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的故事【其之一】
据说,对一篇小说而言,开头是很重要的。暂且不管作者有没有余力埋下伏笔或者想要隐喻什么含义,开头首先应当真诚。要真诚到令人不怀疑其虚构性,也要虚假到让人有耐心产生兴趣。
当然,有人说我们写作是为了纪念,或为了忘却的纪念,或为了追名逐利,或为了求人欢心。于我而言,写这些东西其实并没有什么目的,所以你也不能拿来当作我是傻逼的依据。我说,改明儿轮到咱出书,我一定眼泪汪汪地扯着出版商的衣袖极力要求他在扉页上印下“至我亲爱的K”这一行古铜色烫金花体翩翩起舞的题词。K一如既往地拒绝了我的好意,理由是,提前写下献给我亲爱的某某某而后却半天挤不出两行字的作者,他的敬意值得怀疑。
不过这并不妨碍K成为我的主角。K之于我,如同洛丽塔之于哼哼先生,乃生命之光欲望之火青春之歌,不道则不足以平心头之那啥也。他之所以被叫做叫K,并不是为了达到甄士隐之类的目的,仅仅是传承一种伟大的文学传统。我们有卡夫卡的K,夏目漱石的K,库切的K,再加上一个也没关系。这是一列孤独而不容于世的时光队伍,陌生的同伴会自动让开允许你加入。不需要计较姓名,也不看每双脚印来时的泥泞。他们仅仅是相对于世上的其他人,彼此之间站得更近些而已。
我认识K,就好像他从来就一直在那里似的,不疏不亵。旁人不会觉得此人无法交流,也不会觉得能跟他交流太深,是以k总是一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壁花模样。然而他乐在其中。据他自己描述,这是“经过计算之后与所有人类刻意保持的微妙安全距离”。我认为这只是他傲娇的一种表现形式,按照我脑内设定,k应该外表生硬内心温柔多情。有此对比才能在撞破他感伤莫名之时取得巨大的成就感。但是至今为止k还没有让我的夙愿实现过,以至于我对他素以为常的和善面孔,也不由得感到牙根痒痒。
不过k其实是个靠谱青年,至少比我要靠谱的多。有学历有能力,有份稳定的工作还有良好的生活规律。相比之下我胡吃海塞黑白颠倒,一肚子不合时宜。对生活既没耐心又没激情,还总是自诩新时代的苏格拉底到处问一些没法回答的人生终极问题,简直是人民公敌。用k的话来讲,我“最大的异常在于意识不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异常的”。瞧瞧,好像钩生死簿的阎王似的,一笔下去就判了你的小命值几个钱。
我不以为然。“位卑未敢忘忧国,姐的生活就是一部时刻准备着万解的小夜曲。”
“倒真该时刻提防着完结才对。”
说实在话我并不觉得活着这件事应当一帆风顺,虽不能波澜壮阔,也要自制跌宕起伏。因为,从赤裸的啼哭到喘息的心跳,从微弱的空虚到沉默的满足,能记得曾几何时的只有你自己,能记得你每一个暗恋对象名字的只有你自己。冬去春来,衣服扔了又买,喜新厌旧,人来了又走。有录音笔照相机可以用来镌刻一切,可是感觉却越来越难以保存。我和人群,要么无言以对,要么满嘴外交辞令。要么如胶似漆,要么老死不相往来。一切悲喜无常,觉得一切都顺理成章,而又如此转瞬即逝,令人茫然无措。
人们年轻时,大抵都经历过一段不着边际的日子。比如说在1973年的夏天渡边和鼠一起喝光了足够装满三个游泳池的啤酒。或者七十年代那些头戴花朵身披流苏的年轻人,用散漫的眼睛嘲弄枪口。那时候我们还算年轻,也还不够老,同龄人的奋力打拼令我们相形见绌,于是我们拒绝上场。像捉迷藏的人明知其他家伙都被老娘喊回家吃饭了,却迟迟不肯摘下眼上蒙的红布。被过滤的阳光穿过他的眼皮,他不知该去找谁,说些什么,只是伸出双手,茫然摸索。那恐怕也是我们生命中最纯粹的日子。一周,一个月,一年过去了,我们以为那些日子会像许多似曾相识的面孔一样被新的记忆覆盖,仅仅只在梦中才偶尔向我们展现动人的笑容。然而视网膜上残留的断片,却叫我们一刻不停地把过去和现实重叠,使我们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我从不承认我拥有过那样的日子。因为一旦确定最黄金的时段,剩下的人生里就只能在冷清的午夜看重播。但无论如何,我的头脑已不像那一年常常产生空旷的回响。那时大多数人的心还没逃离雨季的泥泞,随便进来个啥就一踩一脚印。而我却淡定得像块混凝土。令人惊异的是,那时我还不认识K,K却已经和我同在。
如果你认为你的命运与很多人相隔山岳互不干扰,问一句你好只能听见空谷里辽远的回声,因此从不抬眼只看脚下,那说明你还年轻。走远了你就会发现,你自以为是无依无靠,其实身边总有一堵墙。而走的再远些,比达伽马再远些,比哥伦布再远些,你会发现这是一堵环形的回音壁,当年你听见的回声,只是另一个人背对着你在同一时刻发出的同样的声音。可是你得绕好大一个圈子,才能遇见他。因为你从不屑于回望。
到今天我和K还是一样逞强。因为我们不想像俄耳甫斯一样,只因为回头多看了一眼,亡妻就再度回归冥府。因为我们不想像罗德的妻子,见证了索多玛的覆灭而变成一根盐柱。我们从不承认过去的错误,因为未来还要孤独地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假设太多的如果,会干扰既定的方向。
可是不管那个人叫奥德修斯还是尤利西斯还是忒修斯还是K,生命最终都只是一场战争后的归航。
某个春天人们将再次相遇,因为多年以前,他们把希望埋在了春天里。
当然,有人说我们写作是为了纪念,或为了忘却的纪念,或为了追名逐利,或为了求人欢心。于我而言,写这些东西其实并没有什么目的,所以你也不能拿来当作我是傻逼的依据。我说,改明儿轮到咱出书,我一定眼泪汪汪地扯着出版商的衣袖极力要求他在扉页上印下“至我亲爱的K”这一行古铜色烫金花体翩翩起舞的题词。K一如既往地拒绝了我的好意,理由是,提前写下献给我亲爱的某某某而后却半天挤不出两行字的作者,他的敬意值得怀疑。
不过这并不妨碍K成为我的主角。K之于我,如同洛丽塔之于哼哼先生,乃生命之光欲望之火青春之歌,不道则不足以平心头之那啥也。他之所以被叫做叫K,并不是为了达到甄士隐之类的目的,仅仅是传承一种伟大的文学传统。我们有卡夫卡的K,夏目漱石的K,库切的K,再加上一个也没关系。这是一列孤独而不容于世的时光队伍,陌生的同伴会自动让开允许你加入。不需要计较姓名,也不看每双脚印来时的泥泞。他们仅仅是相对于世上的其他人,彼此之间站得更近些而已。
我认识K,就好像他从来就一直在那里似的,不疏不亵。旁人不会觉得此人无法交流,也不会觉得能跟他交流太深,是以k总是一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壁花模样。然而他乐在其中。据他自己描述,这是“经过计算之后与所有人类刻意保持的微妙安全距离”。我认为这只是他傲娇的一种表现形式,按照我脑内设定,k应该外表生硬内心温柔多情。有此对比才能在撞破他感伤莫名之时取得巨大的成就感。但是至今为止k还没有让我的夙愿实现过,以至于我对他素以为常的和善面孔,也不由得感到牙根痒痒。
不过k其实是个靠谱青年,至少比我要靠谱的多。有学历有能力,有份稳定的工作还有良好的生活规律。相比之下我胡吃海塞黑白颠倒,一肚子不合时宜。对生活既没耐心又没激情,还总是自诩新时代的苏格拉底到处问一些没法回答的人生终极问题,简直是人民公敌。用k的话来讲,我“最大的异常在于意识不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异常的”。瞧瞧,好像钩生死簿的阎王似的,一笔下去就判了你的小命值几个钱。
我不以为然。“位卑未敢忘忧国,姐的生活就是一部时刻准备着万解的小夜曲。”
“倒真该时刻提防着完结才对。”
说实在话我并不觉得活着这件事应当一帆风顺,虽不能波澜壮阔,也要自制跌宕起伏。因为,从赤裸的啼哭到喘息的心跳,从微弱的空虚到沉默的满足,能记得曾几何时的只有你自己,能记得你每一个暗恋对象名字的只有你自己。冬去春来,衣服扔了又买,喜新厌旧,人来了又走。有录音笔照相机可以用来镌刻一切,可是感觉却越来越难以保存。我和人群,要么无言以对,要么满嘴外交辞令。要么如胶似漆,要么老死不相往来。一切悲喜无常,觉得一切都顺理成章,而又如此转瞬即逝,令人茫然无措。
人们年轻时,大抵都经历过一段不着边际的日子。比如说在1973年的夏天渡边和鼠一起喝光了足够装满三个游泳池的啤酒。或者七十年代那些头戴花朵身披流苏的年轻人,用散漫的眼睛嘲弄枪口。那时候我们还算年轻,也还不够老,同龄人的奋力打拼令我们相形见绌,于是我们拒绝上场。像捉迷藏的人明知其他家伙都被老娘喊回家吃饭了,却迟迟不肯摘下眼上蒙的红布。被过滤的阳光穿过他的眼皮,他不知该去找谁,说些什么,只是伸出双手,茫然摸索。那恐怕也是我们生命中最纯粹的日子。一周,一个月,一年过去了,我们以为那些日子会像许多似曾相识的面孔一样被新的记忆覆盖,仅仅只在梦中才偶尔向我们展现动人的笑容。然而视网膜上残留的断片,却叫我们一刻不停地把过去和现实重叠,使我们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我从不承认我拥有过那样的日子。因为一旦确定最黄金的时段,剩下的人生里就只能在冷清的午夜看重播。但无论如何,我的头脑已不像那一年常常产生空旷的回响。那时大多数人的心还没逃离雨季的泥泞,随便进来个啥就一踩一脚印。而我却淡定得像块混凝土。令人惊异的是,那时我还不认识K,K却已经和我同在。
如果你认为你的命运与很多人相隔山岳互不干扰,问一句你好只能听见空谷里辽远的回声,因此从不抬眼只看脚下,那说明你还年轻。走远了你就会发现,你自以为是无依无靠,其实身边总有一堵墙。而走的再远些,比达伽马再远些,比哥伦布再远些,你会发现这是一堵环形的回音壁,当年你听见的回声,只是另一个人背对着你在同一时刻发出的同样的声音。可是你得绕好大一个圈子,才能遇见他。因为你从不屑于回望。
到今天我和K还是一样逞强。因为我们不想像俄耳甫斯一样,只因为回头多看了一眼,亡妻就再度回归冥府。因为我们不想像罗德的妻子,见证了索多玛的覆灭而变成一根盐柱。我们从不承认过去的错误,因为未来还要孤独地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假设太多的如果,会干扰既定的方向。
可是不管那个人叫奥德修斯还是尤利西斯还是忒修斯还是K,生命最终都只是一场战争后的归航。
某个春天人们将再次相遇,因为多年以前,他们把希望埋在了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