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西埃:浴室里的哲学
浴室里的哲学
[法]雅克·朗西埃 著
王立秋 试译
《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La Philosophie comme manière de vivre),《清晨小哲学》(Petite Philosophie du matin),《101种日常生活的哲学经验》(101 Expériences de philosophie quotidienne),《哲学反手册》(Antimanuel de philosophie),《哲学的慰藉》(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1]……在此节日期间,哲学家对书名在巴黎书店书架上突出的追求可以说为这样一个事实所满足,他的偶像常被人们当作符合编辑风尚的明星来和本·拉登比较。哲学确实是最时髦的。几年前,这一时髦是为哲学-咖啡馆的成功所造就的,在主持人的帮助下,任何人都能在星期天出现,在咖啡馆里就关于人类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继而出现的是哲学的慰藉,服务于公司问题的哲学,以及大获成功的,由大小城镇组织的持续一天或一周的哲学研讨会,号召人们来参与并经验哲学的时刻。
当然,再看一眼,哲学家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大获全胜的哲学确切地说是什么?而且,在这个行业中,他不可能不注意到这种哲学在书店展示的那种支配性的语气。从哲学咖啡馆到哲学畅销书,不断重复的是同一个论断。这种论断对照生活哲学,我们每个人能够借以遭遇我们具体的存在问题的哲学,和学院哲学,人们作为教授讲授或为反过来成为教授而学习的那种哲学。一些被认为属于前者的作家本人实际上就是学院团体的一部分。然而他们却用和其他人一样的声音说话,做出这样的声称:一种哲学风格已经走下了学院教椅,进入了生活世界。
那么还有待完成的,就只是找出哲学回归的这种“生活”确切来说是什么而已。沮丧的人绝不可能没有注意到这种哲学回归一切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在其存在的问题内部限制一切的方式。诸如康德或费希特那样的“学院”哲学家遭遇了全能的神学系,并一直处在梦想着法国大革命的学生和可以在任何时候取消其课程的君主的目光之下。蛰伏在我们身上的哲学家,就像对他来说那样,被要求专注于奠立国家合法性的那些问题之外的其他问题:也即,在把对正义和自由的关注留给专家之后,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那些“真实”的问题。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的读者首先会发现,以苏格拉底为例,如何避免承受个人“不受大众欢迎”的苦难。继而读者会得到在伊壁鸠鲁那里发现抵抗金钱烦恼的手段,在蒙田那里发现忍受性问题的方法以及在叔本华那里发现勇敢地面对爱的失落的武器。哲学因此也就被还给了它的功能:改变那些致力于哲学的人的生活。忘掉在对照生活哲学及其学院历史——这只是为了最终提出一些来自伟大哲学家的摘要和选文——中涉及的那个矛盾吧。因为享有特权的哲学家们自己——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涅卡,蒙田,叔本华——实际上就提供了一种为非职业人士(而设)的哲学,一种等同于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的试验的哲学。
那么,问题就只是去认识有待改变的生活是什么以及改变要进行到何种程度了。经常应用柏拉图,作为叔本华一个充满激情的读者的尼采对此有他自己的看法。对他来说,苏格拉底的学派教授的不是一种在大众外留存的生活的愉悦,而是一种新的斗争运动,人们借之以在世人的眼中闪耀。这当然是以有特权的业余人士为受众的运动:那些年轻的有钱人除把自己的存在变成一件艺术品外无事可做。而他们因之而入迷的艺术作品的范例,哲学分配给他们的生命的新目标,是垂死的苏格拉底们。为改变一个人的生命并通过是哲学成为生命而把生命变得哲学意味着学会如何尽可能快,尽可能远地逃离。
要求哲学成为一件能够治愈存在的琐碎焦虑的生活的艺术,这难道不,如果严肃地看的话,难道不总是在迫使它朝向这个目标:即把严肃性从这些焦虑中拿掉,并取走人们与之关联的,对生活之命令的信念?我们可以为学会如何相对化我们的心痛而阅读叔本华。但叔本华本人要求的是别的某种东西,那就是我们应该逃离世界的幻象,正是在这个幻象中,那些心痛才变得真切可感,我们应该学会不想且不成为旁观者。无疑这些事情可以或多或少戏剧性地得到陈述。比如说,在《日常生活哲学中的101种试验》中,罗热尔-珀勒提出的东西丝毫没有令人不快的东西存在:“不做任何事情地等待”,“跟随蚂蚁的运动”,“闭着眼洗澡”,“在大片日光中走出电影院”,“醒过来不知道在哪里”,以及“漫无目的地乘坐地铁”。但是,我们当然也能看到所有这些迷失感的练习通往何方。对世界之陌异的哲学体验在这样的信念,即“真实的生活不过是诸虚构中的一种”而“无论如何这些虚构都会结束”的信念中得到忍受。
这种改变生活的方式真的就是在这样的时刻,当我们每个人都被鼓动摆脱一切悲观主义并对由赛博-市场,欧元和全球通讯巨头的宏大合并构成的新生活充满激情地作出贡献的时候所需要的那种改变么?苏格拉底和叔本华被迫放低他们的要求,把他们学习离开此世的方式变成一种“生活日常生活”的方式。对此,所需的一切不过是在实践的意义上的轻微的改变罢了。记者-哲学家鼓励我们“闭上眼睛洗澡”,这样,就不会意识到喷出的水来自哪里——我们只剩下湿漉漉的皮肤的纯粹的感官。哲学家-记者,《清晨小哲学》的作者,从这些洗浴中移除了可疑的叔本华式的诡辩:“在清晨振作精神的行动中,以一股冲刷全身的冷水完成洗浴是最有刺激性的行动之一”,克里斯蒂娜(似是笔误?)·朗贝尔在“每日开心的365个念头”的第二十七个中向我们保障道。
这种哲学当然不那么危险。它与医生,心理学家,保健专家,营养学家及其他砖家在成百上千种杂志和专门的项目中给我们的种种建议完全一致,教导我们如何照顾好我们自己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和谐地生活。因此而重新出现的问题是:如果哲学做的只是重复媒体关于日常生活中对自我的关爱的陈词滥调的话,那么,我们真的需要哲学么?这是问题的核心:“生活中的哲学”的支持者同时也就想要享受在柏拉图的战车上穿越理念的光彩夺目的天堂之旅的激越并在生活最细微的事物中享用思想与身体的半心半意的安慰。苏格拉底们摒弃意见的生活和混水器(把冷热水合在一起的东西)。
在哲学的想象中,总有一个注视天空的人和一个注视大地的人。要同时占有天空和大地,我们无疑必须转向其他的虚构。在书店书桌上特价提供的哲学的慰藉之外,另一种慰藉通过DVD为其虚构的职业展开了一个新的舞台。这种慰藉,小爱美丽,法国电影摄影工业的先锋,解决了人们逃向的天空和人们植根的大地的问题式的联姻。《爱美丽的异想世界》(《天使爱美丽》)呈现了两个主题的范例性的和解:首先,你不得不逃避现实的灰暗进入理想;其次,你不得不从理想的天空回归现实。一方面,爱美丽是以她简单的决定改变她周围的人们的生活,抚慰他们无法安慰的心,统一孤独的灵魂,惩罚邪恶,回报善良并使静止的东西活动起来的小仙女。但如果把她的理想的天空投入其他人生活的那个人不同时也照顾好她自己并知道如何兑现她对一个在贫乏的现实中提供自己并确定无疑地永远无法得到再现/表征的场合的梦想——在那个看起来不是那么明智的年轻人的形象中——的话那么这一切就不过是纯粹的幻想而已。
虚构比现实更美丽。现实比一切虚构都要美丽。爱美丽有通过把叔本华式的,对离开熟悉世界的迷失的经验放到罪恶的、种族主义的菜贩——她调换她的拖鞋或把牙膏换成足霜——一边来参与对那种不可否认的哲学的享受的观众。她把对哲学的模棱两可的经验比作天空与大地的快乐的联合。无疑,好争论的人会说天空与大地的联合与广告和商品的联姻之间存在强烈的相像,而这种欢庆的,日常生活的哲学过多地让人想起感觉/超感觉的商品——在另一个时候,马克思对此进行了分析——的理论。
2002年1月
[注]译自Jacques Rancière, “Philosophy in the Bathroom”, in Rancière, Chronicles of Consensual Times, trans. Steven Corcoran, Continuum, 2010, pp.78-81。
--------------------------------------------------------------------------------
[1] 皮埃尔·阿铎(Pierre Hadot):《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与让妮·卡尔利埃(Jeannie Carlier)和阿尔诺德·I. 大卫松(Arnold I. Davison)的访谈,Paris: Albin Michel, 2001;卡特丽娜·朗贝尔(Catherine Rambert):《清晨小哲学》,Paris: Le Grand Livre du mois, 2002;罗热尔-珀勒·德罗瓦特(Roger-Pol Droit):《日常生活哲学中的101种试验》(101 Experiments in the Philosophy of Everyday Life), trans. Steven Romer, London: Faber & Faber, 2001;米歇尔·翁孚雷(Michel Onfray):《哲学反手册》, Paris: Bréal, 2001;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Harmondsworth: Penguin, 2000。
![]() |
[法]雅克·朗西埃 著
王立秋 试译
《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La Philosophie comme manière de vivre),《清晨小哲学》(Petite Philosophie du matin),《101种日常生活的哲学经验》(101 Expériences de philosophie quotidienne),《哲学反手册》(Antimanuel de philosophie),《哲学的慰藉》(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1]……在此节日期间,哲学家对书名在巴黎书店书架上突出的追求可以说为这样一个事实所满足,他的偶像常被人们当作符合编辑风尚的明星来和本·拉登比较。哲学确实是最时髦的。几年前,这一时髦是为哲学-咖啡馆的成功所造就的,在主持人的帮助下,任何人都能在星期天出现,在咖啡馆里就关于人类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继而出现的是哲学的慰藉,服务于公司问题的哲学,以及大获成功的,由大小城镇组织的持续一天或一周的哲学研讨会,号召人们来参与并经验哲学的时刻。
当然,再看一眼,哲学家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大获全胜的哲学确切地说是什么?而且,在这个行业中,他不可能不注意到这种哲学在书店展示的那种支配性的语气。从哲学咖啡馆到哲学畅销书,不断重复的是同一个论断。这种论断对照生活哲学,我们每个人能够借以遭遇我们具体的存在问题的哲学,和学院哲学,人们作为教授讲授或为反过来成为教授而学习的那种哲学。一些被认为属于前者的作家本人实际上就是学院团体的一部分。然而他们却用和其他人一样的声音说话,做出这样的声称:一种哲学风格已经走下了学院教椅,进入了生活世界。
那么还有待完成的,就只是找出哲学回归的这种“生活”确切来说是什么而已。沮丧的人绝不可能没有注意到这种哲学回归一切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在其存在的问题内部限制一切的方式。诸如康德或费希特那样的“学院”哲学家遭遇了全能的神学系,并一直处在梦想着法国大革命的学生和可以在任何时候取消其课程的君主的目光之下。蛰伏在我们身上的哲学家,就像对他来说那样,被要求专注于奠立国家合法性的那些问题之外的其他问题:也即,在把对正义和自由的关注留给专家之后,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那些“真实”的问题。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的读者首先会发现,以苏格拉底为例,如何避免承受个人“不受大众欢迎”的苦难。继而读者会得到在伊壁鸠鲁那里发现抵抗金钱烦恼的手段,在蒙田那里发现忍受性问题的方法以及在叔本华那里发现勇敢地面对爱的失落的武器。哲学因此也就被还给了它的功能:改变那些致力于哲学的人的生活。忘掉在对照生活哲学及其学院历史——这只是为了最终提出一些来自伟大哲学家的摘要和选文——中涉及的那个矛盾吧。因为享有特权的哲学家们自己——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涅卡,蒙田,叔本华——实际上就提供了一种为非职业人士(而设)的哲学,一种等同于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的试验的哲学。
那么,问题就只是去认识有待改变的生活是什么以及改变要进行到何种程度了。经常应用柏拉图,作为叔本华一个充满激情的读者的尼采对此有他自己的看法。对他来说,苏格拉底的学派教授的不是一种在大众外留存的生活的愉悦,而是一种新的斗争运动,人们借之以在世人的眼中闪耀。这当然是以有特权的业余人士为受众的运动:那些年轻的有钱人除把自己的存在变成一件艺术品外无事可做。而他们因之而入迷的艺术作品的范例,哲学分配给他们的生命的新目标,是垂死的苏格拉底们。为改变一个人的生命并通过是哲学成为生命而把生命变得哲学意味着学会如何尽可能快,尽可能远地逃离。
要求哲学成为一件能够治愈存在的琐碎焦虑的生活的艺术,这难道不,如果严肃地看的话,难道不总是在迫使它朝向这个目标:即把严肃性从这些焦虑中拿掉,并取走人们与之关联的,对生活之命令的信念?我们可以为学会如何相对化我们的心痛而阅读叔本华。但叔本华本人要求的是别的某种东西,那就是我们应该逃离世界的幻象,正是在这个幻象中,那些心痛才变得真切可感,我们应该学会不想且不成为旁观者。无疑这些事情可以或多或少戏剧性地得到陈述。比如说,在《日常生活哲学中的101种试验》中,罗热尔-珀勒提出的东西丝毫没有令人不快的东西存在:“不做任何事情地等待”,“跟随蚂蚁的运动”,“闭着眼洗澡”,“在大片日光中走出电影院”,“醒过来不知道在哪里”,以及“漫无目的地乘坐地铁”。但是,我们当然也能看到所有这些迷失感的练习通往何方。对世界之陌异的哲学体验在这样的信念,即“真实的生活不过是诸虚构中的一种”而“无论如何这些虚构都会结束”的信念中得到忍受。
这种改变生活的方式真的就是在这样的时刻,当我们每个人都被鼓动摆脱一切悲观主义并对由赛博-市场,欧元和全球通讯巨头的宏大合并构成的新生活充满激情地作出贡献的时候所需要的那种改变么?苏格拉底和叔本华被迫放低他们的要求,把他们学习离开此世的方式变成一种“生活日常生活”的方式。对此,所需的一切不过是在实践的意义上的轻微的改变罢了。记者-哲学家鼓励我们“闭上眼睛洗澡”,这样,就不会意识到喷出的水来自哪里——我们只剩下湿漉漉的皮肤的纯粹的感官。哲学家-记者,《清晨小哲学》的作者,从这些洗浴中移除了可疑的叔本华式的诡辩:“在清晨振作精神的行动中,以一股冲刷全身的冷水完成洗浴是最有刺激性的行动之一”,克里斯蒂娜(似是笔误?)·朗贝尔在“每日开心的365个念头”的第二十七个中向我们保障道。
这种哲学当然不那么危险。它与医生,心理学家,保健专家,营养学家及其他砖家在成百上千种杂志和专门的项目中给我们的种种建议完全一致,教导我们如何照顾好我们自己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和谐地生活。因此而重新出现的问题是:如果哲学做的只是重复媒体关于日常生活中对自我的关爱的陈词滥调的话,那么,我们真的需要哲学么?这是问题的核心:“生活中的哲学”的支持者同时也就想要享受在柏拉图的战车上穿越理念的光彩夺目的天堂之旅的激越并在生活最细微的事物中享用思想与身体的半心半意的安慰。苏格拉底们摒弃意见的生活和混水器(把冷热水合在一起的东西)。
在哲学的想象中,总有一个注视天空的人和一个注视大地的人。要同时占有天空和大地,我们无疑必须转向其他的虚构。在书店书桌上特价提供的哲学的慰藉之外,另一种慰藉通过DVD为其虚构的职业展开了一个新的舞台。这种慰藉,小爱美丽,法国电影摄影工业的先锋,解决了人们逃向的天空和人们植根的大地的问题式的联姻。《爱美丽的异想世界》(《天使爱美丽》)呈现了两个主题的范例性的和解:首先,你不得不逃避现实的灰暗进入理想;其次,你不得不从理想的天空回归现实。一方面,爱美丽是以她简单的决定改变她周围的人们的生活,抚慰他们无法安慰的心,统一孤独的灵魂,惩罚邪恶,回报善良并使静止的东西活动起来的小仙女。但如果把她的理想的天空投入其他人生活的那个人不同时也照顾好她自己并知道如何兑现她对一个在贫乏的现实中提供自己并确定无疑地永远无法得到再现/表征的场合的梦想——在那个看起来不是那么明智的年轻人的形象中——的话那么这一切就不过是纯粹的幻想而已。
虚构比现实更美丽。现实比一切虚构都要美丽。爱美丽有通过把叔本华式的,对离开熟悉世界的迷失的经验放到罪恶的、种族主义的菜贩——她调换她的拖鞋或把牙膏换成足霜——一边来参与对那种不可否认的哲学的享受的观众。她把对哲学的模棱两可的经验比作天空与大地的快乐的联合。无疑,好争论的人会说天空与大地的联合与广告和商品的联姻之间存在强烈的相像,而这种欢庆的,日常生活的哲学过多地让人想起感觉/超感觉的商品——在另一个时候,马克思对此进行了分析——的理论。
2002年1月
[注]译自Jacques Rancière, “Philosophy in the Bathroom”, in Rancière, Chronicles of Consensual Times, trans. Steven Corcoran, Continuum, 2010, pp.78-81。
--------------------------------------------------------------------------------
[1] 皮埃尔·阿铎(Pierre Hadot):《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与让妮·卡尔利埃(Jeannie Carlier)和阿尔诺德·I. 大卫松(Arnold I. Davison)的访谈,Paris: Albin Michel, 2001;卡特丽娜·朗贝尔(Catherine Rambert):《清晨小哲学》,Paris: Le Grand Livre du mois, 2002;罗热尔-珀勒·德罗瓦特(Roger-Pol Droit):《日常生活哲学中的101种试验》(101 Experiments in the Philosophy of Everyday Life), trans. Steven Romer, London: Faber & Faber, 2001;米歇尔·翁孚雷(Michel Onfray):《哲学反手册》, Paris: Bréal, 2001;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Harmondsworth: Penguin,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