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3-格罗皮乌斯,还有 Alma Maria Mahler Gropius Werfel
“让我们建造一幢将建筑、雕刻和绘画融为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它矗立在高高的云端下,变成一种新信念的标志。”
格罗皮乌斯
1937年,“难民”格罗皮乌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美国。
传奇般的包豪斯己经结束(即使重建,也只是幻影),曾经喧嚣一时的艺术家们遭受命运的锤击,精疲力竭地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横渡大西洋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其中的格罗皮乌斯是个有礼貌更有教养的绅士,只要有地方提供三餐和住宿,他都会微笑地去接受。哈佛邀请他担任建筑系教授,于是他从英国赶来。
但事实让他大吃一惊,迎接他的是近似宗教膜拜的大场面,因为他是“神”,降临到了美国这个凡间。没有任何反对,他轻而易举地更上一层楼获得哈佛建筑学院院长的职位。现代艺术博物馆立刻为他举办了展览“包豪斯:1919-1928”,这是格罗皮乌斯领导包豪斯的年代。展览结束后,博物馆建筑部主任菲利普.约翰逊突然辞职,以34岁的高龄来到哈佛去学习格罗皮乌斯的新建筑,成为后来入学的贝聿铭的学长。
格罗皮乌斯,仪表修整,瘦高个儿,头发总亮亮地向后梳着,他具有古典德国的高尚和文雅,有女人抗拒不了的漂亮劲。一战时,他是德国军队在西线的一名骑兵上尉(一说军士长),几乎重伤致死,但这段经历铸就他英勇、平静和坚定的性格。
当他写信给一战后的德国魏玛政府要求开办一所学校时,他的朋友都不相信焦头烂额的政府会在拮据的财政中拨款。但机会总是给大胆的人,对于政府而言,一个学校可以把因为高失业率而无所事事但随时可能引起骚乱的年轻人暂时局限在课桌旁,而想改变世界的格罗皮乌斯则需要一个阵地来培养信徒,两者一拍即合。
1919年的包豪斯位于魏玛,合并了撒克逊大公艺术学院和由新艺术运动创立者亨利.凡.德.维尔德创建于1905年的大公艺术与工艺学校。
包豪斯,这个“建筑者之家”不只是个学校,也是一个公社,一项精神运动,各种艺术形式的改革,一个哲学核心。对于战后荒芜的现状,包豪斯是“从零开始”面对“纯净未来”的潮流新起点。格罗皮乌斯则是这潮流漩涡的中心,他是领袖。
包豪斯的同事大画家保罗.克利恭维格罗皮乌斯为“银王子”。格罗皮乌斯不是“金王子”的缘故是具有贵族气质的他出身建筑师家庭(他父亲和舅舅都是建筑师),但不是贵族。
格罗皮乌斯继承家族传统先后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学习建筑。他是四大师中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
但他不会画画。他通过雇佣一个助手帮他完成作业,这段经历可能是他痛恨Beaux-Arts的缘由,也是他未来提倡建筑师合作精神的本因。
1922年“进步艺术国际会议”以前, 格罗皮乌斯还容忍门德尔松的表现主义建筑。1924年以前,包豪斯没有建筑系。1925年学校搬迁到德骚之前,包豪斯还是个开放的容纳各种尝试的实验室,各种浪漫主义傻子都被容纳甚至包括Mazdaznan(一种新宗教)。格罗皮乌斯总是乐于赞助那些略知皮毛的预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包豪斯的食堂只提供大蒜调味的生食蔬菜,只是为实现Alma Maria和伊坦倡导的“健食养生道”。
包豪斯从魏玛搬到德骚一开始并不是政府施加的压力,而是魏玛的公民无法理解在包豪斯中那些“吹牛的圣者”和他们奇怪得有如异教的仪式,他们怀疑格罗皮乌斯们在滥用纳税人的贡献。
最终,在经费被削减以及政府的敌视下,包豪斯迁到德骚,但也成就了格罗皮乌斯在现代主义建筑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包豪斯校舍,一个宣称为彻头彻脑功能主义的“建筑”,不是“房屋”(希区柯克在1932年关于介绍欧洲新风格的国际式的展览上,在序言中做了如此区分)。
直线是理性和秩序的,黑白灰色是爱国的,曲线、坡屋顶以及装饰包括大理石是资产阶级的,功能和“真实的结构”才是人民需要的。“艺术和技术----一个新的统一”包豪斯的宣言诞生了。
格罗皮乌斯发展了一个重要的成为建筑师的方式---论战。定义、反定义、责难、反责难。言辞要精细周到,要神秘莫测,要学术化。论战的目的在于确认建筑设计存在的理由是如何符合当月最新的“本世纪重大理论”,极端的、无限的、绝对的非资产阶级化。在论战中,建筑师在避免设计竞赛的前提下用纯文字的理论竞赛来获得委托任务。在包豪斯内的所有艺术活动都是神圣的,天才、师傅、圣人足不出户就名扬天下,于是很少或根本不建房屋的著名建筑师出现了。但他们的影响力无法低估。
立志成为最伟大建筑师的Raymond Hood(胡德,洛克菲勒中心的设计者)从Beaux学院肄业时,从欧洲带回美国的书只有一本,就是《走向新建筑》。
1928年,一些获得政府资助来欧洲游学的美国学生被包豪斯所深深打动,这些人或许没有直接接触过包豪斯或那些大师,但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现代主义者,他们是Edward Durell Stone(斯东,典雅主义大师),Ralph Walker (未来的AIA主席), Louis Skidmore (SOM 的S), Wallace K. Harrison (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师),Gordon Bunshaft (SOM的总建筑师,利华大厦的设计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此外还有伟大的康!所以格罗皮乌斯可能没有意料到,他们的事迹在美国早被媒体和崇拜者的反复咏叹和传诵中变成传奇。
1928年也是格罗皮乌斯离开了包豪斯的时候,因为包豪斯被看成渗透着苏联的红色力量。同年,他与勒•柯布西耶等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1934年定居英国。
现在,1937年,他来到了美国。既然是神,一切就好办了,美国需要“从零开始”。于是格罗皮乌斯在一个艺术技术学校制定的教育体系成为美国绝大多数大学和研究生院的典范,学生们从Beaux-Arts的枯燥训练中被解放出来。无论Beaux-Arts,还是Art’Deco, 还是沙利文的(芝加哥学派)还是理查逊的(美国罗曼风)都成为过时的,矫揉造作的,不合时宜的,资产阶级的,它们是“房屋”。就连赖特,也被菲利普.约翰逊称为“19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赖特的身子骨还硬朗的很的时候就被当成活死人了,愤怒的赖特益发孤立于世,但他只能龟缩在塔里埃森的“地堡”中等待机会。
一战二战对德国人而言是耻辱的,但对德国科学文化界却是幸运的。一战的绞肉机将盛极一时的维也纳分离派的大佬们和未来主义的旗手带离了世界,而同样服役的密斯和格罗皮乌斯则安然无恙,于是战后欧洲文化的阵地被德国人占据了。二战前后,德国的科学家们和艺术家们被转移到了美国,德国失去了战争,但德国人却主导科学实验室,或者指导设计胜利者的建筑。
格罗皮乌斯在美国轻易赢得了他在德国所未赢得的主流地位,他享受欢呼和膜拜和成果,他的传奇变成正文,没有挑战和挫折就无从体现格罗皮乌斯的能力,这或许杀死了格罗皮乌斯的魅力。
格罗皮乌斯不会画画的短板,要求他需要合作者才能完成设计,1945年,他和7个年轻美国建筑师组成了名噪一时的TAC(协和建筑设计事务所)。TAC没有个人主义,作品产权共享,它代表了格罗皮乌斯的作品但也消减了格罗皮乌斯作为名词的魔力。50年代的建筑界魔力名词是他的前同事密斯。格罗皮乌斯的传奇不是因为死亡而戛然而止的,是在他生前慢慢褪色的。
1969年,格罗皮乌斯死于波士顿。他可能未曾料想到的是,他的贡献被低估,他的思想被清算,而发起这一切的却是那个曾经拜倒在他这个“白上帝”脚下的虔诚学生。
1988年TAC由于财务危机被拍卖,1995年彻底关闭。当今的中国学生只把格罗皮乌斯看成一个古老名词,银王子终会被氧化。
现在柏林的一个区以格罗皮乌斯命名,叫Gropiusstadt。
Alma Maria Mahler Gropius Werfel
在豆瓣浏览书评时,发现一位读者指责《世界建筑史》(王受之先生翻译)的作者居然把格罗皮乌斯被戴绿帽子的丑闻放在书中是种不专业的表现。
我没有看过这本书,无法评判,但格罗皮乌斯的这段婚姻悲喜剧在20世纪初的德语文化界的确是件重要文化事件,不过事件主角不是格罗皮乌斯而是她的夫人Alma Maria。1919年以前,在众星璀璨的德语艺术界,格罗皮乌斯的确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而Alma则几乎无人不知。
Alma是维也纳文化艺术社交圈的明星。因为她的继父是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的创立者之一,著名的画家Carl Julius Rudolf Moll,所以美丽的她成为分离派艺术家圈子的焦点,大画家Klimt(克里姆特,我最喜欢的画家之一),作曲家Alexander Zemlinsky似乎都和她有染。
1902年,她嫁给著名作曲家,指挥家Gustav Mahler(马勒)。但不安分的她在一次温泉度假中和比他小四岁的格罗皮乌斯堕入爱河,不过时间很短,她就回到了Mahler身边,Mahler没有因为这次绯闻而唾弃她,而是反思了自己因为狂热的工作而冷落了爱妻,于是转而注意Alma在作曲上天赋,帮助她完成了几首准备出版的歌曲。1911年,Mahler死于心脏病。
Alma并没有马上回到格罗皮乌斯身边,因为表现主义大师画家兼诗人Oskar Kokoschka(柯柯施卡)狂热地爱上了她,他最著名的画作和诗作都是以Alma为主题的。但这种暴风骤雨般的热爱让两个人都筋疲力尽。1915年,在Kokoschka为奥匈帝国服役的时候,她再续前缘嫁给了格罗皮乌斯。
不过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当格罗皮乌斯为德意志帝国战斗在前线的时候,在1917年Alma转而爱上了在布拉格出生的表现主义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Franz Werfel。并生下了一个后来早夭的私生子。尽管格罗皮乌斯一开始以为孩子是自己的,但私情最后还是曝光了。1920年,两个人和平分手。不过出乎所有人意外的是,直拖到1929年,Alma才和Franz Werfel正式结婚。
Alma和Werfel在二战中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逃亡,从奥地利,再到法国,从集中营脱逃翻越比利牛斯山到西班牙再由葡萄牙偷渡到美国。Werfel的作品在美国轰动一时,所以两个颠沛流离的人终于在大西洋彼岸稳定下来。Werfel和其他人不同,Kokoschka的爱燃烧自己也灼伤她,格罗皮乌斯爱他但怕她不安分而限制她,马勒爱事业多于爱她,只有Werfel理解她,关心她,帮助她出版书籍和曲子,尊敬她在美貌之下的才华,所以她,她们走到了最后。
Oskar Kokoschka对她的爱保持了一生,而没有记录显示她和同在美国的但声誉正隆的格罗皮乌斯再有瓜葛。
她人生记录中最后一个伟人是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Mahler作品最传神的演绎者。他邀请她出席他的排练,因为Alma是他和Mahler以及Alban Berg(后者为Alma为格罗皮乌斯生育的女儿写过首小提琴协奏曲来怀念她的过世)之间一个活着的纽带。Alma一生与如此多的光辉名字有着联系,她是个怎样的传奇啊,所以她出现在《世界建筑史》中毫不令人诧异。
1964年,Alma于Werfel逝世19年后在纽约过世。
Alma Maria的全名是Alma Maria Mahler Gropius Werfel, 后面三个姓氏是她的三任丈夫,这是她和三个不同领域中的神交往的战利品。至于Kokoschka,有那幅彪炳青史的《风中新娘》就足够了。心灰意冷的Kokoschka 因为“对爱的渴望,终于褪变为无可奈何的退缩。”这种绝望在画中永生。所以,她无法被抹去。
格罗皮乌斯
1937年,“难民”格罗皮乌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美国。
传奇般的包豪斯己经结束(即使重建,也只是幻影),曾经喧嚣一时的艺术家们遭受命运的锤击,精疲力竭地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横渡大西洋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其中的格罗皮乌斯是个有礼貌更有教养的绅士,只要有地方提供三餐和住宿,他都会微笑地去接受。哈佛邀请他担任建筑系教授,于是他从英国赶来。
但事实让他大吃一惊,迎接他的是近似宗教膜拜的大场面,因为他是“神”,降临到了美国这个凡间。没有任何反对,他轻而易举地更上一层楼获得哈佛建筑学院院长的职位。现代艺术博物馆立刻为他举办了展览“包豪斯:1919-1928”,这是格罗皮乌斯领导包豪斯的年代。展览结束后,博物馆建筑部主任菲利普.约翰逊突然辞职,以34岁的高龄来到哈佛去学习格罗皮乌斯的新建筑,成为后来入学的贝聿铭的学长。
格罗皮乌斯,仪表修整,瘦高个儿,头发总亮亮地向后梳着,他具有古典德国的高尚和文雅,有女人抗拒不了的漂亮劲。一战时,他是德国军队在西线的一名骑兵上尉(一说军士长),几乎重伤致死,但这段经历铸就他英勇、平静和坚定的性格。
当他写信给一战后的德国魏玛政府要求开办一所学校时,他的朋友都不相信焦头烂额的政府会在拮据的财政中拨款。但机会总是给大胆的人,对于政府而言,一个学校可以把因为高失业率而无所事事但随时可能引起骚乱的年轻人暂时局限在课桌旁,而想改变世界的格罗皮乌斯则需要一个阵地来培养信徒,两者一拍即合。
1919年的包豪斯位于魏玛,合并了撒克逊大公艺术学院和由新艺术运动创立者亨利.凡.德.维尔德创建于1905年的大公艺术与工艺学校。
包豪斯,这个“建筑者之家”不只是个学校,也是一个公社,一项精神运动,各种艺术形式的改革,一个哲学核心。对于战后荒芜的现状,包豪斯是“从零开始”面对“纯净未来”的潮流新起点。格罗皮乌斯则是这潮流漩涡的中心,他是领袖。
包豪斯的同事大画家保罗.克利恭维格罗皮乌斯为“银王子”。格罗皮乌斯不是“金王子”的缘故是具有贵族气质的他出身建筑师家庭(他父亲和舅舅都是建筑师),但不是贵族。
格罗皮乌斯继承家族传统先后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学习建筑。他是四大师中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
但他不会画画。他通过雇佣一个助手帮他完成作业,这段经历可能是他痛恨Beaux-Arts的缘由,也是他未来提倡建筑师合作精神的本因。
1922年“进步艺术国际会议”以前, 格罗皮乌斯还容忍门德尔松的表现主义建筑。1924年以前,包豪斯没有建筑系。1925年学校搬迁到德骚之前,包豪斯还是个开放的容纳各种尝试的实验室,各种浪漫主义傻子都被容纳甚至包括Mazdaznan(一种新宗教)。格罗皮乌斯总是乐于赞助那些略知皮毛的预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包豪斯的食堂只提供大蒜调味的生食蔬菜,只是为实现Alma Maria和伊坦倡导的“健食养生道”。
包豪斯从魏玛搬到德骚一开始并不是政府施加的压力,而是魏玛的公民无法理解在包豪斯中那些“吹牛的圣者”和他们奇怪得有如异教的仪式,他们怀疑格罗皮乌斯们在滥用纳税人的贡献。
最终,在经费被削减以及政府的敌视下,包豪斯迁到德骚,但也成就了格罗皮乌斯在现代主义建筑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包豪斯校舍,一个宣称为彻头彻脑功能主义的“建筑”,不是“房屋”(希区柯克在1932年关于介绍欧洲新风格的国际式的展览上,在序言中做了如此区分)。
直线是理性和秩序的,黑白灰色是爱国的,曲线、坡屋顶以及装饰包括大理石是资产阶级的,功能和“真实的结构”才是人民需要的。“艺术和技术----一个新的统一”包豪斯的宣言诞生了。
格罗皮乌斯发展了一个重要的成为建筑师的方式---论战。定义、反定义、责难、反责难。言辞要精细周到,要神秘莫测,要学术化。论战的目的在于确认建筑设计存在的理由是如何符合当月最新的“本世纪重大理论”,极端的、无限的、绝对的非资产阶级化。在论战中,建筑师在避免设计竞赛的前提下用纯文字的理论竞赛来获得委托任务。在包豪斯内的所有艺术活动都是神圣的,天才、师傅、圣人足不出户就名扬天下,于是很少或根本不建房屋的著名建筑师出现了。但他们的影响力无法低估。
立志成为最伟大建筑师的Raymond Hood(胡德,洛克菲勒中心的设计者)从Beaux学院肄业时,从欧洲带回美国的书只有一本,就是《走向新建筑》。
1928年,一些获得政府资助来欧洲游学的美国学生被包豪斯所深深打动,这些人或许没有直接接触过包豪斯或那些大师,但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现代主义者,他们是Edward Durell Stone(斯东,典雅主义大师),Ralph Walker (未来的AIA主席), Louis Skidmore (SOM 的S), Wallace K. Harrison (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师),Gordon Bunshaft (SOM的总建筑师,利华大厦的设计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此外还有伟大的康!所以格罗皮乌斯可能没有意料到,他们的事迹在美国早被媒体和崇拜者的反复咏叹和传诵中变成传奇。
1928年也是格罗皮乌斯离开了包豪斯的时候,因为包豪斯被看成渗透着苏联的红色力量。同年,他与勒•柯布西耶等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1934年定居英国。
现在,1937年,他来到了美国。既然是神,一切就好办了,美国需要“从零开始”。于是格罗皮乌斯在一个艺术技术学校制定的教育体系成为美国绝大多数大学和研究生院的典范,学生们从Beaux-Arts的枯燥训练中被解放出来。无论Beaux-Arts,还是Art’Deco, 还是沙利文的(芝加哥学派)还是理查逊的(美国罗曼风)都成为过时的,矫揉造作的,不合时宜的,资产阶级的,它们是“房屋”。就连赖特,也被菲利普.约翰逊称为“19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赖特的身子骨还硬朗的很的时候就被当成活死人了,愤怒的赖特益发孤立于世,但他只能龟缩在塔里埃森的“地堡”中等待机会。
一战二战对德国人而言是耻辱的,但对德国科学文化界却是幸运的。一战的绞肉机将盛极一时的维也纳分离派的大佬们和未来主义的旗手带离了世界,而同样服役的密斯和格罗皮乌斯则安然无恙,于是战后欧洲文化的阵地被德国人占据了。二战前后,德国的科学家们和艺术家们被转移到了美国,德国失去了战争,但德国人却主导科学实验室,或者指导设计胜利者的建筑。
格罗皮乌斯在美国轻易赢得了他在德国所未赢得的主流地位,他享受欢呼和膜拜和成果,他的传奇变成正文,没有挑战和挫折就无从体现格罗皮乌斯的能力,这或许杀死了格罗皮乌斯的魅力。
格罗皮乌斯不会画画的短板,要求他需要合作者才能完成设计,1945年,他和7个年轻美国建筑师组成了名噪一时的TAC(协和建筑设计事务所)。TAC没有个人主义,作品产权共享,它代表了格罗皮乌斯的作品但也消减了格罗皮乌斯作为名词的魔力。50年代的建筑界魔力名词是他的前同事密斯。格罗皮乌斯的传奇不是因为死亡而戛然而止的,是在他生前慢慢褪色的。
1969年,格罗皮乌斯死于波士顿。他可能未曾料想到的是,他的贡献被低估,他的思想被清算,而发起这一切的却是那个曾经拜倒在他这个“白上帝”脚下的虔诚学生。
1988年TAC由于财务危机被拍卖,1995年彻底关闭。当今的中国学生只把格罗皮乌斯看成一个古老名词,银王子终会被氧化。
现在柏林的一个区以格罗皮乌斯命名,叫Gropiusstadt。
Alma Maria Mahler Gropius Werfel
![]() |
在豆瓣浏览书评时,发现一位读者指责《世界建筑史》(王受之先生翻译)的作者居然把格罗皮乌斯被戴绿帽子的丑闻放在书中是种不专业的表现。
我没有看过这本书,无法评判,但格罗皮乌斯的这段婚姻悲喜剧在20世纪初的德语文化界的确是件重要文化事件,不过事件主角不是格罗皮乌斯而是她的夫人Alma Maria。1919年以前,在众星璀璨的德语艺术界,格罗皮乌斯的确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而Alma则几乎无人不知。
Alma是维也纳文化艺术社交圈的明星。因为她的继父是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的创立者之一,著名的画家Carl Julius Rudolf Moll,所以美丽的她成为分离派艺术家圈子的焦点,大画家Klimt(克里姆特,我最喜欢的画家之一),作曲家Alexander Zemlinsky似乎都和她有染。
1902年,她嫁给著名作曲家,指挥家Gustav Mahler(马勒)。但不安分的她在一次温泉度假中和比他小四岁的格罗皮乌斯堕入爱河,不过时间很短,她就回到了Mahler身边,Mahler没有因为这次绯闻而唾弃她,而是反思了自己因为狂热的工作而冷落了爱妻,于是转而注意Alma在作曲上天赋,帮助她完成了几首准备出版的歌曲。1911年,Mahler死于心脏病。
Alma并没有马上回到格罗皮乌斯身边,因为表现主义大师画家兼诗人Oskar Kokoschka(柯柯施卡)狂热地爱上了她,他最著名的画作和诗作都是以Alma为主题的。但这种暴风骤雨般的热爱让两个人都筋疲力尽。1915年,在Kokoschka为奥匈帝国服役的时候,她再续前缘嫁给了格罗皮乌斯。
不过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当格罗皮乌斯为德意志帝国战斗在前线的时候,在1917年Alma转而爱上了在布拉格出生的表现主义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Franz Werfel。并生下了一个后来早夭的私生子。尽管格罗皮乌斯一开始以为孩子是自己的,但私情最后还是曝光了。1920年,两个人和平分手。不过出乎所有人意外的是,直拖到1929年,Alma才和Franz Werfel正式结婚。
Alma和Werfel在二战中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逃亡,从奥地利,再到法国,从集中营脱逃翻越比利牛斯山到西班牙再由葡萄牙偷渡到美国。Werfel的作品在美国轰动一时,所以两个颠沛流离的人终于在大西洋彼岸稳定下来。Werfel和其他人不同,Kokoschka的爱燃烧自己也灼伤她,格罗皮乌斯爱他但怕她不安分而限制她,马勒爱事业多于爱她,只有Werfel理解她,关心她,帮助她出版书籍和曲子,尊敬她在美貌之下的才华,所以她,她们走到了最后。
Oskar Kokoschka对她的爱保持了一生,而没有记录显示她和同在美国的但声誉正隆的格罗皮乌斯再有瓜葛。
她人生记录中最后一个伟人是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Mahler作品最传神的演绎者。他邀请她出席他的排练,因为Alma是他和Mahler以及Alban Berg(后者为Alma为格罗皮乌斯生育的女儿写过首小提琴协奏曲来怀念她的过世)之间一个活着的纽带。Alma一生与如此多的光辉名字有着联系,她是个怎样的传奇啊,所以她出现在《世界建筑史》中毫不令人诧异。
1964年,Alma于Werfel逝世19年后在纽约过世。
Alma Maria的全名是Alma Maria Mahler Gropius Werfel, 后面三个姓氏是她的三任丈夫,这是她和三个不同领域中的神交往的战利品。至于Kokoschka,有那幅彪炳青史的《风中新娘》就足够了。心灰意冷的Kokoschka 因为“对爱的渴望,终于褪变为无可奈何的退缩。”这种绝望在画中永生。所以,她无法被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