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公开课: 公正课 第二集 给生命贴上价格标签 与 如何测量快乐
关于种族灭绝, 生命有价
可以参考,电影,District 9 / 第九区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277724/
让我们把目光放的更高阶一点,
看武侠小说时, 是不是觉得杀富济贫有理? 因为幸福最大化啊
看仙侠小说时, 是不是觉得什么天灵地宝, 人参娃娃什么的都是可以随便吃的, 只要满足功利最大化前提。
再看第九区, 用外星人做活体实验, 可能可以使全人类受惠, 你在道德上可以接受吗?
这就是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
不论是个人或政治道德,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为了将大众福利、集体的幸福最大化;或在快乐和痛苦之间找到平衡点。
简单点说, 就是追求最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原则。
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在各行各业都是有普遍的应用, 最常见的就是成本效益分析
但是注意, 定义中的“道德的最高原则”。 就是如果如果你是功利主义哲学的捍卫者, 要在每一个道德选择时,应用功利主义哲学, 因为它是道德的最高原则。
但是功利主义哲学,在一些涉及到生命, 或者品德等一些很难以金钱衡量的领域,遇到了难题。 课上给出了很多例子。
功利主义哲学的捍卫者,总是在努力为生命找到一个价值。
其实生活中, 留意的话也很常见,
比如70马,肇事家属向死者家属赔偿达113万元
李×刚,赔偿被害人家属三十万伤者五万
钱×yun×会家属同意和解获105万赔偿
个人认为, 为人命定价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需要考虑,地域, 身份, 社会关系, 年龄, 职业等等因素。 但是如果不能给人命定价, 那么怎么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来进行最大利益的计算?
【所以就有了另一部分人提出了, 人命无价, 品德无价, 这个本课还没讲, 我猜讲康德时会讲。 但是教授肯定还是要批判康德的。 让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感觉, 理论的提出, 不管是科学,还是哲学, 都是改进, 或推翻, 或简化之前的理论, 这种逐步进步, 可以使我们有更多的精力研究,因为知识面的扩展而接触到的, 更多未知领域。 进而提出更为优秀的理论。 “大道至简”
比如, 地心说时, 要通过无数想象, 典籍来证明自己, 而之后的日心说, 几个望远镜, 公式就搞定了。
比如从牛顿力学三定律, 到相对论,
从神创论到进化论
这个从功利主义到绝对主义的转换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可能是康德看到,为人命定价的努力的徒劳, 干脆就提出, 既然没有办法定价, 那么干脆让它无价, 引导世俗人的道德准则,让他们相信“爱情无价”。 生命无价。
回答我上一课的问题, 到底是谁把不能剥夺生命的准则植入到我脑中的呢? 是康德吗? 换句话说, 如果我生活在康德之前, 我还认为生命无价么。 又或者, 在中国史上, 在康德之前,有没有明确的提出过生命无价? 我只能想到“君让臣死, 臣facebook”
从这样一个截然不同的基石上看看到底能盖起什么高楼大厦。 让我们拭目以待。】
反对边沁的功利主义的意见。主要有两种,
1, 只考虑最大多数人的最大效益,没有充分尊重个人的权利。
如果你看过《UNTHINKABLE(2010)》, 就很容易理解,教授要表达的意思。 但是仅仅理解是不够的, 还记得吗, 本课的目的是拷问自己的选择。
2, 我们质疑:是否有可能将所有东西都转化成一个统一的价值尺度。 不仅仅包括生命,还有所有价值、道德因素都同等地转换成美元或金钱。
边沁还认为, 快乐不分级别,贵贱, 喜欢交响乐和流行歌曲的快乐是一样的。 如果这样的话,就无法解释: “在古罗马,罗马人把基督徒丢在斗兽场, 通过基督徒的痛苦来享受自己的快乐“ 的道德问题。
近代的功利主义者,约翰•密尔,试图对功利主义进行修补。例如考虑到尊重个人权利, 区分了高级和低级的乐趣。
“两种乐趣之中,如果其中一种是
"Of two pleasures, if there be one to which
所有(或几乎所有)体验过这两者之后,还偏爱其中一种
all or almost all who have experience of both give a decided preference,
不管任何的道义责任,你还喜欢它
irrespective of any feeling of moral obligation to prefer it
换句话说,没有外部, 关联的标准
in other words, no outside, no independent standard -- then,
它是在比较之下,我们更喜欢的那一者。
that is the more desirable pleasure."
简单说, 1, 你都经历过, 2 不带任何外在道义责任, 你内心真正的选择的那个就是高级乐趣。
【问题是, 有些人确实喜欢哈姆雷特, 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欢Simpson. 在密尔的眼里,哈姆雷特是高级乐趣, 而Simpson是低级乐趣。
对于那些低级乐趣者,密尔这样说:
更高级的快乐确实需要,经过培养、欣赏和教育。。一旦被培养和教育,人们将会看到,高级和低级的快乐不同,而选择更高级的,而非低级的乐趣
约翰密尔的一段很著名的话
宁可像人类那样饥渴,也不要像猪一样饱足。
宁可像让苏格拉底饿着,也不要把一个傻瓜喂饱。
而且,如果傻瓜或猪有不同的意见,
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自己的那一面。”
这本身就是诡辩, 我们会教育你, 给你洗脑,让你喜欢“高级乐趣“, 如果你还是有不同的意见, 或者你是猪/傻瓜, 只能看到自己的一面。 或者继续接受洗脑。
个人很难接受这样的看法。 也许是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很赞同,老罗说过的一句话, :“人民有没有格调低下的权利? 有没有龌龊的权利? 你可以鄙视它, 批评它, 但是你没有权利禁止它。 “
以密尔的高级,低级乐趣的观念,在成本效益分析中,低级乐趣是很容易被替代,被禁止,被放弃的。
】
最后我想举个例子, 来阐述我自己的看法。 至少在现在,还是我的所思所想。
如果按照最大利益化, 这个老太太应该被强制吗?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693861.html
美国也有钉子户。这两天,一个美国西雅图钉子户的故事引发了中国网友强烈兴趣和热烈讨论。(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一般来说,“钉子户”是被拆迁前的称谓,是“钉子”最后都是要被拆掉的,而美国的这个“钉子”没有被拆迁,开发商为这栋只有90几平米的小房子(图中)开出了几倍于市价的百万美元补偿,但屋主伊迪丝•梅斯菲尔德就是不肯搬。开发商最后三面围着她的小房子建起凹字形的五层商业大楼。
梅斯菲尔德八十几岁了,孤身一人,商业大楼的工程项目主管马丁和她成了忘年交,一直照顾这个老人的生活。去年,她在自己的房子里去世了,而房子留给了马丁。
上图是2006年资料图,大楼还在盖,老太还在世,屋门口是她的蓝色轿车。
这个让中国网友感觉有点陌生、有点稀罕的故事在中国互联网上引发热议。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因拆迁引发的悲剧越来越多,拔掉钉子户的手段也越来越激烈。12月6日,网友姚鸿恩发了一篇博文《美国也有钉子户》,讲述了美国钉子户———西雅图老太伊迪丝的故事。这篇博文在网上迅速传播,引发热议。
“啥样的拆迁新闻我们都看过,这样的拆迁新闻我们有点陌生;开发商和钉子户之间发生什么事都不稀罕,但美国这个事儿真是有点稀罕。”有网友说。
记者查阅了一些美国媒体的报道,发现确有此事。房子坐落在西雅图的巴拉德西北46街,建于1900年,只有90多平米,又小又破。
2006年,这座房子开始成为“钉子”,引人关注。有开发商想在这块区域建一个五层的商用大厦,而梅斯菲尔德拒绝搬走,开发商几次提高报价,最后提到100万美元——— 她的房子和地皮最多也只值十几万美元——— 老太还是不肯搬。
开发商无权强拆她的房子,西雅图地方政府也没有帮忙的意思,最后开发商修改了图纸,三面围着她的小房子建起凹字形的五层商业大楼。
给100万美元也不搬
当时梅斯菲尔德老太太84岁。她出生在阿勒冈州,后来搬至这里照顾她年老的母亲。随着城市改造,周围邻居陆续搬走,梅斯菲尔德也成了为数不多的了解巴拉德地区过去生活的人。老太太在那里“不仅没有一个真正的邻居,也没有一个家人”。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远处有垃圾车充满垃圾车轰隆隆的声音,同时又是一个交通事故多发地的住所,梅斯菲尔德就是拒绝搬走。
“我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噪音对我来说没啥。”梅斯菲尔德说,“我今年84岁了,我在这里很开心,我哪也不去”。
根据政府评估机构的测算,这个差不多破旧不堪的房子只值8000美元,其所在的地皮也差不多只值10万美元。然而,即使开发商最后开出的价格高出了评估价格七倍、达到了100万美元,老太太依然拒绝搬走。
按照她的说法,“我不关心钱,再说,那么多的钱对我有什么用?”
开发商与钉子户的友谊
据西雅图时报报道,老太太从小就很固执。不过,开发商好像很理解这种固执。工程项目主管巴里•马丁甚至关心起老太的生活。
“起初这只是10分钟的时间,”52岁的马丁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说,“但很快,她实际上只能指望你,你不能一走了之。”他带她去看医生。然后他给她洗衣服,做午饭,然后某个晚上他给她做比目鱼、土豆以及青豆。再然后一天三餐,他还给她换了新的假牙。
去年春天,梅斯菲尔德太太被告知患上癌症。6月,她在家里死去。
“她得偿所愿了,”她的多年朋友查理•派克说,“她希望就在自己家里告别人世,就在她母亲当年离世的同一个房间、同一个沙发上。她就是这么顽固”。
老太没有亲人,她唯一的儿子13岁时就死了。
顽固的老太不肯接受百万美元,不肯搬走,但在遗嘱里,她把房子送给了马丁,以感谢他在自己生命最后一段时间的陪伴和照顾。
今年5月的一天,迪士尼给房子系上了些气球(上图),变成现实版的《飞屋环游记》。(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系上气球,仿佛飞屋环游记
同样让这个房子引人注目的,还有《飞屋环游记》———迪士尼公司制作、今年5月底在北美上映的动画片。影片的内容和梅斯菲尔德老太太现实经历颇有些相似。5月26日,梅斯菲尔德的老房屋顶上被迪士尼的推广人员系上了五颜六色的气球,就如同影片的海报一样充满童趣,向老太太致敬。
一位名叫Ciara Stewart作者在网上写影评的时候也提到,“不知道孩子眼里这部影片是什么样的,但对于成年人而言,它传递给了一个有关生活的重要信息”,“我们这里同样拥有一个抵抗城市扩展的小木屋——— 梅斯菲尔德老太太拒绝开发商百万的报价,即使她的房子周围被五层高的建筑所包围。”
可以参考,电影,District 9 / 第九区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277724/
让我们把目光放的更高阶一点,
看武侠小说时, 是不是觉得杀富济贫有理? 因为幸福最大化啊
看仙侠小说时, 是不是觉得什么天灵地宝, 人参娃娃什么的都是可以随便吃的, 只要满足功利最大化前提。
再看第九区, 用外星人做活体实验, 可能可以使全人类受惠, 你在道德上可以接受吗?
这就是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
不论是个人或政治道德,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为了将大众福利、集体的幸福最大化;或在快乐和痛苦之间找到平衡点。
简单点说, 就是追求最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原则。
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在各行各业都是有普遍的应用, 最常见的就是成本效益分析
但是注意, 定义中的“道德的最高原则”。 就是如果如果你是功利主义哲学的捍卫者, 要在每一个道德选择时,应用功利主义哲学, 因为它是道德的最高原则。
但是功利主义哲学,在一些涉及到生命, 或者品德等一些很难以金钱衡量的领域,遇到了难题。 课上给出了很多例子。
功利主义哲学的捍卫者,总是在努力为生命找到一个价值。
其实生活中, 留意的话也很常见,
比如70马,肇事家属向死者家属赔偿达113万元
李×刚,赔偿被害人家属三十万伤者五万
钱×yun×会家属同意和解获105万赔偿
个人认为, 为人命定价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需要考虑,地域, 身份, 社会关系, 年龄, 职业等等因素。 但是如果不能给人命定价, 那么怎么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来进行最大利益的计算?
【所以就有了另一部分人提出了, 人命无价, 品德无价, 这个本课还没讲, 我猜讲康德时会讲。 但是教授肯定还是要批判康德的。 让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感觉, 理论的提出, 不管是科学,还是哲学, 都是改进, 或推翻, 或简化之前的理论, 这种逐步进步, 可以使我们有更多的精力研究,因为知识面的扩展而接触到的, 更多未知领域。 进而提出更为优秀的理论。 “大道至简”
比如, 地心说时, 要通过无数想象, 典籍来证明自己, 而之后的日心说, 几个望远镜, 公式就搞定了。
比如从牛顿力学三定律, 到相对论,
从神创论到进化论
这个从功利主义到绝对主义的转换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可能是康德看到,为人命定价的努力的徒劳, 干脆就提出, 既然没有办法定价, 那么干脆让它无价, 引导世俗人的道德准则,让他们相信“爱情无价”。 生命无价。
回答我上一课的问题, 到底是谁把不能剥夺生命的准则植入到我脑中的呢? 是康德吗? 换句话说, 如果我生活在康德之前, 我还认为生命无价么。 又或者, 在中国史上, 在康德之前,有没有明确的提出过生命无价? 我只能想到“君让臣死, 臣facebook”
从这样一个截然不同的基石上看看到底能盖起什么高楼大厦。 让我们拭目以待。】
反对边沁的功利主义的意见。主要有两种,
1, 只考虑最大多数人的最大效益,没有充分尊重个人的权利。
如果你看过《UNTHINKABLE(2010)》, 就很容易理解,教授要表达的意思。 但是仅仅理解是不够的, 还记得吗, 本课的目的是拷问自己的选择。
2, 我们质疑:是否有可能将所有东西都转化成一个统一的价值尺度。 不仅仅包括生命,还有所有价值、道德因素都同等地转换成美元或金钱。
边沁还认为, 快乐不分级别,贵贱, 喜欢交响乐和流行歌曲的快乐是一样的。 如果这样的话,就无法解释: “在古罗马,罗马人把基督徒丢在斗兽场, 通过基督徒的痛苦来享受自己的快乐“ 的道德问题。
近代的功利主义者,约翰•密尔,试图对功利主义进行修补。例如考虑到尊重个人权利, 区分了高级和低级的乐趣。
“两种乐趣之中,如果其中一种是
"Of two pleasures, if there be one to which
所有(或几乎所有)体验过这两者之后,还偏爱其中一种
all or almost all who have experience of both give a decided preference,
不管任何的道义责任,你还喜欢它
irrespective of any feeling of moral obligation to prefer it
换句话说,没有外部, 关联的标准
in other words, no outside, no independent standard -- then,
它是在比较之下,我们更喜欢的那一者。
that is the more desirable pleasure."
简单说, 1, 你都经历过, 2 不带任何外在道义责任, 你内心真正的选择的那个就是高级乐趣。
【问题是, 有些人确实喜欢哈姆雷特, 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欢Simpson. 在密尔的眼里,哈姆雷特是高级乐趣, 而Simpson是低级乐趣。
对于那些低级乐趣者,密尔这样说:
更高级的快乐确实需要,经过培养、欣赏和教育。。一旦被培养和教育,人们将会看到,高级和低级的快乐不同,而选择更高级的,而非低级的乐趣
约翰密尔的一段很著名的话
宁可像人类那样饥渴,也不要像猪一样饱足。
宁可像让苏格拉底饿着,也不要把一个傻瓜喂饱。
而且,如果傻瓜或猪有不同的意见,
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自己的那一面。”
这本身就是诡辩, 我们会教育你, 给你洗脑,让你喜欢“高级乐趣“, 如果你还是有不同的意见, 或者你是猪/傻瓜, 只能看到自己的一面。 或者继续接受洗脑。
个人很难接受这样的看法。 也许是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很赞同,老罗说过的一句话, :“人民有没有格调低下的权利? 有没有龌龊的权利? 你可以鄙视它, 批评它, 但是你没有权利禁止它。 “
以密尔的高级,低级乐趣的观念,在成本效益分析中,低级乐趣是很容易被替代,被禁止,被放弃的。
】
最后我想举个例子, 来阐述我自己的看法。 至少在现在,还是我的所思所想。
如果按照最大利益化, 这个老太太应该被强制吗?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693861.html
![]() |
如果按照最大利益化, 这个老太太应该被强制吗 |
美国也有钉子户。这两天,一个美国西雅图钉子户的故事引发了中国网友强烈兴趣和热烈讨论。(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一般来说,“钉子户”是被拆迁前的称谓,是“钉子”最后都是要被拆掉的,而美国的这个“钉子”没有被拆迁,开发商为这栋只有90几平米的小房子(图中)开出了几倍于市价的百万美元补偿,但屋主伊迪丝•梅斯菲尔德就是不肯搬。开发商最后三面围着她的小房子建起凹字形的五层商业大楼。
梅斯菲尔德八十几岁了,孤身一人,商业大楼的工程项目主管马丁和她成了忘年交,一直照顾这个老人的生活。去年,她在自己的房子里去世了,而房子留给了马丁。
上图是2006年资料图,大楼还在盖,老太还在世,屋门口是她的蓝色轿车。
这个让中国网友感觉有点陌生、有点稀罕的故事在中国互联网上引发热议。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因拆迁引发的悲剧越来越多,拔掉钉子户的手段也越来越激烈。12月6日,网友姚鸿恩发了一篇博文《美国也有钉子户》,讲述了美国钉子户———西雅图老太伊迪丝的故事。这篇博文在网上迅速传播,引发热议。
“啥样的拆迁新闻我们都看过,这样的拆迁新闻我们有点陌生;开发商和钉子户之间发生什么事都不稀罕,但美国这个事儿真是有点稀罕。”有网友说。
记者查阅了一些美国媒体的报道,发现确有此事。房子坐落在西雅图的巴拉德西北46街,建于1900年,只有90多平米,又小又破。
2006年,这座房子开始成为“钉子”,引人关注。有开发商想在这块区域建一个五层的商用大厦,而梅斯菲尔德拒绝搬走,开发商几次提高报价,最后提到100万美元——— 她的房子和地皮最多也只值十几万美元——— 老太还是不肯搬。
开发商无权强拆她的房子,西雅图地方政府也没有帮忙的意思,最后开发商修改了图纸,三面围着她的小房子建起凹字形的五层商业大楼。
给100万美元也不搬
当时梅斯菲尔德老太太84岁。她出生在阿勒冈州,后来搬至这里照顾她年老的母亲。随着城市改造,周围邻居陆续搬走,梅斯菲尔德也成了为数不多的了解巴拉德地区过去生活的人。老太太在那里“不仅没有一个真正的邻居,也没有一个家人”。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远处有垃圾车充满垃圾车轰隆隆的声音,同时又是一个交通事故多发地的住所,梅斯菲尔德就是拒绝搬走。
“我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噪音对我来说没啥。”梅斯菲尔德说,“我今年84岁了,我在这里很开心,我哪也不去”。
根据政府评估机构的测算,这个差不多破旧不堪的房子只值8000美元,其所在的地皮也差不多只值10万美元。然而,即使开发商最后开出的价格高出了评估价格七倍、达到了100万美元,老太太依然拒绝搬走。
按照她的说法,“我不关心钱,再说,那么多的钱对我有什么用?”
开发商与钉子户的友谊
据西雅图时报报道,老太太从小就很固执。不过,开发商好像很理解这种固执。工程项目主管巴里•马丁甚至关心起老太的生活。
“起初这只是10分钟的时间,”52岁的马丁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说,“但很快,她实际上只能指望你,你不能一走了之。”他带她去看医生。然后他给她洗衣服,做午饭,然后某个晚上他给她做比目鱼、土豆以及青豆。再然后一天三餐,他还给她换了新的假牙。
去年春天,梅斯菲尔德太太被告知患上癌症。6月,她在家里死去。
“她得偿所愿了,”她的多年朋友查理•派克说,“她希望就在自己家里告别人世,就在她母亲当年离世的同一个房间、同一个沙发上。她就是这么顽固”。
老太没有亲人,她唯一的儿子13岁时就死了。
顽固的老太不肯接受百万美元,不肯搬走,但在遗嘱里,她把房子送给了马丁,以感谢他在自己生命最后一段时间的陪伴和照顾。
今年5月的一天,迪士尼给房子系上了些气球(上图),变成现实版的《飞屋环游记》。(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系上气球,仿佛飞屋环游记
同样让这个房子引人注目的,还有《飞屋环游记》———迪士尼公司制作、今年5月底在北美上映的动画片。影片的内容和梅斯菲尔德老太太现实经历颇有些相似。5月26日,梅斯菲尔德的老房屋顶上被迪士尼的推广人员系上了五颜六色的气球,就如同影片的海报一样充满童趣,向老太太致敬。
一位名叫Ciara Stewart作者在网上写影评的时候也提到,“不知道孩子眼里这部影片是什么样的,但对于成年人而言,它传递给了一个有关生活的重要信息”,“我们这里同样拥有一个抵抗城市扩展的小木屋——— 梅斯菲尔德老太太拒绝开发商百万的报价,即使她的房子周围被五层高的建筑所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