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的城市面孔:为什么美女越来越少
十年前,我来到上海读大学。没有任何脸谱化的小说或者叙事或者狗血电视剧中的“怀揣着梦想”的情节,只是秉持着一个想法:大学是人生难得的青年历练期,所以一定要换一个远一点的城市来体会。“至少要坐火车一夜以上”,当时的我对自己说。
我说那话的时候还没有高铁的概念,最快的火车是T字头的。城市交通方面,地铁对于除北京以外的中国城市还是很陌生的,包括上海。那时候,上海第三条轨道交通刚刚建成,也是唯一一条地上轻轨,当时叫做“明珠线”。记得试运营期间明珠线的票价似乎是10几块一张,那时市区的房价平均才3000多。
那时候的上海轨道交通着实令我shock,因为跟我还算熟悉的北京地铁相比,这里宽敞很多,气派很多,甚至速度噪音什么的都好很多。我身边的很多上海朋友也都非常以此为傲,尽管我时不时的向他们解释“北京60年代有地铁的时候,上海还不知道地铁是什么呢。”但无论如何,后发也代表着一种更容易进入“现代化”的优势。作为一个“后期唯物主义者”的我也很享受这种发展带来的快感。那时有朋友从加拿大回国,我特地带他去乘上海的明珠线,高兴地看着他感慨:“我靠,原来国内也有sky train,还这么牛b”,他所说的牛b还包括在轻轨上看到了好多美女。这跟我一个上海朋友前两年到了巴黎,看到tram way脱口而出一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一个道理。总之,那是一个普通人也很容易被物质发展带来快感的时代。随后几年,地铁更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性格标志。它快速而现代,方便又安全,是人们出行主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年轻人。乘地铁成为了一件时髦的事情,或者说都市人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地铁快速而耀眼地增长着,正与这个城市的“发展”逻辑不谋而合。地铁延伸到哪里,新的城市就生长到哪里,房价就狂飙到哪里。还有,美女就出现在哪里。
这一点都不夸张,记得前几年地铁上到处都是衣着时尚光鲜,身材窈窕的姑娘们,她们或者住在地铁周围的商品房社区,或者穿梭于地铁沿线的写字楼中,地铁成为了她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都市的性格与魅力很多时候也体现在它所型塑的这些女孩的身上,无论是土生的,还是外来的。而作为这个城市性格表征的地铁,自然就与这些女孩们结合的异常紧密。记得若干年前,网上评选的上海最佳观赏美女的位置就是地铁1号线陕西南路站出口的麦当劳餐厅,这里集合和商业街与地铁枢纽的双重便利。同样还记得SB会前某一年,上海为地铁作宣传,形象大使就是一位20出头,造型时尚的美女,气质并不“高贵”,但却是典型的职场新人般青春靓丽。
但是这些在最近两年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能感觉到的,SB会是一个明显的标志。最近两年的间断性回国,也让我的这种感知更有了层次。在今天,地铁依然穿过市中心的高档的街区、写字楼和住宅小区,但是这些地方工作、生活的人们却很少再乘坐地铁了。现在地铁对于这些楼盘来说,符号价值要远远大于实际价值——比如中山公园一代由于是所谓的三条轨道交通交汇处,所以住宅价格都是5w多元一平米起价,试想一个花五、六百万元买房子的业主会每天出门都乘地铁吗?
在GDP效应高歌猛进多年后的今天,都市各个阶层生活方式的更新速度比想象中的还要快速。那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前卫阶层早已经抛开了出行靠地铁的束缚,步入了私家车时代,即便牌照再贵、油价再涨、城市再污染,但是人们“追求物质进步”的“唯物主义”精神却不曾改变,并浩浩荡荡的成为了这个社会前进的最原始动力。地铁不再是时髦的交通工具或者都市人的标志,但它依然拥挤。而今整日与地铁为伴的,有很大一部分变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和苦命的普通白领,甚至还有游客。这些人每天要忍受穿梭于混浊的空气中,与大包小包挤在一起,还要面对安检大妈怀有恶意的眼神,以及冰冷冷的安检机器(对,就是那种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机器,SB会以后也没取消,据说是为了帮助就业。)
而另一方面,美女这个社会群体的属性却未曾改变。古往今来,在任何一个“唯物主义”社会,美貌总是意味着资源配置上的一种优越属性,它总是习惯性的与“先进生产力”结合在一起。10年前的小说和电视剧里,经常会有地铁上邂逅美丽爱情的描写;若干年前的地铁中,也到处会有目不暇给、成群结队的美女们婀娜地在你身边飘过。而今天,在地铁里遇到这种事情的概率越来越小。这也许就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然吧。
我说那话的时候还没有高铁的概念,最快的火车是T字头的。城市交通方面,地铁对于除北京以外的中国城市还是很陌生的,包括上海。那时候,上海第三条轨道交通刚刚建成,也是唯一一条地上轻轨,当时叫做“明珠线”。记得试运营期间明珠线的票价似乎是10几块一张,那时市区的房价平均才3000多。
那时候的上海轨道交通着实令我shock,因为跟我还算熟悉的北京地铁相比,这里宽敞很多,气派很多,甚至速度噪音什么的都好很多。我身边的很多上海朋友也都非常以此为傲,尽管我时不时的向他们解释“北京60年代有地铁的时候,上海还不知道地铁是什么呢。”但无论如何,后发也代表着一种更容易进入“现代化”的优势。作为一个“后期唯物主义者”的我也很享受这种发展带来的快感。那时有朋友从加拿大回国,我特地带他去乘上海的明珠线,高兴地看着他感慨:“我靠,原来国内也有sky train,还这么牛b”,他所说的牛b还包括在轻轨上看到了好多美女。这跟我一个上海朋友前两年到了巴黎,看到tram way脱口而出一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一个道理。总之,那是一个普通人也很容易被物质发展带来快感的时代。随后几年,地铁更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性格标志。它快速而现代,方便又安全,是人们出行主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年轻人。乘地铁成为了一件时髦的事情,或者说都市人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地铁快速而耀眼地增长着,正与这个城市的“发展”逻辑不谋而合。地铁延伸到哪里,新的城市就生长到哪里,房价就狂飙到哪里。还有,美女就出现在哪里。
这一点都不夸张,记得前几年地铁上到处都是衣着时尚光鲜,身材窈窕的姑娘们,她们或者住在地铁周围的商品房社区,或者穿梭于地铁沿线的写字楼中,地铁成为了她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都市的性格与魅力很多时候也体现在它所型塑的这些女孩的身上,无论是土生的,还是外来的。而作为这个城市性格表征的地铁,自然就与这些女孩们结合的异常紧密。记得若干年前,网上评选的上海最佳观赏美女的位置就是地铁1号线陕西南路站出口的麦当劳餐厅,这里集合和商业街与地铁枢纽的双重便利。同样还记得SB会前某一年,上海为地铁作宣传,形象大使就是一位20出头,造型时尚的美女,气质并不“高贵”,但却是典型的职场新人般青春靓丽。
但是这些在最近两年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能感觉到的,SB会是一个明显的标志。最近两年的间断性回国,也让我的这种感知更有了层次。在今天,地铁依然穿过市中心的高档的街区、写字楼和住宅小区,但是这些地方工作、生活的人们却很少再乘坐地铁了。现在地铁对于这些楼盘来说,符号价值要远远大于实际价值——比如中山公园一代由于是所谓的三条轨道交通交汇处,所以住宅价格都是5w多元一平米起价,试想一个花五、六百万元买房子的业主会每天出门都乘地铁吗?
在GDP效应高歌猛进多年后的今天,都市各个阶层生活方式的更新速度比想象中的还要快速。那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前卫阶层早已经抛开了出行靠地铁的束缚,步入了私家车时代,即便牌照再贵、油价再涨、城市再污染,但是人们“追求物质进步”的“唯物主义”精神却不曾改变,并浩浩荡荡的成为了这个社会前进的最原始动力。地铁不再是时髦的交通工具或者都市人的标志,但它依然拥挤。而今整日与地铁为伴的,有很大一部分变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和苦命的普通白领,甚至还有游客。这些人每天要忍受穿梭于混浊的空气中,与大包小包挤在一起,还要面对安检大妈怀有恶意的眼神,以及冰冷冷的安检机器(对,就是那种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机器,SB会以后也没取消,据说是为了帮助就业。)
而另一方面,美女这个社会群体的属性却未曾改变。古往今来,在任何一个“唯物主义”社会,美貌总是意味着资源配置上的一种优越属性,它总是习惯性的与“先进生产力”结合在一起。10年前的小说和电视剧里,经常会有地铁上邂逅美丽爱情的描写;若干年前的地铁中,也到处会有目不暇给、成群结队的美女们婀娜地在你身边飘过。而今天,在地铁里遇到这种事情的概率越来越小。这也许就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