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行滇西-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在这里相会
说实话,这次去云南前,在我的印象中,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是无差别的。之前在和顺徒步去荷花池的路上,还老是想当然地和同伴说起这条“茶马古道”是如何如何有意思什么的。但当我参观完大理州博物馆时,才发现原来自己犯了个大错误。回来后,同行的伙伴说起某旅游媒体打算重走茶马古道,从保山翻高黎贡山到腾冲,我就知道象我一样有这样误解的人恐怕大有人在。
南方丝绸之路,又称为“蜀(四川)身毒(印度)道”,是秦汉时期西南的先民们开发的一条自四川成都远达印度的民间商道(详细走向可以参看下图)。大理是“蜀身毒道”的重要枢纽,“蜀身毒道”的“灵关道”、“五尺道”、“博南古道”从三段古道在这里交汇。“蜀身毒道“从成都出发过雅安、西昌、会理至大理一段称为”灵关道“;从成都国乐山、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至大理一段称为”五尺道“;由大理至永平过澜沧江越博南山一段称为”博南古道“;再从保山至腾冲,然后分两路出境到缅甸一段称为”永昌道“。”蜀身毒道“是我国西南部与东南亚、南亚诸国经济往来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对外交往最早的国际通道。
而”茶马古道“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白等民族之间进行茶马贸易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茶马古道“通常有滇藏道和川藏道之分,大理是滇藏道的重要驿站。滇藏道从云南普洱茶的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拉萨,而后经江孜、亚东出境。”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现在已经不存在)、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是中国西南大地上一条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通道。
从两张图上可以看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在大理相会,它们的交点在哪里呢?
大多数游客坐车到下关后都是直接赶到大理古城住下,很少会在这个崭新的现代化城市下关停留。而这次我却专程在下关住下,除了想看看大理州博物馆,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大家都知道大理的”风花雪月“(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可能也有些人知道上关指的是龙首关,下关指的是龙尾关,但估计没有多少人知道下关因之得名的龙尾关今天还能看得到。在新买的LP《云南》上看到这个信息,我就决定专程去看看这个龙尾关。
【引:龙尾城从大理城南行13公里,在西洱河畔,曾经有一座古城――龙尾城,它象一条巨龙拱卫着南诏大理国的王都――太和城和羊苴咩城,是大理南面的重要门户和军事上的要塞。
龙尾城的建筑年代和位置,《蛮书》有翔实的记载:“龙尾城,阁逻风所筑,抱拈苍南数里,城门临洱水下,河上桥长百余步。过桥分三路:向南蒙舍路,向西永昌路、向东白崖城路”。
南诏王阁逻风继位后,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利用西洱河为天险,削山深堑,从点苍山最末一峰――斜阳峰东麓陡峭的山崖起,沿河北岸用土夯筑了一道由西向东,长约3公里的城墙。城墙上分段建有烽火台似的堡垒,这就是历史上的龙尾城。在黑龙桥北岸建有一座关隘性的城堡,城门临西洱河,河上架桥,是南诏通往外地的关卡。因此,龙尾城实际上是南诏的关隘,所以又叫做龙尾关。
龙尾关地势十分险要,如古诗中吟咏的“山为城郭海为池,一年当关万卒窥”。历史上唐朝与南诏进行的“天宝战争”,又称西洱河战争,阁罗风凭借天险,先后战胜唐将鲜于仲通、李宓,使唐士卒全军覆没,元帅沉江。龙尾关外就是主战场之一。
龙尾城遗址,在江风寺东约300米处,现存一段长70-80米,高1米多,夯土层分别为7.5-20.5厘米的城墙。据当地老人回忆:三十年代,城墙高约4米、宽约3米,石垒雉榘的城墙还围绕着现在的打鱼村。龙尾关遗址与现大理市隔河相望,可谓为现今大理市的发源地。】
从“过桥分三路:向南蒙舍路,向西永昌路”这句话可以看出,龙尾关正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汇点,向西的永昌路即南方丝路上的“永昌道”,而向南的蒙舍路则通往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巍山。
这里看到的龙尾关实际上只保留了坡上的北城门寿康楼和西部一段残高不足一米的百米城墙,黑龙桥桥头的南城门已不存。
http://www.douban.com/note/136603626/
春行滇西-行程总目
南方丝绸之路,又称为“蜀(四川)身毒(印度)道”,是秦汉时期西南的先民们开发的一条自四川成都远达印度的民间商道(详细走向可以参看下图)。大理是“蜀身毒道”的重要枢纽,“蜀身毒道”的“灵关道”、“五尺道”、“博南古道”从三段古道在这里交汇。“蜀身毒道“从成都出发过雅安、西昌、会理至大理一段称为”灵关道“;从成都国乐山、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至大理一段称为”五尺道“;由大理至永平过澜沧江越博南山一段称为”博南古道“;再从保山至腾冲,然后分两路出境到缅甸一段称为”永昌道“。”蜀身毒道“是我国西南部与东南亚、南亚诸国经济往来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对外交往最早的国际通道。
![]() |
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走向,前面某旅游媒体要走的”茶马古道“其实应该是这条南方丝绸之路 |
而”茶马古道“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白等民族之间进行茶马贸易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茶马古道“通常有滇藏道和川藏道之分,大理是滇藏道的重要驿站。滇藏道从云南普洱茶的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拉萨,而后经江孜、亚东出境。”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现在已经不存在)、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是中国西南大地上一条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通道。
![]() |
茶马古道走向 |
从两张图上可以看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在大理相会,它们的交点在哪里呢?
大多数游客坐车到下关后都是直接赶到大理古城住下,很少会在这个崭新的现代化城市下关停留。而这次我却专程在下关住下,除了想看看大理州博物馆,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大家都知道大理的”风花雪月“(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可能也有些人知道上关指的是龙首关,下关指的是龙尾关,但估计没有多少人知道下关因之得名的龙尾关今天还能看得到。在新买的LP《云南》上看到这个信息,我就决定专程去看看这个龙尾关。
![]() |
【引:龙尾城从大理城南行13公里,在西洱河畔,曾经有一座古城――龙尾城,它象一条巨龙拱卫着南诏大理国的王都――太和城和羊苴咩城,是大理南面的重要门户和军事上的要塞。
龙尾城的建筑年代和位置,《蛮书》有翔实的记载:“龙尾城,阁逻风所筑,抱拈苍南数里,城门临洱水下,河上桥长百余步。过桥分三路:向南蒙舍路,向西永昌路、向东白崖城路”。
南诏王阁逻风继位后,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利用西洱河为天险,削山深堑,从点苍山最末一峰――斜阳峰东麓陡峭的山崖起,沿河北岸用土夯筑了一道由西向东,长约3公里的城墙。城墙上分段建有烽火台似的堡垒,这就是历史上的龙尾城。在黑龙桥北岸建有一座关隘性的城堡,城门临西洱河,河上架桥,是南诏通往外地的关卡。因此,龙尾城实际上是南诏的关隘,所以又叫做龙尾关。
龙尾关地势十分险要,如古诗中吟咏的“山为城郭海为池,一年当关万卒窥”。历史上唐朝与南诏进行的“天宝战争”,又称西洱河战争,阁罗风凭借天险,先后战胜唐将鲜于仲通、李宓,使唐士卒全军覆没,元帅沉江。龙尾关外就是主战场之一。
龙尾城遗址,在江风寺东约300米处,现存一段长70-80米,高1米多,夯土层分别为7.5-20.5厘米的城墙。据当地老人回忆:三十年代,城墙高约4米、宽约3米,石垒雉榘的城墙还围绕着现在的打鱼村。龙尾关遗址与现大理市隔河相望,可谓为现今大理市的发源地。】
从“过桥分三路:向南蒙舍路,向西永昌路”这句话可以看出,龙尾关正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汇点,向西的永昌路即南方丝路上的“永昌道”,而向南的蒙舍路则通往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巍山。
![]() |
黑龙桥北岸连接豆糠坡,龙尾关就在坡上,关口南边这条老街叫龙尾街,下关市井气息最浓的地方 |
![]() |
沿着坡一路上行就可以来到龙尾关前 |
这里看到的龙尾关实际上只保留了坡上的北城门寿康楼和西部一段残高不足一米的百米城墙,黑龙桥桥头的南城门已不存。
![]() |
现存的北城门寿康楼是1936年由“玉箓会”等民间集资修建的两层土木结构建筑,1986年整修 |
![]() |
从碑刻题记上,1986年的加固整修是由沙溪的古建施工队完成的 |
![]() |
过了城门楼这段街叫中丞街,还保留了不少这样的老房子 |
![]() |
这个组合很Q |
![]() |
沿着这个箭头进入街边的巷道 |
![]() |
高处是苏氏宗祠,最早建于明代,清代曾做过私塾,大门内有一棵百年古榕 |
![]() |
宗祠曾设大药房,收入款用于扶贫济困,对外地逃荒灾民也筹资救济,故苏氏宗祠获得“普济寺”美名 |
![]() |
宗祠建筑山墙顶部的装饰很特别 |
![]() |
宗祠旁边有一座道教的“三清殿”,还有道士驻场 |
![]() |
再往上走就到了弥陀寺,大理州佛教协会所在地 |
![]() |
弥陀寺的后院墙,似乎右边这条路可以徒步到将军洞,因为天色已晚,没有去,给下次留个念想 |
![]() |
转过身来,下关文庙的复建工地映入眼帘 |
![]() |
文庙的老建筑是完全见不到了,但正门前这两棵超级大树肯定是当年遗存,我估摸着起码有六人合抱 |
![]() |
站在两棵树中间向山下看,龙尾关清晰可见,视线中看到的正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汇点 |
http://www.douban.com/note/136603626/
春行滇西-行程总目
-
汪小懵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06 14:18:53
-
酱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8 21:21:48
-
Jenny's lif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07 11:14:20
-
楼上亮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5-07 19:17:55
-
Angelo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8-08 00:25:52
-
A LO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8-07 20:04:03
-
喵孃孃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7 10:02:1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20:34:19
-
郭七七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9:42:52
-
绫罗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9:42:03
-
呆若木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9:11:54
-
Nevend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9:05:38
-
萃萃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6:53:42
-
风吹的草帽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5:58:23
-
nokia2100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5:47:28
-
荃玖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5:43:40
-
是因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2:48:24
-
工予新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2:27:50
-
Gib_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2:03:07
-
日照金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2:00:50
-
蠙衣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1:58:46
-
小荷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1:45:4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1:44:36
-
临江仙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1:44:33
-
canapotery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1:42:41
-
马⑥甲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1:40:51
-
辄馨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1:40:26
-
阿台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1:28:10
-
卓嘎Sitatārā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1:23:55
-
韦飘飘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11: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