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的《幽默曲》弹后
我很少很少弹舒曼的作品,之前唯一一部弹过并且演过的作品是《C大调幻想曲》,Op.17(07年)。因为我在欣赏舒曼的钢琴作品时一直碰到这样一个问题。每一霎那,我都感觉美轮美奂,但是一曲终了,我可能只能回忆起两三段顶美的旋律,其余的一概忘记。--这似乎也是一直困扰舒曼本人的很多问题之一。曾有一张唱片,谁弹的不记得了,也许是Cortot,曲目是《狂欢节》+《克莱斯勒偶记》。两个曲子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从而整张唱片少说也有40多个track。 当时的我还不了解这两个作品,而且唱片封面又恰巧弄丢了,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一直没能弄清哪个track才是《狂欢节》的结束,哪个track又是《克莱斯勒偶记》的开始。每一小段听来都那么不同,似乎没有什么一以贯之的动机,这让我何从去猜呢?问过一个作曲老师,有没有什么相对客观的标准来区分作曲家的好坏。答曰,好的作品,往往所用材料非常节俭。但这一条似乎适用于除舒曼以外的所有其他作曲家。此人就好像一个武林高手,一口气使出几十招完全不同的招式,每一招都很快,而且都没有使完,紧跟着下一招就来了。
最近我意识到老这样不碰舒曼不是个事儿,因为毕竟他是很伟大的作曲家,而且,别的不说,这么美丽的旋律本身就是一种诱惑。打开他的钢琴作品全集一首首看过来,有些作品弹不了,有些可以等几年,有些可以等几十年(比如《童年情景》),挑来挑去,挑出这么三首。OP.11奏鸣曲,Op.6《大卫同盟舞曲》,Op.20《幽默曲》。Op.11的前三个乐章美极了,但第四乐章实在是超出了一般人的智商范围,我理解不了。Op.6与Op.20属于同一大类的作品,相比较而言Op.20似乎现场效果稍微好一点,就是它了!
我的天哪,这是怎样的音乐啊。甚至有一段,三行谱的,其中有一行是不弹的,是仅仅存在于作曲家或者演奏者心里的旋律。真正的无词歌!艺术歌曲,到处都是艺术歌曲。整个舒曼的创作就是艺术歌曲为中心。
《幽默曲》,虽然标题看着象小品(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德沃夏克的幽默曲),但实际上怎么着也算20分钟以上的大作品了。像大部分舒曼的钢琴作品一样。它也是由一个一个几乎没有什么共同动机的小曲拼起来的,只是没有狂欢节这么零碎罢了。舒曼自称在写作此曲的时候,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创作的时间很短,但超级投入。此言不虚,看一看音乐便知道,此言不虚啊。所以我在练的时候其实心里也是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有时候入戏太深,无法停止练习。其他的作品一概靠边站。另外,舒曼是1839年写作此曲的,而他与克拉拉是1840年9月12日结婚,婚前两人经历了好几年与克拉拉的父亲的拉锯战,最后的结果是克拉拉与父亲断绝关系。--可以想象,1839年是拉锯战的关键时刻。。。。。。
纯粹从技巧上来说,此曲难也不算难,但相当拗手,几乎是怎么不舒服怎么来,而且很多快速的多声部。舒曼本人在写的时候,估计自己没有在琴上试过--他也没法试,因为手坏了。我用的是克拉拉舒曼修订的版本,这位疯狂的舒曼夫人的很多节拍器数字简直害死人,比如那段三行中有一行不弹的,居然标了138,我怎么练也不对,其实她至少标快了1/3,靠谱的速度顶快超不过80.
一般弹琴,如要强调一个音,或者等时间,或者变音色。但是在这里,必须既等时间又变音色,双管齐下,也就是无所不用其极。很多分析方法在这里用不上,因为有时候没有逻辑可讲。乱了?那就按照乱的办法去处理。所谓乱的办法,就是看着办,--弹起来再说。就好像我就是作曲家,从头到底都是即兴演奏。必须根据此时此刻的心情去做调整。一小块,一小块,又是一小块。
我曾经撰文说过尊重乐谱的重要,但是在这里,情况有所不同。因为太过即兴了,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得意而忘形”。其实“死乐谱与活音乐”的问题几乎所有的作曲家都存在,此乃音乐之本性之一,只是程度有深浅而已。--舒曼是程度最深的。
还有,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记谱习惯,即自己的一套语言,比如,莫扎特的跳音与拉赫的跳音自然是截然不同的,再比如,莫扎特几乎不写渐弱。--所以演奏者先要熟悉每个作曲家的记谱习惯。不考虑作曲家的习惯而“愚忠”的结果就等于是说,莫扎特的跳音与拉赫的跳音一样处理,莫扎特的作品从不做渐弱。--那不是乱弹琴吗?说到舒曼的习惯,可用“天马行空”来形容。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没准儿。为什么?因为他的乐思是如此的天马行空,以至于很多东西根本无法记录。--当然,同样的问题所有的作曲家都存在,程度深浅而已--舒曼是最无可救药的几个人之一。很多地方,每次弹都会非常非常的不一样,这叫作曲家如何记录?记个大概而已。
热恋中的人,或者单相思的人,或者失恋的人,经过科学家的测试,精神状态都与一般人不太一样。简单说就是insane。而对于舒曼这个常年累月处于热恋或者失恋中的人,生性又敏感,本来就又有家族精神病史,自然就是insane到家了。其实在他的音乐中,这些都是昭昭然的事情。只要你善于观察,这些症状都很明显。我觉得,克拉拉的父亲,作为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体系中,我看到了铃木教育法的雏形),他不至于看不到舒曼的天才。--他一定是同时看到了舒曼的疯魔症状,才反对女儿与其交往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狂欢节中紧挨着的两段,一段叫Eusebius,一段叫Florestan。前者展示的是作曲家宁静而忧郁的一面,后者则是狂热的一面。--事实上作曲家经常以这两个名字为笔名写文章,前者宁静而忧郁,后者狂热。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都是他。纵观作曲家所有的音乐,其实到处都是Eusebius与Florestan,只是不会处处都像《狂欢节》一样以其名冠之而已。--两者经常紧挨着出现,毫无征兆地相互转换。这在病理学上其实就是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即狂躁症与抑郁症双管齐下。是的,我一向认为,舒曼的音乐是一个精神病研究的完美案例。--一个博士论文的论题在这里了。
我现在还不是很熟悉舒曼的路子,但似乎已经找到了门道,那就是将心比心,随时处以即兴的状态,另外无所不用其极。--基本上就是怎么疯怎么来。另外,不可以仅从字面上解读乐谱,不然你就是舒曼所反对的Philistins(非利士人)(见《狂欢节》最后一段的标题)。
最近我意识到老这样不碰舒曼不是个事儿,因为毕竟他是很伟大的作曲家,而且,别的不说,这么美丽的旋律本身就是一种诱惑。打开他的钢琴作品全集一首首看过来,有些作品弹不了,有些可以等几年,有些可以等几十年(比如《童年情景》),挑来挑去,挑出这么三首。OP.11奏鸣曲,Op.6《大卫同盟舞曲》,Op.20《幽默曲》。Op.11的前三个乐章美极了,但第四乐章实在是超出了一般人的智商范围,我理解不了。Op.6与Op.20属于同一大类的作品,相比较而言Op.20似乎现场效果稍微好一点,就是它了!
我的天哪,这是怎样的音乐啊。甚至有一段,三行谱的,其中有一行是不弹的,是仅仅存在于作曲家或者演奏者心里的旋律。真正的无词歌!艺术歌曲,到处都是艺术歌曲。整个舒曼的创作就是艺术歌曲为中心。
《幽默曲》,虽然标题看着象小品(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德沃夏克的幽默曲),但实际上怎么着也算20分钟以上的大作品了。像大部分舒曼的钢琴作品一样。它也是由一个一个几乎没有什么共同动机的小曲拼起来的,只是没有狂欢节这么零碎罢了。舒曼自称在写作此曲的时候,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创作的时间很短,但超级投入。此言不虚,看一看音乐便知道,此言不虚啊。所以我在练的时候其实心里也是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有时候入戏太深,无法停止练习。其他的作品一概靠边站。另外,舒曼是1839年写作此曲的,而他与克拉拉是1840年9月12日结婚,婚前两人经历了好几年与克拉拉的父亲的拉锯战,最后的结果是克拉拉与父亲断绝关系。--可以想象,1839年是拉锯战的关键时刻。。。。。。
纯粹从技巧上来说,此曲难也不算难,但相当拗手,几乎是怎么不舒服怎么来,而且很多快速的多声部。舒曼本人在写的时候,估计自己没有在琴上试过--他也没法试,因为手坏了。我用的是克拉拉舒曼修订的版本,这位疯狂的舒曼夫人的很多节拍器数字简直害死人,比如那段三行中有一行不弹的,居然标了138,我怎么练也不对,其实她至少标快了1/3,靠谱的速度顶快超不过80.
一般弹琴,如要强调一个音,或者等时间,或者变音色。但是在这里,必须既等时间又变音色,双管齐下,也就是无所不用其极。很多分析方法在这里用不上,因为有时候没有逻辑可讲。乱了?那就按照乱的办法去处理。所谓乱的办法,就是看着办,--弹起来再说。就好像我就是作曲家,从头到底都是即兴演奏。必须根据此时此刻的心情去做调整。一小块,一小块,又是一小块。
我曾经撰文说过尊重乐谱的重要,但是在这里,情况有所不同。因为太过即兴了,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得意而忘形”。其实“死乐谱与活音乐”的问题几乎所有的作曲家都存在,此乃音乐之本性之一,只是程度有深浅而已。--舒曼是程度最深的。
还有,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记谱习惯,即自己的一套语言,比如,莫扎特的跳音与拉赫的跳音自然是截然不同的,再比如,莫扎特几乎不写渐弱。--所以演奏者先要熟悉每个作曲家的记谱习惯。不考虑作曲家的习惯而“愚忠”的结果就等于是说,莫扎特的跳音与拉赫的跳音一样处理,莫扎特的作品从不做渐弱。--那不是乱弹琴吗?说到舒曼的习惯,可用“天马行空”来形容。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没准儿。为什么?因为他的乐思是如此的天马行空,以至于很多东西根本无法记录。--当然,同样的问题所有的作曲家都存在,程度深浅而已--舒曼是最无可救药的几个人之一。很多地方,每次弹都会非常非常的不一样,这叫作曲家如何记录?记个大概而已。
热恋中的人,或者单相思的人,或者失恋的人,经过科学家的测试,精神状态都与一般人不太一样。简单说就是insane。而对于舒曼这个常年累月处于热恋或者失恋中的人,生性又敏感,本来就又有家族精神病史,自然就是insane到家了。其实在他的音乐中,这些都是昭昭然的事情。只要你善于观察,这些症状都很明显。我觉得,克拉拉的父亲,作为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体系中,我看到了铃木教育法的雏形),他不至于看不到舒曼的天才。--他一定是同时看到了舒曼的疯魔症状,才反对女儿与其交往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狂欢节中紧挨着的两段,一段叫Eusebius,一段叫Florestan。前者展示的是作曲家宁静而忧郁的一面,后者则是狂热的一面。--事实上作曲家经常以这两个名字为笔名写文章,前者宁静而忧郁,后者狂热。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都是他。纵观作曲家所有的音乐,其实到处都是Eusebius与Florestan,只是不会处处都像《狂欢节》一样以其名冠之而已。--两者经常紧挨着出现,毫无征兆地相互转换。这在病理学上其实就是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即狂躁症与抑郁症双管齐下。是的,我一向认为,舒曼的音乐是一个精神病研究的完美案例。--一个博士论文的论题在这里了。
我现在还不是很熟悉舒曼的路子,但似乎已经找到了门道,那就是将心比心,随时处以即兴的状态,另外无所不用其极。--基本上就是怎么疯怎么来。另外,不可以仅从字面上解读乐谱,不然你就是舒曼所反对的Philistins(非利士人)(见《狂欢节》最后一段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