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英國史(罗马的没落)》
四、 罗马的没落
罗马帝国的灭亡,是由于国内外种种原因的一种特殊结合,一些国内原因尤其深远,而它们的作用是缓缓发生的。就是当它势力最盛的时期,这帝国也患有重症,而到减轻这种病症的办法不再有用的时候,一个持续不断的瓦解过程就开始了。
意大利原是个小自耕农的国家,它的城市不过是供应小自耕农需要的贸易中心。自罗马和迦太基战争时期(公元前264-200年)以后,农民的保有地即被取消,代之而起的是用奴隶群耕作的大农场。意大利农民被逐而离开土地,正如十六至十八世纪英国农民被逐的情形一样。但在英国,小农经济的破坏与城市资本主义工业的成长相伴而来,在古代的意大利则不然。工业停留在 低级的发展水平,差不多全赖奴隶劳动来经营。结果是商人和放债者的资本迅速发展,而没有与之相当的工业基础。因此,特别是在罗马城,发生了一个庞大的、寄生的下层阶级,他们有公民权,但没有固定的生活资料。在共和国末年,商人和包税商代替了旧日的贵族,他们为了整批收买这种群众,不得不继续扩张,以取得一些新的外省,由于掠夺这些地方才能使下层阶级和有产者双方都得以生存。
罗马的全部经济都有赖于奴隶大军,为了使奴隶大军得到补充,也需要这些外省。奴隶的生产永远是浪费的,罗马奴隶大军永远不能补足自己的人数,因而造成屡见于外省和中央的人口减少。一旦罗马达到对新领土在军事上不能再守住和同化的地步,衰落就不可免。虽然这种衰落一时被改良的剥削法——如以一种农奴制代替昔日的动产奴隶制——所掩盖。罗马帝国的政治组织是军事独裁制,互相争雄的外省将军们都想用他们的军团取得帝位,他们那不断的争夺又使这些弱点变本加厉。不列颠既是个边远的外省,尤其受到这种祸害,它的人力时时被抽取净尽,以支持如马克希莫斯(383年)和君士坦丁(407年)之类冒险家的要求。
在长久期间,这帝国所以能存在下去,不是由于它自己的强盛,而是由于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国外势力来攻它。公元第四世纪时,一连串横越亚欧两洲草原的西迁运动,使距罗马边界最近的日耳曼部落不得不动。这运动的整个次序不明,但在它的中心,我们可以发现中亚一个叫做匈奴人(Hun人是否是中国历史记载中匈奴的后裔,以及匈奴与蒙古的关系,至今是人类学上未定的问题。——录入者注。)的蒙古部落的西迁,这种迁移大概是因气候变迁把牧场化为沙漠的结果。起初,帝国允许甚至鼓励这些日耳曼部落入境,把它们吸收,并且使它们一部分罗马化。但当压力加大的时候,中央政府就逐渐放弃其对边远省份的控制,于是一省一省地为蛮族部落所蹂踊,蛮族部落建立了有各种特性的独立王国——有几个在文化和语言上大部分具有罗马特性,另外几个则儿乎全是蛮族风气。
不列颠在各省中既是最遥远的,最暴露的,所以脱离罗马最早,也是丧失其罗马特性最彻底的一省。
最初攻打不列颠的并不是渡北海而来的日耳曼部落,而是苏格兰和爱尔兰地方未被征服的高特尔部克尔特人。这事本身就是罗马衰微的征兆,因为在以前的时候,罗马曾不大费力地打退这种进犯者。在250年至350年的太平时期以后,一连串的侵犯横扫不列颠,直抵伦敦城下。别墅都遭焚掠,并且约在360年以后,很少重建。有城墙的城市抵抗得比较长久,但出土的钱币没有晚于420年的,例如在锡耳契斯特出土的钱币就是这样,在这里的市中心会场所发现的一块粗石头刻有奥甘体(Ogham)字母的铭文,可见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几次入侵以前,克尔特的部落风尚已重占势力。
就在头几次入侵之后,罗马人的领土也还有部分的恢复,但在407年发生了两件事,使罗马的长期占领告终。一件事是君士坦丁带着不列颠驻军的大部分出发,企图争取帝位。另一件事是一大队日耳曼部众渡莱茵河而入高卢,这就切断不列颠与罗马世界的交通,使开出的罗马军团不能再回去,也使其他罗马军团不能来换防。
人们常说407年是“罗马人离境”的一年,就某种意义而言,这是实情。但罗马人没有故意放弃不列颠的计划。君士坦丁只愿在他已有的一省以外再添几省,他的军团不能复还,几乎可说是意外的事。可是就在这年,帝国的新省长们和官吏们不再照常地来了。不列颠南部和东部的人民,他们的部落组织既已破坏,他们的新文化既已大为削弱,只得急忙组织自己的管理机构和防务,以对付岛上荒僻区域未被征服的同族人。
以后又来了一种新敌人,这就是德意志沿海的盎格鲁和撒克逊部落。这些人早已因其勇猛侵掠而为人所畏,450年前后他们为了攻占和留居的目的而来到不列颠的时候,发现罗马人的事业多已被毁。岛上最殷富最文明的部分,即他们登陆的地方,在其未到以前,已经破败荒芜。中央政府已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混乱一团的许多小公国,由当地的地主或富豪率领武装部队来治理,这些队伍自命为保民御敌,其实祸害人民不亚于敌人。罗马人统治不列颠的遗迹所以那样稀少,英吉利人的征服所以那样全面,大部就是因为这个原故。
罗马帝国的灭亡,是由于国内外种种原因的一种特殊结合,一些国内原因尤其深远,而它们的作用是缓缓发生的。就是当它势力最盛的时期,这帝国也患有重症,而到减轻这种病症的办法不再有用的时候,一个持续不断的瓦解过程就开始了。
意大利原是个小自耕农的国家,它的城市不过是供应小自耕农需要的贸易中心。自罗马和迦太基战争时期(公元前264-200年)以后,农民的保有地即被取消,代之而起的是用奴隶群耕作的大农场。意大利农民被逐而离开土地,正如十六至十八世纪英国农民被逐的情形一样。但在英国,小农经济的破坏与城市资本主义工业的成长相伴而来,在古代的意大利则不然。工业停留在 低级的发展水平,差不多全赖奴隶劳动来经营。结果是商人和放债者的资本迅速发展,而没有与之相当的工业基础。因此,特别是在罗马城,发生了一个庞大的、寄生的下层阶级,他们有公民权,但没有固定的生活资料。在共和国末年,商人和包税商代替了旧日的贵族,他们为了整批收买这种群众,不得不继续扩张,以取得一些新的外省,由于掠夺这些地方才能使下层阶级和有产者双方都得以生存。
罗马的全部经济都有赖于奴隶大军,为了使奴隶大军得到补充,也需要这些外省。奴隶的生产永远是浪费的,罗马奴隶大军永远不能补足自己的人数,因而造成屡见于外省和中央的人口减少。一旦罗马达到对新领土在军事上不能再守住和同化的地步,衰落就不可免。虽然这种衰落一时被改良的剥削法——如以一种农奴制代替昔日的动产奴隶制——所掩盖。罗马帝国的政治组织是军事独裁制,互相争雄的外省将军们都想用他们的军团取得帝位,他们那不断的争夺又使这些弱点变本加厉。不列颠既是个边远的外省,尤其受到这种祸害,它的人力时时被抽取净尽,以支持如马克希莫斯(383年)和君士坦丁(407年)之类冒险家的要求。
在长久期间,这帝国所以能存在下去,不是由于它自己的强盛,而是由于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国外势力来攻它。公元第四世纪时,一连串横越亚欧两洲草原的西迁运动,使距罗马边界最近的日耳曼部落不得不动。这运动的整个次序不明,但在它的中心,我们可以发现中亚一个叫做匈奴人(Hun人是否是中国历史记载中匈奴的后裔,以及匈奴与蒙古的关系,至今是人类学上未定的问题。——录入者注。)的蒙古部落的西迁,这种迁移大概是因气候变迁把牧场化为沙漠的结果。起初,帝国允许甚至鼓励这些日耳曼部落入境,把它们吸收,并且使它们一部分罗马化。但当压力加大的时候,中央政府就逐渐放弃其对边远省份的控制,于是一省一省地为蛮族部落所蹂踊,蛮族部落建立了有各种特性的独立王国——有几个在文化和语言上大部分具有罗马特性,另外几个则儿乎全是蛮族风气。
不列颠在各省中既是最遥远的,最暴露的,所以脱离罗马最早,也是丧失其罗马特性最彻底的一省。
最初攻打不列颠的并不是渡北海而来的日耳曼部落,而是苏格兰和爱尔兰地方未被征服的高特尔部克尔特人。这事本身就是罗马衰微的征兆,因为在以前的时候,罗马曾不大费力地打退这种进犯者。在250年至350年的太平时期以后,一连串的侵犯横扫不列颠,直抵伦敦城下。别墅都遭焚掠,并且约在360年以后,很少重建。有城墙的城市抵抗得比较长久,但出土的钱币没有晚于420年的,例如在锡耳契斯特出土的钱币就是这样,在这里的市中心会场所发现的一块粗石头刻有奥甘体(Ogham)字母的铭文,可见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几次入侵以前,克尔特的部落风尚已重占势力。
就在头几次入侵之后,罗马人的领土也还有部分的恢复,但在407年发生了两件事,使罗马的长期占领告终。一件事是君士坦丁带着不列颠驻军的大部分出发,企图争取帝位。另一件事是一大队日耳曼部众渡莱茵河而入高卢,这就切断不列颠与罗马世界的交通,使开出的罗马军团不能再回去,也使其他罗马军团不能来换防。
人们常说407年是“罗马人离境”的一年,就某种意义而言,这是实情。但罗马人没有故意放弃不列颠的计划。君士坦丁只愿在他已有的一省以外再添几省,他的军团不能复还,几乎可说是意外的事。可是就在这年,帝国的新省长们和官吏们不再照常地来了。不列颠南部和东部的人民,他们的部落组织既已破坏,他们的新文化既已大为削弱,只得急忙组织自己的管理机构和防务,以对付岛上荒僻区域未被征服的同族人。
以后又来了一种新敌人,这就是德意志沿海的盎格鲁和撒克逊部落。这些人早已因其勇猛侵掠而为人所畏,450年前后他们为了攻占和留居的目的而来到不列颠的时候,发现罗马人的事业多已被毁。岛上最殷富最文明的部分,即他们登陆的地方,在其未到以前,已经破败荒芜。中央政府已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混乱一团的许多小公国,由当地的地主或富豪率领武装部队来治理,这些队伍自命为保民御敌,其实祸害人民不亚于敌人。罗马人统治不列颠的遗迹所以那样稀少,英吉利人的征服所以那样全面,大部就是因为这个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