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你这样的一个女子
![]() |
——读后感
一)
文章第一句话即是“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这句话似乎奠定全文的一个基调:一种自白似的倾述。细细揣摩这句话,非常有意思,似乎每一个点都别有味道。文中的“我”首先对自己有一个强烈的主观的认识,“女子”,并且是“这样的”;“女子”这个意象首先就给我一种温婉的感觉,难免会联想到风花雪月上去,会自然去探索,“这样的”是“哪样的”呢?后半句几乎就是一个转折,“其实”这个词在这里有着浓浓的女人的味道,它无形地拉近了主人翁与读者的距离,使其后的娓娓道来仿佛是密友的私语又仿佛是陌生人不顾一切的倾怀相诉。
她在述说着自己的秘密。那是隐藏在她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在叙述的前提下,段章的安排也很有特点。
作者把重要的对话从大段的叙述中抽离出来,不加任何的描述性词语去修饰语气,神态,动作或者其他。这样使对话有一种独立于叙述而显得分外苍白的感觉。就像电影没有配乐的对白,剥离了抒情却强调了事实。事实上,这种苍白感与主人翁本身的情状十分的协调;而叙述中过多的抒情经由简单对白的串联使全文结构清晰,条理分明。
对白在这篇文章中起到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推进故事的发展。整篇文章除开叙述前因后果人物关系实质落脚到生活中是从夏提出参观女主的工作到女主与夏在约好的咖啡馆见面的过程。但看这个过程,矛盾根本就没有激化或者说这是个很乏味的阶段。但是这段时间也是女主人翁内心挣扎得最痛苦,前后思虑得最多的时候。作者用倒叙插叙各种手法填补这个看似乏味的时间段可谓用心良苦,正如女主看似平静柔和的外表下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人物与故事在同一层次上有了立体感。这个时候,所谓结局,留白亦可。
事实上,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比起夏的任何一个选择都更能表现女主人翁胆怯,幽暗,寂寞的内心世界。
二)
像你这样的一个女子,是不会幸福的。
有个词在这篇文章出现频率特别高,即:命运。女主说:“对于命运,我是没有办法反击的。”所以她顺其自然的继承怡芬姑母的衣钵,顺其自然的接受夏,再顺其自然的带他去参观她的工作。她,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全然没有过主动。即使是在她所谓的爱情上,她也只是“一开始的时候。我就不应该答应和夏一起到远方去探望一位久别的同学,而后来,我又没有拒绝和他一起经常看电影。”她只是“答应”尔后没有“拒绝”。甚至,在她深情倾诉的同时,没有提及一个对夏的“爱”。她让他误解自己的职业,先不分析职业的种种问题,然后她视夏如她曾经的每一个离去的朋友,这样对无辜的夏,公平吗?似乎还不够,姑母的故事被拿来做例证,极力地在暗示,“他会抛弃我的”。
站在被动的地方,她看着他痴情的努力,想着在怎样的条件下他是否会放弃。还没有付出过的心颤抖了,控诉这里没有爱情。
这真的是命运吗?这里有爱情吗?
如果一次也不曾对他寄以希望,那么你的失望从何而来?承诺也许会变形,誓言或者会褪色,但是你给过吗?
同样的,在电影《入殓师》里,男主角小林有这样一句台词“人的命运真有趣,不知在何时何地会发生什么。”在接受这个职业的同时他得到的是众多的误解,甚至妻子也离他而去。他却坚持了自己的职业,或者说,以一种更豁达更坦诚的心去生活。对于命运,他所采取的积极主动与我们的女主几乎走了两个极端。事实上,谁不是那样在生活着呢?
女主在面对夏的近乎自卑的心理也可以广义的解读为一种恋爱初的心理。正如张爱玲所写道的“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这不过是恋爱初的一种朦胧体验,带着对对方未知部分的美好猜想,于是希望自己是更好的女子,从而衍生出自卑的情绪。而极端的自卑之后就是女主角的拒绝。拒绝这个男人的入侵。
唉,像你这样的一个女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