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野仙蹤與心靈療癒︰從沙遊療法看歐茲國的智慧
《綠野仙蹤與心靈療癒︰從沙遊療法看歐茲國的智慧》
《綠野仙蹤與心靈療癒︰從沙遊療法看歐茲國的智慧》
The Wisdom of OZ: Reflections of a Jungian Sandplay Therapist
作者: Gita Dorothy Morena
譯者:朱惠英、江麗美
特別推薦:王浩威、林玉華、呂旭亞、紀惠容、韓良露
-----------------------------------------------------------------------------------------------
心理治療師吉妲.桃樂絲.莫瑞那從美國最受喜愛的童話故事《綠野仙蹤》中的隱喻出發,藉由綠野仙蹤的故事及角色原型,深入探索通往人們心理的療癒之路。
莫瑞那是《綠野仙蹤》原作者李曼.法蘭克.包姆的曾孫女,本書英文版的出版適逢《綠野仙蹤》問世一百週年,莫瑞那為紀念曾祖父包姆贈與這世界的文學大禮,特地於此書中詳載《綠野仙蹤》的創作背景、家族故事及影響。
身為榮格學派沙遊治療師的莫瑞那,還在本書中提供了許多沙遊個案的案例說明。這些個案藉由《綠野仙蹤》故事裡的人物與物件,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包括桃樂絲、稻草人、錫樵夫、膽小獅子、壞巫婆等角色都會牽動出人們的內在感受,藉以說出潛意識深藏在其心底的事。
-----------------------------------------------------------------------------------------------
致所有熱愛《綠野仙蹤》的朋友
書序作者:吉塔.桃樂絲
我要感謝所有讀過第一版《綠野仙蹤與心靈療癒》的朋友,以及大家的熱愛與支持。你們的來信及個人分享深深地感動我,也溫暖了我的心。你們諸多的寶貴意見對第二版的修正貢獻極多。
修訂版除了調整部分的內容以便更易於閱讀之外,我也增加了較多有關於沙遊的資訊,以及《綠野仙蹤》如何讓人獲得成長。當然,我也仔細論述桃樂絲在歐茲國與堪薩斯兩地間來去的含意,以及她在回到平凡生活時所面臨的掙扎。「返家」是英雄旅程中一個重要卻常被忽略的階段。
身為心理治療師及靜心的帶領者,對於自己能用私密又個人的方式參與別人的心靈療癒歷程,我感到莫大的榮幸。我曾祖父的童話故事竟能將個人成長與覺醒的歷程,做出如此正確的闡釋,這常讓我驚嘆不已。這個故事是一個追求內心和平、和諧以及幸福的隱喻,單純卻又巧妙。雖然桃樂絲的冒險之旅以及她在歐茲國所遇見的角色,都是法蘭克.包姆所虛構的想像人物,但就某些方面而言,這部童話也道出了我們的生命故事。我身為法蘭克.包姆的後代子孫,也被命名為桃樂絲,更是切身地認同書中的女性英雄。
我生長於一個像是堪薩斯那樣的地方,然後莫名地落入一個酷似歐茲國的陌生境地,透過這些人生閱歷以及心理領悟,我培養出智慧、慈悲及勇氣,然後在內心的靈性之路上獲得真理,找到了返家的路。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在虛幻之地迷失了自我,但隨後《綠野仙蹤》的故事讓我領會到,我需要將內在世界的探索和真實世界連結起來,我這個人才算完整。如果你對我的這個概念感到有趣,就請你繼續閱讀下去。本書所要闡述的,就在於桃樂絲的歐茲國奇遇,其實是心靈成長與靈性覺醒的樣本。
我的生日是八月一日,恰巧和發行近一百年的《綠野仙蹤》是同一天。因為我也叫做桃樂絲,所以當我第一次聽到這故事的時候,我還以為是在說我。我母親不厭其煩地向我解釋,那只不過是個幻想的童話,但是我不太願意接受她的說法。在她告訴我《綠野仙蹤》的作者其實就是我的曾祖父時,我應該已經有六歲了,從那時起,我心裡便知道,我的人生一定會與《綠野仙蹤》裡的桃樂絲有共通之處。當我進入到青春期時,我對家族的這項遺產感到好奇不已,於是主動探索我和曾祖父間的關係。
歐茲國的皇室歷史學家─法蘭克.包姆,有四個小孩。一九一四年,他的小兒子肯尼斯.蓋吉.包姆娶了我的奶奶桃樂絲.希兒達.朵絲。我母親是法蘭克的長孫女,而且她是這個家庭兩代以來所生的第一位女孩,因此他堅持要叫她歐茲瑪(Ozma)。在綠野仙蹤系列故事的第二集《歐茲的神奇王國》裡,其實歐茲瑪公主才是這個神奇王國的真正統治者。在我了解家族歷史後,我想像我母親就是那位公主,這應該也是法蘭克用之命名的原意。但不幸的是,歐茲瑪出生後,法蘭克的健康開始走下坡,他就在歐茲瑪三歲生日前與世長辭。
《綠野仙蹤》的大受歡迎,意味著許多人都能認同桃樂絲以及她的冒險之旅。迷路了想要找到回家的路,這是我們的生存經驗中極為常見的主題。基於不同的宗教及哲學的薰陶,我們用不同的方式來討論這個話題,但是分離的感覺以及渴望和更偉大的力量間有所聯繫,是普世的感受。以隱喻來說,《綠野仙蹤》所闡述並提醒我們的,就是我們內心的渴望是得以滿足的。終究,我們都渴望能得到心靈上的平安、快樂及愛。桃樂絲對我們的文化來說,是一個極佳的模範人物,她讓我們看見她是如何得到這些衷心渴望之事。
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突然覺醒的片刻,在那當下,我們的真實本性被看得清楚透徹。這些片刻時時出現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之中,就像是以黃色磚塊所建成的返家之路,它們讓我們有機會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認出自己的真實樣貌。桃樂絲的際遇中最讓人訝異的,是她所渴望的一切其實都存在於她的內心深處。雖然我們歷經漫漫旅程,但是最終是沒有一條路或是一個外在的目的地要去達到。家,就是接納早已存在於內心之事物。
這本書想要讓你知道,在自己人生旅程的黃磚道上,要如何看得更仔細些,好引動你的好奇心並激發你進行內心的探索。只有撒下個人覺知的種子,智慧之花才會在心中生長盛開。如果你樂意的話,能夠聽到你分享這個故事如何感動你、以及你有哪些領悟,我會覺得很榮幸。
雖然很多人是看了一九三九年上演的「綠野仙蹤」這部電影,而熟悉桃樂絲的冒險故事的,但我還是鼓勵各位閱讀包姆所撰寫的原版。已經是成年人的你,可以看看桃樂絲的經歷如何反映你自身的景況。或許你覺得你的人生遭逢龍捲風襲擊,把你帶到了陌生的地方;或許你感覺到的是北方好女巫在你額頭上的親吻,以保護你不受到傷害;也或許你正像是稻草人、錫樵夫以及膽小獅子,正面臨著自身的傷痛;又或許你試圖想得到衷心渴望之事物,但面臨著難以克服的障礙。你們有些人可能就像桃樂絲一樣,在巫師沒有實現她的願望時感到失望;有些人可能被壞女巫的惡勢力嚇壞了,因為她竟然把桃樂絲囚禁在一個又黑又絕望的城堡裡。但到最後,有些人可能已經了解內心真正的自己,於是返回家中和自己所愛的人分享這些際遇。
如果你正在閱讀這本書,你就是最有可能受無形世界的魔力和誘惑而感動的人。你知道童話故事都帶有重要的課題,而你大概也會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將它們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這就是我們如何在已知與未知之間搭造橋樑。藉由與我們所感動的故事建立個人的關係,我們便在內心開啟了一扇大門,讓我們的天然智慧自然生起,這智慧便成為後續成長與發展的基礎及靈感。
當你在檢視桃樂絲的冒險旅程時,我鼓勵你牢記你的內在小孩所發出的驚嘆,以及歐茲國的魔力如何使他深深著迷。唯有尊崇內心那塊奇幻與想像之地,才能保有孩童的喜悅。祈願順著這條黃磚道,會讓你將日益增加的覺醒帶入日常生活中。也祝你找到自己的魔法鞋,在內心得到了悟與覺醒,讓光明、愛及歡笑圍繞著你。
-----------------------------------------------------------------------------------------------
歐茲瑪的話
書序作者:歐茲瑪.包姆.曼泰爾
法蘭克.包姆在《綠野仙蹤》敘說的,是桃樂絲在黃磚道上要返家的歷險記。幾年過後,在《通往歐茲國的路》(The Road to Oz)書中,長了一身毛的夏奇(Shaggy Man)說到:「路哪裡都不去,它們只待在原地,這樣人類才可以在上面行走。」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黃磚道上,走向我們自己的命運,遇到不同的人事物,享有不同的樂趣。
我誕生在包姆家族時,一家人熱烈的迎接我。雖然我的父母早已為我命名,但我的爺爺堅持我應該要叫做歐茲瑪,他還在我出生時給我一個小金盒(掛在錶鍊下方可放相片的小盒子),盒子背面刻有「歐茲瑪」的字樣。我覺得包姆爺爺開啟了我人生的黃磚道旅程,就像好女巫葛琳達為了保護桃樂絲,在她的額頭親了一下。我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始終都帶著爺爺給的小金盒。
我的父親,肯尼斯.蓋吉.包姆在一八九一年的三月二十四日,在南達科塔州的亞伯丁出生。他是法蘭克.包姆和慕德的小兒子,他的名字「蓋吉」是為了紀念他的奶奶─瑪迪達.喬絲琳.蓋吉(Matilda Joslyn Gage)。他們倆的生日是同一天,所以他帶著奶奶的精神來到我們的家庭。我對父親的早年回憶之一,是他會在我睡覺前讀歐茲國的故事給我聽。雖然有些片段讓人害怕,但我還是感受到愛與溫暖包圍著我,覺得自己被安全地呵護著。
其實在我小的時候,歐茲瑪這個名字對我而言是個負擔。常常有人唸錯我的名字,嘲笑這個名字,有時也有人稱讚這個名字很美。我朋友還取笑我,說我叫做「Cosmos」。結果我就把自己改叫為史葵璞絲(Scraps),她是《歐茲國的拼布女孩》(The Patchwork Girl of Oz)裡的主角。史葵璞絲為人有趣聰明,不過總是惹出一堆麻煩來;不知怎地,她讓我想起包姆奶奶。然後,當我年齡漸長,我爺爺也越來越有名氣,我不再覺得自己的名字是個負擔了,於是又把名字改回歐茲瑪。我以爺爺為榮,也對他為我命名而深感榮幸。
記得我常去加州好萊塢的歐茲小屋(Ozcott)探望我的祖父母,我在那兒和奶奶渡過了無數個美好時光,那兒是我的第二個家!慕德奶奶是個聰慧又意志力堅強的女性,她對我的人生有著莫大的影響。我很喜歡閱讀,而且我很喜歡在客廳後面的書房看書。我會窩在其中一張大椅子裡面,然後神遊在奇幻國度之中。有時候我的表哥羅伯特也來玩,我們會花幾個小時一起閱讀。我們特別喜歡愛倫坡(Edgar Allan Poe)那一系列的恐怖故事裡,由古斯塔夫.杜雷(Gustave Doré)所畫的駭人插畫。
由於包姆奶奶的影響,我感受到我的曾祖母瑪迪達.喬絲琳.蓋吉的支持,她引導我的閱讀並讓我對醫學產生興趣。曾祖母瑪迪達的爸爸是位醫生,他的書房都是與科學相關的書,他就自己在家裡教她,並將人權的信念深植於她的心中。瑪迪達不只和蘇珊.安東妮(Susan B. Anthony)和伊莉莎白.凱迪.史丹頓(Elizabeth Cady Stanton)一起演講,她也寫了《女性參政權史》(History of Women’s Suffrage)三部曲。她對女權之強烈的信念傳給了她的子孫,並影響了我們家中的女性。因為如此,凡是我所訂定的目標,我總是能完成。
大學畢業後的人生道路,從我正式當護理師時開始,此後生命中的失落不斷在這一路上絆倒我。就在我嫁給肯尼斯.曼泰爾醫師的同一天,我的母親過世;接著幾年後,我父親也過世,這是我人生莫大的創痛。我在洛杉磯兒童醫院的腫瘤科擔任小兒科護士的工作,看到許多死於血癌的小孩。但是我的生命中最悲痛之事,莫過於我丈夫的逝世,他在我們結婚三十七周年後因肺癌離開人間。在我自己歷經哀傷之際,我還是繼續在安寧病房輔導那些家中曾遭逢死亡打擊的孩子。無情死神的陰影,似乎總是在我人生的每個關鍵處橫阻著我。
身為母親,我得要隨時陪在吉塔.桃樂絲身旁,看著她為自己的人生戰鬥。現在的她正綻放著,看見她能用寫作來表達自己,真是美好。當她繼續在黃磚道上前進,希望她的一字一句都能為讀者帶來喜悅。願她曾祖父的靈魂與她同在,並指引她回家的路,就像她在《綠野仙蹤》指引桃樂絲一樣。好女巫葛琳達為了保護桃樂絲,於是在她的額頭上親吻了一下;在我的桃樂絲的命運之旅中,我則以愛相隨。
-----------------------------------------------------------------------------------------------
中文版序
書序作者:吉妲.莫瑞那
我親愛的讀者:
我們生活的世界目前正快速地在轉變,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就像《綠野仙蹤》裡的桃樂絲一樣,感到自己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是好,彷彿我們被拋擲到怪異的國度上,放眼望去全是一片陌生。在這樣動盪變遷的時刻裡,是該讓藝術家們和說故事的人出面了,以來自無意識的智慧之語,引導我們邁向穩定、秩序,並重獲生命的意義。
《綠野仙蹤》的作者法蘭克.包姆先生,就是一位具有遠見的說故事大師。孩子們的問題,和他們想要聽到更多桃樂絲的屋子著陸在那片奇異土地上所發生的故事,激發了法蘭克,他對那些問題的回應更提醒我們何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現在我們就是那些小孩,聆聽著他的故事,並省察內心深處想找到的完整與連結之感。《綠野仙蹤》推動我們去關注內在世界,故事中所隱含的訊息,深深觸動了世界各地讀者的心靈,成為希望與明亮之光,能欣賞異己、克服障礙並找到回家之路。
當桃樂絲穿越歐茲國,一路上和陌生人結識為友、解決難題,並在自己的身上找到珍寶,這是她過去未曾發現的,我們都能在她的這些點滴中看見自己。她的故事揭示了所有曾經克服難關並發現內在的寧靜與和諧之人的精髓。她的旅程經常在心理治療中用來表達生命的複雜性,並將故事中的象徵意涵賦予個人色彩。在沙圖中,綠野仙蹤人物的物件為這個故事增添另一空間向度的意象,並激發無意識去解決那富挑戰性的處境。
我身為治療師、沙遊治療師與法蘭克.包姆的曾孫女,能和你們分享我對這個經典童話故事的想法,真是件既喜悅又倍感榮幸之事。當你我的省思交織成一氣時,願我們心與魂的真諦能在異中求同並合而為一。願你能帶著勇氣與喜悅踏上黃磚道,並祈願你的返家之旅能生出更多的智慧、愛與存在感,去觸動所有你所遇到的人。
祝你享受其中!
-----------------------------------------------------------------------------------------------
第三章 綠野仙蹤,電影裡沒有說的事
這個小女孩驚呼一聲,觀看四周,看著眼前的美麗奇景,
她目瞪口呆了。 ─《綠野仙蹤》第二章
「順著黃磚道前行」(Follow the Yellow Brick Road)是人人耳熟能詳的一句歌詞,讓我們想起龍捲風、女巫、閃閃發光的翡翠,以及穿著棉製藍格子服的女孩。米高梅電影公司(MGM)在一九三九年拍攝的「綠野仙蹤」的電影,以極具巧思的彩色電影,讓「綠野仙蹤」的知名度扶搖直上。當觀眾們看見桃樂絲離開黑白世界的堪薩斯州,打開那道門來到了虹彩繽紛的歐茲國時,不禁神往雀躍。因為這部既創新又讓人心醉的影片,使得《綠野仙蹤》一躍而為世上最受歡迎的童話故事之一。
這部將桃樂絲賦予生命的電影,在一九三九年由茱蒂.嘉蘭(Judy Garland)領銜演出,她還因此片贏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女童星獎,開始她在演藝圈的傳奇生涯。此外,雷.波格(Ray Bolger)、傑克.海利(Jack Haley)、伯特.拉爾(Burt Lahr)等人的演出,使得稻草人、錫樵夫、膽小獅子這些角色永留人心。由哈洛.亞倫(Harold Arlen)和哈伯格(E. Y. Harburg)共同創作的「飛越彩虹」(Over the Rainbow),贏得奧斯卡最佳電影主題曲;而配樂赫伯特.史托哈特(Herbert Stothart)則獲得最佳電影配樂獎。在「綠野仙蹤」這部經典影片裡所運用的非凡特效,時至今日仍被大學院校的電影課程當作教學教材,許多電影製片場也紛紛仿效。
一九五六年,「綠野仙蹤」首次出現在美國的電視螢幕上。對某些人而言,它是童年的回憶;對另一些人而言,它則帶來了安撫和慰藉。曾有一位因離婚而受苦的女人,和我分享說當她看到桃樂絲和她的同伴沿著黃磚道再次找到回家的路時,有多麼安慰和大受鼓舞。不久後有另一位朋友跟我說,當她在印度就學時,曾經召集同為美國人的朋友,共同觀賞這齣深受眾人喜愛的故事,以解鄉愁。
《綠野仙蹤》在一九○○年問世以來,就深受大眾的熱愛。一九二五年,查德維克影片公司(Chadwick Pictures)製作了默片版本,這部電影由喜劇演員賴瑞.西蒙(Larry Semon) 和奧利弗.哈台(Oliver Hardy)擔綱演出;一九三九年米高梅出品的電影版本,則讓這個故事的迷人影像永植人心。近來,美國電影學會(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公布,在美國百年影史中,「綠野仙蹤」在百大的影片排名裡,名列第六。
比起原著故事,現代人對於好萊塢版的「綠野仙蹤」顯然更為熟悉。令人難過的是,包姆的童話原著因此漸漸被人遺忘。我現在鼓勵大家,不要只接受電影界所行銷的改編版本,而是去看看原著故事,體悟原作者欲傳達的精神。
彩色電影裡的綠野仙蹤
米高梅電影公司出品的「綠野仙蹤」,經歷過多位編劇,也出現不同的修訂版本,角色與情節也隨之增加和刪修。將包姆的著作改編成電影是由諾爾.蘭格利(Noel Langley)主責,他把歐茲國的存在當成是桃樂絲所做的夢境,並決定最後劇本的走向。佛羅倫斯.瑞爾森(Florence Ryerson)和艾德格.亞林.沃佛(Edgar Allean Woolf)在改編的版本中,刪掉許多蘭格利版本的次要情節及附加部分,並將此片主軸定調為「桃樂絲掙扎返家的一段旅程」。不少編劇在一九三八年間屢遭聘任又被解雇,直到蘭格利、瑞爾森和沃佛才將最後的劇本定案。
不管是電影或原著,都對桃樂絲以及她在叔叔、嬸嬸家所承受的一切表示同情。當桃樂絲將多多從險境中解救出來,她的愛與勇敢奉獻的精神,同時在電影以及原著中閃耀著光芒。關於迷失、遭逢困境以及找到返家之路的主題,在電影中均一一被保留下來;這個故事的精神以及所要傳達的訊息,也都有大致呈現出來。稻草人、錫樵夫和膽小獅全心擁戴桃樂絲,他們也在桃樂絲的面前,發展出自己的能力。如同原著所安排的,在電影裡,壞女巫被消滅了,巫師也被拆穿假面具了,桃樂絲依舊是一名勇敢且受人喜愛的女英雄,她一心想著家,並立定心意要克服任何阻難。
在電影「綠野仙蹤」裡,神來一筆的部分之一,就是茱蒂.嘉蘭在「飛越彩虹」一曲中,對於幸福快樂的虔心懇求。在一陣暴風雨後,出現一道繽紛的彩虹。這道鮮明的彩虹讓人發出孩童般的驚嘆,營造出一座魔法之橋,帶領我們進入夢幻與想像之地。它的魅惑與美麗鼓舞著我們去找尋隱藏在它背後的事物。彩虹象徵著人獲得衷心快樂的允諾,因此讓它和歐茲國相連一起,自不令人意外。
好萊塢錯過的課題
然而,茱蒂.嘉蘭飾演「綠野仙蹤」裡的女英雄角色時,已經十六歲了。雖然她打扮的像個小孩,但是卻無法掩飾她日漸發育的身軀,喪失了桃樂絲應有的孩子氣息。再者,電影中,桃樂絲的冒險故事被描寫成一個小孩在龍捲風肆虐之際,被撞暈後所做的夢。所以當她恢復意識醒來時,她的歷險被家人和朋友視為是一場無關緊要的夢境。
雖然在電影中,桃樂絲在歐茲國的冒險歷程是色彩鮮明又熱情洋溢,但是就傳達原著的精神而言,它是令人失望的。視女性為軟弱和次要的刻板意象,在電影中處處可見。影片中的桃樂絲代表著在無意識的父權態度與投射下,所有受困其中的女性。
電影忠實地保留了桃樂絲在旅途中結識的同伴,只是他們的長相和堪薩斯農場裡的工人一模一樣,算是有些誤導了。稻草人、錫樵夫和膽小獅子被描繪成桃樂絲夢境中的人物,雖然他們對桃樂絲的忘我付出,凸顯了他們可愛的特質,但卻不再是桃樂絲內在經驗的反映。米高梅所拍攝的這部電影,將這個奇幻國度鋪陳為僅僅是桃樂絲的想像,如此,原本歐茲國度作為桃樂絲心靈意涵的象徵,也就被抹滅掉了,而這段旅程具有的心理意義─發展內在匱乏的面向,也就完全喪失掉了。在鮮明耀眼的彩色電影裡,桃樂絲變成一個權力被侵奪的人,當她的男性友人都獲得他們想要的一切時,她得到的只是虛空的承諾。
嘉麗太太(Mrs. Gulch)和神奇教授(Professor Marvel),也在桃樂絲如夢似真的想像國度中出現。在電影中,嘉麗太太是一位壞心眼的堪薩斯婦人,她想要從桃樂絲的身邊帶走多多;而她在歐茲國中,化身為險惡的西方壞女巫。神奇教授則是一位來自堪薩斯的流浪吉普賽人,在桃樂絲幻想中的歐茲國度裡,他變成了偉大且法力無邊的巫師。他隱身在神奇魔法之中,同時在堪薩斯、歐茲國裡,指引桃樂絲回家的方向。
在原著故事裡,包姆描述了許多在電影版本中未得呈現的艱辛與磨難。當旅行到翡翠城時,桃樂絲和她的同伴們要跨越湍急的河流,要逃離野蠻的卡力達(Kalidahs);在經過花香四溢的罌粟花田時,還要力求清醒以免被這誘人香氣給催眠。當他們進入西方壞女巫的領土時,奮力擊退了女巫發動的攻擊。旅程中,稻草人趕走了一群肆虐的烏鴉;錫樵夫制止了虎視眈眈的狼群,他們也一同消滅了殺人蜂群。後來當他們四人想要前往南方去尋找好女巫葛琳達時,還在森林裡遭遇到攻擊人的樹、巨大的蜘蛛、易碎的瓷人國度,以及來自打不敗、頭殼堅硬的頭錘人的攻擊。這一連串的磨難激發出桃樂絲和同伴們的內在潛能。這些磨難象徵著在承擔任何要務時伴隨而來的奮鬥,而他們成功的克服艱難,更燃起他們的希望和勇氣,進而找到回家的道路。
電影版的「綠野仙蹤」幾乎刪掉原著安排的所有挑戰,僅保留稻草人智退會攻擊人的樹的情節,這是唯一讓這些旅人們發揮其內在潛能的片段。電影裡,沒有任何深谷要跨越、沒有任何兇猛的動物要閃躲;當穿越罌粟花田睡意襲來之時,葛琳達以一場暴風雪便摧毀了壞女巫的這個咒語;當大巫師駕著熱氣球離去卻沒帶著桃樂絲時,葛琳達很快便現身相救。少了這些挑戰,米高梅的電影削弱了桃樂絲的特質,並且淡化了她的智慧與力量。
根據米高梅公司拍攝的這部電影,桃樂絲在歐茲國的歷險過程,全變成是在閃避西方壞女巫的追擊。夾在好女巫葛琳達與壞女巫之間,桃樂絲表現的像是個無辜的受害者,只能眼睜睜地落入她們之間的戰局,無法解救自己。
雖然不論是在書中或電影裡,桃樂絲確實都把西方壞女巫給融化了,但她挺身對抗邪惡女巫的這個高潮情節,卻在米高梅電影的滑稽劇情下走味了。在電影裡頭,因為壞女巫向稻草人扔了根火柴,稻草人身上著火,桃樂絲為了要保護她的朋友,於是潑了一桶水。而因為壞女巫正巧就站在後面,不小心被水潑到,因此她整個人就融化了。結果,桃樂絲的挺身對抗變成一場偶然的意外,她依舊是大環境底下的受害者。但是在包姆的故事裡,他所描述的,是當壞女巫用隱形的棒子絆倒桃樂絲,趁機奪走銀鞋子時,桃樂絲勃然大怒。她生氣的拿了一桶水就往壞女巫身上擲過去,在那一刻,桃樂絲接通了那股蟄伏在她心底的憤怒和深邃力量,啟動了自己的內在能量。
當這群旅人回到翡翠城時,桃樂絲發現原來巫師是個大騙子,根本無法實現她的心願,她簡直要瘋了。雖然巫師讓桃樂絲的同伴們認識了他們內在本來就有的智慧、愛心和勇氣的特質,但是在桃樂絲面前,他這個冒牌貨還是被揭穿了。雖然桃樂絲斥責他是個壞人,但他以誠實又謙卑的態度回應:「噢不,親愛的,我真的是個好人;但是我得承認,我是個非常差勁的巫師。」
在包姆的書裡,巫師非常有智慧地和稻草人、錫樵夫以及膽小獅子討論他們所渴望的特質,並給予每個人各自期望的象徵物。他給稻草人一個塞滿銳利的釘子和針的頭腦,給錫樵夫一顆絲製的心作為愛,給膽小的獅子象徵勇氣的飲品。巫師對於他們各有的特質所給予的認同與確認,使得他們能夠清楚地看見自己。
但是在電影裡,巫師是用頒發證書的方式嘉勉他們的成就:他以學歷文憑來代表具有聰明才智,以證書來表示具有善心,用勳章來代表勇氣。這改變雖小,卻常會產生誤解。我們誤以為認證就是一切,但是獲得他人的讚賞並不盡然代表我們確實具備了某些特質或是達到了目標。包姆透過巫師給予桃樂絲和她朋友們的評論暗示著,在面對生命的挑戰時,只要內在的潛能被激發,智慧、慈悲和勇氣就會相運而生。
雖然巫師實現了對稻草人、錫樵夫以及膽小獅子的諾言,但是他對桃樂絲的承諾卻沒有辦法兌現。不論是在電影或書中,桃樂絲在找到返家的路之前,都必須承受希望的幻滅。因為她相信巫師,所以急著想要搭乘他的熱氣球回家,還好最後小狗多多阻止了她─當熱氣球升起時,多多卻忽然不見了,桃樂絲為了尋找多多而錯過了乘氣球返家的機會。假如她真的跟著巫師走,那麼這個故事就會變成我們熟悉的「英勇的騎士解救了遇難的少女」,女性的內在智慧就無處嶄露。幸好有多多的指引,使得桃樂絲不至於落入騙子給出的虛假承諾中,使她得以繼續留在歐茲國,去體會她的內在力量。
-----------------------------------------------------------------------------------------------
第九章 女巫.巫師
你們必須幫我保密,不可以告訴別人我其實是個騙子。
─《綠野仙蹤》第十五章
桃樂絲和同伴們成功地克服層層難關後,手舞足蹈地去求見巫師,開心地想著心中的願望即將要實現了。他們急切地敲著翡翠城的大門,雖然居民們盛情款待他們,但他們居然要戴上綠色眼鏡才能進城,這讓他們十分訝異。歐茲國的真實樣貌都隱藏起來了,或許,是被城內居民們未言說的期望所掩蓋住。
這位受人崇敬的巫師住在一座華麗的城堡裡,遠離百姓,人們天真地相信他具有神奇法力。雖然他成功地塑造出威嚴的形象,但是他變化多端的外型和迷離的性格,都意味著事有蹊翹。後來,靠著多多好奇的本能,終於揭穿了巫師的欺詐行為。
從他這位凡人想要控制周遭環境的意圖裡,顯露出一種似曾相識又自我挫敗的模式,那是人在求取安全和穩定時會做的行為。想想我們自己,為了讓自己在別人眼中看來更有面子,我們有時會誇大其詞;或者,即便我們對某個領域所知有限,但我們仍企圖想讓他人對我們的專業或經驗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就好像這位巫師,想要讓自己看起來有權威或是有力量,然而,事實上,我們不過是讓幻象掩蓋住我們。我們自欺的認為,所有的不安全感以及自己的缺陷,都是可以隱藏的,而為了要維持假象,我們還得費神的裝模作樣。這些面具終究會被揭穿的,而我們必須承認,就像巫師所說的,我們心中的騙子很怕被看穿。
當桃樂絲和她的朋友將壞女巫融化,回到翡翠城之後,才乍然發現巫師的真正身分─他居然是來自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的熱氣球飛行員。然而在被桃樂絲訓斥了一番之後,巫師也讓稻草人、錫樵夫和膽小獅子了解到,其實他們早就擁有他們所渴望的特質了。他同時也承諾桃樂絲,他會把熱氣球準備好,幫助她回到美國。雖然他法力無邊的形象粉碎了,但是他對於桃樂絲一行人的反應,就像是朋友般樂於提供協助。在這個時候,由於巫師的不老實,我們容易將巫師對這整個故事的貢獻給抹煞掉。他的行為,以原型的語彙來說,就像是個變戲法的人*,他將桃樂絲和她的同伴誘入險境之中,但卻藉此讓他們各自獲得成長。當他騙子的身分被揭穿時,他讓各個角色看清自己的真實本性,也願意幫助桃樂絲離開歐茲國,這都顯現出他善良的一面。
巫師的行為提醒著我們,我們時常帶著面紗,想藉此掩蓋住自己的弱點、恐懼與不安。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見膨脹自我(inflated ego)的虛張聲勢,努力想要隱藏內心的陰謀詭計。要直到那自欺欺人的簾幕被掀開來,我們才能真摯、仁慈地回應他人的需要。
放下自欺,才能自由做自己
常常有人來找我做治療時,就像巫師一樣地躲在布廉後面,害怕讓人看見真正的自己。有一位年輕人,他經常在治療進行中間,為了接手機談生意而中斷與我的談話。他當時正在辦離婚手續,酒喝得很兇,也想要取得子女的監護權,並試著發展新的感情。但在治療室裡,他片刻也不願意放下身段,談談他現在一團亂的生活。雖然,他自認能力十足,功成名就,但他卻越來越難維持外表的假相了。他就像躲在布簾後的巫師,在被揭穿時還不停大叫著要人家別注意看他,意圖轉移焦點。他的親友們眼睜睜地看著他的人生失控,卻束手無策。直到他經商失敗、女友離他而去、孩子的監護權也歸屬女方之後,他才真切體認到內心的痛苦,接受眼前的一切。至此,他獲得了真正的解放,不再承受自欺和背負虛假形象的壓力,能自由地做自己。
我們多數人都莫名地相信自己可以控制生活中的一切,而當我們發現這個想法是不可能的之後(我們必定會發現的),便開始尋求各類指引,想要改善自己,克服自己的缺點。我們道聽塗說,花費許多金錢、時間和力氣,想要尋找神奇解藥,好讓自己盡速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可是真相是,我們的想法、感覺甚至呼吸,都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我們無法像自己所冀望的那樣強大。我們就和桃樂絲一樣,被妄想的眼鏡所蒙蔽,我們必須先摘除這些錯誤的信念鏡片,不再幻想全知全能的巫師會給予我們想要的一切,我們才能真正回到家。
巫師的考驗
在大部分英雄之旅的故事中,巫師像是個守護者的角色,並且是一切已知事物的代表人物。他猶如崗哨,標示出未知領域的界線。一開始我們以為遇見巫師就代表旅程即將到達尾聲,但事實上卻是一段意義深遠的經驗的起點。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將巫師的終極挑戰稱為「巫師的考驗」(Wizard’s Test)。這項考驗必須成功地完成,才能超越平凡的現實,獲得這趟旅程的真實寶藏。這個巫師要像歐茲國的這位一樣,會耍一些戲法,以誘導英雄們繼續旅程。要是少了巫師的戲法,英雄之旅就缺乏令人期待的高潮了。
通常我們會先預想成果,才有動力展開一項新的計畫。好比看著眼前的道路,我們期待夢想會在第一個轉彎處實現,想要成功的念頭拉著我們往前進。但是當道路變得曲折蜿蜒時,我們開始害怕了,因此裹足不前。儘管桃樂絲和她的朋友們,期待和巫師初次相見時就能實現願望,但就如所有能讓人蛻變的冒險故事一樣,他們必須越過巫師的領土,繼續深入那駭人、陌生的異域國度。不管過程中我們是如何的害怕、挫折和失望,但唯有走完這條路,成功才會隨之而來。
我過去在教書的時候,看見許多研究生滿懷熱情、興奮地開始研讀臨床心理學。他們想像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一位有成就的心理治療師,於是迫不急待的想要完成訓練以進入職場。然而,學術的研習只是這條道路的起點,當他們繼續深入鑽研心理的世界時,就必須和自己心中的惡魔交戰,並讓內心的傷痛得到療癒。人們在學習發展這些專業時,通常會伴隨著一些個人的成長危機。「醫師,治好你自己」這句話,是給助人工作者的座右銘。若要成為一位稱職的心理治療師,在進入無意識這個混沌而陌生的領域之時,必定會面臨掙扎。但這些挑戰勢必得逐一地成功克服,才能發展出促進情緒療癒所必備的技巧。
巫師要桃樂絲去取得壞女巫掃帚,這要求與她想要回到堪薩斯州的願望背道而馳,因此她大受打擊。雖然巫師保證會幫助她回家,但是他要桃樂絲做的卻是她最厭惡的。桃樂絲認為自己是一個善良聽話的好女孩,但現在她必須放掉這樣的自我形象。雖然當她接受「巫師的考驗」時並不理解這一切,但是她的惶恐反映出她內心的衝突。現在她必須開啟自己的黑暗面,將受到壓抑的攻擊性和憤怒釋放出來,並且斬除內心的恐懼與不安,這才是返家所需要做的。
唯有察覺潛伏在心靈陰暗處,那些不受我們自己喜愛的特質,我們才有可能培養出真正健康和自信的態度。雖然我們想要消滅這些陰暗又惱人的性格,但是它們藏匿在我們符合社會期待的表面形象之下,然後,當防衛一旦鬆懈時,它們就不受控制地爆發出來。為了讓意識能全面發展,我們必須能夠辨識這些特質,並接受這是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儘管檢視這些隱藏的特質是困難且讓人不安的,但如果不這麼做,我們就不算是活得真實的人,我們會缺乏自發性、直覺和情緒表達的能力。種子要從花園裡的腐爛物取得養分,才能生長、開花;有了水分、食物和日光,這些種子才能變成花朵。同樣地,心靈也必須吸收那些被視為不受歡迎、不討人喜愛的特質,來啟動尚未開發的潛能,然後促使它生長和開花。讓陰暗的特質曝光且予以整合,它將會激發我們的創造力、生命力、熱情和感受力;那些陰暗的特質是滋養多元豐富人格的沃土。
接通陰暗的自我
不可避免地,桃樂絲的旅程也包含了和壞女巫對抗的部分。這就是黑暗能量,它代表著被我們否認、壓抑進入無意識中的部分性格。榮格稱之為「陰影」(shadow)或是陰影素材,這部分是我們所厭惡或是故意視而不見的自我。不論是從我們自身的行為或他人的反應中,一旦和陰影相會,我們的反應通常會是堅決否認它,或是強烈的自我防衛。例如,如果我們自認為是個慷慨仁慈的人,那麼當我們被人指控說是既吝嗇又卑劣時,我們會憤怒地否認這項控訴。
通常,我們會將這些陰影素材投射在他人身上,然後加以批判和排斥,而其實我們批評他人的部分,正是我們難以接受自己的部分,又或者是我們嚮往的特質,只是我們無法接受或整合。一旦察覺我們對他人的批評其實就是在說自己,我們的成長就會向前邁進一大步。
即使壞女巫是負向、自私、毀滅和邪惡的縮影,但是當桃樂絲被這個可惡的女人抓住時,她還是試著討好壞女巫。她相信只要她夠乖,她還是會得到好的對待。這種生存手段是為了應付早年的環境而習得的,我們多數人都很熟悉,但是這樣做通常都不會讓我們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當壞女巫用隱形的棒子絆倒我們這位天真的女英雄時,桃樂絲在瞬間失去了鎮定。她奮勇地將一桶水潑向那個邪惡的女人,她接通了生氣、暴怒與極度自我防衛的內在泉源,這是桃樂絲的陰影面向,藏匿在她善良、順從的表面之下。雖然揭開這些看似不受歡迎的特質會令人不安,但是銜接這些能量對她的成長卻是必要的。一旦它們曝光了,就像飛天猴所代表的本能能量一般,它們就可為高層意識所使用。
要將光照映在陰影素材上,是一件充滿挑戰的事。然而,若只是一味地將這些負面特質壓抑在無意識裡,希望藉此消滅它們,只會導致它們反覆出現,變成反彈行為模式(reactive behavior pattern)。當發生這樣的情況時,內在的世界裡「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部分便交相作戰,我們的內心開始分裂。惟有當陰影被意識之光所環繞時,它才能轉化成為正面的能量。
我們之所以壓抑這些特質,是因為它們會引起我們內心的衝突與不安。要接受自身這些面向,則需要對心靈進行重整並賦予新意,就是讓原本隱匿的特質進入意識面,予以接納並整合為健全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如此,這些原本不受歡迎的特質不旦會曝光,附帶的可貴能量也會隨之釋出。桃樂絲必須和壞女巫迎面交鋒並且將她融化掉,才能接收這些能量,並繼續地深化發展下去。
正視自己的陰影特質
拿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吧,我曾經不知該如何處理和他人之間的爭執。我想要被愛、被接納,但我發現我在表達自己時,是個脾氣暴躁、令人討厭又感覺遲鈍的人。我替自己貼上了自私、黑暗、不受歡迎的標籤,而且我想要有所改變。我努力讓自己成為一位隨時為他人加油打氣、可愛又善解人意的人,但卻又常常感覺自己被當成空氣、被欺壓,沒有辦法放鬆。當我想要找出造成我內心不安的來源時,我回想起在我小的時候,表達自我是被禁止的。每當我想要和父母溝通或表達不同的意見,我就會被說是在唱反調,所以早年的我便學會採取外表順從的防衛態度。
儘管我努力想保持順從的形象,但是當事情不順我意時,我就無法控制住那股突然爆發的怒意,而這又導致了嚴苛的自我譴責。我的內心上演著一場場猛烈的激戰,憤怒與順從相互爭權奪位。我以自以為是的高傲態度,將這些負面的自我批判通通推進無意識的陰影中。當我行走在意識之道上,開始探索內心的衝突,我才察覺到,我將表達個人的需要和意見,視為自私的表現。這樣的覺知讓我在化解暴怒的脾氣的事情上,邁出成功的第一步,最後,我不再為自己的需求感到難為情了。我開始聚焦在與人溝通上,學習忍受互動中的不舒服感覺。我發現像這樣正視自己的陰影特質,對於自我表達和建立健全的關係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生命之水,使人重生
在對抗壞女巫時,桃樂絲生氣地抓了一桶水,而那正巧是壞女巫所害怕的少數物件之一。在有宗教裁判所的年代,為了要揪出女巫,許多婦女被迫接受「水的測試」。但無論如何,「水的測試」都是沒有活路的:假若她們浸溺水中卻倖存,就會被判定是有罪的女巫而被活活燒死;如果測試中她們不幸死亡,雖然得了清白,但卻也在這個過程中喪命了。因此,西方壞女巫因水而死,是相當諷刺的事。水是極為有力的媒介,萬物皆從其中而生。在儀式中,水常被用來象徵是對身體、心智、情緒和靈魂的淨化,並且也代表著生育力。據說,洗禮所用的「生命之水」,比起任何祈禱文、咒文,在對抗敵人、災難和邪靈上都要有效的多。水象徵著返轉到我們生命的原初狀態,並且帶來新的生命以及新的創意。在這強而有力的媒介輔助下,桃樂絲洗滌她的靈魂,消除她的心理障礙,並淨化了心靈。在這一刻,她過去的舊有形象瓦解了,藉由生命之水她獲得重生,成為完整的自己。
《綠野仙蹤與心靈療癒︰從沙遊療法看歐茲國的智慧》
The Wisdom of OZ: Reflections of a Jungian Sandplay Therapist
作者: Gita Dorothy Morena
譯者:朱惠英、江麗美
特別推薦:王浩威、林玉華、呂旭亞、紀惠容、韓良露
-----------------------------------------------------------------------------------------------
心理治療師吉妲.桃樂絲.莫瑞那從美國最受喜愛的童話故事《綠野仙蹤》中的隱喻出發,藉由綠野仙蹤的故事及角色原型,深入探索通往人們心理的療癒之路。
莫瑞那是《綠野仙蹤》原作者李曼.法蘭克.包姆的曾孫女,本書英文版的出版適逢《綠野仙蹤》問世一百週年,莫瑞那為紀念曾祖父包姆贈與這世界的文學大禮,特地於此書中詳載《綠野仙蹤》的創作背景、家族故事及影響。
身為榮格學派沙遊治療師的莫瑞那,還在本書中提供了許多沙遊個案的案例說明。這些個案藉由《綠野仙蹤》故事裡的人物與物件,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包括桃樂絲、稻草人、錫樵夫、膽小獅子、壞巫婆等角色都會牽動出人們的內在感受,藉以說出潛意識深藏在其心底的事。
-----------------------------------------------------------------------------------------------
致所有熱愛《綠野仙蹤》的朋友
書序作者:吉塔.桃樂絲
我要感謝所有讀過第一版《綠野仙蹤與心靈療癒》的朋友,以及大家的熱愛與支持。你們的來信及個人分享深深地感動我,也溫暖了我的心。你們諸多的寶貴意見對第二版的修正貢獻極多。
修訂版除了調整部分的內容以便更易於閱讀之外,我也增加了較多有關於沙遊的資訊,以及《綠野仙蹤》如何讓人獲得成長。當然,我也仔細論述桃樂絲在歐茲國與堪薩斯兩地間來去的含意,以及她在回到平凡生活時所面臨的掙扎。「返家」是英雄旅程中一個重要卻常被忽略的階段。
身為心理治療師及靜心的帶領者,對於自己能用私密又個人的方式參與別人的心靈療癒歷程,我感到莫大的榮幸。我曾祖父的童話故事竟能將個人成長與覺醒的歷程,做出如此正確的闡釋,這常讓我驚嘆不已。這個故事是一個追求內心和平、和諧以及幸福的隱喻,單純卻又巧妙。雖然桃樂絲的冒險之旅以及她在歐茲國所遇見的角色,都是法蘭克.包姆所虛構的想像人物,但就某些方面而言,這部童話也道出了我們的生命故事。我身為法蘭克.包姆的後代子孫,也被命名為桃樂絲,更是切身地認同書中的女性英雄。
我生長於一個像是堪薩斯那樣的地方,然後莫名地落入一個酷似歐茲國的陌生境地,透過這些人生閱歷以及心理領悟,我培養出智慧、慈悲及勇氣,然後在內心的靈性之路上獲得真理,找到了返家的路。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在虛幻之地迷失了自我,但隨後《綠野仙蹤》的故事讓我領會到,我需要將內在世界的探索和真實世界連結起來,我這個人才算完整。如果你對我的這個概念感到有趣,就請你繼續閱讀下去。本書所要闡述的,就在於桃樂絲的歐茲國奇遇,其實是心靈成長與靈性覺醒的樣本。
我的生日是八月一日,恰巧和發行近一百年的《綠野仙蹤》是同一天。因為我也叫做桃樂絲,所以當我第一次聽到這故事的時候,我還以為是在說我。我母親不厭其煩地向我解釋,那只不過是個幻想的童話,但是我不太願意接受她的說法。在她告訴我《綠野仙蹤》的作者其實就是我的曾祖父時,我應該已經有六歲了,從那時起,我心裡便知道,我的人生一定會與《綠野仙蹤》裡的桃樂絲有共通之處。當我進入到青春期時,我對家族的這項遺產感到好奇不已,於是主動探索我和曾祖父間的關係。
歐茲國的皇室歷史學家─法蘭克.包姆,有四個小孩。一九一四年,他的小兒子肯尼斯.蓋吉.包姆娶了我的奶奶桃樂絲.希兒達.朵絲。我母親是法蘭克的長孫女,而且她是這個家庭兩代以來所生的第一位女孩,因此他堅持要叫她歐茲瑪(Ozma)。在綠野仙蹤系列故事的第二集《歐茲的神奇王國》裡,其實歐茲瑪公主才是這個神奇王國的真正統治者。在我了解家族歷史後,我想像我母親就是那位公主,這應該也是法蘭克用之命名的原意。但不幸的是,歐茲瑪出生後,法蘭克的健康開始走下坡,他就在歐茲瑪三歲生日前與世長辭。
《綠野仙蹤》的大受歡迎,意味著許多人都能認同桃樂絲以及她的冒險之旅。迷路了想要找到回家的路,這是我們的生存經驗中極為常見的主題。基於不同的宗教及哲學的薰陶,我們用不同的方式來討論這個話題,但是分離的感覺以及渴望和更偉大的力量間有所聯繫,是普世的感受。以隱喻來說,《綠野仙蹤》所闡述並提醒我們的,就是我們內心的渴望是得以滿足的。終究,我們都渴望能得到心靈上的平安、快樂及愛。桃樂絲對我們的文化來說,是一個極佳的模範人物,她讓我們看見她是如何得到這些衷心渴望之事。
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突然覺醒的片刻,在那當下,我們的真實本性被看得清楚透徹。這些片刻時時出現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之中,就像是以黃色磚塊所建成的返家之路,它們讓我們有機會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認出自己的真實樣貌。桃樂絲的際遇中最讓人訝異的,是她所渴望的一切其實都存在於她的內心深處。雖然我們歷經漫漫旅程,但是最終是沒有一條路或是一個外在的目的地要去達到。家,就是接納早已存在於內心之事物。
這本書想要讓你知道,在自己人生旅程的黃磚道上,要如何看得更仔細些,好引動你的好奇心並激發你進行內心的探索。只有撒下個人覺知的種子,智慧之花才會在心中生長盛開。如果你樂意的話,能夠聽到你分享這個故事如何感動你、以及你有哪些領悟,我會覺得很榮幸。
雖然很多人是看了一九三九年上演的「綠野仙蹤」這部電影,而熟悉桃樂絲的冒險故事的,但我還是鼓勵各位閱讀包姆所撰寫的原版。已經是成年人的你,可以看看桃樂絲的經歷如何反映你自身的景況。或許你覺得你的人生遭逢龍捲風襲擊,把你帶到了陌生的地方;或許你感覺到的是北方好女巫在你額頭上的親吻,以保護你不受到傷害;也或許你正像是稻草人、錫樵夫以及膽小獅子,正面臨著自身的傷痛;又或許你試圖想得到衷心渴望之事物,但面臨著難以克服的障礙。你們有些人可能就像桃樂絲一樣,在巫師沒有實現她的願望時感到失望;有些人可能被壞女巫的惡勢力嚇壞了,因為她竟然把桃樂絲囚禁在一個又黑又絕望的城堡裡。但到最後,有些人可能已經了解內心真正的自己,於是返回家中和自己所愛的人分享這些際遇。
如果你正在閱讀這本書,你就是最有可能受無形世界的魔力和誘惑而感動的人。你知道童話故事都帶有重要的課題,而你大概也會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將它們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這就是我們如何在已知與未知之間搭造橋樑。藉由與我們所感動的故事建立個人的關係,我們便在內心開啟了一扇大門,讓我們的天然智慧自然生起,這智慧便成為後續成長與發展的基礎及靈感。
當你在檢視桃樂絲的冒險旅程時,我鼓勵你牢記你的內在小孩所發出的驚嘆,以及歐茲國的魔力如何使他深深著迷。唯有尊崇內心那塊奇幻與想像之地,才能保有孩童的喜悅。祈願順著這條黃磚道,會讓你將日益增加的覺醒帶入日常生活中。也祝你找到自己的魔法鞋,在內心得到了悟與覺醒,讓光明、愛及歡笑圍繞著你。
-----------------------------------------------------------------------------------------------
歐茲瑪的話
書序作者:歐茲瑪.包姆.曼泰爾
法蘭克.包姆在《綠野仙蹤》敘說的,是桃樂絲在黃磚道上要返家的歷險記。幾年過後,在《通往歐茲國的路》(The Road to Oz)書中,長了一身毛的夏奇(Shaggy Man)說到:「路哪裡都不去,它們只待在原地,這樣人類才可以在上面行走。」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黃磚道上,走向我們自己的命運,遇到不同的人事物,享有不同的樂趣。
我誕生在包姆家族時,一家人熱烈的迎接我。雖然我的父母早已為我命名,但我的爺爺堅持我應該要叫做歐茲瑪,他還在我出生時給我一個小金盒(掛在錶鍊下方可放相片的小盒子),盒子背面刻有「歐茲瑪」的字樣。我覺得包姆爺爺開啟了我人生的黃磚道旅程,就像好女巫葛琳達為了保護桃樂絲,在她的額頭親了一下。我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始終都帶著爺爺給的小金盒。
我的父親,肯尼斯.蓋吉.包姆在一八九一年的三月二十四日,在南達科塔州的亞伯丁出生。他是法蘭克.包姆和慕德的小兒子,他的名字「蓋吉」是為了紀念他的奶奶─瑪迪達.喬絲琳.蓋吉(Matilda Joslyn Gage)。他們倆的生日是同一天,所以他帶著奶奶的精神來到我們的家庭。我對父親的早年回憶之一,是他會在我睡覺前讀歐茲國的故事給我聽。雖然有些片段讓人害怕,但我還是感受到愛與溫暖包圍著我,覺得自己被安全地呵護著。
其實在我小的時候,歐茲瑪這個名字對我而言是個負擔。常常有人唸錯我的名字,嘲笑這個名字,有時也有人稱讚這個名字很美。我朋友還取笑我,說我叫做「Cosmos」。結果我就把自己改叫為史葵璞絲(Scraps),她是《歐茲國的拼布女孩》(The Patchwork Girl of Oz)裡的主角。史葵璞絲為人有趣聰明,不過總是惹出一堆麻煩來;不知怎地,她讓我想起包姆奶奶。然後,當我年齡漸長,我爺爺也越來越有名氣,我不再覺得自己的名字是個負擔了,於是又把名字改回歐茲瑪。我以爺爺為榮,也對他為我命名而深感榮幸。
記得我常去加州好萊塢的歐茲小屋(Ozcott)探望我的祖父母,我在那兒和奶奶渡過了無數個美好時光,那兒是我的第二個家!慕德奶奶是個聰慧又意志力堅強的女性,她對我的人生有著莫大的影響。我很喜歡閱讀,而且我很喜歡在客廳後面的書房看書。我會窩在其中一張大椅子裡面,然後神遊在奇幻國度之中。有時候我的表哥羅伯特也來玩,我們會花幾個小時一起閱讀。我們特別喜歡愛倫坡(Edgar Allan Poe)那一系列的恐怖故事裡,由古斯塔夫.杜雷(Gustave Doré)所畫的駭人插畫。
由於包姆奶奶的影響,我感受到我的曾祖母瑪迪達.喬絲琳.蓋吉的支持,她引導我的閱讀並讓我對醫學產生興趣。曾祖母瑪迪達的爸爸是位醫生,他的書房都是與科學相關的書,他就自己在家裡教她,並將人權的信念深植於她的心中。瑪迪達不只和蘇珊.安東妮(Susan B. Anthony)和伊莉莎白.凱迪.史丹頓(Elizabeth Cady Stanton)一起演講,她也寫了《女性參政權史》(History of Women’s Suffrage)三部曲。她對女權之強烈的信念傳給了她的子孫,並影響了我們家中的女性。因為如此,凡是我所訂定的目標,我總是能完成。
大學畢業後的人生道路,從我正式當護理師時開始,此後生命中的失落不斷在這一路上絆倒我。就在我嫁給肯尼斯.曼泰爾醫師的同一天,我的母親過世;接著幾年後,我父親也過世,這是我人生莫大的創痛。我在洛杉磯兒童醫院的腫瘤科擔任小兒科護士的工作,看到許多死於血癌的小孩。但是我的生命中最悲痛之事,莫過於我丈夫的逝世,他在我們結婚三十七周年後因肺癌離開人間。在我自己歷經哀傷之際,我還是繼續在安寧病房輔導那些家中曾遭逢死亡打擊的孩子。無情死神的陰影,似乎總是在我人生的每個關鍵處橫阻著我。
身為母親,我得要隨時陪在吉塔.桃樂絲身旁,看著她為自己的人生戰鬥。現在的她正綻放著,看見她能用寫作來表達自己,真是美好。當她繼續在黃磚道上前進,希望她的一字一句都能為讀者帶來喜悅。願她曾祖父的靈魂與她同在,並指引她回家的路,就像她在《綠野仙蹤》指引桃樂絲一樣。好女巫葛琳達為了保護桃樂絲,於是在她的額頭上親吻了一下;在我的桃樂絲的命運之旅中,我則以愛相隨。
-----------------------------------------------------------------------------------------------
中文版序
書序作者:吉妲.莫瑞那
我親愛的讀者:
我們生活的世界目前正快速地在轉變,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就像《綠野仙蹤》裡的桃樂絲一樣,感到自己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是好,彷彿我們被拋擲到怪異的國度上,放眼望去全是一片陌生。在這樣動盪變遷的時刻裡,是該讓藝術家們和說故事的人出面了,以來自無意識的智慧之語,引導我們邁向穩定、秩序,並重獲生命的意義。
《綠野仙蹤》的作者法蘭克.包姆先生,就是一位具有遠見的說故事大師。孩子們的問題,和他們想要聽到更多桃樂絲的屋子著陸在那片奇異土地上所發生的故事,激發了法蘭克,他對那些問題的回應更提醒我們何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現在我們就是那些小孩,聆聽著他的故事,並省察內心深處想找到的完整與連結之感。《綠野仙蹤》推動我們去關注內在世界,故事中所隱含的訊息,深深觸動了世界各地讀者的心靈,成為希望與明亮之光,能欣賞異己、克服障礙並找到回家之路。
當桃樂絲穿越歐茲國,一路上和陌生人結識為友、解決難題,並在自己的身上找到珍寶,這是她過去未曾發現的,我們都能在她的這些點滴中看見自己。她的故事揭示了所有曾經克服難關並發現內在的寧靜與和諧之人的精髓。她的旅程經常在心理治療中用來表達生命的複雜性,並將故事中的象徵意涵賦予個人色彩。在沙圖中,綠野仙蹤人物的物件為這個故事增添另一空間向度的意象,並激發無意識去解決那富挑戰性的處境。
我身為治療師、沙遊治療師與法蘭克.包姆的曾孫女,能和你們分享我對這個經典童話故事的想法,真是件既喜悅又倍感榮幸之事。當你我的省思交織成一氣時,願我們心與魂的真諦能在異中求同並合而為一。願你能帶著勇氣與喜悅踏上黃磚道,並祈願你的返家之旅能生出更多的智慧、愛與存在感,去觸動所有你所遇到的人。
祝你享受其中!
-----------------------------------------------------------------------------------------------
第三章 綠野仙蹤,電影裡沒有說的事
這個小女孩驚呼一聲,觀看四周,看著眼前的美麗奇景,
她目瞪口呆了。 ─《綠野仙蹤》第二章
「順著黃磚道前行」(Follow the Yellow Brick Road)是人人耳熟能詳的一句歌詞,讓我們想起龍捲風、女巫、閃閃發光的翡翠,以及穿著棉製藍格子服的女孩。米高梅電影公司(MGM)在一九三九年拍攝的「綠野仙蹤」的電影,以極具巧思的彩色電影,讓「綠野仙蹤」的知名度扶搖直上。當觀眾們看見桃樂絲離開黑白世界的堪薩斯州,打開那道門來到了虹彩繽紛的歐茲國時,不禁神往雀躍。因為這部既創新又讓人心醉的影片,使得《綠野仙蹤》一躍而為世上最受歡迎的童話故事之一。
這部將桃樂絲賦予生命的電影,在一九三九年由茱蒂.嘉蘭(Judy Garland)領銜演出,她還因此片贏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女童星獎,開始她在演藝圈的傳奇生涯。此外,雷.波格(Ray Bolger)、傑克.海利(Jack Haley)、伯特.拉爾(Burt Lahr)等人的演出,使得稻草人、錫樵夫、膽小獅子這些角色永留人心。由哈洛.亞倫(Harold Arlen)和哈伯格(E. Y. Harburg)共同創作的「飛越彩虹」(Over the Rainbow),贏得奧斯卡最佳電影主題曲;而配樂赫伯特.史托哈特(Herbert Stothart)則獲得最佳電影配樂獎。在「綠野仙蹤」這部經典影片裡所運用的非凡特效,時至今日仍被大學院校的電影課程當作教學教材,許多電影製片場也紛紛仿效。
一九五六年,「綠野仙蹤」首次出現在美國的電視螢幕上。對某些人而言,它是童年的回憶;對另一些人而言,它則帶來了安撫和慰藉。曾有一位因離婚而受苦的女人,和我分享說當她看到桃樂絲和她的同伴沿著黃磚道再次找到回家的路時,有多麼安慰和大受鼓舞。不久後有另一位朋友跟我說,當她在印度就學時,曾經召集同為美國人的朋友,共同觀賞這齣深受眾人喜愛的故事,以解鄉愁。
《綠野仙蹤》在一九○○年問世以來,就深受大眾的熱愛。一九二五年,查德維克影片公司(Chadwick Pictures)製作了默片版本,這部電影由喜劇演員賴瑞.西蒙(Larry Semon) 和奧利弗.哈台(Oliver Hardy)擔綱演出;一九三九年米高梅出品的電影版本,則讓這個故事的迷人影像永植人心。近來,美國電影學會(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公布,在美國百年影史中,「綠野仙蹤」在百大的影片排名裡,名列第六。
比起原著故事,現代人對於好萊塢版的「綠野仙蹤」顯然更為熟悉。令人難過的是,包姆的童話原著因此漸漸被人遺忘。我現在鼓勵大家,不要只接受電影界所行銷的改編版本,而是去看看原著故事,體悟原作者欲傳達的精神。
彩色電影裡的綠野仙蹤
米高梅電影公司出品的「綠野仙蹤」,經歷過多位編劇,也出現不同的修訂版本,角色與情節也隨之增加和刪修。將包姆的著作改編成電影是由諾爾.蘭格利(Noel Langley)主責,他把歐茲國的存在當成是桃樂絲所做的夢境,並決定最後劇本的走向。佛羅倫斯.瑞爾森(Florence Ryerson)和艾德格.亞林.沃佛(Edgar Allean Woolf)在改編的版本中,刪掉許多蘭格利版本的次要情節及附加部分,並將此片主軸定調為「桃樂絲掙扎返家的一段旅程」。不少編劇在一九三八年間屢遭聘任又被解雇,直到蘭格利、瑞爾森和沃佛才將最後的劇本定案。
不管是電影或原著,都對桃樂絲以及她在叔叔、嬸嬸家所承受的一切表示同情。當桃樂絲將多多從險境中解救出來,她的愛與勇敢奉獻的精神,同時在電影以及原著中閃耀著光芒。關於迷失、遭逢困境以及找到返家之路的主題,在電影中均一一被保留下來;這個故事的精神以及所要傳達的訊息,也都有大致呈現出來。稻草人、錫樵夫和膽小獅全心擁戴桃樂絲,他們也在桃樂絲的面前,發展出自己的能力。如同原著所安排的,在電影裡,壞女巫被消滅了,巫師也被拆穿假面具了,桃樂絲依舊是一名勇敢且受人喜愛的女英雄,她一心想著家,並立定心意要克服任何阻難。
在電影「綠野仙蹤」裡,神來一筆的部分之一,就是茱蒂.嘉蘭在「飛越彩虹」一曲中,對於幸福快樂的虔心懇求。在一陣暴風雨後,出現一道繽紛的彩虹。這道鮮明的彩虹讓人發出孩童般的驚嘆,營造出一座魔法之橋,帶領我們進入夢幻與想像之地。它的魅惑與美麗鼓舞著我們去找尋隱藏在它背後的事物。彩虹象徵著人獲得衷心快樂的允諾,因此讓它和歐茲國相連一起,自不令人意外。
好萊塢錯過的課題
然而,茱蒂.嘉蘭飾演「綠野仙蹤」裡的女英雄角色時,已經十六歲了。雖然她打扮的像個小孩,但是卻無法掩飾她日漸發育的身軀,喪失了桃樂絲應有的孩子氣息。再者,電影中,桃樂絲的冒險故事被描寫成一個小孩在龍捲風肆虐之際,被撞暈後所做的夢。所以當她恢復意識醒來時,她的歷險被家人和朋友視為是一場無關緊要的夢境。
雖然在電影中,桃樂絲在歐茲國的冒險歷程是色彩鮮明又熱情洋溢,但是就傳達原著的精神而言,它是令人失望的。視女性為軟弱和次要的刻板意象,在電影中處處可見。影片中的桃樂絲代表著在無意識的父權態度與投射下,所有受困其中的女性。
電影忠實地保留了桃樂絲在旅途中結識的同伴,只是他們的長相和堪薩斯農場裡的工人一模一樣,算是有些誤導了。稻草人、錫樵夫和膽小獅子被描繪成桃樂絲夢境中的人物,雖然他們對桃樂絲的忘我付出,凸顯了他們可愛的特質,但卻不再是桃樂絲內在經驗的反映。米高梅所拍攝的這部電影,將這個奇幻國度鋪陳為僅僅是桃樂絲的想像,如此,原本歐茲國度作為桃樂絲心靈意涵的象徵,也就被抹滅掉了,而這段旅程具有的心理意義─發展內在匱乏的面向,也就完全喪失掉了。在鮮明耀眼的彩色電影裡,桃樂絲變成一個權力被侵奪的人,當她的男性友人都獲得他們想要的一切時,她得到的只是虛空的承諾。
嘉麗太太(Mrs. Gulch)和神奇教授(Professor Marvel),也在桃樂絲如夢似真的想像國度中出現。在電影中,嘉麗太太是一位壞心眼的堪薩斯婦人,她想要從桃樂絲的身邊帶走多多;而她在歐茲國中,化身為險惡的西方壞女巫。神奇教授則是一位來自堪薩斯的流浪吉普賽人,在桃樂絲幻想中的歐茲國度裡,他變成了偉大且法力無邊的巫師。他隱身在神奇魔法之中,同時在堪薩斯、歐茲國裡,指引桃樂絲回家的方向。
在原著故事裡,包姆描述了許多在電影版本中未得呈現的艱辛與磨難。當旅行到翡翠城時,桃樂絲和她的同伴們要跨越湍急的河流,要逃離野蠻的卡力達(Kalidahs);在經過花香四溢的罌粟花田時,還要力求清醒以免被這誘人香氣給催眠。當他們進入西方壞女巫的領土時,奮力擊退了女巫發動的攻擊。旅程中,稻草人趕走了一群肆虐的烏鴉;錫樵夫制止了虎視眈眈的狼群,他們也一同消滅了殺人蜂群。後來當他們四人想要前往南方去尋找好女巫葛琳達時,還在森林裡遭遇到攻擊人的樹、巨大的蜘蛛、易碎的瓷人國度,以及來自打不敗、頭殼堅硬的頭錘人的攻擊。這一連串的磨難激發出桃樂絲和同伴們的內在潛能。這些磨難象徵著在承擔任何要務時伴隨而來的奮鬥,而他們成功的克服艱難,更燃起他們的希望和勇氣,進而找到回家的道路。
電影版的「綠野仙蹤」幾乎刪掉原著安排的所有挑戰,僅保留稻草人智退會攻擊人的樹的情節,這是唯一讓這些旅人們發揮其內在潛能的片段。電影裡,沒有任何深谷要跨越、沒有任何兇猛的動物要閃躲;當穿越罌粟花田睡意襲來之時,葛琳達以一場暴風雪便摧毀了壞女巫的這個咒語;當大巫師駕著熱氣球離去卻沒帶著桃樂絲時,葛琳達很快便現身相救。少了這些挑戰,米高梅的電影削弱了桃樂絲的特質,並且淡化了她的智慧與力量。
根據米高梅公司拍攝的這部電影,桃樂絲在歐茲國的歷險過程,全變成是在閃避西方壞女巫的追擊。夾在好女巫葛琳達與壞女巫之間,桃樂絲表現的像是個無辜的受害者,只能眼睜睜地落入她們之間的戰局,無法解救自己。
雖然不論是在書中或電影裡,桃樂絲確實都把西方壞女巫給融化了,但她挺身對抗邪惡女巫的這個高潮情節,卻在米高梅電影的滑稽劇情下走味了。在電影裡頭,因為壞女巫向稻草人扔了根火柴,稻草人身上著火,桃樂絲為了要保護她的朋友,於是潑了一桶水。而因為壞女巫正巧就站在後面,不小心被水潑到,因此她整個人就融化了。結果,桃樂絲的挺身對抗變成一場偶然的意外,她依舊是大環境底下的受害者。但是在包姆的故事裡,他所描述的,是當壞女巫用隱形的棒子絆倒桃樂絲,趁機奪走銀鞋子時,桃樂絲勃然大怒。她生氣的拿了一桶水就往壞女巫身上擲過去,在那一刻,桃樂絲接通了那股蟄伏在她心底的憤怒和深邃力量,啟動了自己的內在能量。
當這群旅人回到翡翠城時,桃樂絲發現原來巫師是個大騙子,根本無法實現她的心願,她簡直要瘋了。雖然巫師讓桃樂絲的同伴們認識了他們內在本來就有的智慧、愛心和勇氣的特質,但是在桃樂絲面前,他這個冒牌貨還是被揭穿了。雖然桃樂絲斥責他是個壞人,但他以誠實又謙卑的態度回應:「噢不,親愛的,我真的是個好人;但是我得承認,我是個非常差勁的巫師。」
在包姆的書裡,巫師非常有智慧地和稻草人、錫樵夫以及膽小獅子討論他們所渴望的特質,並給予每個人各自期望的象徵物。他給稻草人一個塞滿銳利的釘子和針的頭腦,給錫樵夫一顆絲製的心作為愛,給膽小的獅子象徵勇氣的飲品。巫師對於他們各有的特質所給予的認同與確認,使得他們能夠清楚地看見自己。
但是在電影裡,巫師是用頒發證書的方式嘉勉他們的成就:他以學歷文憑來代表具有聰明才智,以證書來表示具有善心,用勳章來代表勇氣。這改變雖小,卻常會產生誤解。我們誤以為認證就是一切,但是獲得他人的讚賞並不盡然代表我們確實具備了某些特質或是達到了目標。包姆透過巫師給予桃樂絲和她朋友們的評論暗示著,在面對生命的挑戰時,只要內在的潛能被激發,智慧、慈悲和勇氣就會相運而生。
雖然巫師實現了對稻草人、錫樵夫以及膽小獅子的諾言,但是他對桃樂絲的承諾卻沒有辦法兌現。不論是在電影或書中,桃樂絲在找到返家的路之前,都必須承受希望的幻滅。因為她相信巫師,所以急著想要搭乘他的熱氣球回家,還好最後小狗多多阻止了她─當熱氣球升起時,多多卻忽然不見了,桃樂絲為了尋找多多而錯過了乘氣球返家的機會。假如她真的跟著巫師走,那麼這個故事就會變成我們熟悉的「英勇的騎士解救了遇難的少女」,女性的內在智慧就無處嶄露。幸好有多多的指引,使得桃樂絲不至於落入騙子給出的虛假承諾中,使她得以繼續留在歐茲國,去體會她的內在力量。
-----------------------------------------------------------------------------------------------
第九章 女巫.巫師
你們必須幫我保密,不可以告訴別人我其實是個騙子。
─《綠野仙蹤》第十五章
桃樂絲和同伴們成功地克服層層難關後,手舞足蹈地去求見巫師,開心地想著心中的願望即將要實現了。他們急切地敲著翡翠城的大門,雖然居民們盛情款待他們,但他們居然要戴上綠色眼鏡才能進城,這讓他們十分訝異。歐茲國的真實樣貌都隱藏起來了,或許,是被城內居民們未言說的期望所掩蓋住。
這位受人崇敬的巫師住在一座華麗的城堡裡,遠離百姓,人們天真地相信他具有神奇法力。雖然他成功地塑造出威嚴的形象,但是他變化多端的外型和迷離的性格,都意味著事有蹊翹。後來,靠著多多好奇的本能,終於揭穿了巫師的欺詐行為。
從他這位凡人想要控制周遭環境的意圖裡,顯露出一種似曾相識又自我挫敗的模式,那是人在求取安全和穩定時會做的行為。想想我們自己,為了讓自己在別人眼中看來更有面子,我們有時會誇大其詞;或者,即便我們對某個領域所知有限,但我們仍企圖想讓他人對我們的專業或經驗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就好像這位巫師,想要讓自己看起來有權威或是有力量,然而,事實上,我們不過是讓幻象掩蓋住我們。我們自欺的認為,所有的不安全感以及自己的缺陷,都是可以隱藏的,而為了要維持假象,我們還得費神的裝模作樣。這些面具終究會被揭穿的,而我們必須承認,就像巫師所說的,我們心中的騙子很怕被看穿。
當桃樂絲和她的朋友將壞女巫融化,回到翡翠城之後,才乍然發現巫師的真正身分─他居然是來自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的熱氣球飛行員。然而在被桃樂絲訓斥了一番之後,巫師也讓稻草人、錫樵夫和膽小獅子了解到,其實他們早就擁有他們所渴望的特質了。他同時也承諾桃樂絲,他會把熱氣球準備好,幫助她回到美國。雖然他法力無邊的形象粉碎了,但是他對於桃樂絲一行人的反應,就像是朋友般樂於提供協助。在這個時候,由於巫師的不老實,我們容易將巫師對這整個故事的貢獻給抹煞掉。他的行為,以原型的語彙來說,就像是個變戲法的人*,他將桃樂絲和她的同伴誘入險境之中,但卻藉此讓他們各自獲得成長。當他騙子的身分被揭穿時,他讓各個角色看清自己的真實本性,也願意幫助桃樂絲離開歐茲國,這都顯現出他善良的一面。
巫師的行為提醒著我們,我們時常帶著面紗,想藉此掩蓋住自己的弱點、恐懼與不安。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見膨脹自我(inflated ego)的虛張聲勢,努力想要隱藏內心的陰謀詭計。要直到那自欺欺人的簾幕被掀開來,我們才能真摯、仁慈地回應他人的需要。
放下自欺,才能自由做自己
常常有人來找我做治療時,就像巫師一樣地躲在布廉後面,害怕讓人看見真正的自己。有一位年輕人,他經常在治療進行中間,為了接手機談生意而中斷與我的談話。他當時正在辦離婚手續,酒喝得很兇,也想要取得子女的監護權,並試著發展新的感情。但在治療室裡,他片刻也不願意放下身段,談談他現在一團亂的生活。雖然,他自認能力十足,功成名就,但他卻越來越難維持外表的假相了。他就像躲在布簾後的巫師,在被揭穿時還不停大叫著要人家別注意看他,意圖轉移焦點。他的親友們眼睜睜地看著他的人生失控,卻束手無策。直到他經商失敗、女友離他而去、孩子的監護權也歸屬女方之後,他才真切體認到內心的痛苦,接受眼前的一切。至此,他獲得了真正的解放,不再承受自欺和背負虛假形象的壓力,能自由地做自己。
我們多數人都莫名地相信自己可以控制生活中的一切,而當我們發現這個想法是不可能的之後(我們必定會發現的),便開始尋求各類指引,想要改善自己,克服自己的缺點。我們道聽塗說,花費許多金錢、時間和力氣,想要尋找神奇解藥,好讓自己盡速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可是真相是,我們的想法、感覺甚至呼吸,都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我們無法像自己所冀望的那樣強大。我們就和桃樂絲一樣,被妄想的眼鏡所蒙蔽,我們必須先摘除這些錯誤的信念鏡片,不再幻想全知全能的巫師會給予我們想要的一切,我們才能真正回到家。
巫師的考驗
在大部分英雄之旅的故事中,巫師像是個守護者的角色,並且是一切已知事物的代表人物。他猶如崗哨,標示出未知領域的界線。一開始我們以為遇見巫師就代表旅程即將到達尾聲,但事實上卻是一段意義深遠的經驗的起點。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將巫師的終極挑戰稱為「巫師的考驗」(Wizard’s Test)。這項考驗必須成功地完成,才能超越平凡的現實,獲得這趟旅程的真實寶藏。這個巫師要像歐茲國的這位一樣,會耍一些戲法,以誘導英雄們繼續旅程。要是少了巫師的戲法,英雄之旅就缺乏令人期待的高潮了。
通常我們會先預想成果,才有動力展開一項新的計畫。好比看著眼前的道路,我們期待夢想會在第一個轉彎處實現,想要成功的念頭拉著我們往前進。但是當道路變得曲折蜿蜒時,我們開始害怕了,因此裹足不前。儘管桃樂絲和她的朋友們,期待和巫師初次相見時就能實現願望,但就如所有能讓人蛻變的冒險故事一樣,他們必須越過巫師的領土,繼續深入那駭人、陌生的異域國度。不管過程中我們是如何的害怕、挫折和失望,但唯有走完這條路,成功才會隨之而來。
我過去在教書的時候,看見許多研究生滿懷熱情、興奮地開始研讀臨床心理學。他們想像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一位有成就的心理治療師,於是迫不急待的想要完成訓練以進入職場。然而,學術的研習只是這條道路的起點,當他們繼續深入鑽研心理的世界時,就必須和自己心中的惡魔交戰,並讓內心的傷痛得到療癒。人們在學習發展這些專業時,通常會伴隨著一些個人的成長危機。「醫師,治好你自己」這句話,是給助人工作者的座右銘。若要成為一位稱職的心理治療師,在進入無意識這個混沌而陌生的領域之時,必定會面臨掙扎。但這些挑戰勢必得逐一地成功克服,才能發展出促進情緒療癒所必備的技巧。
巫師要桃樂絲去取得壞女巫掃帚,這要求與她想要回到堪薩斯州的願望背道而馳,因此她大受打擊。雖然巫師保證會幫助她回家,但是他要桃樂絲做的卻是她最厭惡的。桃樂絲認為自己是一個善良聽話的好女孩,但現在她必須放掉這樣的自我形象。雖然當她接受「巫師的考驗」時並不理解這一切,但是她的惶恐反映出她內心的衝突。現在她必須開啟自己的黑暗面,將受到壓抑的攻擊性和憤怒釋放出來,並且斬除內心的恐懼與不安,這才是返家所需要做的。
唯有察覺潛伏在心靈陰暗處,那些不受我們自己喜愛的特質,我們才有可能培養出真正健康和自信的態度。雖然我們想要消滅這些陰暗又惱人的性格,但是它們藏匿在我們符合社會期待的表面形象之下,然後,當防衛一旦鬆懈時,它們就不受控制地爆發出來。為了讓意識能全面發展,我們必須能夠辨識這些特質,並接受這是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儘管檢視這些隱藏的特質是困難且讓人不安的,但如果不這麼做,我們就不算是活得真實的人,我們會缺乏自發性、直覺和情緒表達的能力。種子要從花園裡的腐爛物取得養分,才能生長、開花;有了水分、食物和日光,這些種子才能變成花朵。同樣地,心靈也必須吸收那些被視為不受歡迎、不討人喜愛的特質,來啟動尚未開發的潛能,然後促使它生長和開花。讓陰暗的特質曝光且予以整合,它將會激發我們的創造力、生命力、熱情和感受力;那些陰暗的特質是滋養多元豐富人格的沃土。
接通陰暗的自我
不可避免地,桃樂絲的旅程也包含了和壞女巫對抗的部分。這就是黑暗能量,它代表著被我們否認、壓抑進入無意識中的部分性格。榮格稱之為「陰影」(shadow)或是陰影素材,這部分是我們所厭惡或是故意視而不見的自我。不論是從我們自身的行為或他人的反應中,一旦和陰影相會,我們的反應通常會是堅決否認它,或是強烈的自我防衛。例如,如果我們自認為是個慷慨仁慈的人,那麼當我們被人指控說是既吝嗇又卑劣時,我們會憤怒地否認這項控訴。
通常,我們會將這些陰影素材投射在他人身上,然後加以批判和排斥,而其實我們批評他人的部分,正是我們難以接受自己的部分,又或者是我們嚮往的特質,只是我們無法接受或整合。一旦察覺我們對他人的批評其實就是在說自己,我們的成長就會向前邁進一大步。
即使壞女巫是負向、自私、毀滅和邪惡的縮影,但是當桃樂絲被這個可惡的女人抓住時,她還是試著討好壞女巫。她相信只要她夠乖,她還是會得到好的對待。這種生存手段是為了應付早年的環境而習得的,我們多數人都很熟悉,但是這樣做通常都不會讓我們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當壞女巫用隱形的棒子絆倒我們這位天真的女英雄時,桃樂絲在瞬間失去了鎮定。她奮勇地將一桶水潑向那個邪惡的女人,她接通了生氣、暴怒與極度自我防衛的內在泉源,這是桃樂絲的陰影面向,藏匿在她善良、順從的表面之下。雖然揭開這些看似不受歡迎的特質會令人不安,但是銜接這些能量對她的成長卻是必要的。一旦它們曝光了,就像飛天猴所代表的本能能量一般,它們就可為高層意識所使用。
要將光照映在陰影素材上,是一件充滿挑戰的事。然而,若只是一味地將這些負面特質壓抑在無意識裡,希望藉此消滅它們,只會導致它們反覆出現,變成反彈行為模式(reactive behavior pattern)。當發生這樣的情況時,內在的世界裡「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部分便交相作戰,我們的內心開始分裂。惟有當陰影被意識之光所環繞時,它才能轉化成為正面的能量。
我們之所以壓抑這些特質,是因為它們會引起我們內心的衝突與不安。要接受自身這些面向,則需要對心靈進行重整並賦予新意,就是讓原本隱匿的特質進入意識面,予以接納並整合為健全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如此,這些原本不受歡迎的特質不旦會曝光,附帶的可貴能量也會隨之釋出。桃樂絲必須和壞女巫迎面交鋒並且將她融化掉,才能接收這些能量,並繼續地深化發展下去。
正視自己的陰影特質
拿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吧,我曾經不知該如何處理和他人之間的爭執。我想要被愛、被接納,但我發現我在表達自己時,是個脾氣暴躁、令人討厭又感覺遲鈍的人。我替自己貼上了自私、黑暗、不受歡迎的標籤,而且我想要有所改變。我努力讓自己成為一位隨時為他人加油打氣、可愛又善解人意的人,但卻又常常感覺自己被當成空氣、被欺壓,沒有辦法放鬆。當我想要找出造成我內心不安的來源時,我回想起在我小的時候,表達自我是被禁止的。每當我想要和父母溝通或表達不同的意見,我就會被說是在唱反調,所以早年的我便學會採取外表順從的防衛態度。
儘管我努力想保持順從的形象,但是當事情不順我意時,我就無法控制住那股突然爆發的怒意,而這又導致了嚴苛的自我譴責。我的內心上演著一場場猛烈的激戰,憤怒與順從相互爭權奪位。我以自以為是的高傲態度,將這些負面的自我批判通通推進無意識的陰影中。當我行走在意識之道上,開始探索內心的衝突,我才察覺到,我將表達個人的需要和意見,視為自私的表現。這樣的覺知讓我在化解暴怒的脾氣的事情上,邁出成功的第一步,最後,我不再為自己的需求感到難為情了。我開始聚焦在與人溝通上,學習忍受互動中的不舒服感覺。我發現像這樣正視自己的陰影特質,對於自我表達和建立健全的關係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生命之水,使人重生
在對抗壞女巫時,桃樂絲生氣地抓了一桶水,而那正巧是壞女巫所害怕的少數物件之一。在有宗教裁判所的年代,為了要揪出女巫,許多婦女被迫接受「水的測試」。但無論如何,「水的測試」都是沒有活路的:假若她們浸溺水中卻倖存,就會被判定是有罪的女巫而被活活燒死;如果測試中她們不幸死亡,雖然得了清白,但卻也在這個過程中喪命了。因此,西方壞女巫因水而死,是相當諷刺的事。水是極為有力的媒介,萬物皆從其中而生。在儀式中,水常被用來象徵是對身體、心智、情緒和靈魂的淨化,並且也代表著生育力。據說,洗禮所用的「生命之水」,比起任何祈禱文、咒文,在對抗敵人、災難和邪靈上都要有效的多。水象徵著返轉到我們生命的原初狀態,並且帶來新的生命以及新的創意。在這強而有力的媒介輔助下,桃樂絲洗滌她的靈魂,消除她的心理障礙,並淨化了心靈。在這一刻,她過去的舊有形象瓦解了,藉由生命之水她獲得重生,成為完整的自己。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