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谁还搞品特(Harold Pinter)?
我是个孤陋寡闻的家伙,2010年才知道,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是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去年采访孟京辉导演时,他提起2010年的青戏节有个品特作品单元时,不无得意地说:“这年头谁还搞品特啊?”其实,当时我挺想打击他一下的,告诉他,香港有剧团在演品特的《背叛》。8月初我曾在香港的一家百老汇影院拿过宣传单页。实际上,在这个仍没有洗刷掉“文化沙漠”之称的地方,这期间还有香港某剧团与江苏京昆名家石小梅等人合演的话剧《万历十五年》,以及稍后将举行的欧洲某小型纪录片节等等。可惜时间不凑巧,我都没看到,至今心心念念。
3月4日晚,我有幸在上戏端钧剧场看到了谷亦安导演的品特作品《尘归尘》。说是剧场,其实是从剧场侧面的木工间进去的一小块空地,地小,人多,有些局促。幸而,场景只有一幕,道具就更简单了——主要就是两把椅子,一左一右。男女主人公除了偶尔因情绪激动来回走动外,整部戏就发生在这两把椅子上,他们坐着说话,把言语输入观众的耳朵,后者则在大脑中显示和拼凑图像,建构对作品的理解。我坐在台阶上,偏右,正对着女主人公的坐椅——她的台词是这部戏的关键所在,尤其是最后男主人公走过来扼住坐在椅子上的她的喉咙……
如果品特是靠演员的叙述来呈现作品的,那对于演员的表达能力无疑是巨大的考验。可是,说实话,这俩MFA的同学还缺几把火,尽管他们挺卖力,时而激动,时而冷漠,时而泪流满面……可是他们的表现大多时候很难让我体会到他们为何如此?而4号晚上的演出已经是第三场了。当然,英国的剧作不好演也是事实。
对照谷导演在演出结束后所作的陈述,还好,我也算是对得起大师了。但是,谷老师偏偏又讲多了,讲过头了,虽然他自己也意识到了,叫大家把他的话抹掉,但事已至此。
这是我第一次看品特的戏,就此次演出的这部而言,我觉得他是在跟观众玩思维游戏,你刚刚按惯性思维、个人经验建构了一个叙事结构,下一句台词中提供的内容就把这个结构瓦解了,你再根据这个建构一个,接着又瓦解了。反复如是。但全部看完,你又会发现,品特是把一堆东西装在一个套子里,套子永远在那儿,是个幌子(你也可以看幌子),但里面的东西在不停的晃,撞,拼接,错位……
散场时分,我随着人群往外走,背后有个学生问:看不懂怎么办?一个女老师回答得挺好:没必要看懂,用心体会就好了。
去年采访孟京辉导演时,他提起2010年的青戏节有个品特作品单元时,不无得意地说:“这年头谁还搞品特啊?”其实,当时我挺想打击他一下的,告诉他,香港有剧团在演品特的《背叛》。8月初我曾在香港的一家百老汇影院拿过宣传单页。实际上,在这个仍没有洗刷掉“文化沙漠”之称的地方,这期间还有香港某剧团与江苏京昆名家石小梅等人合演的话剧《万历十五年》,以及稍后将举行的欧洲某小型纪录片节等等。可惜时间不凑巧,我都没看到,至今心心念念。
![]() |
3月4日晚,我有幸在上戏端钧剧场看到了谷亦安导演的品特作品《尘归尘》。说是剧场,其实是从剧场侧面的木工间进去的一小块空地,地小,人多,有些局促。幸而,场景只有一幕,道具就更简单了——主要就是两把椅子,一左一右。男女主人公除了偶尔因情绪激动来回走动外,整部戏就发生在这两把椅子上,他们坐着说话,把言语输入观众的耳朵,后者则在大脑中显示和拼凑图像,建构对作品的理解。我坐在台阶上,偏右,正对着女主人公的坐椅——她的台词是这部戏的关键所在,尤其是最后男主人公走过来扼住坐在椅子上的她的喉咙……
如果品特是靠演员的叙述来呈现作品的,那对于演员的表达能力无疑是巨大的考验。可是,说实话,这俩MFA的同学还缺几把火,尽管他们挺卖力,时而激动,时而冷漠,时而泪流满面……可是他们的表现大多时候很难让我体会到他们为何如此?而4号晚上的演出已经是第三场了。当然,英国的剧作不好演也是事实。
对照谷导演在演出结束后所作的陈述,还好,我也算是对得起大师了。但是,谷老师偏偏又讲多了,讲过头了,虽然他自己也意识到了,叫大家把他的话抹掉,但事已至此。
这是我第一次看品特的戏,就此次演出的这部而言,我觉得他是在跟观众玩思维游戏,你刚刚按惯性思维、个人经验建构了一个叙事结构,下一句台词中提供的内容就把这个结构瓦解了,你再根据这个建构一个,接着又瓦解了。反复如是。但全部看完,你又会发现,品特是把一堆东西装在一个套子里,套子永远在那儿,是个幌子(你也可以看幌子),但里面的东西在不停的晃,撞,拼接,错位……
散场时分,我随着人群往外走,背后有个学生问:看不懂怎么办?一个女老师回答得挺好:没必要看懂,用心体会就好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