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Z 监狱风云观后
猛看OZ,看完了。这部电视剧从播出到结束有7年,首播至今已13年,但是放在今天看仍然经典。话说,如果97年播的时候我就看,一定会崩溃的,毕竟当初年纪太小,但是现在,从心理状态太说,应该正好可以看懂,也不会受太大冲击。背景介绍:OZ,州立顶级监狱,翡翠城(Emerald city)是这所监狱中设施最完善也最自由的监禁区域,然而那里囚禁的是最难搞的重刑犯。Emerald city的创造者是Tim McManus,他也是EM city现在的主管,在第一季的时候,EM city刚刚运做了1年。McManus创造翡翠城的初衷,根据最后一季中他自己的描述,是为了“给那帮家伙创造一个正常生活的环境,因为那些人根本没过过正常的生活……”。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回顾了之前5 季OZ囚犯们的生活经历,发现McManus确实触及了问题的中心。
主管大人的这个愿望说起来让人颤抖,可做起来满不是那么回事。McManus知道改造这些人极为艰难,他也屡次失望,几经失败,复杂的个人生活也给他带来很多的麻烦,但困境中他仍然在坚持。我们都知道我们的付出并不总能得到回报,然而希望总在支持我们,如果在剧中McManus对自己的初衷有疑问和绝望,请相信,这不过是他一时的脆弱而已。听上去很感人是吗?可全片却一直在压迫或者说否定这样的情感。我是说,OZ中暴力泛滥、极端的负面情绪高涨。不论编剧、导演和演员都有一种倾向,就为把观众的情绪控制在非正面的范围内,如果故事煽情或者你被感动到落泪,都不会是他们想要的。或者这就是OZ的“基调”。
McManus在OZ的其他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通过各类活动缔造他所谓的“正常生活”。比如说,帮助犯人获得高中学历。OZ监禁的犯人中,高学历的少之又少,甚至有人根本不认识字。而根据统计,如果犯人能在监狱中获得高中文凭,那他再犯的可能性就降低60%,如果他甚至能获得大学文凭,那再犯的几率降低 85%。我不知道这个统计结果是如何得出的,它让人怀疑,因为它似乎不适用于OZ中这些重刑犯。在McManus的操作下,这个项目的确在开展,过程看似很美好,前景看似很光明,但是人与人的龃龉成了阻碍。你怎么告诉一个从贫民区出来的无知暴力少年说:除了书中文字以外,人和人的关系其实真的也可以是美好的呢?对于没有受过足够关怀或者体会过友好,你怎么告诉他什么是正常生活?
“正常生活”的另一个改造计划:音乐,教授爱好演唱的犯人唱歌。不管环境如何,人们永远爱音乐。而这个计划再次证明了,只有在安定无侵扰的环境下,人们才能专注于自己的兴趣。OZ与世隔绝,但是其内部的干扰反而比在外部大出更多,因为所有人都无处可逃。EM city的牢房,全透明,一览无余,无论囚犯对狱警,还是囚犯对囚犯,全都毫无隐私可言。EM city的浴室,也是全透明开放型的,一群LUO男走来走去。OZ禁闭室,犯错误的犯人都会被剥光了扔进去,56集里大多数GUO露镜头都出自这里。虽然观众会在看剧的时候品评演员的身材,演员们脱得很开心,但在戏中他们是被迫的。你何尝看过监狱的工作人员们有衣不弊体的时候?从这点上讲,LUOLU是卖点,也是犯人们失去自由和隐私的象征。所以回到教授演唱的问题上,你可以看到这个计划燃起了某些人的希望,也再次毁灭了他们。可只要有哪怕一点正面的影响,改造者和被改造就会像稻草一样抓住它。
再一个改造计划:图书馆。在OZ中,你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生存。再有上进心的孩子,在OZ中受到挑衅后,也不能忍耐。你忍,就是死路一条,不忍,也毁了自己的前途。放言OZ之中,多数人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成长的的,他们只能通过暴力才能巩固自己的位置。如果McManus能够接受这个常态,他也就能在屡战屡败之后,仍然坚持这些计划,这需要的决不只是良好的愿望,还需要强硬的执行力和准确的判断力。McManus处境很难。
计划四:犯人参与导盲犬训练计划,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剧中这个项目的结果可说好,也可说不好,实在是因为牵扯了太多恩怨。说实话,故事进行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作为观众也不抱任何希望,因为不管开端多美好,这些事都会出岔子,因为“这是在OZ!(It's in OZ!)”,你该时刻准备战斗。连观众们都有了这样心理准备,更别提囚犯们了,已经有太多的情节折射出他们的想法。最直接的一次是这样的:Beecher 说不想要生活得提心吊胆。这是他这个监狱中唯一的正常人的看法。可Keller略带讽刺地说:生活就是这样的。Keller就是和OZ的环境相匹配的人,他就是McManus说的那类没有过过正常生活的人。
计划五:这个应该不是McManus的功劳,涉及到宗教信仰,监狱配备有天主教的神父和修女各一名,聆听忏悔,协助祷告,兼职心理咨询。这两位宗教人士在监狱中也受创颇深,不只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灵上的。笑起来色色的可爱小神父和Miguel一再交流,也一再失望。 修女被卷进Beecher和Keller的情感风暴里。狱中还有基督教小组和伊斯兰小组,总之在宗教方面,大家都忙着救助灵魂,不过却越搅越乱。他们一边企求宽恕,一边作奸犯科,有的时候我脑子里只能浮现一个词,那就是无可救药。
既然以上的改造项目都很难让人看见成效,为什么到5~6季的时候,故事整体还会偏向温和温馨呢?也许……或许,在我们可见的范围里,它们无效,可是在长期的、多年的浸淫下,已有人被潜移默化。故事的走向也只能如此,如果1~2`季里只是展示暴力和丑恶,那在6年之后,OZ还可以照样一成不变吗?在太多的冲击之后,Miguel对他的室友说:“我太累了。”总有人有所领悟,在囚犯们滋生出这样的情绪的时候,改造或许就起到了效果,不然Emerald city的存在就毫无意义。虽然我不喜欢日渐煽情的走向,可是却希望McManus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能有效果。看,在OZ里,总有人能打动你,不管他是魅力惊人的囚犯还是无用的滥好人。
说完OZ的意义,再说点其他的, 好玩的,能吸引我的。
OZ从第一季开始就很抓人,它是每集1小时的长剧,可是又那么的短,一季只有8小时。OZ好像舞台剧,最开始,当旁白 Hill在Emerald city中滔滔不绝的时候,镜头并没有交代出他为什么能那样的奇异旋转。到后来几集,才给出了那个经典玻璃囚室的全景,的确酷极了,好像把舞台居和电视剧搀和到了一起。其实OZ拍的有点粗糙,可这也是它的风格,也可以靠其他的一些东西来弥补。在后来的几季中,Hill旁白的时候尝试了越来越多的方式,利用玻璃屋、轮椅、荧屏营造出各种效果。我能想象OZ那么多的导演们都在绞尽脑汁来设计他的出场方式,就好像在比赛那样。而当Hill挂掉的时候,更多好玩的事情发生了。某次旁白还加入音乐剧成分,其实OZ的音乐剧创意比吸血鬼猎人巴菲晚一点,几乎撞车,但是不管怎样,是有趣的尝试。另外OZ的旁白也很有意思,起着串联、引导、暗示、归纳和点明情节的各种作用。比如说你如果看到Hill谈到爱的问题,Beecher和Keller就会出场,屡试不爽。于是确定无疑,这两个人的关系就是爱。
主管大人的这个愿望说起来让人颤抖,可做起来满不是那么回事。McManus知道改造这些人极为艰难,他也屡次失望,几经失败,复杂的个人生活也给他带来很多的麻烦,但困境中他仍然在坚持。我们都知道我们的付出并不总能得到回报,然而希望总在支持我们,如果在剧中McManus对自己的初衷有疑问和绝望,请相信,这不过是他一时的脆弱而已。听上去很感人是吗?可全片却一直在压迫或者说否定这样的情感。我是说,OZ中暴力泛滥、极端的负面情绪高涨。不论编剧、导演和演员都有一种倾向,就为把观众的情绪控制在非正面的范围内,如果故事煽情或者你被感动到落泪,都不会是他们想要的。或者这就是OZ的“基调”。
McManus在OZ的其他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通过各类活动缔造他所谓的“正常生活”。比如说,帮助犯人获得高中学历。OZ监禁的犯人中,高学历的少之又少,甚至有人根本不认识字。而根据统计,如果犯人能在监狱中获得高中文凭,那他再犯的可能性就降低60%,如果他甚至能获得大学文凭,那再犯的几率降低 85%。我不知道这个统计结果是如何得出的,它让人怀疑,因为它似乎不适用于OZ中这些重刑犯。在McManus的操作下,这个项目的确在开展,过程看似很美好,前景看似很光明,但是人与人的龃龉成了阻碍。你怎么告诉一个从贫民区出来的无知暴力少年说:除了书中文字以外,人和人的关系其实真的也可以是美好的呢?对于没有受过足够关怀或者体会过友好,你怎么告诉他什么是正常生活?
“正常生活”的另一个改造计划:音乐,教授爱好演唱的犯人唱歌。不管环境如何,人们永远爱音乐。而这个计划再次证明了,只有在安定无侵扰的环境下,人们才能专注于自己的兴趣。OZ与世隔绝,但是其内部的干扰反而比在外部大出更多,因为所有人都无处可逃。EM city的牢房,全透明,一览无余,无论囚犯对狱警,还是囚犯对囚犯,全都毫无隐私可言。EM city的浴室,也是全透明开放型的,一群LUO男走来走去。OZ禁闭室,犯错误的犯人都会被剥光了扔进去,56集里大多数GUO露镜头都出自这里。虽然观众会在看剧的时候品评演员的身材,演员们脱得很开心,但在戏中他们是被迫的。你何尝看过监狱的工作人员们有衣不弊体的时候?从这点上讲,LUOLU是卖点,也是犯人们失去自由和隐私的象征。所以回到教授演唱的问题上,你可以看到这个计划燃起了某些人的希望,也再次毁灭了他们。可只要有哪怕一点正面的影响,改造者和被改造就会像稻草一样抓住它。
再一个改造计划:图书馆。在OZ中,你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生存。再有上进心的孩子,在OZ中受到挑衅后,也不能忍耐。你忍,就是死路一条,不忍,也毁了自己的前途。放言OZ之中,多数人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成长的的,他们只能通过暴力才能巩固自己的位置。如果McManus能够接受这个常态,他也就能在屡战屡败之后,仍然坚持这些计划,这需要的决不只是良好的愿望,还需要强硬的执行力和准确的判断力。McManus处境很难。
计划四:犯人参与导盲犬训练计划,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剧中这个项目的结果可说好,也可说不好,实在是因为牵扯了太多恩怨。说实话,故事进行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作为观众也不抱任何希望,因为不管开端多美好,这些事都会出岔子,因为“这是在OZ!(It's in OZ!)”,你该时刻准备战斗。连观众们都有了这样心理准备,更别提囚犯们了,已经有太多的情节折射出他们的想法。最直接的一次是这样的:Beecher 说不想要生活得提心吊胆。这是他这个监狱中唯一的正常人的看法。可Keller略带讽刺地说:生活就是这样的。Keller就是和OZ的环境相匹配的人,他就是McManus说的那类没有过过正常生活的人。
计划五:这个应该不是McManus的功劳,涉及到宗教信仰,监狱配备有天主教的神父和修女各一名,聆听忏悔,协助祷告,兼职心理咨询。这两位宗教人士在监狱中也受创颇深,不只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灵上的。笑起来色色的可爱小神父和Miguel一再交流,也一再失望。 修女被卷进Beecher和Keller的情感风暴里。狱中还有基督教小组和伊斯兰小组,总之在宗教方面,大家都忙着救助灵魂,不过却越搅越乱。他们一边企求宽恕,一边作奸犯科,有的时候我脑子里只能浮现一个词,那就是无可救药。
既然以上的改造项目都很难让人看见成效,为什么到5~6季的时候,故事整体还会偏向温和温馨呢?也许……或许,在我们可见的范围里,它们无效,可是在长期的、多年的浸淫下,已有人被潜移默化。故事的走向也只能如此,如果1~2`季里只是展示暴力和丑恶,那在6年之后,OZ还可以照样一成不变吗?在太多的冲击之后,Miguel对他的室友说:“我太累了。”总有人有所领悟,在囚犯们滋生出这样的情绪的时候,改造或许就起到了效果,不然Emerald city的存在就毫无意义。虽然我不喜欢日渐煽情的走向,可是却希望McManus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能有效果。看,在OZ里,总有人能打动你,不管他是魅力惊人的囚犯还是无用的滥好人。
说完OZ的意义,再说点其他的, 好玩的,能吸引我的。
OZ从第一季开始就很抓人,它是每集1小时的长剧,可是又那么的短,一季只有8小时。OZ好像舞台剧,最开始,当旁白 Hill在Emerald city中滔滔不绝的时候,镜头并没有交代出他为什么能那样的奇异旋转。到后来几集,才给出了那个经典玻璃囚室的全景,的确酷极了,好像把舞台居和电视剧搀和到了一起。其实OZ拍的有点粗糙,可这也是它的风格,也可以靠其他的一些东西来弥补。在后来的几季中,Hill旁白的时候尝试了越来越多的方式,利用玻璃屋、轮椅、荧屏营造出各种效果。我能想象OZ那么多的导演们都在绞尽脑汁来设计他的出场方式,就好像在比赛那样。而当Hill挂掉的时候,更多好玩的事情发生了。某次旁白还加入音乐剧成分,其实OZ的音乐剧创意比吸血鬼猎人巴菲晚一点,几乎撞车,但是不管怎样,是有趣的尝试。另外OZ的旁白也很有意思,起着串联、引导、暗示、归纳和点明情节的各种作用。比如说你如果看到Hill谈到爱的问题,Beecher和Keller就会出场,屡试不爽。于是确定无疑,这两个人的关系就是爱。
-
罗小蛤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3 02:35:39
-
豆友196948602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15 19:54:36
-
大椿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30 1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