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记忆-读迟子建
在外多年,离家也多年,对于北方的记忆多是模糊的,支离破碎的,我是一个特别健忘的人,走过的岁月,认识的人,经常忘得一干二净,甚至连回忆都不曾有。
我甚至想不起童年那些最美好的事,就如熊瞎子掰苞米,走一路扔一路,说起来无人相信,听起来更骄情。可是我却真的不记起,记得多年前归家,在饭桌上听着哥弟讲童年的故事,我就坐在那听着插不上嘴,因为我不记得,直至他们讲出来,我才有模糊的感觉,但是我仍无法讲出那是什么故事。一如我不会讲东北话一样,若让我说方言,我不会讲,但是若是别人说,我能知道那是东北方言。
但是关于童年的美好时光,竟在读迟子建小说中找回了,那种感觉就如你丢了一件特别宝贝的东西,有一天无意中找到了,你欣喜若狂,激动不已,喜极而泣。
迟子建笔下的北方,如木版画一样深刻。雨,雪,风,树,云,河流,月亮,晚霞,菜园子,西瓜,白菜,茄子,豆角,爬犁、划皮船,木刻楞,街道,外婆,乡邻;又如油画,色彩浓郁的化不开,每每看她的文字,都勾起我想到四季分明的北方,每个季节的颜色是那么的鲜明……她笔下的人物,像极那些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憨厚,淳朴,勤劳,还质朴(不是现在大家眼中的北方人:懒惰,不踏实,野蛮,虚荣,没文化没素质,极强的自尊心,好斗,爱打架)……她的小说中的文字亦如散文和诗歌,文字美的让人目不暇接,阅读它时真想在草地上躺一躺,或煮上一壶好咖啡坐在阳光里,又或是开瓶红酒与老朋友对聊,畅意无限……她小说中那些苦难的故事,有时苦涩的又让人不忍看下去,像把刀,深深的剌在你的心脏,让你无法呼吸,痛至骨髓。
我已经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坐在红泥泉边,没人能看见我的哀伤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这是迟子建在失去先生时一个人旅游写下的文字,这句顶过千万句忧伤与眼泪,只有经过失去过亲人才明白,这是怎样一种忧伤。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额尔古纳河右岸》。只有在吃厌了五月的樱桃和草莓之后,我才会嘟着红艳艳的嘴唇渴望大雪。在北国是无法阻止大雪降临的。上帝把寒冷季节中最温柔最灿烂的景色播在这里,本身就造成了一种雄壮和神秘的气氛。雪的色彩极为绚丽,它时而玫红,时而幽蓝,时而乳黄----《原始生活》。生活在北京这样一个几乎是终年看不到雪、喧器,浮躁,沉闷的城市,特别我又工作的地址又在北京最繁华,最糜烂的市中心,加上网络无孔不入的虚假信息,为赋新词强说愁,想静下心来体验一下大自然都是件特别奢侈的事,所以每每看到迟子建的文字,才感觉到那是真正的生活。正如她讲,许多人常提到去体验生活,我不需要体验生活,因为我就生活在那里,那里就是我的家,我写他们就如写我的邻居一样。
黄昏时,我们在额尔古纳河上燃起篝火,吃烤鱼。我们把狗鱼喂给猎犬,将大个儿的蛰罗鱼切成段,撒上盐,用桦树枝穿上,放到篝火中旋转着。---《额尔古纳河右岸》。看到这段,会让我想起小的时候每每央求父亲带着我去松花河畔打猎,父亲年轻时经常与三五好友一块去打猎,那时江边还会有野鸭子,野鸡,野兔,外加打渔,满栽而归,回到家妈妈给他们炖鸡炖鸭炖兔子,啊~不能想,那美味啊~
她的文字又有着极强的悲天悯人的情愫,她笔下的小人物,命运悲凉,苦难丛生,哀愁和孤独,那种撕裂般的痛,在这个天天号称文明的世界,感受着世界最冷漠的凄风苦雨。蒋百嫂问:你结婚没?有孩子没?要不是你不会养?再不就是你男人不行?我笑了,说,都不是,停顿了一刻,我告诉她,我正想要孩子的时候,我爱人离开了我,他不久前去世了。将百嫂叹息了一声,哀怜地看了我一眼,说,咱姐俩原来是一个命啊。我心中想,难首交蒋百并不是失踪了,而是死了?…蒋百嫂醉了,睡了,拿起她腰上的钥匙,开了蓝漆屋的门,里面没有床,没有桌椅,四壁雪白,只有一只白色的冰柜,上面放着香炉,一盒火柴,一包檀香及供奉的水果。冰柜的压缩机轰鸣的工作着…掀起冰柜盖,一团白色的寒气迷雾般飞出,待寒气散尽,我看到了真正的地狱情景:一个面容被严重损毁的男人蜷腿坐在里面,膝盖上放着一顶黄色的矿帽。好像一个端坐着冰山脚下的人,不用说,他就是将百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第五章,沉默的冰山。
她的文字即朴素又干净。姥姥戴着老花镜,在炕上盘着腿,做起冬天的棉衣来。她给我安排了许多活,择线头,用弓子弹旧棉花,剥饭豆皮。尽管心中一百个不乐意,可我还是耐着性子做了--《北极村童话》,这段文字,像极了我小时候帮妈妈干家务活的情形。
转眼间,腊月到了。家里忙着过年,刷墙、蒸年干粮、买年画。年干粮要蒸好多种。有花卷、豆包、糖三角、菜包、馒头。蒸馒头时,用模子扣花。二十三,送灶王爷,按风俗得包饺子。---《北极村童话》,这段亦是,像极我小时候家中过年的景象,我的妈妈是一个文化不高的家庭妇女,但是她的家务活却是一流的,每到冬天,她要淘米做豆包,洒年糕,包冻饺子,腌酸菜,她还会腌制10几种小咸菜,好多小菜至今,也没在市场上看到过。看到这段总能想起小的时候妈妈在做这些活计时,我们几个在她身边跑,或拿块面捏泥人的情形,爸爸则会买好多年货回来,及他那些省内的朋友还会送来什么猴头蘑菇,野榛菇,马哈鱼……
还记得前些年,那会父亲还在世,有次同父亲聊天,他问我最喜欢谁的小说,我说北方的作家中,我最喜欢迟子建,我买过她整套的书来读,爸爸笑了,说,那你哪天到文联大楼来,去作协找她签名,就说是我的女儿。父亲生前与我聊天的时候不多,而能让我与他有共同话题的东西更是少之又少,难得谈话达到了一致,至今难忘。
假如没有真纯,就没有童年,假如没有童年,就不会有成熟丰满的今天--《北极村童话》,想起小时候穿过的布拉吉,想起姥姥为我的白裙子绣上美丽的向阳花,想到暮色中的炊烟,想到晴蜓与蝈蝈,想到在寒冷的冬日里烤土豆……
我甚至想不起童年那些最美好的事,就如熊瞎子掰苞米,走一路扔一路,说起来无人相信,听起来更骄情。可是我却真的不记起,记得多年前归家,在饭桌上听着哥弟讲童年的故事,我就坐在那听着插不上嘴,因为我不记得,直至他们讲出来,我才有模糊的感觉,但是我仍无法讲出那是什么故事。一如我不会讲东北话一样,若让我说方言,我不会讲,但是若是别人说,我能知道那是东北方言。
但是关于童年的美好时光,竟在读迟子建小说中找回了,那种感觉就如你丢了一件特别宝贝的东西,有一天无意中找到了,你欣喜若狂,激动不已,喜极而泣。
迟子建笔下的北方,如木版画一样深刻。雨,雪,风,树,云,河流,月亮,晚霞,菜园子,西瓜,白菜,茄子,豆角,爬犁、划皮船,木刻楞,街道,外婆,乡邻;又如油画,色彩浓郁的化不开,每每看她的文字,都勾起我想到四季分明的北方,每个季节的颜色是那么的鲜明……她笔下的人物,像极那些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憨厚,淳朴,勤劳,还质朴(不是现在大家眼中的北方人:懒惰,不踏实,野蛮,虚荣,没文化没素质,极强的自尊心,好斗,爱打架)……她的小说中的文字亦如散文和诗歌,文字美的让人目不暇接,阅读它时真想在草地上躺一躺,或煮上一壶好咖啡坐在阳光里,又或是开瓶红酒与老朋友对聊,畅意无限……她小说中那些苦难的故事,有时苦涩的又让人不忍看下去,像把刀,深深的剌在你的心脏,让你无法呼吸,痛至骨髓。
我已经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坐在红泥泉边,没人能看见我的哀伤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这是迟子建在失去先生时一个人旅游写下的文字,这句顶过千万句忧伤与眼泪,只有经过失去过亲人才明白,这是怎样一种忧伤。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额尔古纳河右岸》。只有在吃厌了五月的樱桃和草莓之后,我才会嘟着红艳艳的嘴唇渴望大雪。在北国是无法阻止大雪降临的。上帝把寒冷季节中最温柔最灿烂的景色播在这里,本身就造成了一种雄壮和神秘的气氛。雪的色彩极为绚丽,它时而玫红,时而幽蓝,时而乳黄----《原始生活》。生活在北京这样一个几乎是终年看不到雪、喧器,浮躁,沉闷的城市,特别我又工作的地址又在北京最繁华,最糜烂的市中心,加上网络无孔不入的虚假信息,为赋新词强说愁,想静下心来体验一下大自然都是件特别奢侈的事,所以每每看到迟子建的文字,才感觉到那是真正的生活。正如她讲,许多人常提到去体验生活,我不需要体验生活,因为我就生活在那里,那里就是我的家,我写他们就如写我的邻居一样。
黄昏时,我们在额尔古纳河上燃起篝火,吃烤鱼。我们把狗鱼喂给猎犬,将大个儿的蛰罗鱼切成段,撒上盐,用桦树枝穿上,放到篝火中旋转着。---《额尔古纳河右岸》。看到这段,会让我想起小的时候每每央求父亲带着我去松花河畔打猎,父亲年轻时经常与三五好友一块去打猎,那时江边还会有野鸭子,野鸡,野兔,外加打渔,满栽而归,回到家妈妈给他们炖鸡炖鸭炖兔子,啊~不能想,那美味啊~
她的文字又有着极强的悲天悯人的情愫,她笔下的小人物,命运悲凉,苦难丛生,哀愁和孤独,那种撕裂般的痛,在这个天天号称文明的世界,感受着世界最冷漠的凄风苦雨。蒋百嫂问:你结婚没?有孩子没?要不是你不会养?再不就是你男人不行?我笑了,说,都不是,停顿了一刻,我告诉她,我正想要孩子的时候,我爱人离开了我,他不久前去世了。将百嫂叹息了一声,哀怜地看了我一眼,说,咱姐俩原来是一个命啊。我心中想,难首交蒋百并不是失踪了,而是死了?…蒋百嫂醉了,睡了,拿起她腰上的钥匙,开了蓝漆屋的门,里面没有床,没有桌椅,四壁雪白,只有一只白色的冰柜,上面放着香炉,一盒火柴,一包檀香及供奉的水果。冰柜的压缩机轰鸣的工作着…掀起冰柜盖,一团白色的寒气迷雾般飞出,待寒气散尽,我看到了真正的地狱情景:一个面容被严重损毁的男人蜷腿坐在里面,膝盖上放着一顶黄色的矿帽。好像一个端坐着冰山脚下的人,不用说,他就是将百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第五章,沉默的冰山。
她的文字即朴素又干净。姥姥戴着老花镜,在炕上盘着腿,做起冬天的棉衣来。她给我安排了许多活,择线头,用弓子弹旧棉花,剥饭豆皮。尽管心中一百个不乐意,可我还是耐着性子做了--《北极村童话》,这段文字,像极了我小时候帮妈妈干家务活的情形。
转眼间,腊月到了。家里忙着过年,刷墙、蒸年干粮、买年画。年干粮要蒸好多种。有花卷、豆包、糖三角、菜包、馒头。蒸馒头时,用模子扣花。二十三,送灶王爷,按风俗得包饺子。---《北极村童话》,这段亦是,像极我小时候家中过年的景象,我的妈妈是一个文化不高的家庭妇女,但是她的家务活却是一流的,每到冬天,她要淘米做豆包,洒年糕,包冻饺子,腌酸菜,她还会腌制10几种小咸菜,好多小菜至今,也没在市场上看到过。看到这段总能想起小的时候妈妈在做这些活计时,我们几个在她身边跑,或拿块面捏泥人的情形,爸爸则会买好多年货回来,及他那些省内的朋友还会送来什么猴头蘑菇,野榛菇,马哈鱼……
还记得前些年,那会父亲还在世,有次同父亲聊天,他问我最喜欢谁的小说,我说北方的作家中,我最喜欢迟子建,我买过她整套的书来读,爸爸笑了,说,那你哪天到文联大楼来,去作协找她签名,就说是我的女儿。父亲生前与我聊天的时候不多,而能让我与他有共同话题的东西更是少之又少,难得谈话达到了一致,至今难忘。
假如没有真纯,就没有童年,假如没有童年,就不会有成熟丰满的今天--《北极村童话》,想起小时候穿过的布拉吉,想起姥姥为我的白裙子绣上美丽的向阳花,想到暮色中的炊烟,想到晴蜓与蝈蝈,想到在寒冷的冬日里烤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