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与死亡
看过苹果的童鞋会发现,观音山延续了苹果的风格,亦是李玉记录风格的延续。你会觉得真实,会融入其中,会暗叹这就是某些人的人生——虽然观者可能未经历过,但它确实存在,并于此时此刻某地正在经历。
影片从南风、丁波、肥皂三人的青春开始,结束于失去儿子的京剧演员常月琴消失在观音山。青春与死亡,这两大人生主题,由此也构成了观音山的两大主题。
青春于人是千人千面的,但也有共通之处。青春有友情爱情,有欢笑哭泣,有叛逆愤怒,有率性张扬,有不理解,有不屈服……青春是当下,青春是过往,青春惟不知未来,尚有许多未知在前方。青春犹如随意搭上的一列火车,一如观音山中贯穿始终的不知从何处来、亦不知向何处去的火车
。这亦是青春迷惘、纠结的根源之一。有人谈及信仰的缺失,但我窃以为信仰在众生的青春中往往芳踪难觅。这并不是说以后不会有,恰恰相反,信仰更多存在于后青春时代。
死亡,乃哲学的终极命题,也是电影经久不衰探讨的主题。观音山中,死亡由常月琴之子的死亡、汶川大地震中的死亡以及常月琴如幻般的死亡组成。天灾人祸也好,自然死也罢,都是一死。于死者,是前往另一世界。于生者,则是放下与否。常月琴无法放下死去的儿子,也不愿让其在另一世界承受她所认为的不该永恒的孤独,于观音山拜佛拜菩萨后,欣然前往另一世界陪伴儿子。庙中和尚的无生无死方为人生之道的言论,终难入凡夫俗子之心。sigh,能看破生死者几何哉……
青春与死亡在观音山中的交织让人内心起伏,但以死亡为结局,又让人终归于平静。死亡,平静,几同矣。青春,终归浮云。
最后仅以一副声画结尾:当寺庙的钟声嗡嗡地在观音山山谷间回响,飞鸟在回声中穿过。
影片从南风、丁波、肥皂三人的青春开始,结束于失去儿子的京剧演员常月琴消失在观音山。青春与死亡,这两大人生主题,由此也构成了观音山的两大主题。
青春于人是千人千面的,但也有共通之处。青春有友情爱情,有欢笑哭泣,有叛逆愤怒,有率性张扬,有不理解,有不屈服……青春是当下,青春是过往,青春惟不知未来,尚有许多未知在前方。青春犹如随意搭上的一列火车,一如观音山中贯穿始终的不知从何处来、亦不知向何处去的火车
。这亦是青春迷惘、纠结的根源之一。有人谈及信仰的缺失,但我窃以为信仰在众生的青春中往往芳踪难觅。这并不是说以后不会有,恰恰相反,信仰更多存在于后青春时代。
死亡,乃哲学的终极命题,也是电影经久不衰探讨的主题。观音山中,死亡由常月琴之子的死亡、汶川大地震中的死亡以及常月琴如幻般的死亡组成。天灾人祸也好,自然死也罢,都是一死。于死者,是前往另一世界。于生者,则是放下与否。常月琴无法放下死去的儿子,也不愿让其在另一世界承受她所认为的不该永恒的孤独,于观音山拜佛拜菩萨后,欣然前往另一世界陪伴儿子。庙中和尚的无生无死方为人生之道的言论,终难入凡夫俗子之心。sigh,能看破生死者几何哉……
青春与死亡在观音山中的交织让人内心起伏,但以死亡为结局,又让人终归于平静。死亡,平静,几同矣。青春,终归浮云。
最后仅以一副声画结尾:当寺庙的钟声嗡嗡地在观音山山谷间回响,飞鸟在回声中穿过。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