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明報)米酒鸡 = 咪走鸡
米酒鸡 = 咪走鸡
本地首份消失物图文记录志
【明报专讯】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掉东西,另一种是喜欢把东西储起来。喜欢掉东西的人,大概没有什么牵挂,也没有可为与不可为,可惜在我们的政府里,这样的人却多的是。这是为什么你今天到中环嘉咸街,那个拥有150年历史的古老市集,买菜、买水果、买鲜花和其它杂货,然后明天可能已经消失了的原因。
至于杨志超,应该属于喜欢储东西的人。他储起来的香港情怀,甚至需要用多过一个品牌来承载。「住好D」成立12年后,杨志超和朋友首次投资出版免费杂志《米酒鸡》,提醒香港人要为不能留下来的人和事做点记录,更千万别以为天天在身边的事情,会和你走一生一世的路。
跟其它免费刊物不同
《米酒鸡》的定位,跟其它本地免费报纸和杂志有所不同。第一,只谈关于纯本地正在消失中的景物的话题,第二则完全没有广告。对于《米酒鸡》名字的由来,杨志超有两个解释。「米酒鸡跟广东话谐音『咪走鸡』一样,我们想引起关心本土事物的人,认清很多值得留低的旧物。而『米酒鸡』也可以拆开来解读﹕米,是中国人的第一食粮,寓意这份免费杂志可以成为你的精神食粮;酒,是一种提供意境的饮品,很形而上的,我认为欣赏具本土精神的事物的这个过程,也是很有mood的一件事;至于鸡,你看,现在都没有活鸡卖了,够明显了吧,哈哈﹗」
杨志超的本土情意结,其实早孕育于年少时九龙塘的那个家。「我很想杂志能够reach到每个香港人的心。你看四周事物,好像很美好地存在,但突然有一天,当你发觉它消失了的时候,又会有一种忐忑。以前住窝打老道的时候,路中间有条很大的明渠,我喜欢跟朋友们在那里踏单车,但现在的人已经没有这种回忆了。不过,也不要误会我们是那些死揽旧香港而不放手的人。香港可以不断发展,是件好事,但就算大扫除也不是将家里所有东西都丢弃吧。发展不是硬道理,适当的时候也要把适当的东西留下来,城市才有历史,文化才有承传的机会。」
是一个文化艺术企划
参与设计《米酒鸡》的,还有两名年轻艺术家,分别是Tat和Kathy,二人皆来自本地设计团队Graphic Airlines。跟杨志超走在一起,Tat和Kathy是要做一本与别不同的本地免费刊物。「《米酒鸡》跟其它市场上的免费消费刊物的性质很不同,因为唯一关于消费的元素,就是叫你去消费一些消失中的事物。它有一份恋旧的情怀,也有阅读性很高的访问文章,设计上也动了些点子,我们希望人家看完后有把杂志留下来的意欲,最好可以有记录香港的功能。严格来说,《米酒鸡》其实是个文化艺术的企划,不是一本永久地做下去的刊物。我们只知道,香港有太多东西值得保留,就算将来保留不了,也希望以这个形式把它们记下。」
《米酒鸡》第一期的主题是「A Goodbye Letter to the Letterboxes」,除了请来喜欢写信的林燕妮作访谈,更大谈已失落于香港的信箱文化。「以前家家都有一个锌铁皮做的信箱,为免邮差送错信件,大家都喜欢尽量personalize那个锌铁皮信箱,差不多每个信箱都有不同的style和character。美观与否见仁见智,但这确是一种体现本土创意精神的街坊美学。我们以前还有写信给『三九唔识七』的pen pals,都尽量搞得特别一点,期望别人会回复。那些红白蓝的信封边,蓝色的air mail sticker,都是很深刻的东西。但是现在人人都寄email了,这其实是多么一体化的闷事。」
《米酒鸡》是月刊,首期将于下月发行。杨志超扬言,其后的主题,一样会引起大家共鸣,像旺角的黄色招牌、果栏、纸扎行业等。「Digitalization太强横了,连纸扎铺现在也要做iPhone,我们就是要反其道而行。其实很多analog年代的设计品也很不错,像菲林、黑胶唱片等,大家喜欢这些东西的话,要储下来,千万别走鸡﹗」
文﹕梁东
图﹕麦兆丰
场地提供﹕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二楼L2-09住好D博物馆
编辑:梁小玲
美术:SIUKI
本地首份消失物图文记录志
![]() |
住好D老闆楊志超,對香港極有感情,下月派發的免費月刊《米酒雞》,旨在將本土文化發揚光大。 |
![]() |
楊志超(右)跟設計團隊Graphic Airlines對香港舊物的情意結,透過這幅「信箱牆」表露無遺。 |
![]() |
![]() |
【明报专讯】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掉东西,另一种是喜欢把东西储起来。喜欢掉东西的人,大概没有什么牵挂,也没有可为与不可为,可惜在我们的政府里,这样的人却多的是。这是为什么你今天到中环嘉咸街,那个拥有150年历史的古老市集,买菜、买水果、买鲜花和其它杂货,然后明天可能已经消失了的原因。
至于杨志超,应该属于喜欢储东西的人。他储起来的香港情怀,甚至需要用多过一个品牌来承载。「住好D」成立12年后,杨志超和朋友首次投资出版免费杂志《米酒鸡》,提醒香港人要为不能留下来的人和事做点记录,更千万别以为天天在身边的事情,会和你走一生一世的路。
跟其它免费刊物不同
《米酒鸡》的定位,跟其它本地免费报纸和杂志有所不同。第一,只谈关于纯本地正在消失中的景物的话题,第二则完全没有广告。对于《米酒鸡》名字的由来,杨志超有两个解释。「米酒鸡跟广东话谐音『咪走鸡』一样,我们想引起关心本土事物的人,认清很多值得留低的旧物。而『米酒鸡』也可以拆开来解读﹕米,是中国人的第一食粮,寓意这份免费杂志可以成为你的精神食粮;酒,是一种提供意境的饮品,很形而上的,我认为欣赏具本土精神的事物的这个过程,也是很有mood的一件事;至于鸡,你看,现在都没有活鸡卖了,够明显了吧,哈哈﹗」
杨志超的本土情意结,其实早孕育于年少时九龙塘的那个家。「我很想杂志能够reach到每个香港人的心。你看四周事物,好像很美好地存在,但突然有一天,当你发觉它消失了的时候,又会有一种忐忑。以前住窝打老道的时候,路中间有条很大的明渠,我喜欢跟朋友们在那里踏单车,但现在的人已经没有这种回忆了。不过,也不要误会我们是那些死揽旧香港而不放手的人。香港可以不断发展,是件好事,但就算大扫除也不是将家里所有东西都丢弃吧。发展不是硬道理,适当的时候也要把适当的东西留下来,城市才有历史,文化才有承传的机会。」
是一个文化艺术企划
参与设计《米酒鸡》的,还有两名年轻艺术家,分别是Tat和Kathy,二人皆来自本地设计团队Graphic Airlines。跟杨志超走在一起,Tat和Kathy是要做一本与别不同的本地免费刊物。「《米酒鸡》跟其它市场上的免费消费刊物的性质很不同,因为唯一关于消费的元素,就是叫你去消费一些消失中的事物。它有一份恋旧的情怀,也有阅读性很高的访问文章,设计上也动了些点子,我们希望人家看完后有把杂志留下来的意欲,最好可以有记录香港的功能。严格来说,《米酒鸡》其实是个文化艺术的企划,不是一本永久地做下去的刊物。我们只知道,香港有太多东西值得保留,就算将来保留不了,也希望以这个形式把它们记下。」
《米酒鸡》第一期的主题是「A Goodbye Letter to the Letterboxes」,除了请来喜欢写信的林燕妮作访谈,更大谈已失落于香港的信箱文化。「以前家家都有一个锌铁皮做的信箱,为免邮差送错信件,大家都喜欢尽量personalize那个锌铁皮信箱,差不多每个信箱都有不同的style和character。美观与否见仁见智,但这确是一种体现本土创意精神的街坊美学。我们以前还有写信给『三九唔识七』的pen pals,都尽量搞得特别一点,期望别人会回复。那些红白蓝的信封边,蓝色的air mail sticker,都是很深刻的东西。但是现在人人都寄email了,这其实是多么一体化的闷事。」
《米酒鸡》是月刊,首期将于下月发行。杨志超扬言,其后的主题,一样会引起大家共鸣,像旺角的黄色招牌、果栏、纸扎行业等。「Digitalization太强横了,连纸扎铺现在也要做iPhone,我们就是要反其道而行。其实很多analog年代的设计品也很不错,像菲林、黑胶唱片等,大家喜欢这些东西的话,要储下来,千万别走鸡﹗」
文﹕梁东
图﹕麦兆丰
场地提供﹕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二楼L2-09住好D博物馆
编辑:梁小玲
美术:SIU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