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5-4
闹钟咔嚓咔嚓地响着,Anner Bylsma那张专辑不知不觉已经放完了,她回过神来,点击重播键。她呆呆地坐在那里,手里的钢笔在日记本上洇了好大一滩墨迹。自己要干什么来着?她低头看看手旁的那本《杜尚访谈录》, 早知道他走这么久,他应该给自己一套更厚的书,比如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没有个性的人》,《项狄传》,或者梅列日科夫斯基《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之间已经完全没有联系了。秋熙克制着没有给他写信。她还记着他临走前对自己说的话,他低下头,摸了摸后脑勺,脸颊微微有点红,像是夏日午后闷得人直发热一样,他用干涩而认真的声音说:
“好好写诗,你有天赋。”
她低着头,瞧着日记本,握着笔不知道该写点什么,她尝试着随随便便地丢出一个词,时光,时光?为什么是这个词而不是其他什么词?管它将会把自己带向哪里,她想。像赋予它重大责任似的,这个词语给了她灵感,她抓住这根白色的灵感线条,顺畅地,不假思索地写了下去。纸上的横线仿佛开辟出的海峡,感情向一个方向奔流,她激动万分,经历着内心的风暴,她把笔握得那么紧,字写的歪歪扭扭,力气大得钢笔尖把纸都要划破了。她写道:
时光,冷漠地从我面前漂过
细碎的坚冰在尖叫
我没有抓住
震颤,脆弱的眼球微笑,孩子俯视一朵花的内部
语言挣脱地心引力
你会被风毁灭吗?
只有你骑着月亮去远方
树木和河流流经你的心脏
并且不断变换名称
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变化
或许存在一首歌 倾诉了我的叹息
而你说发现人是衡量事物的尺度
我记得
你眼里小小的,惊奇,悲哀的火焰
写完后,她把笔扔下,倒在椅子上,就是在那个时刻,是的,她确信是在那个时刻,她突然听到灵魂里发出“咯噔”一声,对的,就是咯噔一声,类似于骨头断了或者重新接合的那一瞬间发出的声音,齿轮和齿轮之间咬合的声音,像是一个预示,什么重大的变化正在悄然降临。
诗句是为了表述那些不能直接表达,一旦清晰表述就会被侮辱的感情。她还有什么其他选择呢?那天晚上她看书至深夜,半夜三点半的样子, 她放下书本,走到窗前,久久眺望着外面的夜色。夜十分宁静,天空是透亮的黑蓝色,像海面一样充满波涛和起伏,深不可测,平日里浮躁的建筑都静了下来,庞大的锈迹斑斑的机器停止了高速转动,像是有人说了一声“嘘”。她趴在窗台上,想到在她的众多梦想中,她曾经想当一名图书管理员,一个不失浪漫本性的图书管理员, 她可以睡在图书管里,夜晚的时候抚摸着那些发黄的书页,平静的字体如形象的人物走动起来,羞怯地,姿态曼妙地,如比亚兹莱画笔下的小丑,哭泣的老妇,苏格拉底一般清癯的哲人,他们来到她面前和她对话。她就这样在想象中和一位位故去的大师进行了对话,希罗多德,卢梭,狄德罗,莎士比亚,乔叟,黑塞,陀思妥耶夫斯基,托马斯曼,罗曼罗兰 …....她想做一个森林深处叮咚作响的泉水旁的隐居者,弹奏着一种失传的乐器,和自然,书籍,动物们为乐,像Lubin Baugin的静物画,宁静,私密,缺少宏大的叙事性,和时代和社会环境似乎也并无多少联系,又像Georges De La Tour洞冥的烛火,照亮人的神圣,幽昧的内心世界。当知识,音乐,哲学,寓言,所有的一切都融汇在血液里奔腾呼啸时,一场风暴就诞生了,诞生在封闭的花苞内部,灵魂处于一种与自然智慧受孕的状态,它们诞生了诗,诞生了意义,而蒙昧,昏聩,以及人类的死敌---厌倦都不复存在。她会像一个得到上帝感召,打算一辈子生活在隐修院的修女,过着退隐和沉思的生活。当她在内部经历了足够多的撞击和冲刷时,她才将目光放在外部,那是第一次且唯一一次的目光,它被永远地更新了,是赤子之心,是婴儿和圣徒的目光,饱含了最纯洁的好奇心和勇气,并且时刻打算放弃自身,放弃那一种得到伴随贪欲而来的堕落。
她感到一种新的生活从她的内心底部升起,一种并不孤独的生活。她的境遇,幻想,回忆一起渲染的现实生活。倒不全是谢霖的缘故,只是生活慢慢地向前流淌着,水到渠成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她要继续进步,努力追求,脚踏实地,好高骛远,她要认真阅读马克思韦伯,齐美尔, 本雅明,拉康,荣格。也要从维庸,皮埃尔.阿伯拉尔和斯宾诺莎那里获得乐趣。虽然她只是一个自学者,彻头彻尾的自学者,不懂的东西很多,但是她不打算任务艰巨就放弃。她打算按照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的书目来读,将伟大的西方传统毫不留情地吸收。或许还能找到希腊语和拉丁文的语法班。她也要好好写诗,过去她也写诗,但是那个时候时机没有成熟,她总是写一些纯粹无聊伤感的句子,捕风捉影,像贫血症患者的苍白面容。现在,她虽然说不上什么进步,但是这些年不辍的阅读,加上,她终于开始正视感情的作用了,她开始真正感受一些事物,而这也是他暗示自己的,从平凡事物中捕捉其非凡的一瞬间,让万事万物缓慢,耐心地诉说自己的意义。金属有金属的语言,水杉有水杉的语言 ,沉默的山峰有沉默的山峰的语言,而诗歌就是对这些窃窃私语的一种提炼。
她翻开面前的笔记本,找到一年前写的一段话:
“ 我向往一个知识分子小团体,由一两个灵魂人物领导,每个人都才华横溢,知识渊博,然而爱和友谊也在他们中间开花结果,嫉妒是罕见的,因为共同信仰和共同追求建立的感情超越了世俗利益上的冲突,他们彼此间交换知识,以强大的爱和鼓励对抗庸常和堕落中的世界,他们以“Vitam impendere vero” 为座右铭,并且时时刻刻据此来行动,行动似乎自然而然地脱胎于那高贵的扎根于世界的信念上,那不是一个限制人的团体,而是一个使人在灵魂和知识上都有所增益,在美德和信念上都不断稳固的团体,它同时是高贵和谦卑的,是理想主义和从不忽略现实的,他们从不打算改造世界,但又让世界产生一点惊奇的微妙变化。”
现在呢,她虽然不能说她找到了这样一个团体,但是她的信心在一种和谐和爱的关系中坚固起来。还有,幸福,和所爱的人一起奋斗伴随而来的幸福之感,她感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充满意义和乐趣的,心里感受到无边无际的力量,好像一种观念上的追求像精巧的针一般把生活碎片缝补了起来,织成了一件抵抗无所不在的虚无弥漫气氛的铠甲。一切经典的,高贵的,像西蒙娜薇依那样掷地有声地大声疾呼的“要不断告诫自己,上帝并不存在。即使他不存在,还应去感受人们在爱他 ”都让她感到地心引力般的吸引和陶醉。Serio Sulodre , 严肃地游戏着,生命多么欢乐而不知疲倦。
她心满意足地回到床上,趴在松软的枕头上,早上五点半,她感觉听见了太阳从地平线后面跳跃起的声音,这是万物屏住呼吸的一瞬,朝霞和光线又带着对人类的信心,重新亲吻泥土和树木。街道上徘徊的冷雾散去了,一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从天而降,万事万物的细节中都透露出某种生命的奥秘。她闭上眼睛,感到从未如此满足。
“好好写诗,你有天赋。”
她低着头,瞧着日记本,握着笔不知道该写点什么,她尝试着随随便便地丢出一个词,时光,时光?为什么是这个词而不是其他什么词?管它将会把自己带向哪里,她想。像赋予它重大责任似的,这个词语给了她灵感,她抓住这根白色的灵感线条,顺畅地,不假思索地写了下去。纸上的横线仿佛开辟出的海峡,感情向一个方向奔流,她激动万分,经历着内心的风暴,她把笔握得那么紧,字写的歪歪扭扭,力气大得钢笔尖把纸都要划破了。她写道:
时光,冷漠地从我面前漂过
细碎的坚冰在尖叫
我没有抓住
震颤,脆弱的眼球微笑,孩子俯视一朵花的内部
语言挣脱地心引力
你会被风毁灭吗?
只有你骑着月亮去远方
树木和河流流经你的心脏
并且不断变换名称
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变化
或许存在一首歌 倾诉了我的叹息
而你说发现人是衡量事物的尺度
我记得
你眼里小小的,惊奇,悲哀的火焰
写完后,她把笔扔下,倒在椅子上,就是在那个时刻,是的,她确信是在那个时刻,她突然听到灵魂里发出“咯噔”一声,对的,就是咯噔一声,类似于骨头断了或者重新接合的那一瞬间发出的声音,齿轮和齿轮之间咬合的声音,像是一个预示,什么重大的变化正在悄然降临。
诗句是为了表述那些不能直接表达,一旦清晰表述就会被侮辱的感情。她还有什么其他选择呢?那天晚上她看书至深夜,半夜三点半的样子, 她放下书本,走到窗前,久久眺望着外面的夜色。夜十分宁静,天空是透亮的黑蓝色,像海面一样充满波涛和起伏,深不可测,平日里浮躁的建筑都静了下来,庞大的锈迹斑斑的机器停止了高速转动,像是有人说了一声“嘘”。她趴在窗台上,想到在她的众多梦想中,她曾经想当一名图书管理员,一个不失浪漫本性的图书管理员, 她可以睡在图书管里,夜晚的时候抚摸着那些发黄的书页,平静的字体如形象的人物走动起来,羞怯地,姿态曼妙地,如比亚兹莱画笔下的小丑,哭泣的老妇,苏格拉底一般清癯的哲人,他们来到她面前和她对话。她就这样在想象中和一位位故去的大师进行了对话,希罗多德,卢梭,狄德罗,莎士比亚,乔叟,黑塞,陀思妥耶夫斯基,托马斯曼,罗曼罗兰 …....她想做一个森林深处叮咚作响的泉水旁的隐居者,弹奏着一种失传的乐器,和自然,书籍,动物们为乐,像Lubin Baugin的静物画,宁静,私密,缺少宏大的叙事性,和时代和社会环境似乎也并无多少联系,又像Georges De La Tour洞冥的烛火,照亮人的神圣,幽昧的内心世界。当知识,音乐,哲学,寓言,所有的一切都融汇在血液里奔腾呼啸时,一场风暴就诞生了,诞生在封闭的花苞内部,灵魂处于一种与自然智慧受孕的状态,它们诞生了诗,诞生了意义,而蒙昧,昏聩,以及人类的死敌---厌倦都不复存在。她会像一个得到上帝感召,打算一辈子生活在隐修院的修女,过着退隐和沉思的生活。当她在内部经历了足够多的撞击和冲刷时,她才将目光放在外部,那是第一次且唯一一次的目光,它被永远地更新了,是赤子之心,是婴儿和圣徒的目光,饱含了最纯洁的好奇心和勇气,并且时刻打算放弃自身,放弃那一种得到伴随贪欲而来的堕落。
她感到一种新的生活从她的内心底部升起,一种并不孤独的生活。她的境遇,幻想,回忆一起渲染的现实生活。倒不全是谢霖的缘故,只是生活慢慢地向前流淌着,水到渠成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她要继续进步,努力追求,脚踏实地,好高骛远,她要认真阅读马克思韦伯,齐美尔, 本雅明,拉康,荣格。也要从维庸,皮埃尔.阿伯拉尔和斯宾诺莎那里获得乐趣。虽然她只是一个自学者,彻头彻尾的自学者,不懂的东西很多,但是她不打算任务艰巨就放弃。她打算按照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的书目来读,将伟大的西方传统毫不留情地吸收。或许还能找到希腊语和拉丁文的语法班。她也要好好写诗,过去她也写诗,但是那个时候时机没有成熟,她总是写一些纯粹无聊伤感的句子,捕风捉影,像贫血症患者的苍白面容。现在,她虽然说不上什么进步,但是这些年不辍的阅读,加上,她终于开始正视感情的作用了,她开始真正感受一些事物,而这也是他暗示自己的,从平凡事物中捕捉其非凡的一瞬间,让万事万物缓慢,耐心地诉说自己的意义。金属有金属的语言,水杉有水杉的语言 ,沉默的山峰有沉默的山峰的语言,而诗歌就是对这些窃窃私语的一种提炼。
她翻开面前的笔记本,找到一年前写的一段话:
“ 我向往一个知识分子小团体,由一两个灵魂人物领导,每个人都才华横溢,知识渊博,然而爱和友谊也在他们中间开花结果,嫉妒是罕见的,因为共同信仰和共同追求建立的感情超越了世俗利益上的冲突,他们彼此间交换知识,以强大的爱和鼓励对抗庸常和堕落中的世界,他们以“Vitam impendere vero” 为座右铭,并且时时刻刻据此来行动,行动似乎自然而然地脱胎于那高贵的扎根于世界的信念上,那不是一个限制人的团体,而是一个使人在灵魂和知识上都有所增益,在美德和信念上都不断稳固的团体,它同时是高贵和谦卑的,是理想主义和从不忽略现实的,他们从不打算改造世界,但又让世界产生一点惊奇的微妙变化。”
现在呢,她虽然不能说她找到了这样一个团体,但是她的信心在一种和谐和爱的关系中坚固起来。还有,幸福,和所爱的人一起奋斗伴随而来的幸福之感,她感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充满意义和乐趣的,心里感受到无边无际的力量,好像一种观念上的追求像精巧的针一般把生活碎片缝补了起来,织成了一件抵抗无所不在的虚无弥漫气氛的铠甲。一切经典的,高贵的,像西蒙娜薇依那样掷地有声地大声疾呼的“要不断告诫自己,上帝并不存在。即使他不存在,还应去感受人们在爱他 ”都让她感到地心引力般的吸引和陶醉。Serio Sulodre , 严肃地游戏着,生命多么欢乐而不知疲倦。
她心满意足地回到床上,趴在松软的枕头上,早上五点半,她感觉听见了太阳从地平线后面跳跃起的声音,这是万物屏住呼吸的一瞬,朝霞和光线又带着对人类的信心,重新亲吻泥土和树木。街道上徘徊的冷雾散去了,一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从天而降,万事万物的细节中都透露出某种生命的奥秘。她闭上眼睛,感到从未如此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