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字的思考及其他
当本来想尽量清晰表达意思的文字被思想的审判鞭打至最初的混沌,混沌之后经过提炼出的文字会比之前更加清澈通透,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同时正因为以上的这个过程,关于文字的思考也从此展开。
由于我对文字创作越来越狂热的态度,对于文字的理解也在不断修改。
最初的时候我企图用文字来诠释自身的全部,个中原因有二,一是我认为文字是世间众多艺术中最为亲切的一朵;二是我除了写文字,暂无其他艺术创作的能力。当时的我渴望让文字成为我的代言,最大的追求就是达到文如其人,而文如其人的诉求背后其实是渴望被理解。于是我一直怀抱这样的渴望坚持写文字,但是我越写越发觉我对于文字的无力感越发厚重。无力感一来在于很多时候都自觉词不达意或意不达词,找到个精确表达的词实在不易;二来在于我在文字创作的过程中发现,不仅仅只有我单方面对于文字的控制,文字也在控制我,当初的我是没有预料的。很大程度上因为无力感的加重,我才开始认真思考文字的本身,过去一直使用它,又不理解它,似乎是不负责任的。
我对文字思考得多,学习得多,对于无力感的处理也有了一些办法。对于词意之间存在的差距,我选择了比喻作为解救的办法,利用比喻表达想形容的感觉往往更为贴切。好的比喻能抓住事物之间的共同之处,或在两个本来无关的事物之间构建了联想,世间的事物在比喻中有了新的关联。而艺术本身的最高目的正是与世界相媲美,比喻则能令文字能够更好地表达世界。强调一点,这里比喻的定义是很宽广的,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来理解,而更应该是发掘事物间关联或构建事物间联想来表达世界的态度。这样的办法还是很奏效的,但是我在文字运用上的无力感,更多的,是在对于文字本身的理解上。
就文字本身而言,我认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人将它们排列起来成为了句子,并且在不同的排列中,同一个字和他身旁的字能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意思。通过这种排列生成意思的过程,对于单个的字而言,恰恰表明了单个的字既可以单独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也可以和他身旁的字齐心协力表达出一个意思,而字与字之间合作生成的意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同的排列。所以单个字的意思不是一层不变的,将单个的字单独拿出来理解,比如——爱,或许人会用一贯的思维对这个单独的字有了第一认知,但是将单个的字放在文字的排列中,它会表现出它的多面,就如天气,即使是同一天空。我甚至认为了单个的字是有意识的,我深信它有生命力。
认为单个的字有生命力是一个貌似老生常谈并且虚无的说法,但是当我真正感受到它的生命力,我对此便深信不疑。这不仅仅是因为单独的字和文字排列的生成意思有其多样化,更是因为文字跟随人的个性体验而不断变化,而人心有其触动的频率,文字也有,当频率合适便产生了共鸣。文字给予人以共鸣的安慰,让人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并不孤单,穿越了一切现实的障碍,一直如此。令人感同身受的文字,总是安抚着人的灵魂,不论它来自什么地方,何时何地当人遇见这样的文字,它的生命力不变依然。所以我认为文字有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字能感动人。
我相信,文字的生命力是来源于文字的本身,而不是作为作者的衍生品来感动人。或许在某些程度上,文学作品成为了作者和读者之间心灵交流的平台,但是文学作品绝不是作者的衍生品,单个的字是独立的个体,文学作品也是独立的。即使作者试图利用文字来表达出他个人特定的思想或情感,但是由于文字本身的生命力,这些文字在被人理解的时候往往都是跟随人的个性体验而不断变化。作者无法完全控制文字表达的全部,文字以独立的姿态存在,被人理解,同时表达世界。只能说作者创造了它,但是它不属于作者。作者的新作,都不过是些旧的文字,文学作品的真正魅力本来就来源于文字本身。文字不是作者生的记录或延续,实际上在文学作品诞生的时候,作者已死。
过去的我曾认为留下的句子是我的亲生骨肉,现在我否定这个观点。写出的文字甚至不会流淌一滴与我有关的血,我和文字的关联甚至少得可怜,最多只是曾经透视过我的心思,最多只是曾经穿梭过我的灵魂,最多只是在它身旁留下我的名字,其实都没有真正接触过。文字作为一种超我之物,人是难以完全理解的。人创造了文字,文字也在创造人,不断改变着人对世界的理解。我过去那些利用文字表达自身的做法都是一种不自量力的狂妄自大,面对文字这种超我之物,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应该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接受被动的醒悟。而我对于文字的无力感,其实是因为文字本身的难以捉摸和它自身顽强的独立生命力。
原来文字里从没有一个我,我不过是个喜爱排列者,用文字排列出我所爱的样子。
我说林夕,让歌手唱出他的心事,将私欲表达极致,用文字。才发现原来不是。OVER
由于我对文字创作越来越狂热的态度,对于文字的理解也在不断修改。
最初的时候我企图用文字来诠释自身的全部,个中原因有二,一是我认为文字是世间众多艺术中最为亲切的一朵;二是我除了写文字,暂无其他艺术创作的能力。当时的我渴望让文字成为我的代言,最大的追求就是达到文如其人,而文如其人的诉求背后其实是渴望被理解。于是我一直怀抱这样的渴望坚持写文字,但是我越写越发觉我对于文字的无力感越发厚重。无力感一来在于很多时候都自觉词不达意或意不达词,找到个精确表达的词实在不易;二来在于我在文字创作的过程中发现,不仅仅只有我单方面对于文字的控制,文字也在控制我,当初的我是没有预料的。很大程度上因为无力感的加重,我才开始认真思考文字的本身,过去一直使用它,又不理解它,似乎是不负责任的。
我对文字思考得多,学习得多,对于无力感的处理也有了一些办法。对于词意之间存在的差距,我选择了比喻作为解救的办法,利用比喻表达想形容的感觉往往更为贴切。好的比喻能抓住事物之间的共同之处,或在两个本来无关的事物之间构建了联想,世间的事物在比喻中有了新的关联。而艺术本身的最高目的正是与世界相媲美,比喻则能令文字能够更好地表达世界。强调一点,这里比喻的定义是很宽广的,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来理解,而更应该是发掘事物间关联或构建事物间联想来表达世界的态度。这样的办法还是很奏效的,但是我在文字运用上的无力感,更多的,是在对于文字本身的理解上。
就文字本身而言,我认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人将它们排列起来成为了句子,并且在不同的排列中,同一个字和他身旁的字能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意思。通过这种排列生成意思的过程,对于单个的字而言,恰恰表明了单个的字既可以单独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也可以和他身旁的字齐心协力表达出一个意思,而字与字之间合作生成的意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同的排列。所以单个字的意思不是一层不变的,将单个的字单独拿出来理解,比如——爱,或许人会用一贯的思维对这个单独的字有了第一认知,但是将单个的字放在文字的排列中,它会表现出它的多面,就如天气,即使是同一天空。我甚至认为了单个的字是有意识的,我深信它有生命力。
认为单个的字有生命力是一个貌似老生常谈并且虚无的说法,但是当我真正感受到它的生命力,我对此便深信不疑。这不仅仅是因为单独的字和文字排列的生成意思有其多样化,更是因为文字跟随人的个性体验而不断变化,而人心有其触动的频率,文字也有,当频率合适便产生了共鸣。文字给予人以共鸣的安慰,让人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并不孤单,穿越了一切现实的障碍,一直如此。令人感同身受的文字,总是安抚着人的灵魂,不论它来自什么地方,何时何地当人遇见这样的文字,它的生命力不变依然。所以我认为文字有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字能感动人。
我相信,文字的生命力是来源于文字的本身,而不是作为作者的衍生品来感动人。或许在某些程度上,文学作品成为了作者和读者之间心灵交流的平台,但是文学作品绝不是作者的衍生品,单个的字是独立的个体,文学作品也是独立的。即使作者试图利用文字来表达出他个人特定的思想或情感,但是由于文字本身的生命力,这些文字在被人理解的时候往往都是跟随人的个性体验而不断变化。作者无法完全控制文字表达的全部,文字以独立的姿态存在,被人理解,同时表达世界。只能说作者创造了它,但是它不属于作者。作者的新作,都不过是些旧的文字,文学作品的真正魅力本来就来源于文字本身。文字不是作者生的记录或延续,实际上在文学作品诞生的时候,作者已死。
过去的我曾认为留下的句子是我的亲生骨肉,现在我否定这个观点。写出的文字甚至不会流淌一滴与我有关的血,我和文字的关联甚至少得可怜,最多只是曾经透视过我的心思,最多只是曾经穿梭过我的灵魂,最多只是在它身旁留下我的名字,其实都没有真正接触过。文字作为一种超我之物,人是难以完全理解的。人创造了文字,文字也在创造人,不断改变着人对世界的理解。我过去那些利用文字表达自身的做法都是一种不自量力的狂妄自大,面对文字这种超我之物,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应该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接受被动的醒悟。而我对于文字的无力感,其实是因为文字本身的难以捉摸和它自身顽强的独立生命力。
原来文字里从没有一个我,我不过是个喜爱排列者,用文字排列出我所爱的样子。
我说林夕,让歌手唱出他的心事,将私欲表达极致,用文字。才发现原来不是。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