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研究——(一)米利都学派:质料的提出
米利都学派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开始执着地追求宇宙万物统一于何的学派。他们提出了始基的概念,认为世间万物的形式虽然千奇百怪,但却统一于一个最基础的东西,由这个东西,也就是万物的始基,组成了不同的事物。至于这个组成世间万物的始基到底是什么,泰勒斯说万物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说万物是无限,阿那克西美尼说万物是气。
水、无限、气,乍一看,似乎各不相同,但其实这三者背后有着极深的相似性,而这相似性源于始基与万物存在的矛盾性。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所谓万物的始基,就是万物的统一性,是万物在最初的形态,也是形成万物的基础。那么,作为唯一的始基,是如何产生出千姿百态的万物的?如何从相“同”的始基中,产生了相“异”的万物?始基是万物的统一性,但万物又是具有对立性的(万物具有不同的形式)。因此,始基与万物的矛盾性,就在于万物的统一性与对立性之间的矛盾。
有矛盾就需要解决,怎么解决呢?一个是形而上学的办法,一个是辩证法的办法。米利都学派虽然是哲学史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流派,但其实他们采取的办法恰恰是形而上学的,那就是将“对立”这个性质,从基质中抽象掉,作为万物最初的基质、作为万物的统一性,基质本身是不包含矛盾对立的,而是一个没有任何属性的、因此也就具备了无限可能性的“质料”。至于辩证法的办法,则是认为基质本身就是对立的、矛盾的,恰恰是对立的基质产生了对立的万物。这将会在谈到赫拉克利特哲学的时候详细说明。
我们回过头来看米利都学派的基质:水、无限、气。就会发现,这三者都具备我上面说的本质特征,那就是没有属性。他们的特征就是没有特征。用邓晓芒教授的话说,都是“无定形者”。
我们先来看泰勒斯的水。为什么泰勒斯选用水做万物的始基呢?固然,这里面有很多宗教成分和经验观察的成分,比如古希腊人有海洋崇拜啊、比如泰勒斯说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啊(主要是针对动物植物而言)。这些都是他选水作为始基的理由。但更重要的是,泰勒斯说,水是最无形的东西,水最能经得起变化。水是没有自己形状的,所以水能变成各种形状,你把水装进什么样的容器里,水就变成什么样的形状。只有最能变化的东西,只有没有自己固定形状的东西,才可以变成各种形状,才可能变成世间万物。所以水是万物之源,万物是水。
虽然泰勒斯主要是从外在的形状、也就是物理形状上,说水最不定形,所以水是万物之源。但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泰勒斯在不自觉的,开始进行着抽象掉事物形式的工作。他开始在不经意间,否定了作为万物的始基所具有的对立性,而认为作为万物统一性的始基,本身应该不具备任何固定属性,这样它才能变成万物。也就是说,他把作为万物质料的始基,与作为万物形式的属性,分开成了两个东西。万物的始基是万物的统一性,而具体的各种属性是万物的对立性。通过这种形而上学的方式,通过把质料和形式分成了两个东西,从而解决了,统一的始基是如何产生对立的万物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从无中生有、从一中生多的问题。
阿那克西曼德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万物是无限。这是自然而然的。阿那克西曼德很清楚地指出,水只不过是形状上不定形,但并非属性上也不定形。水可以生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但水怎么能生成火呢?所以,组成万物的,肯定不是水,而是“无限”。阿那克西曼德的这个“无限”,不是我们普通理解的那个意思。它不是指没有穷尽、不可计数的意思,而是说没有任何限制、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没有任何属性的意思。因为没有任何属性,所以才能生成各种不同属性的万物。
所以到了阿那克西曼德这里,无限已经可以被理解为,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质料因了,是完全与形式因相脱离的、绝对抽象的质料了。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物”所应该拥有的任何属性,形状、颜色、性质,它都没有了,它就是“无限”。无限被赋予什么形式,无限就变成什么东西。就这个意义而言,虽然阿那克西曼德称它为万物之源,但实际上,已经把它放在一个可悲的、从属于形式的客体的地位上了,它相对于形式只能是被动的受定义者,形式让它变成什么它就必须变成什么。只是在阿那克西曼德的这个时候,形式还没被抽象出来说,但一旦形式从事物中被单独抽象出来,正如现在他们把质料单独抽象出来那样,那么,形式统治质料,就成为形而上学必然的结果。
阿那克西美尼则说万物是气。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泰勒斯提出了一个正题,阿那克西曼德是作为这个正题对立面的反题,而阿那克西美尼则是对二者的合题,是作为他们的综合。气比水要更加抽象,气不仅没有自己的形状,而且气似乎也不像水那样具有什么显著的属性(当然是就当时希腊人对气的认识而言的)。同时,气又不像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那么抽象,气至少是现实存在的,是大家可以切实感觉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比起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要更近人情,更易被理解。
更重要的一点是,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他说完全没有任何属性,但是万物的属性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万物怎么会从没有任何属性的“无限”中,产生了自己的属性的?这个时候,还没有所谓的形式因,因此当阿那克西曼德把基质从所有具体属性中抽象出来的时候,问题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所以说,当纯粹的质料因被提出来后,不可避免的,纯粹的形式因也要被提出来,形式与质料的分化,看起来是不同哲学家不同观点造成的结果,但从哲学史的宏观角度看,却有其必然性。
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正是形式因即将被产生出来的过渡产物。阿那克西美尼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形式”这个词,但是他却说气的不同组合方式,产生了不同属性的万物。他是这么说的:气稀散开来,就产生了火的属性,生成了火;气凝聚起来,就产生了水的属性,生成了水;水要是再继续凝聚,就会产生土的属性,生成了土。然后火、气、水、土就可以组成万事万物了。当然最本源的还是气。
这样,虽然阿那克西美尼没有亲口说出“形式”二字,但他的话却已经暗示了,万物是有形式的,不同的形式造成了不同的属性,不同的属性决定了不同的事物。一物之所以是一物,此物与彼物的区别对立,在于形式的不同,而与质料没有任何关系。质料只是万物所统一于的那个东西,是生成万物最基础的原料。就此而言,形而上学质料与形式的二分已不可避免,而在二分之后,质料必然处于从属的、被动的、不自在的地位。
这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开端。
水、无限、气,乍一看,似乎各不相同,但其实这三者背后有着极深的相似性,而这相似性源于始基与万物存在的矛盾性。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所谓万物的始基,就是万物的统一性,是万物在最初的形态,也是形成万物的基础。那么,作为唯一的始基,是如何产生出千姿百态的万物的?如何从相“同”的始基中,产生了相“异”的万物?始基是万物的统一性,但万物又是具有对立性的(万物具有不同的形式)。因此,始基与万物的矛盾性,就在于万物的统一性与对立性之间的矛盾。
有矛盾就需要解决,怎么解决呢?一个是形而上学的办法,一个是辩证法的办法。米利都学派虽然是哲学史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流派,但其实他们采取的办法恰恰是形而上学的,那就是将“对立”这个性质,从基质中抽象掉,作为万物最初的基质、作为万物的统一性,基质本身是不包含矛盾对立的,而是一个没有任何属性的、因此也就具备了无限可能性的“质料”。至于辩证法的办法,则是认为基质本身就是对立的、矛盾的,恰恰是对立的基质产生了对立的万物。这将会在谈到赫拉克利特哲学的时候详细说明。
我们回过头来看米利都学派的基质:水、无限、气。就会发现,这三者都具备我上面说的本质特征,那就是没有属性。他们的特征就是没有特征。用邓晓芒教授的话说,都是“无定形者”。
我们先来看泰勒斯的水。为什么泰勒斯选用水做万物的始基呢?固然,这里面有很多宗教成分和经验观察的成分,比如古希腊人有海洋崇拜啊、比如泰勒斯说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啊(主要是针对动物植物而言)。这些都是他选水作为始基的理由。但更重要的是,泰勒斯说,水是最无形的东西,水最能经得起变化。水是没有自己形状的,所以水能变成各种形状,你把水装进什么样的容器里,水就变成什么样的形状。只有最能变化的东西,只有没有自己固定形状的东西,才可以变成各种形状,才可能变成世间万物。所以水是万物之源,万物是水。
虽然泰勒斯主要是从外在的形状、也就是物理形状上,说水最不定形,所以水是万物之源。但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泰勒斯在不自觉的,开始进行着抽象掉事物形式的工作。他开始在不经意间,否定了作为万物的始基所具有的对立性,而认为作为万物统一性的始基,本身应该不具备任何固定属性,这样它才能变成万物。也就是说,他把作为万物质料的始基,与作为万物形式的属性,分开成了两个东西。万物的始基是万物的统一性,而具体的各种属性是万物的对立性。通过这种形而上学的方式,通过把质料和形式分成了两个东西,从而解决了,统一的始基是如何产生对立的万物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从无中生有、从一中生多的问题。
阿那克西曼德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万物是无限。这是自然而然的。阿那克西曼德很清楚地指出,水只不过是形状上不定形,但并非属性上也不定形。水可以生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但水怎么能生成火呢?所以,组成万物的,肯定不是水,而是“无限”。阿那克西曼德的这个“无限”,不是我们普通理解的那个意思。它不是指没有穷尽、不可计数的意思,而是说没有任何限制、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没有任何属性的意思。因为没有任何属性,所以才能生成各种不同属性的万物。
所以到了阿那克西曼德这里,无限已经可以被理解为,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质料因了,是完全与形式因相脱离的、绝对抽象的质料了。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物”所应该拥有的任何属性,形状、颜色、性质,它都没有了,它就是“无限”。无限被赋予什么形式,无限就变成什么东西。就这个意义而言,虽然阿那克西曼德称它为万物之源,但实际上,已经把它放在一个可悲的、从属于形式的客体的地位上了,它相对于形式只能是被动的受定义者,形式让它变成什么它就必须变成什么。只是在阿那克西曼德的这个时候,形式还没被抽象出来说,但一旦形式从事物中被单独抽象出来,正如现在他们把质料单独抽象出来那样,那么,形式统治质料,就成为形而上学必然的结果。
阿那克西美尼则说万物是气。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泰勒斯提出了一个正题,阿那克西曼德是作为这个正题对立面的反题,而阿那克西美尼则是对二者的合题,是作为他们的综合。气比水要更加抽象,气不仅没有自己的形状,而且气似乎也不像水那样具有什么显著的属性(当然是就当时希腊人对气的认识而言的)。同时,气又不像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那么抽象,气至少是现实存在的,是大家可以切实感觉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比起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要更近人情,更易被理解。
更重要的一点是,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他说完全没有任何属性,但是万物的属性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万物怎么会从没有任何属性的“无限”中,产生了自己的属性的?这个时候,还没有所谓的形式因,因此当阿那克西曼德把基质从所有具体属性中抽象出来的时候,问题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所以说,当纯粹的质料因被提出来后,不可避免的,纯粹的形式因也要被提出来,形式与质料的分化,看起来是不同哲学家不同观点造成的结果,但从哲学史的宏观角度看,却有其必然性。
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正是形式因即将被产生出来的过渡产物。阿那克西美尼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形式”这个词,但是他却说气的不同组合方式,产生了不同属性的万物。他是这么说的:气稀散开来,就产生了火的属性,生成了火;气凝聚起来,就产生了水的属性,生成了水;水要是再继续凝聚,就会产生土的属性,生成了土。然后火、气、水、土就可以组成万事万物了。当然最本源的还是气。
这样,虽然阿那克西美尼没有亲口说出“形式”二字,但他的话却已经暗示了,万物是有形式的,不同的形式造成了不同的属性,不同的属性决定了不同的事物。一物之所以是一物,此物与彼物的区别对立,在于形式的不同,而与质料没有任何关系。质料只是万物所统一于的那个东西,是生成万物最基础的原料。就此而言,形而上学质料与形式的二分已不可避免,而在二分之后,质料必然处于从属的、被动的、不自在的地位。
这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开端。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