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复古的不可能性:读杜甫的《登兖州城楼》想到的
读杜甫的《登兖州城楼》不下二十遍,直至烂熟于心。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原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公元736年,杜甫二十四岁,一个失意却不失志的青年前去看望在山东做兖州司马的父亲杜闲,在兖州城楼上临眺写下他最早的一首律诗,有人称之为“五律正锋”。东郡代指要去的兖州之地,诗人登上兖州城楼放眼四望,浮云连接着大海和泰山,四处的土地毗邻着青州和徐州。颈联诗人凭吊古人遗址,物是人非,苍凉忧伤。尾联则是诗人情感的外溢,古意多如此,固有的,繁华的都有可能被新的东西所取代,不无踌躇和感叹。
后来写诗学习杜甫者之多,乃至到了诗歌完全失去主流话语权的当下,依旧有一群诗人在读杜甫,试图通过杜甫的诗歌找到一条通往诗歌花园的隐秘路径。诗歌复古,甚至再扩展些,古文复古,在以经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我们确实已经走向了一条不可复制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但也有内伤)?坚守故纸堆,还是走出去?我觉得我们应该抛去所谓的诗歌模式,重新改革诗歌,定位诗歌,成为了中国诗歌应该思考而且必须去做的事情。
我对于杜诗的理解依旧停留在感性层面,这是诗歌的最底层。之所以取了一个庞大恐怖的标题,只是为了督促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动手尝试,而不是在文本层面成为一个沾沾自喜的伪文艺青年。在国学热的浪潮里,有那么一批学者和民众提出要文化复古,这不禁让我想起韩少功等作家在八十年代所提出来的“寻根文学”,他们要挖文学的根。但从当下来看,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溯源而上,而是从每一个公民自身开始改造,进行“人的革命”,只有人改造了,进步了,整个社会才会以巨大的合力往前迈出一大步。
ps:写完垃圾剧本《美人银锁记》,狗血的剧情,穿越加自杀。这个星期,我必须得承认没有读书,只背了杜诗几首,以后得加强对自己的监督。被学院推荐去和研究生院的十七名各学院推荐上来的学生加上研究生院陈军老师组成研究生院两代会团,参加全校在3月中旬举行的团代会和学代会,昨晚又从十八名人中被选中作为委员候选人进行提案。身上的担子很重。事情接踵而来,家教,看望老师,作业,团员材料整理,阅读和写作被推到了最末。南昌的风,很牛逼。春天早跑得无影无踪。喘口气继续上路。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原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公元736年,杜甫二十四岁,一个失意却不失志的青年前去看望在山东做兖州司马的父亲杜闲,在兖州城楼上临眺写下他最早的一首律诗,有人称之为“五律正锋”。东郡代指要去的兖州之地,诗人登上兖州城楼放眼四望,浮云连接着大海和泰山,四处的土地毗邻着青州和徐州。颈联诗人凭吊古人遗址,物是人非,苍凉忧伤。尾联则是诗人情感的外溢,古意多如此,固有的,繁华的都有可能被新的东西所取代,不无踌躇和感叹。
后来写诗学习杜甫者之多,乃至到了诗歌完全失去主流话语权的当下,依旧有一群诗人在读杜甫,试图通过杜甫的诗歌找到一条通往诗歌花园的隐秘路径。诗歌复古,甚至再扩展些,古文复古,在以经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我们确实已经走向了一条不可复制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但也有内伤)?坚守故纸堆,还是走出去?我觉得我们应该抛去所谓的诗歌模式,重新改革诗歌,定位诗歌,成为了中国诗歌应该思考而且必须去做的事情。
我对于杜诗的理解依旧停留在感性层面,这是诗歌的最底层。之所以取了一个庞大恐怖的标题,只是为了督促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动手尝试,而不是在文本层面成为一个沾沾自喜的伪文艺青年。在国学热的浪潮里,有那么一批学者和民众提出要文化复古,这不禁让我想起韩少功等作家在八十年代所提出来的“寻根文学”,他们要挖文学的根。但从当下来看,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溯源而上,而是从每一个公民自身开始改造,进行“人的革命”,只有人改造了,进步了,整个社会才会以巨大的合力往前迈出一大步。
ps:写完垃圾剧本《美人银锁记》,狗血的剧情,穿越加自杀。这个星期,我必须得承认没有读书,只背了杜诗几首,以后得加强对自己的监督。被学院推荐去和研究生院的十七名各学院推荐上来的学生加上研究生院陈军老师组成研究生院两代会团,参加全校在3月中旬举行的团代会和学代会,昨晚又从十八名人中被选中作为委员候选人进行提案。身上的担子很重。事情接踵而来,家教,看望老师,作业,团员材料整理,阅读和写作被推到了最末。南昌的风,很牛逼。春天早跑得无影无踪。喘口气继续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