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及城市的灵魂
我本没想到南京的梧桐树这周就能上南方周末,昨天还在微博跟刘斌老师说,我觉得南京这事儿还没有个明确的说法,大概不会这么快出报道。不过今天的报道还是挺完整的,恩,对于新闻这种东西的操作,还是我见识不够,呵呵。
我完全可以理解南京人以及在南京生活过的人对于梧桐树的情结,虽然我和这个城市并无太多关联。但是我知道,那些高大参天的树,留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我又何尝不会因为记忆而且缅怀一些东西,比如初中骑着自行车上学时必经的一条路,行道树在两侧相望,到了盛夏季节,道路两边的树枝相互伸展,在阴凉的树荫下透出斑斑的阳光——这些现在都不存在了,那些高大的貌似也是梧桐的树,早已被砍去,换来的是更宽的马路,这让我再次经过时,总不免伤感。虽然这一切,仿佛发生在在南京砍树的季老板离开扬州之后。
有种东西叫记忆,我对上学路上的梧桐树的记忆,是十四五岁午后的点滴,这是或许只是我个人的珍藏,但南京对于梧桐树的记忆,则是一种集体的记忆,于是这种记忆,便成了南京城市灵魂的一部分。记忆这个东西,和传统也不大一样。南京的传统或许是六朝古都,短命而绚丽的政治荣耀,或许是秦淮河,带着文人的那点情怀,还有秦淮八艳的传奇。但这些多少会让人感觉有点矫情,因
为历史总是被粉饰或者歪曲的,加之某种城市形象塑造的需求,这些传统总被拿来包装重塑,变得面目全非,实用性十足。
记忆则不一样,它未必要大张旗鼓地造势,恨不得地球人都知道,只不过默默潜伏在人的心里,就像南京的梧桐树一样,要不是遭此命运,动了南京人心里的那块领地,没人没事儿拿它出来张扬。或许这种记忆,要比所谓的传统更能被认为是城市的灵魂。
于是我开始在想,扬州的灵魂是什么?
有很多意象蹦跶出来:二十四桥(尽管争议颇多,存不存在都是个谜题),梅花岭和史可法,平山堂,运河……可是一如南京的六朝古都,这些都只不过是一些被粉饰过了的符号,尽管它们确实有着相当重的文化分量。
所以还是要从记忆里去寻找,只不过可是记忆很有可能只是记忆。
总觉得扬州这座城市的记忆里,最浓重的应该是市井文化。教场街,大光明书场,皮五辣子,东关街逼仄的小巷子,弯弯绕绕地走进去。在文学作品中,这些意象有时会被过度诗意化,其实这些都是很市井的东西,真实得很,不过都是老百姓家柴米油盐,嬉笑怒骂。这种闲适的生活状态,是我所认为的扬州,虽然是懒散了点,但也是形散神不散。不过这种状态,和所谓现代文明倒是格格不入。
但是这些至少是我的记忆,至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记忆。那时候的东关街还朴素得很,不管是糙米糖、面人还是糖画,都卖的很自然,店铺歪歪斜斜,但是都各具特色。那时候东关街上少年宫还在,那又是我一段记忆了,那段“水墨游戏”的记忆,教我画画的大舌头老师。现在的东关街没整得整齐得很,于旅游业而言,真是集中展现了扬州的风貌,两边的店铺规整得十分漂亮,百年老店们一字排开,锐意的新店也和老店装修得风格,弄得有点像北京的南锣鼓巷,还有一座一晚上1000块的“客栈”——皆是商人和政客喜欢的模样。我现在也经常去东关街,但是为的是豆腐脑和旗袍店,和从前的记忆貌似关系也不大了。至于教场街,早已成为酒吧和画廊的诡异复合体,能吸引游客的目光,却没有老城人的记忆了。
这座城市对于我而言,其实是越来越陌生了,因为记忆逐渐消退了。
我所眷恋的故乡,常让我若失灵魂。究竟是我失灵魂,还是城失灵魂?
跑题及扯远,情结泛滥了。
我完全可以理解南京人以及在南京生活过的人对于梧桐树的情结,虽然我和这个城市并无太多关联。但是我知道,那些高大参天的树,留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我又何尝不会因为记忆而且缅怀一些东西,比如初中骑着自行车上学时必经的一条路,行道树在两侧相望,到了盛夏季节,道路两边的树枝相互伸展,在阴凉的树荫下透出斑斑的阳光——这些现在都不存在了,那些高大的貌似也是梧桐的树,早已被砍去,换来的是更宽的马路,这让我再次经过时,总不免伤感。虽然这一切,仿佛发生在在南京砍树的季老板离开扬州之后。
有种东西叫记忆,我对上学路上的梧桐树的记忆,是十四五岁午后的点滴,这是或许只是我个人的珍藏,但南京对于梧桐树的记忆,则是一种集体的记忆,于是这种记忆,便成了南京城市灵魂的一部分。记忆这个东西,和传统也不大一样。南京的传统或许是六朝古都,短命而绚丽的政治荣耀,或许是秦淮河,带着文人的那点情怀,还有秦淮八艳的传奇。但这些多少会让人感觉有点矫情,因
为历史总是被粉饰或者歪曲的,加之某种城市形象塑造的需求,这些传统总被拿来包装重塑,变得面目全非,实用性十足。
记忆则不一样,它未必要大张旗鼓地造势,恨不得地球人都知道,只不过默默潜伏在人的心里,就像南京的梧桐树一样,要不是遭此命运,动了南京人心里的那块领地,没人没事儿拿它出来张扬。或许这种记忆,要比所谓的传统更能被认为是城市的灵魂。
于是我开始在想,扬州的灵魂是什么?
有很多意象蹦跶出来:二十四桥(尽管争议颇多,存不存在都是个谜题),梅花岭和史可法,平山堂,运河……可是一如南京的六朝古都,这些都只不过是一些被粉饰过了的符号,尽管它们确实有着相当重的文化分量。
所以还是要从记忆里去寻找,只不过可是记忆很有可能只是记忆。
总觉得扬州这座城市的记忆里,最浓重的应该是市井文化。教场街,大光明书场,皮五辣子,东关街逼仄的小巷子,弯弯绕绕地走进去。在文学作品中,这些意象有时会被过度诗意化,其实这些都是很市井的东西,真实得很,不过都是老百姓家柴米油盐,嬉笑怒骂。这种闲适的生活状态,是我所认为的扬州,虽然是懒散了点,但也是形散神不散。不过这种状态,和所谓现代文明倒是格格不入。
但是这些至少是我的记忆,至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记忆。那时候的东关街还朴素得很,不管是糙米糖、面人还是糖画,都卖的很自然,店铺歪歪斜斜,但是都各具特色。那时候东关街上少年宫还在,那又是我一段记忆了,那段“水墨游戏”的记忆,教我画画的大舌头老师。现在的东关街没整得整齐得很,于旅游业而言,真是集中展现了扬州的风貌,两边的店铺规整得十分漂亮,百年老店们一字排开,锐意的新店也和老店装修得风格,弄得有点像北京的南锣鼓巷,还有一座一晚上1000块的“客栈”——皆是商人和政客喜欢的模样。我现在也经常去东关街,但是为的是豆腐脑和旗袍店,和从前的记忆貌似关系也不大了。至于教场街,早已成为酒吧和画廊的诡异复合体,能吸引游客的目光,却没有老城人的记忆了。
这座城市对于我而言,其实是越来越陌生了,因为记忆逐渐消退了。
我所眷恋的故乡,常让我若失灵魂。究竟是我失灵魂,还是城失灵魂?
跑题及扯远,情结泛滥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