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社会化网络
我眼中的社会化网络
时下流行的社会化网络到底是什么?我一直搞不清楚,我不学技术,不搞媒体,除了是豆瓣的深度用户和默默无闻严肃认真的博客作者外,我一无所知。
forcode在前段时间谈到了SNS应该以内容为核心,以人际关系管理为应用的问题,又谈到了"friendster妓女"问题,谈到SNS是人际关系的长尾工具。
这里的前提是“以人为本”的,一切网络的力量都是为“人”服务的。我不这样看,我认为网络是C/Fe的一种融合形式,人类和互联网是对等的存在,尽管这听起来比较科幻或者不着边际。
1)个体符号化——SNS的基础
人际关系管理的前提是——存在被管理的人,这里只考虑从SNS中认识,然后才在现实中谋面的朋友,因为先从现实中谋面的朋友,无论这个朋友是否具有鲜明特点,我们总是带有一些印象,而不像虚拟的WEB,我们需要从对方关注的书籍电影音乐或者所感兴趣的活动来“塑造”对方的形象。
“他个子很高”,“她眼睛很漂亮”,这些特征很容易识别且被大脑记忆,而在网络中,我们需要记忆的对方是抽象的,图片、文字、话题,这些构成了对方的“可识别性特征”,我们不能接触对方的声音,容貌,气味,观察对方的肢体动作。
所有的识别对象都由一些抽象的概念构成,而在我们的大脑中塑造对方的概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这一步恰恰是最重要的。一切的分类都在我们被符号化之后,而符号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你在豆瓣的个人页面里说:“我喜欢独立音乐,地下电影”,没人会理你,因为“你”不能带来任何可用信息。
一个不写影书音评的人,不写博客的人,也可以通过小组发言来“塑造”自己,但是那是很激进的方式,因为激越的言辞总会被更加激越的言辞抵消淹没,很轻松的被“时间”湮灭,像夏日午后的暴雨或者没有前戏的性爱,来得快也去得快。
这样的符号也会产生鲢鱼效应,在它的活跃期,会激发很多话题,促进“圈子”里人们的相互认识,也能够吸引一帮粉丝,很容易的建立起各种“小组”。但是这样的以个人号召力为核心的小组,基本上不会太持久关注,通常是小组的建立者发了很多有实用价值的帖子,提出一些共同兴趣的话题后,就缺乏后劲,因为小组的建立可以视作“创立者的一种自我表达”,而自我表达的最好方式在WEB里,非博客莫属。
博客才是“个人的私家园地”。
豆瓣网的九点推出后,我迅速挂上了我的博客,它来得恰逢其时,因为和爱好摄影的朋友也许不用在博客里交流摄影心得,而是需要用SNS交流某本书籍,谈论某部电影,或者发一下认真的牢骚,SNS相比QQ群来说,时间上的节奏来得缓慢一些,可供观察的对象也更多,点击一下按钮就能推荐、分享、收藏,这比在QQ群里激发一个话题要容易多了。而且QQ群里面,只要是话多,就能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引起及时反应太容易了,而SNS里,需要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引起第一反应。
尽管你也可以用豆瓣日记记录一些情绪化的日记,但是这样只会引起“关注”,而无法让我把你加为“好友”,因为“分享情绪”要么是自我倾诉要么是面向朋友,但是传递性只局限在以该用户为中心第一圈子里:你很难把你朋友A的情绪告诉朋友B,除非AB也是朋友。
在SNS中,如果仅仅是“情绪博客”,那么编织我们的人际关系的时候,不容易取得长久关系,也可以说,当你在豆瓣小组里除了持续性的发言、转贴,然后不断的引起反应,只要停止做这些活动,就没人记得住你;这样做的后遗症是,当在WEB中符号化自己的时候,你诉诸的不是SNS的“时间价值”而是“空间价值”,潜意识里面,你在意的是被“让更多的人看到你”而不是“让十年后的你看到此刻的你”。
我的建议是,趁着奥运会,趁“南周小组”关闭,在骂架之外多读书看电影听CD,推荐或者发表评论。无论SNS是豆瓣,抓虾还是饭否海内,作为用户进入的第一步是“符号化”,无论是被人符号化,还是自己的有意为之。如果没有被符号化的个体,社会化的网络又从哪里来?
2) 交互性——不分现实网络
10多年前清华大学朱令的铊中毒事件,互联网挽救了她的生命,尽管现在她需要父母的终身照料,也无法让我们停止赞叹互联网的奇迹。(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588006/)
那么到今日,当我们再次遇到此类事件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豆瓣网寻求到类似高效率的帮助吗?一个网站提供必要服务,但无论如何都不是所有。
如果说SNS的交互联系是网络的固有属性,那也是因为交流的属性来源于人类本身。那么,SNS是不是人际关系管理的工具呢?我看未必。SNS管理的是“熟悉的陌生人”,而不是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至少首先不存在“人际关系”而是“人生观世界观趋同”。
如何让我单向记住一个朋友?比如在豆瓣网上,我的朋友里面,大概有一半的我都没什么印象,通常是主动邀请我的,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看到的我比我看大的他们要多。但是也有些印象深刻,比如编辑90后影像的**,显然,我记不住她的名字,但我在书店看到过她编写的书,知道她爱好电影,我管理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对方的“WEB镜像”。
对于这类朋友,该如何归类?是朋友圈子的第一层还是第二层,对于这样的空间距离遥远,时间距离不确定,见面就可能是朋友的人,如何归类?主观上,这样的朋友对我来说,是潜在价值很大的朋友,对我来说有亲近感和吸引力,但客观上我们却很少交流。SNS的价值是提供这样的潜在朋友,而这一切的前提首先是“符号化自己”。
还有一类朋友,比如大瓜子,我们是在现实中认识的。然后我强烈推荐她上豆瓣,她对豆瓣的使用情况回到了最初,整理电影,而巴山秋水被我拉到豆瓣后,则是用豆瓣整理他家藏万卷的书。
大瓜子她看电影无数,但是从来不作技术分析,不写评论,不参与小组讨论,但是她喜欢看别人写的书籍和电影等评论。
大约在同一时间,我们都加了“阿幕好奇先生”为友邻。对我来说,主动邀请我为友邻的人,我的回应方式是,看对方主页,书评影评或者博客,对于信息不充分的,我通常不加为友邻。因为你不可能用“电影发烧友”,“摄影爱好者”,“历史研究者”来表征对方,惟一直接的方式是看对方影评书评乐评,或者博客。
这样一来,对方在第一时间变成了抽象的符号。但是还不是一个鲜活的人。阿幕好奇先生就是这样,豆瓣主页特征鲜明,很搞,所以我加了,但是没仔细看他写的评论,因为貌似感觉很专业。
有一天,我和大瓜子聊天,说到电影,她彼时正海看男同电影,她屡次说到豆瓣上的某某人,她口水翻翻,说得很鲜活,我说,把他介绍给我啊!后来她说,就是那个叫什么阿穆好奇先生的。我说,原来是他哦,也是我的好友。
然后我就开始关注一些阿幕的评论,貌似不那么枯燥了。这里必须提到的是,在《DON’T LET ME THINK》里写到的那样,在SNS的网络里面,我们阅读的方式是跳跃,扫描,随机性非常强,这个特点可以回答“为什么在豆瓣小组里面,总是强势,极端的话语比较容易抓住眼球,刺激心声,引起反馈。”
貌似我们在网络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因为从豆瓣北京小组到豆瓣上海小组并不需要坐飞机,所以我们可以以近乎光速的方式穿梭的时候,我们不会再一个“地点”待得太久,每个人都成了象棋高手,可以同时操纵多个棋盘,在这个小组里走下一颗棋子,迅速跳到另外一个棋盘,走下一颗棋子。正因为每个人都是这样,所以当棋盘无限制,对手无限的时候,他再回到第一盘棋,可能对手已经不再桌旁,他可能回了一步棋子,他也可能没有回你的棋。因为棋盘数量无限,他不用卡在这里。
然后我们看到的景象是,所有人不停的在所有棋盘里随意下棋,这就是“豆瓣小组”。而棋局不是以双方输赢博弈,而是多方博弈。
我们彼此观察的是,某人在某局棋里更有影响力,这里有双重意义:抓眼球的方式是非常容易的,被封号也是非常容易的,一个对毒品没有生理需求的人也可能去贩毒,同样,一个对某件事情仅仅是疑惑,或者带有某些轻微立场的人也能通过转载敏感信息,激发敏感情绪而在某盘棋中抓住他人眼球。
我们并不能通过一个人在豆瓣小组中抓眼球,就判断出对方对于我们的价值,但的确,我们是通过他们的自我放大来吸引并考察对方的。某些用户的确能在这样的网络中迅速筛选判断去除其伪装,或者说真实的情绪化的东西,而到达对方理性一面,然后寻求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差异性,从而促成长久的印象。
这就是为什么,比如南周小组的SLIGHT,既能够厚颜不耻的骂人,也能够心平气和的讲道理的原因,因为我们比较容易用感性的方式表现得像个活物,而不是电子化虚象,也能用理性的方式表现出非常认真的探讨某些话题,而这是脱离了身份,学识,地位的,相比现实,我们惟一的武器是用码字的方式说话,用打出的每一个字来表达自己。我们珍惜我们码的每个字。
这一点,是我们在小组中,认识比较筛选友邻的方式,而实际上到了这一步,我根本不需要加SLIGHT为好友了,因为他给我的印象是如此的深刻且偏好。
然后,当他再发贴的时候,我当然会自动过滤他的无价值的发言,比如他的愤怒,一笑了之。在类似对话的小组发言的情景中,我总是可以在他的帖子中寻求到某些新东西,从他愤怒之外发现某些严肃的东西。当这样的几率比较大的时候,我会长期关注对方且留下较好印象。
另一方面,类似斯童和林特特的选手,尽管在网络上,我对他们的印象如此深且偏不好,但是如果见面的话,并不会有先入为主的印象。
我的直觉是,起码对我而言,SNS产生的正面印象会带到现实中去,而负面印象,不会带到现实中去。
阿幕先生是专业的文化评论选手,SLIGHT也是专业的,SNS让我觉得他们很鲜活,尽管没有谋面。而大瓜子的活动,阿穆先生引起我关注的第一动因。就角色的多样性来说,阿穆先生的顽皮和他评论的专业并不矛盾,SLIGHT的愤怒和他的理性也并不矛盾,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比较容易相信的是爱因斯坦不可能乱伦,索罗斯不会做慈善,雷锋不会放屁,巴金文笔很好。
可以相信的是,如果没有大瓜子的介绍,我对阿穆先生没有这么多关注。而一旦形成关注后,我会看他的推荐,书评,日记等,从而进一步走远。
3)妓女化
豆瓣用“友邻”和“关注”区分,有效的客服了forcode提到的友邻妓女话问题。
当个人信息能够充分符号化的时候,SNS网络才能够建立。而对于加友邻不好拒绝的说法,我完全能够很容易的拒绝。比如说,慢一树妹妹,在南周小组遇见她 ,她经常哥哥哥哥的叫,叫得我只好加她为好友,因为印象深刻。再比如,重庆下半城的某个学生妹,看到我相片。
而对于那些既不能充分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又不是美女,还不写评论文章,且与我距离十万八千里的豆友,我怎么知道他是被我拍摄的街头照片,还是我的书评影评,还是我骂人的气魄所吸引而来的。我固然不能提前反对别人邀请我为好友,但是我并不困难拒绝它。
个人角色虚拟化程度越高,就越不需要那么多的好友,假如我要了解北京的电影氛围,找××引荐朋友就足够了,而友邻越多就越不容易划分层次,这不是SNS的问题,而是人本身的问题。因为人越多,感量越细微,细分化程度越高,你可以把颜色分为256色,也可以分成1024色,你可以把黑白相片分成9级别灰度,也可以分成90级灰度,但是人眼分辨得出来吗?
“臭豆”集合了新鲜的博客群,“独角兽博客”提供了高质量历史艺术等江湖野史,“译言”则提供了高质量的翻译内容,这就类似于把电脑颜色的分辨率回归到人眼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级别上来。友邻的妓女化也是一样,如果你每隔一周就要清理一次豆友,那改变一下思路——是因为你先能记住了才把它加为友邻,而不是把它加为友邻是为了记住它。如果多个友邻特征趋同,那只需要记住其中一个就足够了,在你能分清楚他们的差异前,不必刻意寻找他们的差异,就像你不用拿放大镜区分彩虹究竟包含了几种黄色,几种橙色也能体验她的美丽一样。
SNS不是内容为核心的问题,而是个体用户核心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对开发者来说的,也是对用户来说的。豆瓣和其他SNS来说,如果把盈利的因素抛开,那么开发者和用户几乎没有任何区别,而奇怪的地方是,我们并不能说:“阿北是为了赚钱才做豆瓣的”,那么,我们是否能提出一个问题:“SNS的终极问题并不是经济盈利的问题,而是社会化本身。而它取决于用户能在网络中多大程度的角色化自己。”
我的观点是:SNS是以角色化的虚拟和扮演为核心(内容发布),同时和现实的良性互动为手段,凡是能够较方便的提供这些服务的地方,都是前景相对看好。豆瓣抓住了我们精神的载体——书籍,电影,音乐,而这恰恰是角色虚拟化的最好工具,因为这些受地域限制相对较少。
不能赢利的SNS已经在开始把人类虚拟化,以博客,SNS构建起来的网络,是把我们每个人虚拟化的开始,我们的文字,相片,声音等等产物,塑造了我们在网络上的本体,它与我们的现实之间的距离差异则因人而异。
SNS不是人际关系的长尾管理工具,而是吞噬我们灵魂的黑客帝国的开始。因为社会化网络和网络社会化一开始就是双向进行的,我们已经看到,陌生人通过网络认识且结婚并生育小孩,陌生人通过淘宝交易,陌生人视讯电话…..如果说,铁路扩展了我们的双腿,电话扩展了我们的耳朵,电视扩展了我们眼睛,网络,则直接浸入我们的大脑,这是阿西莫夫小说里的C/Fe模式,或者拿IN一点的话说,战胜人工智慧的不是深蓝计算机,不是GOOGLE的分布式服务器,而是维基百科式的人肉搜索引擎,每一个挂在网上的大脑就是一台服务器。
而你无法想象你的生活没有互联网,正如互联网无法想象没有人类,彼此的关系是对等的关系,而不是谁是谁的工具问题。
黑客帝国说网络是有生命的,雅阁布斯说城市是有生命的,疯狂的石头说城市就是子宫,阿西莫夫则说未来就是盖娅模式,而看过美版变形金刚的同志们,你们还是否记得,威震天后来成了一个星球???那就是盖娅模式。
4)关于 Web 未来的思辩
与其对SNS的模式的不断追问,比较豆瓣和抓虾,还不如问问我们自己到底要从WEB中得到什么。SNS每推出新功能的时候,如果没有废弃旧功能,还用的着苛求什么呢?极简主义的极致就是原始人的内裤,绿色新鲜环保易得穿戴容易使用方便,但你不可能指望永远都是原始社会。
谈论一下话题,我认为比谈论豆瓣和抓虾有趣多了:
关于 Web 未来的思辩
作者: its|发布: 2008-6-2 (18:16)|阅读: 581|评论: 1
今年6月11日,Rensselaer Polytechnic 学院将和 Tetherless World Research Constellation 联合召开一次辩论会,探讨 Web 的未来。与会者将包括 Web 的发明人 Berners-Lee。论题将全部由普通用户提出,目前最受欢迎的论题包括:
语意的 Web 是个梦吗?
90年代后期互联网应用爆发的原因是,一个懂得适当技术的人可以通过 HTML 编码或 Web 编辑器创建网站,然而我所知道的语意 Web 的知识对非技术人员来说是令人费解的。Web 语言是否过于技术化而难以普及?在网站结构中运用语意技术的动机是什么?
网络中立是否民主的根基?
Berners-Lee 曾说,“网络中立性是民主的媒体基础”,大家是否同意?
多语种互联网 - 兴起还是衰败?
互联网目前仍以英文为主,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访问互联网,但其它语种的重要性正在凸显,我们将如何越过语言的障碍,你能预见一种翻译工具可以帮我们实现跨文化交流吗?
你能想象将来一个没有语意的 Web 吗?这样的 Web 是什么样?
如果 Berners-Lee 从未有过语意 Web 的思考,同时,诸如 RDF/S, OWL, SPARQL 一类的技术也没有发展起来,你认为 Web 发展到现在会是什么样?它的将来呢?语意 Web 是否不可避免?
我们如何应对用户在社会网络中的数据爆炸?
MySpace, Facebook 一类的社会网络,以及 Flickr, YouTube, Twitter 一类的应用产生的大量数据将用户包围,而用户没有有效的语意过滤,这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我们是否应当对 Web 进行控制?
Berners Lee 曾说过,虽然他设计了 Web,Web 的全面发展却是成千上万的人各尽所能的结果。他曾不断呼吁真正开放的 Web,Web 需要代表任何思想,任何资料,任何观点,然而,多年来的儿童色情,恐怖主义,乃至于人类妄为都可以借助 Web 进行,我们是否应当对 Web 进行控制?
附:
Powerset vs Cognition: 语义搜索对决
http://www.comsharp.com/GetKnowledge/zh-CN/It_News_K382.aspx
语意搜索的神话与现实
http://www.comsharp.com/GetKnowledge/zh-CN/It_News_K373.aspx
时下流行的社会化网络到底是什么?我一直搞不清楚,我不学技术,不搞媒体,除了是豆瓣的深度用户和默默无闻严肃认真的博客作者外,我一无所知。
forcode在前段时间谈到了SNS应该以内容为核心,以人际关系管理为应用的问题,又谈到了"friendster妓女"问题,谈到SNS是人际关系的长尾工具。
这里的前提是“以人为本”的,一切网络的力量都是为“人”服务的。我不这样看,我认为网络是C/Fe的一种融合形式,人类和互联网是对等的存在,尽管这听起来比较科幻或者不着边际。
1)个体符号化——SNS的基础
人际关系管理的前提是——存在被管理的人,这里只考虑从SNS中认识,然后才在现实中谋面的朋友,因为先从现实中谋面的朋友,无论这个朋友是否具有鲜明特点,我们总是带有一些印象,而不像虚拟的WEB,我们需要从对方关注的书籍电影音乐或者所感兴趣的活动来“塑造”对方的形象。
“他个子很高”,“她眼睛很漂亮”,这些特征很容易识别且被大脑记忆,而在网络中,我们需要记忆的对方是抽象的,图片、文字、话题,这些构成了对方的“可识别性特征”,我们不能接触对方的声音,容貌,气味,观察对方的肢体动作。
所有的识别对象都由一些抽象的概念构成,而在我们的大脑中塑造对方的概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这一步恰恰是最重要的。一切的分类都在我们被符号化之后,而符号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你在豆瓣的个人页面里说:“我喜欢独立音乐,地下电影”,没人会理你,因为“你”不能带来任何可用信息。
一个不写影书音评的人,不写博客的人,也可以通过小组发言来“塑造”自己,但是那是很激进的方式,因为激越的言辞总会被更加激越的言辞抵消淹没,很轻松的被“时间”湮灭,像夏日午后的暴雨或者没有前戏的性爱,来得快也去得快。
这样的符号也会产生鲢鱼效应,在它的活跃期,会激发很多话题,促进“圈子”里人们的相互认识,也能够吸引一帮粉丝,很容易的建立起各种“小组”。但是这样的以个人号召力为核心的小组,基本上不会太持久关注,通常是小组的建立者发了很多有实用价值的帖子,提出一些共同兴趣的话题后,就缺乏后劲,因为小组的建立可以视作“创立者的一种自我表达”,而自我表达的最好方式在WEB里,非博客莫属。
博客才是“个人的私家园地”。
豆瓣网的九点推出后,我迅速挂上了我的博客,它来得恰逢其时,因为和爱好摄影的朋友也许不用在博客里交流摄影心得,而是需要用SNS交流某本书籍,谈论某部电影,或者发一下认真的牢骚,SNS相比QQ群来说,时间上的节奏来得缓慢一些,可供观察的对象也更多,点击一下按钮就能推荐、分享、收藏,这比在QQ群里激发一个话题要容易多了。而且QQ群里面,只要是话多,就能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引起及时反应太容易了,而SNS里,需要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引起第一反应。
尽管你也可以用豆瓣日记记录一些情绪化的日记,但是这样只会引起“关注”,而无法让我把你加为“好友”,因为“分享情绪”要么是自我倾诉要么是面向朋友,但是传递性只局限在以该用户为中心第一圈子里:你很难把你朋友A的情绪告诉朋友B,除非AB也是朋友。
在SNS中,如果仅仅是“情绪博客”,那么编织我们的人际关系的时候,不容易取得长久关系,也可以说,当你在豆瓣小组里除了持续性的发言、转贴,然后不断的引起反应,只要停止做这些活动,就没人记得住你;这样做的后遗症是,当在WEB中符号化自己的时候,你诉诸的不是SNS的“时间价值”而是“空间价值”,潜意识里面,你在意的是被“让更多的人看到你”而不是“让十年后的你看到此刻的你”。
我的建议是,趁着奥运会,趁“南周小组”关闭,在骂架之外多读书看电影听CD,推荐或者发表评论。无论SNS是豆瓣,抓虾还是饭否海内,作为用户进入的第一步是“符号化”,无论是被人符号化,还是自己的有意为之。如果没有被符号化的个体,社会化的网络又从哪里来?
2) 交互性——不分现实网络
10多年前清华大学朱令的铊中毒事件,互联网挽救了她的生命,尽管现在她需要父母的终身照料,也无法让我们停止赞叹互联网的奇迹。(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588006/)
那么到今日,当我们再次遇到此类事件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豆瓣网寻求到类似高效率的帮助吗?一个网站提供必要服务,但无论如何都不是所有。
如果说SNS的交互联系是网络的固有属性,那也是因为交流的属性来源于人类本身。那么,SNS是不是人际关系管理的工具呢?我看未必。SNS管理的是“熟悉的陌生人”,而不是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至少首先不存在“人际关系”而是“人生观世界观趋同”。
如何让我单向记住一个朋友?比如在豆瓣网上,我的朋友里面,大概有一半的我都没什么印象,通常是主动邀请我的,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看到的我比我看大的他们要多。但是也有些印象深刻,比如编辑90后影像的**,显然,我记不住她的名字,但我在书店看到过她编写的书,知道她爱好电影,我管理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对方的“WEB镜像”。
对于这类朋友,该如何归类?是朋友圈子的第一层还是第二层,对于这样的空间距离遥远,时间距离不确定,见面就可能是朋友的人,如何归类?主观上,这样的朋友对我来说,是潜在价值很大的朋友,对我来说有亲近感和吸引力,但客观上我们却很少交流。SNS的价值是提供这样的潜在朋友,而这一切的前提首先是“符号化自己”。
还有一类朋友,比如大瓜子,我们是在现实中认识的。然后我强烈推荐她上豆瓣,她对豆瓣的使用情况回到了最初,整理电影,而巴山秋水被我拉到豆瓣后,则是用豆瓣整理他家藏万卷的书。
大瓜子她看电影无数,但是从来不作技术分析,不写评论,不参与小组讨论,但是她喜欢看别人写的书籍和电影等评论。
大约在同一时间,我们都加了“阿幕好奇先生”为友邻。对我来说,主动邀请我为友邻的人,我的回应方式是,看对方主页,书评影评或者博客,对于信息不充分的,我通常不加为友邻。因为你不可能用“电影发烧友”,“摄影爱好者”,“历史研究者”来表征对方,惟一直接的方式是看对方影评书评乐评,或者博客。
这样一来,对方在第一时间变成了抽象的符号。但是还不是一个鲜活的人。阿幕好奇先生就是这样,豆瓣主页特征鲜明,很搞,所以我加了,但是没仔细看他写的评论,因为貌似感觉很专业。
有一天,我和大瓜子聊天,说到电影,她彼时正海看男同电影,她屡次说到豆瓣上的某某人,她口水翻翻,说得很鲜活,我说,把他介绍给我啊!后来她说,就是那个叫什么阿穆好奇先生的。我说,原来是他哦,也是我的好友。
然后我就开始关注一些阿幕的评论,貌似不那么枯燥了。这里必须提到的是,在《DON’T LET ME THINK》里写到的那样,在SNS的网络里面,我们阅读的方式是跳跃,扫描,随机性非常强,这个特点可以回答“为什么在豆瓣小组里面,总是强势,极端的话语比较容易抓住眼球,刺激心声,引起反馈。”
貌似我们在网络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因为从豆瓣北京小组到豆瓣上海小组并不需要坐飞机,所以我们可以以近乎光速的方式穿梭的时候,我们不会再一个“地点”待得太久,每个人都成了象棋高手,可以同时操纵多个棋盘,在这个小组里走下一颗棋子,迅速跳到另外一个棋盘,走下一颗棋子。正因为每个人都是这样,所以当棋盘无限制,对手无限的时候,他再回到第一盘棋,可能对手已经不再桌旁,他可能回了一步棋子,他也可能没有回你的棋。因为棋盘数量无限,他不用卡在这里。
然后我们看到的景象是,所有人不停的在所有棋盘里随意下棋,这就是“豆瓣小组”。而棋局不是以双方输赢博弈,而是多方博弈。
我们彼此观察的是,某人在某局棋里更有影响力,这里有双重意义:抓眼球的方式是非常容易的,被封号也是非常容易的,一个对毒品没有生理需求的人也可能去贩毒,同样,一个对某件事情仅仅是疑惑,或者带有某些轻微立场的人也能通过转载敏感信息,激发敏感情绪而在某盘棋中抓住他人眼球。
我们并不能通过一个人在豆瓣小组中抓眼球,就判断出对方对于我们的价值,但的确,我们是通过他们的自我放大来吸引并考察对方的。某些用户的确能在这样的网络中迅速筛选判断去除其伪装,或者说真实的情绪化的东西,而到达对方理性一面,然后寻求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差异性,从而促成长久的印象。
这就是为什么,比如南周小组的SLIGHT,既能够厚颜不耻的骂人,也能够心平气和的讲道理的原因,因为我们比较容易用感性的方式表现得像个活物,而不是电子化虚象,也能用理性的方式表现出非常认真的探讨某些话题,而这是脱离了身份,学识,地位的,相比现实,我们惟一的武器是用码字的方式说话,用打出的每一个字来表达自己。我们珍惜我们码的每个字。
这一点,是我们在小组中,认识比较筛选友邻的方式,而实际上到了这一步,我根本不需要加SLIGHT为好友了,因为他给我的印象是如此的深刻且偏好。
然后,当他再发贴的时候,我当然会自动过滤他的无价值的发言,比如他的愤怒,一笑了之。在类似对话的小组发言的情景中,我总是可以在他的帖子中寻求到某些新东西,从他愤怒之外发现某些严肃的东西。当这样的几率比较大的时候,我会长期关注对方且留下较好印象。
另一方面,类似斯童和林特特的选手,尽管在网络上,我对他们的印象如此深且偏不好,但是如果见面的话,并不会有先入为主的印象。
我的直觉是,起码对我而言,SNS产生的正面印象会带到现实中去,而负面印象,不会带到现实中去。
阿幕先生是专业的文化评论选手,SLIGHT也是专业的,SNS让我觉得他们很鲜活,尽管没有谋面。而大瓜子的活动,阿穆先生引起我关注的第一动因。就角色的多样性来说,阿穆先生的顽皮和他评论的专业并不矛盾,SLIGHT的愤怒和他的理性也并不矛盾,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比较容易相信的是爱因斯坦不可能乱伦,索罗斯不会做慈善,雷锋不会放屁,巴金文笔很好。
可以相信的是,如果没有大瓜子的介绍,我对阿穆先生没有这么多关注。而一旦形成关注后,我会看他的推荐,书评,日记等,从而进一步走远。
3)妓女化
豆瓣用“友邻”和“关注”区分,有效的客服了forcode提到的友邻妓女话问题。
当个人信息能够充分符号化的时候,SNS网络才能够建立。而对于加友邻不好拒绝的说法,我完全能够很容易的拒绝。比如说,慢一树妹妹,在南周小组遇见她 ,她经常哥哥哥哥的叫,叫得我只好加她为好友,因为印象深刻。再比如,重庆下半城的某个学生妹,看到我相片。
而对于那些既不能充分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又不是美女,还不写评论文章,且与我距离十万八千里的豆友,我怎么知道他是被我拍摄的街头照片,还是我的书评影评,还是我骂人的气魄所吸引而来的。我固然不能提前反对别人邀请我为好友,但是我并不困难拒绝它。
个人角色虚拟化程度越高,就越不需要那么多的好友,假如我要了解北京的电影氛围,找××引荐朋友就足够了,而友邻越多就越不容易划分层次,这不是SNS的问题,而是人本身的问题。因为人越多,感量越细微,细分化程度越高,你可以把颜色分为256色,也可以分成1024色,你可以把黑白相片分成9级别灰度,也可以分成90级灰度,但是人眼分辨得出来吗?
“臭豆”集合了新鲜的博客群,“独角兽博客”提供了高质量历史艺术等江湖野史,“译言”则提供了高质量的翻译内容,这就类似于把电脑颜色的分辨率回归到人眼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级别上来。友邻的妓女化也是一样,如果你每隔一周就要清理一次豆友,那改变一下思路——是因为你先能记住了才把它加为友邻,而不是把它加为友邻是为了记住它。如果多个友邻特征趋同,那只需要记住其中一个就足够了,在你能分清楚他们的差异前,不必刻意寻找他们的差异,就像你不用拿放大镜区分彩虹究竟包含了几种黄色,几种橙色也能体验她的美丽一样。
SNS不是内容为核心的问题,而是个体用户核心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对开发者来说的,也是对用户来说的。豆瓣和其他SNS来说,如果把盈利的因素抛开,那么开发者和用户几乎没有任何区别,而奇怪的地方是,我们并不能说:“阿北是为了赚钱才做豆瓣的”,那么,我们是否能提出一个问题:“SNS的终极问题并不是经济盈利的问题,而是社会化本身。而它取决于用户能在网络中多大程度的角色化自己。”
我的观点是:SNS是以角色化的虚拟和扮演为核心(内容发布),同时和现实的良性互动为手段,凡是能够较方便的提供这些服务的地方,都是前景相对看好。豆瓣抓住了我们精神的载体——书籍,电影,音乐,而这恰恰是角色虚拟化的最好工具,因为这些受地域限制相对较少。
不能赢利的SNS已经在开始把人类虚拟化,以博客,SNS构建起来的网络,是把我们每个人虚拟化的开始,我们的文字,相片,声音等等产物,塑造了我们在网络上的本体,它与我们的现实之间的距离差异则因人而异。
SNS不是人际关系的长尾管理工具,而是吞噬我们灵魂的黑客帝国的开始。因为社会化网络和网络社会化一开始就是双向进行的,我们已经看到,陌生人通过网络认识且结婚并生育小孩,陌生人通过淘宝交易,陌生人视讯电话…..如果说,铁路扩展了我们的双腿,电话扩展了我们的耳朵,电视扩展了我们眼睛,网络,则直接浸入我们的大脑,这是阿西莫夫小说里的C/Fe模式,或者拿IN一点的话说,战胜人工智慧的不是深蓝计算机,不是GOOGLE的分布式服务器,而是维基百科式的人肉搜索引擎,每一个挂在网上的大脑就是一台服务器。
而你无法想象你的生活没有互联网,正如互联网无法想象没有人类,彼此的关系是对等的关系,而不是谁是谁的工具问题。
黑客帝国说网络是有生命的,雅阁布斯说城市是有生命的,疯狂的石头说城市就是子宫,阿西莫夫则说未来就是盖娅模式,而看过美版变形金刚的同志们,你们还是否记得,威震天后来成了一个星球???那就是盖娅模式。
4)关于 Web 未来的思辩
与其对SNS的模式的不断追问,比较豆瓣和抓虾,还不如问问我们自己到底要从WEB中得到什么。SNS每推出新功能的时候,如果没有废弃旧功能,还用的着苛求什么呢?极简主义的极致就是原始人的内裤,绿色新鲜环保易得穿戴容易使用方便,但你不可能指望永远都是原始社会。
谈论一下话题,我认为比谈论豆瓣和抓虾有趣多了:
关于 Web 未来的思辩
作者: its|发布: 2008-6-2 (18:16)|阅读: 581|评论: 1
今年6月11日,Rensselaer Polytechnic 学院将和 Tetherless World Research Constellation 联合召开一次辩论会,探讨 Web 的未来。与会者将包括 Web 的发明人 Berners-Lee。论题将全部由普通用户提出,目前最受欢迎的论题包括:
语意的 Web 是个梦吗?
90年代后期互联网应用爆发的原因是,一个懂得适当技术的人可以通过 HTML 编码或 Web 编辑器创建网站,然而我所知道的语意 Web 的知识对非技术人员来说是令人费解的。Web 语言是否过于技术化而难以普及?在网站结构中运用语意技术的动机是什么?
网络中立是否民主的根基?
Berners-Lee 曾说,“网络中立性是民主的媒体基础”,大家是否同意?
多语种互联网 - 兴起还是衰败?
互联网目前仍以英文为主,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访问互联网,但其它语种的重要性正在凸显,我们将如何越过语言的障碍,你能预见一种翻译工具可以帮我们实现跨文化交流吗?
你能想象将来一个没有语意的 Web 吗?这样的 Web 是什么样?
如果 Berners-Lee 从未有过语意 Web 的思考,同时,诸如 RDF/S, OWL, SPARQL 一类的技术也没有发展起来,你认为 Web 发展到现在会是什么样?它的将来呢?语意 Web 是否不可避免?
我们如何应对用户在社会网络中的数据爆炸?
MySpace, Facebook 一类的社会网络,以及 Flickr, YouTube, Twitter 一类的应用产生的大量数据将用户包围,而用户没有有效的语意过滤,这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我们是否应当对 Web 进行控制?
Berners Lee 曾说过,虽然他设计了 Web,Web 的全面发展却是成千上万的人各尽所能的结果。他曾不断呼吁真正开放的 Web,Web 需要代表任何思想,任何资料,任何观点,然而,多年来的儿童色情,恐怖主义,乃至于人类妄为都可以借助 Web 进行,我们是否应当对 Web 进行控制?
附:
Powerset vs Cognition: 语义搜索对决
http://www.comsharp.com/GetKnowledge/zh-CN/It_News_K382.aspx
语意搜索的神话与现实
http://www.comsharp.com/GetKnowledge/zh-CN/It_News_K37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