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佛罗伦萨,遍地风流
这篇帖子让我想起了那个有我最喜欢的青旅的小城
和最赞的一次个人街头表演
以及那段抛不掉又回不去的回忆...
转自【佛罗伦萨】小组
很有意思的一篇文~
-----------------------------------------------------------------------------------------------------------------------
佛罗伦萨是这一趟出行最放心的一站。所谓放心有两个原因——
首先,我似乎有隐约的都市恐惧症,尤其对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称得上metropolitan的,我听到都先要皱下眉头。跳进脑子里的就是纽约。四年前大概这个时候在纽约呆了几天,之前的工作都在华盛顿完结,到纽约只有纯粹的休闲。我的兴趣点很单一,看了大都会和MOMA,到百老汇看场音乐剧就非常满足。音乐剧结束已经晚上11点,一个人从52街走回到42街的酒店,暗黑的墙体夹出的幽闭的巷道,昏黄的路灯下一群群黑人呼啸而过,易拉罐被踢开撞击出刺耳的回响……那个噤若寒蝉的夜晚现在仍然占据着我对纽约的回忆。两年前这个时候在法兰克福,住在火车站对面的一个青年旅馆,背靠红灯区,夜晚几乎同样狰狞狂乱。好在佛罗伦萨不会这样,尽管它500年前是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最繁华风雅的城市,当年的盛景放在当下,不输气度但肯定输掉体量。徜徉在佛罗伦萨,安步当车是最妥帖的描述,身境如此,心境亦然。
其次,是对佛罗伦萨相对多一点了解。无论是回望资本主义萌芽还是膜拜文艺复兴,这里都是绕不开的溯源地。就像广大热血青年对于小泽玛利亚的了解一样,虽然隔着关山万里,但是音容体态早就烂在心里,知道无论如何不会失望。出游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按图索骥,洋洋大观如巴黎,也要高低上下折腾几个来回才能遍览群胜。佛罗伦萨不用,除了去米开朗基罗广场要坐一趟巴士,呆在老城巴掌大的地方,抬步就是一处景观,结结实实一路走下来,遍地风流,一个都不落下。
离开威尼斯,乘火车一路南下,六月的托斯卡尼艳阳高照,风景如画。大学时看《Under the Tuscan Sun》,失意的中年女作家Diane Lane走到这里,心血来潮就买下一栋支离破碎的石头房子,当时觉得真是文青风骨,二乎地可爱。但是看着火车外漫撒天地的美景,倘若真让我在某个小镇下车,身上又揣着大把美金的话,我说不定比她还离谱。
佛罗伦萨的名字应当是英文Florence转译而来,意大利原文Firenze,意为百花之城。徐志摩为这座城市译名叫翡冷翠,真是字字珠玑,信达雅到一种境界。加上巴黎的枫丹白露(一说为朱自清所译),徐老师直让我等学外语出身的一干废柴无言以对,只想一头撞死。翡冷翠的叫法太过美好,只能属于诗人徐志摩,我接下来还必须用回佛罗伦萨这个干巴巴的名字,因为标准的力量是无穷的。子曰为人莫装逼,装逼被雷劈。我还是老实一点好。
看任何一本简单的世界艺术史或者欧洲艺术史,佛罗伦萨这个名字都会重复出现,伴随着无数黄钟大吕一般的名字,让人不禁想问,How old are you?怎么老是你?(这句翻译出自何人已无从考证,但是我辈也只能走自残路线对抗徐志摩老师了……)
我的高中政治老师孙训友同志一再叮咛我这类满脑子反动思想的学生说,遇到问答题,如果确实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先铺陈几句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等,而且要用下划线标出来,以便老师阅卷时一眼便看到得分点,因为这是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即便接下来鬼话连篇,都不至于得零分。大海航行靠舵手,孙老师这番话一路指引我在历次政治考试中涉险过关,虽然成绩一直在60-65之间徘徊,但总不至于被视为异见分子被专政掉。为什么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佛罗伦萨?按照孙老师的万金油理论可以解答如下—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归根到底便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佛罗伦萨在13世纪开始经济起飞,凭靠本城的经济与技术力量,加上国外市场的有利条件,建立了当时欧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毛纺织业、银行业和国际金融业。这些毛纺织业工厂的生产管理和银行商号的企业经营已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1282年起,佛罗伦萨的行政首脑便由纺织和银行业等七大行会推荐。1293年,佛罗伦萨政府制定了带有宪法性质的《正义法规》,把一切贵族豪门列为专政对象,规定任何贵族都不得担任政府要职。政府和七大行会掌握文化领导权,教会对文化的控制大为削弱,佛罗伦萨市民的整体素质大为提高,社会上形成了重视自由、善于创新、尊重人才、讲究效率的新风气,在政法、艺术、科技各界都有出类拔萃的精英出现,为意大利各城市乃至欧洲各国争相邀请聘用。
综上所述,13-14世纪时的佛罗伦萨在经济、政治各方面都为文艺复兴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因此,文艺复兴不发生在这里,天理不容。
假如这真的是一道政治问答题,这样的答案也许真能捡回几分,因为以上所说的都是事实,一切看起来都很和谐。但是,根据我学生时代养成的问死老师不偿命的优良作风,我又要举手了—“请问,如果以上的经济政治形势发生在我国铁岭一带,能否带来一轮同样牛逼哄哄的文艺复兴呢老师?”
当然,我已经不可能再去骚扰可怜的孙老师了。事实上所谓资本主义萌芽随后在欧洲各主要城市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起来,各国都出现过类似佛罗伦萨式的春心萌动和百花争艳,一时间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文艺青年好喜欢。但是比起佛罗伦萨信手拈来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等震彻古今的名字,其他地区的后起之秀都成了小猫两三只,过了500年回头看,仍然如此。为什么呢孙老师?
历史总是由必然和偶然两种因素交互所用而形成的,马克思老师把历史抽丝剥茧,左手生产力,右手生产关系,整整齐齐地码放在教案里,然后以考研班老师押题时的姿态告诉我们,一切尽在掌握。但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左右互搏上,没注意到历史滚滚车轮背后,赶车人偶尔一打盹儿,都能撞出个百年浩劫来,碰上了个把明白的车夫,又是一段繁花似锦的盛世年华。佛罗伦萨引出一场文艺复兴,解释起来其实可以更简单一些。
女怕嫁错郎,男怕上错床(没错,对于男人来说,上错床其实比入错行可怕很多)。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人生观世界观其实可以简单到有奶便是娘的地步。怕什么呢?不怕知音难觅,怕的是觅得到知音,觅不到钱。孔子私人办学,教出来的学生毕了业都找不着工作,只能由老师带着周游列国,说到底无非是想解决就业问题。李白为了托关系找份差事,在《与韩荆州书》中能说出“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种把人雷到外焦里嫩的肉麻话来,还不都是饿急了逼的。所以如果你命没好到李后主和宋徽宗这样不用担心就业和失业的地步,又想舒舒服服从事文艺创作的话,最好抱上一条富人的大腿。14到17世纪在佛罗伦萨一带流窜的艺术家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赶上了有权有钱有品味的美帝奇家族。
漫步在乌菲兹美术馆,马萨乔、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等人的大作像菜市场的白菜一样摆放在你的面前,让人嫉恨地牙痒痒。美帝奇家族称得起全世界艳羡的口水,从乔万尼、柯西莫到洛伦佐,美帝奇家族和世界上其他所有统治者家族一样经历上位与颠覆,风雨飘摇400多年,但是资助艺术、奖掖文化始终是家族一贯的传统。直至18世纪,美帝奇家族的最后一位成员安娜·玛丽亚·路德维卡将家族所有藏品无偿捐给佛罗伦萨市政府,唯一的要求是不让一件雕塑、一张画布离开这个家族守护400年的佛罗伦萨。这是怎样贴心的自私,又是怎样大度的无私?
艺术家碰到美帝奇,如同李师师遇到宋徽宗、梁洛施遇到李泽楷,千里马遇到伯乐,绵羊遇到高晓松,是件她好我也好的事情。米开朗基罗14岁时便被洛伦佐邀请到自己的宫殿中居住,整日结交的都是当时文艺圈里的大腕儿,为了让小米免除后顾之忧安心创作,洛伦佐还安排他父亲去海关作了会计,这样的待遇换了我,肯定感动的鼻涕泡儿都出来了。所以,如果一定要找到佛罗伦萨赚尽风流的原因,我愿意抛弃屡试不爽的生产力作用于生产关系的金科玉律,简单地想象艺术家们纤细优雅的手握住美帝奇家族带满金戒指的手,身体因激动而得瑟,幸福的泪水糊住双眼,以本山大爷的调门儿大喊一声—“缘分呐,大哥!!”
千载难逢的艺术家们,遇到千载难逢的美帝奇家族,这样的缘分留下一座佛罗伦萨,纹丝不乱,完完整整,你还等什么呢?
不知怎么来的好运气,在旅馆楼下的巷子里赶上了一次教会的游行。感觉一下子梦回中世纪。最后这张里面斜眼看路边美女的老兄,据说是托斯卡尼教区的大主教。(感谢豆瓣上一位居住在佛罗伦萨的朋友缓释胶囊的提醒- “ 那个穿盔甲的游行是一年一度的古代足球赛游行, 比赛地点是:piazza santa croce 是和锡耶纳赛马节齐名的托斯卡纳节日. ”)其实我后来去圣十字教堂还真的看到了教堂前的小足球场搭起了看台,可惜没有缘分看到比赛。
和最赞的一次个人街头表演
以及那段抛不掉又回不去的回忆...
![]() |
转自【佛罗伦萨】小组
很有意思的一篇文~
-----------------------------------------------------------------------------------------------------------------------
佛罗伦萨是这一趟出行最放心的一站。所谓放心有两个原因——
首先,我似乎有隐约的都市恐惧症,尤其对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称得上metropolitan的,我听到都先要皱下眉头。跳进脑子里的就是纽约。四年前大概这个时候在纽约呆了几天,之前的工作都在华盛顿完结,到纽约只有纯粹的休闲。我的兴趣点很单一,看了大都会和MOMA,到百老汇看场音乐剧就非常满足。音乐剧结束已经晚上11点,一个人从52街走回到42街的酒店,暗黑的墙体夹出的幽闭的巷道,昏黄的路灯下一群群黑人呼啸而过,易拉罐被踢开撞击出刺耳的回响……那个噤若寒蝉的夜晚现在仍然占据着我对纽约的回忆。两年前这个时候在法兰克福,住在火车站对面的一个青年旅馆,背靠红灯区,夜晚几乎同样狰狞狂乱。好在佛罗伦萨不会这样,尽管它500年前是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最繁华风雅的城市,当年的盛景放在当下,不输气度但肯定输掉体量。徜徉在佛罗伦萨,安步当车是最妥帖的描述,身境如此,心境亦然。
其次,是对佛罗伦萨相对多一点了解。无论是回望资本主义萌芽还是膜拜文艺复兴,这里都是绕不开的溯源地。就像广大热血青年对于小泽玛利亚的了解一样,虽然隔着关山万里,但是音容体态早就烂在心里,知道无论如何不会失望。出游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按图索骥,洋洋大观如巴黎,也要高低上下折腾几个来回才能遍览群胜。佛罗伦萨不用,除了去米开朗基罗广场要坐一趟巴士,呆在老城巴掌大的地方,抬步就是一处景观,结结实实一路走下来,遍地风流,一个都不落下。
离开威尼斯,乘火车一路南下,六月的托斯卡尼艳阳高照,风景如画。大学时看《Under the Tuscan Sun》,失意的中年女作家Diane Lane走到这里,心血来潮就买下一栋支离破碎的石头房子,当时觉得真是文青风骨,二乎地可爱。但是看着火车外漫撒天地的美景,倘若真让我在某个小镇下车,身上又揣着大把美金的话,我说不定比她还离谱。
佛罗伦萨的名字应当是英文Florence转译而来,意大利原文Firenze,意为百花之城。徐志摩为这座城市译名叫翡冷翠,真是字字珠玑,信达雅到一种境界。加上巴黎的枫丹白露(一说为朱自清所译),徐老师直让我等学外语出身的一干废柴无言以对,只想一头撞死。翡冷翠的叫法太过美好,只能属于诗人徐志摩,我接下来还必须用回佛罗伦萨这个干巴巴的名字,因为标准的力量是无穷的。子曰为人莫装逼,装逼被雷劈。我还是老实一点好。
看任何一本简单的世界艺术史或者欧洲艺术史,佛罗伦萨这个名字都会重复出现,伴随着无数黄钟大吕一般的名字,让人不禁想问,How old are you?怎么老是你?(这句翻译出自何人已无从考证,但是我辈也只能走自残路线对抗徐志摩老师了……)
我的高中政治老师孙训友同志一再叮咛我这类满脑子反动思想的学生说,遇到问答题,如果确实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先铺陈几句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等,而且要用下划线标出来,以便老师阅卷时一眼便看到得分点,因为这是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即便接下来鬼话连篇,都不至于得零分。大海航行靠舵手,孙老师这番话一路指引我在历次政治考试中涉险过关,虽然成绩一直在60-65之间徘徊,但总不至于被视为异见分子被专政掉。为什么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佛罗伦萨?按照孙老师的万金油理论可以解答如下—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归根到底便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佛罗伦萨在13世纪开始经济起飞,凭靠本城的经济与技术力量,加上国外市场的有利条件,建立了当时欧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毛纺织业、银行业和国际金融业。这些毛纺织业工厂的生产管理和银行商号的企业经营已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1282年起,佛罗伦萨的行政首脑便由纺织和银行业等七大行会推荐。1293年,佛罗伦萨政府制定了带有宪法性质的《正义法规》,把一切贵族豪门列为专政对象,规定任何贵族都不得担任政府要职。政府和七大行会掌握文化领导权,教会对文化的控制大为削弱,佛罗伦萨市民的整体素质大为提高,社会上形成了重视自由、善于创新、尊重人才、讲究效率的新风气,在政法、艺术、科技各界都有出类拔萃的精英出现,为意大利各城市乃至欧洲各国争相邀请聘用。
综上所述,13-14世纪时的佛罗伦萨在经济、政治各方面都为文艺复兴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因此,文艺复兴不发生在这里,天理不容。
假如这真的是一道政治问答题,这样的答案也许真能捡回几分,因为以上所说的都是事实,一切看起来都很和谐。但是,根据我学生时代养成的问死老师不偿命的优良作风,我又要举手了—“请问,如果以上的经济政治形势发生在我国铁岭一带,能否带来一轮同样牛逼哄哄的文艺复兴呢老师?”
当然,我已经不可能再去骚扰可怜的孙老师了。事实上所谓资本主义萌芽随后在欧洲各主要城市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起来,各国都出现过类似佛罗伦萨式的春心萌动和百花争艳,一时间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文艺青年好喜欢。但是比起佛罗伦萨信手拈来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等震彻古今的名字,其他地区的后起之秀都成了小猫两三只,过了500年回头看,仍然如此。为什么呢孙老师?
历史总是由必然和偶然两种因素交互所用而形成的,马克思老师把历史抽丝剥茧,左手生产力,右手生产关系,整整齐齐地码放在教案里,然后以考研班老师押题时的姿态告诉我们,一切尽在掌握。但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左右互搏上,没注意到历史滚滚车轮背后,赶车人偶尔一打盹儿,都能撞出个百年浩劫来,碰上了个把明白的车夫,又是一段繁花似锦的盛世年华。佛罗伦萨引出一场文艺复兴,解释起来其实可以更简单一些。
女怕嫁错郎,男怕上错床(没错,对于男人来说,上错床其实比入错行可怕很多)。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人生观世界观其实可以简单到有奶便是娘的地步。怕什么呢?不怕知音难觅,怕的是觅得到知音,觅不到钱。孔子私人办学,教出来的学生毕了业都找不着工作,只能由老师带着周游列国,说到底无非是想解决就业问题。李白为了托关系找份差事,在《与韩荆州书》中能说出“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种把人雷到外焦里嫩的肉麻话来,还不都是饿急了逼的。所以如果你命没好到李后主和宋徽宗这样不用担心就业和失业的地步,又想舒舒服服从事文艺创作的话,最好抱上一条富人的大腿。14到17世纪在佛罗伦萨一带流窜的艺术家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赶上了有权有钱有品味的美帝奇家族。
漫步在乌菲兹美术馆,马萨乔、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等人的大作像菜市场的白菜一样摆放在你的面前,让人嫉恨地牙痒痒。美帝奇家族称得起全世界艳羡的口水,从乔万尼、柯西莫到洛伦佐,美帝奇家族和世界上其他所有统治者家族一样经历上位与颠覆,风雨飘摇400多年,但是资助艺术、奖掖文化始终是家族一贯的传统。直至18世纪,美帝奇家族的最后一位成员安娜·玛丽亚·路德维卡将家族所有藏品无偿捐给佛罗伦萨市政府,唯一的要求是不让一件雕塑、一张画布离开这个家族守护400年的佛罗伦萨。这是怎样贴心的自私,又是怎样大度的无私?
艺术家碰到美帝奇,如同李师师遇到宋徽宗、梁洛施遇到李泽楷,千里马遇到伯乐,绵羊遇到高晓松,是件她好我也好的事情。米开朗基罗14岁时便被洛伦佐邀请到自己的宫殿中居住,整日结交的都是当时文艺圈里的大腕儿,为了让小米免除后顾之忧安心创作,洛伦佐还安排他父亲去海关作了会计,这样的待遇换了我,肯定感动的鼻涕泡儿都出来了。所以,如果一定要找到佛罗伦萨赚尽风流的原因,我愿意抛弃屡试不爽的生产力作用于生产关系的金科玉律,简单地想象艺术家们纤细优雅的手握住美帝奇家族带满金戒指的手,身体因激动而得瑟,幸福的泪水糊住双眼,以本山大爷的调门儿大喊一声—“缘分呐,大哥!!”
千载难逢的艺术家们,遇到千载难逢的美帝奇家族,这样的缘分留下一座佛罗伦萨,纹丝不乱,完完整整,你还等什么呢?
不知怎么来的好运气,在旅馆楼下的巷子里赶上了一次教会的游行。感觉一下子梦回中世纪。最后这张里面斜眼看路边美女的老兄,据说是托斯卡尼教区的大主教。(感谢豆瓣上一位居住在佛罗伦萨的朋友缓释胶囊的提醒- “ 那个穿盔甲的游行是一年一度的古代足球赛游行, 比赛地点是:piazza santa croce 是和锡耶纳赛马节齐名的托斯卡纳节日. ”)其实我后来去圣十字教堂还真的看到了教堂前的小足球场搭起了看台,可惜没有缘分看到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