种苟且的生活态度,做了奴隶还很欢喜,通过这漫不经心的一句台词,姜文对这个做惯了顺民的民族的沉痛忧愤表露无遗。姜文也安排了“觉醒的人”,马大三通过一番屠杀完成了从奴隶到英雄的转变,只是这位英雄得到的待遇却是被日军俘虏砍头,最后那几秒彩色画面及布满银幕的鲜红,分明是一记当头棒喝:醒来,做惯了奴隶的人们。《生存》只是沉重,而《鬼子来了》却是沉痛,尤凤伟心忧生民,而姜文则心忧天下,经过影像的转译,两人要表达的主旨相去何止千里。
《太阳照常升起》---叶弥的《天鹅绒》只讲了一个简单的偷情故事,姜文却以书写史诗的野心对故事进行了无限扩张。小说局限于乡下一隅,影片则涉及中原腹地、云南边陲和西北戈壁,并将故事触角延伸到了苏联、南洋,时间跨度则拉长为1958-1976年,时空大为膨胀。小说只截取了一段情,影片却将之演绎为三个偷情故事,独唱成了三重奏。小说展现了爱情的神奇、不可思议,说到了生命的无高低贵贱之分。叶弥能够尺幅千里,而姜文也能纵横捭阖,他跳脱了作家众生平等的佛家思想,由佛入道,探讨了关乎宇宙生息的阴阳和合的情欲。影片时空拓展的用意昭然若揭:无论何时(即便是极端压抑的非常年代),无论何地(哪怕是天涯海角,“路的尽头”。),男男女女都难以逃脱情欲的魔掌。从片名就可以看出,阳光象征丰沛的生命力,太阳照常升起则是生命无限轮回,而情欲是生命的原动力之一。片中三段偷情,是生命在说话,是生命意志在驱使那些男女沦陷于感官世界。唐雨林一枪轰开一段过往,那一枪,带来了生命的终结,也指向了生命的开始,终结连接着开始,姜文告诉我们这样的故事是永劫回归的。情欲可以让人疯狂、让人死亡,可是人们一代一代前赴后继投奔情欲的怀抱,杀戮、自杀、疯狂阻挡不了情欲的洪水,情欲生生不息,因之生命也生生不息。姜文说《太阳照常升起》讲了一个“碰巧发生在中国的可能属于全世界的故事”,从情欲不灭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个世界的、永恒的话题。
《让子弹飞》---《盗官记》讽刺了民国时期“官不如匪”的腐败吏治,褒扬了民间侠盗的正义、正气。小说中的“张青天”对权位并无恋栈,打算杀掉仇敌后就重新呼啸山林,《子弹》里张牧之同样经历了做匪、做官两个阶段,虽然不乏正义的诉求,但姜文聚焦的是乱世中男人如何称雄,着重于传达王道与霸道思想。
四、狂欢的变奏
姜文改编的故事,所发生的年代背景总是处于历史上不太安定的时期,《阳光》《太阳》是文革故事,《鬼子》则是抗日战争中的插曲,而《子弹》更是发生在“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在这些风云激荡的时期,总是会留下或浪漫或热血的传奇。而故事的发生地,由中心城市逐渐向偏远地区迁移,由北京到北方乡村,到云南寨子,再到西南山城。从时空来考察,姜文越来越钟爱混乱,越来越走向旷野,其热爱自由、热爱狂欢的特质越来越显露无遗。
在动荡的年代,社会秩序崩坏,各种管束松动,人们有一种被放逐的自由。《阳光》中马小军的父亲常年在外,母亲管不了他,学校老师不敢管,他和大院伙伴们胡天胡帝,打架斗殴泡妞,呼啸着度过青春。《鬼子》里的乡民被国民政府放弃,夹在共军、国军、日军之间,相当于三不管。《太阳》里唐雨林被下放,天高地迥,得以在山林里纵情打猎。新作《子弹》里谁也管不了谁,拳头大就是真理、强者为王,剧中人物自由度更大,更能放开手脚纵横弛突。
自由往往带来的是狂欢,姜文的电影总是有着强大的情绪煽动力,这和他热爱表现狂欢是息息相关的。《阳光》是小型的性狂欢和暴力狂欢。《鬼子》是大型的暴力狂欢。《太阳》是大型的性狂欢。到了《子弹》,故事涉及军阀、土匪、恶霸、师爷、名妓,暴力与性的狂欢发生了超大规模的聚合裂变,连片名都带着热血奔涌的味道,有一股难以遏制的亢奋。黄尘古道,烽火边城,曾经的壮怀激烈,魂兮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