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今天在思考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茅海建认为鸦片战争的时候,朝野上下都未能真正认识到他们是在打一场近代战争,也没意识到他们正面对另外一套完全不同的世界体系。茅对他们的无知和无能痛心疾首,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指出历史的其他可能性,以便后世可以吸取教训不再重蹈覆辙。但是困扰我的问题是,他看到的其他可能性,在当时真的存在吗?
William Sewell归纳了几个人类学家的理论,提出了一套“结构理论”。结构是一整套行为和价值观的固定模式。结构中规定行为意义和价值的是文化,结构中还有一部分是处理客观世界中各种有形无形资源的行为模式,文化和行为模式在人的实践过程中相辅相成,互相强化,使结构趋于稳定。但是如果外界情况发生变化,打破这种稳定性,就会使文化和行为模式间产生裂痕,如果外界的冲击够大,这些裂痕不能在结构内部消化掉的话,就会产生新的文化和行为模式,在一番转型后,最后固化为新的结构。
如果我们用Sewell的观点来看鸦片战争的话,当时的清朝处于传统天朝上国的结构中,儒家的天下观主宰了朝贡贸易体系,这是一个稳定系统。对于这个系统内部的人而言,没有其他的选择,这就是普遍真理了。英军的入侵、要求签订合约,对他们而言就是干扰系统的外部变化,在当时的情况下,还并没有到使整个结构崩溃的地步,甚至可以说,由于语言沟通的不畅、交流心态的不正确,中国人根本还没意识到还有另外一种结构存在。一直要到条约口岸开放,中西交流进一步展开,才逐渐在中国形成另一种结构的雏形,而那要到1860年代以后了。换句话说,按照这种解释的话,让茅海建痛心疾首的无知无能,是历史的必然,无法摆脱的宿命,因为根本没有其他可能性。
想到这里,我脑海里忽然冒出这么一句话: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上网一查,竟然是毛泽东1963年的讲话。撇开那一大堆阶级斗争不谈,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就是: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再通过实践来验证思想的正确性。如果我们把思想代换成文化,不就是Sewell说的那一大套理论吗?再把这句话放到《天朝的崩溃》里来看,也很合用啊。近代化的正确思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自鸦片战争以后一次又一次的中外冲突和交流中建立起来的。茅先生扼腕叹息中国没有能在中西接触之始就扼住命运的咽喉,奋发自改革,我觉得实在有点苛责古人了。
以前看梁漱溟的访谈,他说毛主席是有思想的,他很佩服毛。我一直有点嗤之以鼻,现在想想,不是没有道理的啊。
William Sewell归纳了几个人类学家的理论,提出了一套“结构理论”。结构是一整套行为和价值观的固定模式。结构中规定行为意义和价值的是文化,结构中还有一部分是处理客观世界中各种有形无形资源的行为模式,文化和行为模式在人的实践过程中相辅相成,互相强化,使结构趋于稳定。但是如果外界情况发生变化,打破这种稳定性,就会使文化和行为模式间产生裂痕,如果外界的冲击够大,这些裂痕不能在结构内部消化掉的话,就会产生新的文化和行为模式,在一番转型后,最后固化为新的结构。
如果我们用Sewell的观点来看鸦片战争的话,当时的清朝处于传统天朝上国的结构中,儒家的天下观主宰了朝贡贸易体系,这是一个稳定系统。对于这个系统内部的人而言,没有其他的选择,这就是普遍真理了。英军的入侵、要求签订合约,对他们而言就是干扰系统的外部变化,在当时的情况下,还并没有到使整个结构崩溃的地步,甚至可以说,由于语言沟通的不畅、交流心态的不正确,中国人根本还没意识到还有另外一种结构存在。一直要到条约口岸开放,中西交流进一步展开,才逐渐在中国形成另一种结构的雏形,而那要到1860年代以后了。换句话说,按照这种解释的话,让茅海建痛心疾首的无知无能,是历史的必然,无法摆脱的宿命,因为根本没有其他可能性。
想到这里,我脑海里忽然冒出这么一句话: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上网一查,竟然是毛泽东1963年的讲话。撇开那一大堆阶级斗争不谈,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就是: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再通过实践来验证思想的正确性。如果我们把思想代换成文化,不就是Sewell说的那一大套理论吗?再把这句话放到《天朝的崩溃》里来看,也很合用啊。近代化的正确思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自鸦片战争以后一次又一次的中外冲突和交流中建立起来的。茅先生扼腕叹息中国没有能在中西接触之始就扼住命运的咽喉,奋发自改革,我觉得实在有点苛责古人了。
以前看梁漱溟的访谈,他说毛主席是有思想的,他很佩服毛。我一直有点嗤之以鼻,现在想想,不是没有道理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