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必要吗
现在是否要再次土改是一件事儿;当年的土改是否正确,是另外一码事儿。我的结论是,当时的土改不仅必须,而且历史功绩巨大。
否定土改是最新的潮流,尤其是秦晖和许倬云。用学术颠覆常识和历史——结果,而不是被官方修撰的,更不是信念。不能因为当下的土地问题和三农问题而清算历史——历史学家的通病:为当下的主张张目而曲意解释历史。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
土改有两个显而易见的结果:
1、直到1950年代末的十年间,中国广大农村安定了、生产力上升了,而且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基本产业基础。如果没有土改,那么多少地农民怎么办——进城务工,或继续给地主富农当佃工?中国人谁来养活——进口粮食?所以,中国治乱循环的第一件要务是安顿下数以亿计的农民,解决吃饭问题。既然旧的秩序已经崩溃,新的制度如何建设,你能想出土改以外的办法吗?事实证明,如果没有集体所有制的三大功绩,就不可能有中国后30年的发展基础:
1)集体经济下的兴修水利等公益事业。单纯从水利工程、奠定农业发展基础来看,这就是一件造福至今的事业,遑论当年的学校、卫生、治安等事业建设了;
2)容纳下保守估计农村10%以上的流民。即使中国地权远较任何社会分散,但是,土地集中必然产生的溢出效应仍然是中国承受不了的;集体经济的生产效率姑且不论,但是,集体经济的开荒拓土,显然是增量效应。
3)农业剪刀差给工业输血,为后三十年奠定发展基础——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和门类。三十年的奇迹,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单靠资本、技术和廉价劳动力就可以的。否则,为什么不是印度、不是印尼、不是拉美?
这就需要说到1949年濒临崩溃的中国社会的三个基本面和常识:人口太多了,是任何已知的国家和共同体无法比拟的;其次,工业基础太薄弱了,几乎是零,所谓一穷二白;本来就倾向于乡绅自知的社会底层管制体系,基本失效。其中,除了第二点,几乎是中国历史的翻版。
2、另外一个结果,当然是政权更替。共和国得以建立,固然能列出一箩筐原因来,就像国民党之所以失败,原因也很多一样——譬如货币政策,譬如清季民初以来的派系林立,譬如贪腐重生,譬如财政税收匮乏,譬如失去知识精英阶层的支持,譬如政党组织能力匮乏。。。。但是,最基本的道理仍然是人心向背——失去人民的支持,也就是农民的支持。国民党的建国纲领——军政、训政和宪政的路径其实是民国以来最理性、最靠谱的政治发展路径,同时,它拥有了最为现代化的中央政府架构,但是,他缺乏了最基本的执政基础——农民的支持。用黄仁宇的话说,共产党的成功是因为他翻转了底层,重构了历史上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制度和体制。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土改。对于基层民众来说,谁当皇帝无所谓,吃饭的问题最要紧、最实惠。
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农民支持,红军都走不出四川盆地外围,更遑论颠覆政权了。那么,土改不必须,共产党何以得到民心?何以立足?何以去北京?土改不必须,不仅颠覆的是共产党的统治合法性,更重要的是,颠覆了数以亿计农民求生存的权利——民心向背。这就是书生和政治家的区别。
否定土改是最新的潮流,尤其是秦晖和许倬云。用学术颠覆常识和历史——结果,而不是被官方修撰的,更不是信念。不能因为当下的土地问题和三农问题而清算历史——历史学家的通病:为当下的主张张目而曲意解释历史。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
土改有两个显而易见的结果:
1、直到1950年代末的十年间,中国广大农村安定了、生产力上升了,而且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基本产业基础。如果没有土改,那么多少地农民怎么办——进城务工,或继续给地主富农当佃工?中国人谁来养活——进口粮食?所以,中国治乱循环的第一件要务是安顿下数以亿计的农民,解决吃饭问题。既然旧的秩序已经崩溃,新的制度如何建设,你能想出土改以外的办法吗?事实证明,如果没有集体所有制的三大功绩,就不可能有中国后30年的发展基础:
1)集体经济下的兴修水利等公益事业。单纯从水利工程、奠定农业发展基础来看,这就是一件造福至今的事业,遑论当年的学校、卫生、治安等事业建设了;
2)容纳下保守估计农村10%以上的流民。即使中国地权远较任何社会分散,但是,土地集中必然产生的溢出效应仍然是中国承受不了的;集体经济的生产效率姑且不论,但是,集体经济的开荒拓土,显然是增量效应。
3)农业剪刀差给工业输血,为后三十年奠定发展基础——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和门类。三十年的奇迹,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单靠资本、技术和廉价劳动力就可以的。否则,为什么不是印度、不是印尼、不是拉美?
这就需要说到1949年濒临崩溃的中国社会的三个基本面和常识:人口太多了,是任何已知的国家和共同体无法比拟的;其次,工业基础太薄弱了,几乎是零,所谓一穷二白;本来就倾向于乡绅自知的社会底层管制体系,基本失效。其中,除了第二点,几乎是中国历史的翻版。
2、另外一个结果,当然是政权更替。共和国得以建立,固然能列出一箩筐原因来,就像国民党之所以失败,原因也很多一样——譬如货币政策,譬如清季民初以来的派系林立,譬如贪腐重生,譬如财政税收匮乏,譬如失去知识精英阶层的支持,譬如政党组织能力匮乏。。。。但是,最基本的道理仍然是人心向背——失去人民的支持,也就是农民的支持。国民党的建国纲领——军政、训政和宪政的路径其实是民国以来最理性、最靠谱的政治发展路径,同时,它拥有了最为现代化的中央政府架构,但是,他缺乏了最基本的执政基础——农民的支持。用黄仁宇的话说,共产党的成功是因为他翻转了底层,重构了历史上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制度和体制。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土改。对于基层民众来说,谁当皇帝无所谓,吃饭的问题最要紧、最实惠。
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农民支持,红军都走不出四川盆地外围,更遑论颠覆政权了。那么,土改不必须,共产党何以得到民心?何以立足?何以去北京?土改不必须,不仅颠覆的是共产党的统治合法性,更重要的是,颠覆了数以亿计农民求生存的权利——民心向背。这就是书生和政治家的区别。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