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诚《南明史》读书笔记(二十六)
四十七、南京投降及勋臣
个别“民间历史研究者”(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56966.shtml)认为清军兵临城下时安宗的出走行为是“亲征”,对此笔者持不同观点。虽然安宗并不如东林-复社人士(以及顾诚先生)所述写的那样昏庸淫乱不堪,但也绝非明断之君;固然威宗困死都城的行为不可取,但从安宗奔走黄得功军营的仓促来看,必然不可能是首先有所谋划的“亲征”,只可能是“出逃”。
王铎、钱谦益等在南京的率先投降和剃发,说明了东林-复社集团的良莠不齐。但文臣出身科甲,毕竟还是依靠个人奋斗为主。而勋臣“与国休戚”、“世受国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譬如恭顺侯吴惟华(明朝的末代恭顺侯本为吴惟英,但如果吴惟英无子,那么爵位仍然应当由吴惟华承继。这一爵位居然从明朝传承到了清朝)、魏国公徐文爵、保国公朱国弼、忻城伯赵之龙之流(成国公朱纯臣投降李自成之后仍然被杀,真是“为天下笑”)却的确不过是毫无气节的纨绔子弟而已,倒是刘文炳兄弟、巩永固等新贵还真的体现出了“与国休戚”的贵族气节。怀远侯常延龄在明朝灭亡后“身自灌园,萧然布衣终老”,也还算是没有屈膝事敌。
诚意伯刘孔昭(有文献记录他的爵位后来晋升为诚国公,按照明朝的惯例其中可能会有晋升为诚意侯的过程,后查阅《小腆纪传》确实有弘光元年十二月初晋升刘孔昭爵位为侯爵的记载,晋升诚国公的日期待查,当是在隆武朝,而且刘孔昭是否“不受”也待查)虽然在很多记录中都属于“马阮党羽”,甚至目为“奸臣”(例如《小腆纪传》,书中记载的刘孔昭拒绝接纳逃亡的安宗,这一行为已经和刘泽清刘良佐相近了),但是他确实利用控制的军队组织了抵抗,甚至很可能是除了沐天波之外唯一抗清的勋臣。虽然他的抵抗作用不大,而且坚持的时间不长,但终究是忠臣(出走海外后同时也是遗民),钱海岳先生的《南明史》对此有记载。其子刘永锡参与了鲁王以海的抗清队伍,自杀殉国(《续明纪事本末•东南殉节》记载刘永锡爵位为“诚意伯”,殊为费解,一种可能是明廷事后追赠,一种可能是刘永锡并非嫡长子,不能继承刘孔昭的公/侯爵位,因此鲁王以海另外封他为诚意伯)。查阅国内关于南明的研究论文,可以发现对刘孔昭父子的研究是几乎没有的。
镇守南京太监韩赞周自杀殉国,和王承恩一样属于忠臣。韩赞周在明末的太监中并不著名,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他没有什么恶绩,“忠诚谨慎”。宦官中的忠臣,同样应当被历史铭记。
个别“民间历史研究者”(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56966.shtml)认为清军兵临城下时安宗的出走行为是“亲征”,对此笔者持不同观点。虽然安宗并不如东林-复社人士(以及顾诚先生)所述写的那样昏庸淫乱不堪,但也绝非明断之君;固然威宗困死都城的行为不可取,但从安宗奔走黄得功军营的仓促来看,必然不可能是首先有所谋划的“亲征”,只可能是“出逃”。
王铎、钱谦益等在南京的率先投降和剃发,说明了东林-复社集团的良莠不齐。但文臣出身科甲,毕竟还是依靠个人奋斗为主。而勋臣“与国休戚”、“世受国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譬如恭顺侯吴惟华(明朝的末代恭顺侯本为吴惟英,但如果吴惟英无子,那么爵位仍然应当由吴惟华承继。这一爵位居然从明朝传承到了清朝)、魏国公徐文爵、保国公朱国弼、忻城伯赵之龙之流(成国公朱纯臣投降李自成之后仍然被杀,真是“为天下笑”)却的确不过是毫无气节的纨绔子弟而已,倒是刘文炳兄弟、巩永固等新贵还真的体现出了“与国休戚”的贵族气节。怀远侯常延龄在明朝灭亡后“身自灌园,萧然布衣终老”,也还算是没有屈膝事敌。
诚意伯刘孔昭(有文献记录他的爵位后来晋升为诚国公,按照明朝的惯例其中可能会有晋升为诚意侯的过程,后查阅《小腆纪传》确实有弘光元年十二月初晋升刘孔昭爵位为侯爵的记载,晋升诚国公的日期待查,当是在隆武朝,而且刘孔昭是否“不受”也待查)虽然在很多记录中都属于“马阮党羽”,甚至目为“奸臣”(例如《小腆纪传》,书中记载的刘孔昭拒绝接纳逃亡的安宗,这一行为已经和刘泽清刘良佐相近了),但是他确实利用控制的军队组织了抵抗,甚至很可能是除了沐天波之外唯一抗清的勋臣。虽然他的抵抗作用不大,而且坚持的时间不长,但终究是忠臣(出走海外后同时也是遗民),钱海岳先生的《南明史》对此有记载。其子刘永锡参与了鲁王以海的抗清队伍,自杀殉国(《续明纪事本末•东南殉节》记载刘永锡爵位为“诚意伯”,殊为费解,一种可能是明廷事后追赠,一种可能是刘永锡并非嫡长子,不能继承刘孔昭的公/侯爵位,因此鲁王以海另外封他为诚意伯)。查阅国内关于南明的研究论文,可以发现对刘孔昭父子的研究是几乎没有的。
镇守南京太监韩赞周自杀殉国,和王承恩一样属于忠臣。韩赞周在明末的太监中并不著名,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他没有什么恶绩,“忠诚谨慎”。宦官中的忠臣,同样应当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