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崎润一郎:中国趣味
(看谷崎润一郎的散文集,读到他对“中国趣味”的论述,恰逢此时此景,联想到某些国人小民心态毕现时的丑态,心里忐忑不止。哀恸有时跳舞有时,只可惜哀恸时跳舞,跳舞时疯癫,竟都成了常态。将这篇文章发出来,希望日本加油。)
所谓的中国趣味,如果单是略谈趣味未免听起来太单薄肤浅,而且似乎跟我们的生活异乎寻常地有着深深的关联。我们今天的日本人看上起去几乎吸收的全是西欧文化,而且有同化于它之势。而在我们的血管深处,所谓的中国趣味,仍然意想不到地植根极深,对此我惊诧不已。到了最近,我成为此一感受尤为深刻强烈的一位。我固然也是其中的一分子,而只对西欧文明充满憧憬顶礼膜拜的人,到了某一时期还是会回归日本趣味,进而趋同于中国趣味,几乎是很普遍的事实。特别是在留过洋的人 中似乎就更加多见。我主要谈的是艺术家的范畴,其实今天年岁五十以上的绅士中,那些或多或少秉具教养的人们所拥有的思想、学问、趣味,说起来大体上是以中国文化传统作为基调的。政治家、学者、实业家中的古风犹存者,可以说试作一两首拙劣的汉诗,研习书法,尽管程度不同对书画古董比较亲近的亦不在少数。他们都是从孩提时代起在他们的祖先世世代代相袭而学的中国文化中成长的,虽然一度处于饱受西洋文化浸染的时代,一旦上了年岁,便再度回归到祖先承袭下来的思想体系中。“如今,中国艺术的传统已经最早在中国绝迹了,他们在日本尚有残余。”这是一位中国人的喟叹,我曾经从友人那里听说此事。这一席话确实捅破了一层事实。不过中国自身呢,如今中国的知识阶层恰如日本的鹿鸣馆时代一样,正暂时迷醉于欧美文化中不能自拔,所以我想他们不久便会迎来对国粹保护主义冷静觉醒的时代。在中国这种拥有独特的文化与历史、而且国情保守的国度里,可以想见,那将是更为明显的事实。
我对如此饱具魅力的中国趣味,感到一种不可思议的钦羡,仿佛在凝望着故乡的河山似的。同时,心中颇觉惶恐。究其因由,外人或许不知,在我的身上那种魅力大大地消磨了我艺术上的勇猛精进之心,麻痹了我的创作热情。此事留待他日再详加记述。中国传承过来的思想跟艺术精髓,是静态而非动态,此事我觉得似乎是大事不妙。只要是自己特别受到诱惑的,就愈加担惊受怕。在我孩提的时候,就是到汉学私塾上学,母亲还教会了我《十八史略》。与最近的中学教授枯燥无味的东洋史的教科书相比,那些充满饶有趣味的教训与逸话的汉文典籍,真是无法测知到底对孩子有多大裨益,如今我仍然对中国感到惶恐,可是在我书架上有关中国的书却一个劲地增加。我一边谋算着别再买了,一边翻开二十年前爱看的李白跟杜甫的诗集。“啊,李白杜甫,是何等伟大的诗人哪!莎翁也好,但丁也好,能有他们那么伟大吗?”每次品读,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被他们的诗歌美所震撼。迁移到横滨来,从事电影的工作,住在西洋风味的街上,宿在西洋酒店里,但是在我办公桌的左右两侧的书架上,跟美国电影杂志一道,还有与高青邱吴梅村的诗文集。当我为工作或创作而身心交瘁时,往往随手取来那些杂志跟中国人的诗集翻阅。翻开《电影杂志》、《影视天地》、《摄影杂志》,我的空想便直奔好莱坞电影的世界飞去,感到一种无可遏制的野心在全身升腾,可是一旦翻开高青邱的诗章,哪怕只接触一行五言绝句,就顿时沉浸到闲静清寂的境界中去,生发出一番慨叹:“新鲜的事物玩意是什么玩意,创造又是什么劳什子,人类所能抵达的心境的极致,最终不就尽在这无言绝句中嘛!”我于是诚惶诚恐。
今后我将何去何从呢?现如今,我努力跟中国趣味进行着不懈的反抗,可仍然不时抱着想一睹双亲慈颜的心情,悄悄回到心灵的故园,此事常常反反复复。
所谓的中国趣味,如果单是略谈趣味未免听起来太单薄肤浅,而且似乎跟我们的生活异乎寻常地有着深深的关联。我们今天的日本人看上起去几乎吸收的全是西欧文化,而且有同化于它之势。而在我们的血管深处,所谓的中国趣味,仍然意想不到地植根极深,对此我惊诧不已。到了最近,我成为此一感受尤为深刻强烈的一位。我固然也是其中的一分子,而只对西欧文明充满憧憬顶礼膜拜的人,到了某一时期还是会回归日本趣味,进而趋同于中国趣味,几乎是很普遍的事实。特别是在留过洋的人 中似乎就更加多见。我主要谈的是艺术家的范畴,其实今天年岁五十以上的绅士中,那些或多或少秉具教养的人们所拥有的思想、学问、趣味,说起来大体上是以中国文化传统作为基调的。政治家、学者、实业家中的古风犹存者,可以说试作一两首拙劣的汉诗,研习书法,尽管程度不同对书画古董比较亲近的亦不在少数。他们都是从孩提时代起在他们的祖先世世代代相袭而学的中国文化中成长的,虽然一度处于饱受西洋文化浸染的时代,一旦上了年岁,便再度回归到祖先承袭下来的思想体系中。“如今,中国艺术的传统已经最早在中国绝迹了,他们在日本尚有残余。”这是一位中国人的喟叹,我曾经从友人那里听说此事。这一席话确实捅破了一层事实。不过中国自身呢,如今中国的知识阶层恰如日本的鹿鸣馆时代一样,正暂时迷醉于欧美文化中不能自拔,所以我想他们不久便会迎来对国粹保护主义冷静觉醒的时代。在中国这种拥有独特的文化与历史、而且国情保守的国度里,可以想见,那将是更为明显的事实。
我对如此饱具魅力的中国趣味,感到一种不可思议的钦羡,仿佛在凝望着故乡的河山似的。同时,心中颇觉惶恐。究其因由,外人或许不知,在我的身上那种魅力大大地消磨了我艺术上的勇猛精进之心,麻痹了我的创作热情。此事留待他日再详加记述。中国传承过来的思想跟艺术精髓,是静态而非动态,此事我觉得似乎是大事不妙。只要是自己特别受到诱惑的,就愈加担惊受怕。在我孩提的时候,就是到汉学私塾上学,母亲还教会了我《十八史略》。与最近的中学教授枯燥无味的东洋史的教科书相比,那些充满饶有趣味的教训与逸话的汉文典籍,真是无法测知到底对孩子有多大裨益,如今我仍然对中国感到惶恐,可是在我书架上有关中国的书却一个劲地增加。我一边谋算着别再买了,一边翻开二十年前爱看的李白跟杜甫的诗集。“啊,李白杜甫,是何等伟大的诗人哪!莎翁也好,但丁也好,能有他们那么伟大吗?”每次品读,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被他们的诗歌美所震撼。迁移到横滨来,从事电影的工作,住在西洋风味的街上,宿在西洋酒店里,但是在我办公桌的左右两侧的书架上,跟美国电影杂志一道,还有与高青邱吴梅村的诗文集。当我为工作或创作而身心交瘁时,往往随手取来那些杂志跟中国人的诗集翻阅。翻开《电影杂志》、《影视天地》、《摄影杂志》,我的空想便直奔好莱坞电影的世界飞去,感到一种无可遏制的野心在全身升腾,可是一旦翻开高青邱的诗章,哪怕只接触一行五言绝句,就顿时沉浸到闲静清寂的境界中去,生发出一番慨叹:“新鲜的事物玩意是什么玩意,创造又是什么劳什子,人类所能抵达的心境的极致,最终不就尽在这无言绝句中嘛!”我于是诚惶诚恐。
今后我将何去何从呢?现如今,我努力跟中国趣味进行着不懈的反抗,可仍然不时抱着想一睹双亲慈颜的心情,悄悄回到心灵的故园,此事常常反反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