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
昨日与曾老师谈了一刻钟,基本定下研究的大转向。一是方法要转,从量化的社会统计转向质化的理解与解释;二是阅读的领域要转,从阶级结构、社会流动、教育取得到阶级文化、阶级形成;从马克思、韦伯、布劳、邓肯到布迪厄、威利斯、伯恩斯坦。能重新把布迪厄作为阅读的重点我很开心,但是阅读中频频出现的 identity、culture(你懂的,这两个词背后有多少盘根错节、千丝万缕)让我感到不安,绝不亚于看到结构方程时的不安。就好像原来喜欢高大威猛的硬汉型,现在喜欢文质彬彬的书生型,我一向主张 follow your heart,研究也是一样。书生型虽然更有内涵(deep and thick),但不如硬汉来的心直口快(predictable and regular),也许更不容易参透。但是如果你的心变了,只是对着一张熟悉的脸也毫无意义,不如就给自己一个新的挑战,不是把他/它拿下,而是与他/它磨合。只是希望自己不要变化太过频繁,成了朝三暮四就不好了,到时候连自己都招架不住了。
给你们看布迪厄的一句话,你们就知道我对他是多么地既爱又恨啦:“But to objectify objectification means, above all, objectifying the field of production of the objectifie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ocial world……”非要把一个词的所有格式用个遍才行吗??
给你们看我悲剧的3、4、5月,只能多线程处理,有些要优先处理,没有deadline 过不成日子的人啊。5月20日将是我的解放日,存了好多电影,看它三天三夜怎样?
给你们看布迪厄的一句话,你们就知道我对他是多么地既爱又恨啦:“But to objectify objectification means, above all, objectifying the field of production of the objectifie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ocial world……”非要把一个词的所有格式用个遍才行吗??
给你们看我悲剧的3、4、5月,只能多线程处理,有些要优先处理,没有deadline 过不成日子的人啊。5月20日将是我的解放日,存了好多电影,看它三天三夜怎样?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