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科普] 福岛三月
本文是应领导要求,在公司内部刊物上发表的科普文章。难免疏漏,欢迎拍砖。
--------------------------------------------------------------------------------------------------------------------------
福岛三月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简述
引言:311地震带来的悲剧也如核反应,连锁启动,尚未停止。出于对彼对此的关心而查阅相关资料,简述福岛3月遭遇背后的缘由,以求清楚原理,独立判断。知识局限,不免有疏漏、错误之处,欢迎批评。
一、福岛第一核电站构造
福岛第一核电站建立于1971年,刚刚完成了40年的设计寿命,在不断改造、维护下继续运转。核电站由6个沸水反应堆(BWR, Boiling Water Reactors)组成,尽管它们的建造年代、工艺不尽相同,但设计原理都与火力发电类似。它们借由核燃料的裂变反应产生热量,使用普通水作为冷却剂和慢化剂对核燃料进行降温。在水冷却核燃料的同时,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蒸汽经冷凝后,回流至反应堆,完成发电与水循环过程。
目前已知1号、2号反应堆使用低浓缩铀(LEU, 3-5%铀-235)作为核燃料,3号机组使用由氧化钚(PuO2)与氧化铀(UO2)组成的混合氧化物(MOX)作为核燃料。在反应堆建造过程中,核燃料不论LEU型还是MOX型,都被切分成花生米大小的燃料芯块。裂变反应便是在其中发生。由于裂变碎片的射程仅为10-3cm,故此除碘、氪、氙等少数气态产物会因为扩散作用溢出外,燃料芯块本身可以留住铯-137,碘-131等98%以上的放射性裂变产物。燃料芯块本身可以视为防止辐射性物质泄漏的第一重屏障3。
燃料芯块外表使用掺杂了锡、铁、铬、镍等多种金属的锆合金Zr-2包壳1,2,组成燃料棒(fuel rod)。Zr-2包壳可以防止上面提到的气体裂变产物与碎片的进一步外溢,是防止辐射性物质泄漏的第二重屏障。核反应堆发电的过程也在此处发生,Zr-2包壳的内表面与核燃料的裂变产物接触(约400C),外表面与冷却剂水接触(约280-350C)。这些带有包壳的燃料棒被密密麻麻地放置在一起,组成了核反应堆的堆芯(core)。对与正常的核反应堆来说,数以万计的燃料棒中总有几根发生破裂与泄漏3。
堆芯被放置在一个约15cm厚的钢铁容器,即压力容器。它与一回路管道所组成的压力边界是防止辐射性物质泄漏的第三重屏障,可以阻挡前面两道防线中泄露的裂变产物进一步外泄3。
除此之外,还有第四重屏障:安全壳,通常由厚1米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制成,内衬38毫米的钢制衬套。它包容了反应堆的所有部件。理论上,安全壳的坚固程度可以抵抗地震、空难、火灾等等大型事故。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安全壳为“灯泡环形安全壳”7,如图1所示。在灯泡型下方左右两个圆形便是环形冷凝室的截面。这种安全壳的质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曾经多次遭到质疑7。(特别是1972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官员Hanauer曾质疑其设计尺寸小而无法抵抗氢气爆炸。311地震后,BWR的生产商GE公司组织专文回应质疑,相关内容,请移步www.gereports.com日本地震专栏。)关于第四道防线,最值得记住的事,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机组的蒸汽爆炸在损坏了压力容器后,由于没有安全壳的设计,爆炸的核燃料烟尘直冲大气层,破裂的核反应堆芯也暴露在大气之中,造成严重的核泄漏与污染。
四道屏蔽像战争之间的四道防线,理论上只要有一道防线还完好存在,就 挽救的希望。
图1 BWR Mark I (配图来自GE官网)
二、地震带来的损害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官网发布的消息,在311地震和海啸发生时,福岛核电站1至3号反应堆依然在正常工作4,6,并在地震发生后自动关闭了反应堆。4号堆存放乏燃料用。1-4号堆都具有外接电源,压力容器中水位正常。
这时可以认为核裂变反应已基本停止,但剩余发热仍在继续。这就是后来引发各种事故的起因。剩余热量主要由两个部分贡献,一是核燃料裂变的产物(铯-137和碘-131)继续衰变放热,其衰变发射的射线与周围坏境作用时又继续放热;二是种子俘获产物的衰变热,也就是控制棒放热8-9。这两种热量的释放都不能在短时间内自发停止。
如图2所示,通过数值模拟出的1-3号反应堆衰变热衰减情况。尽管曲线看起来快速下降,但其残余热量的数值仍十分巨大。即使在5天后,衰变热减弱至相对稳定的水平,其功率仍占核发电站正常运转的3%。在断电后没有冷却水引入的情况下,这3%的热量保存在燃料棒体内,使其温度快速攀升。
图2 1-3号反应堆衰变热衰减图
在密集的压力容器中,当温度升高至1200C时,会导致Zr-2包壳的氧化,1850C时Zr-2包壳熔化,因而失去对核燃料的保护作用,核燃料中的聚变产物铯-137和碘-131会泄露至水中。当升温至2400-2860C时,核燃料本身会熔化。这时比较极端的情况,大概就是核燃料变成熔岩装,烧穿安全壳,引起大剂量的核泄漏。
与温度不断升高随之而来的,是残余水沸腾蒸发,气压骤增。高温、辐射的环境中,体系残余的水会分解出大量氢气与氧气(2分子水生成3分子氢气、氧气,气压再次增大)。水位的下降又会进一步加剧核燃料的干烧和升温。前面所介绍的核电站的结构,在这个时候可以看成一堆花生放在高压锅里煮。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所通报的日本震后核电站信息4,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核电站试图对1号反应堆进行蒸汽控制释放,以减弱压力容器中已超过设计压力的气压。这一行为导致1号反应堆在安全壳外面发生了2次爆炸。起因即前面讲到的水分解出的氢气和氧气的混合造成的氢气爆炸——不是氢弹爆炸,不是核爆炸,即使发生在核电站也不是。同时,在1号机组周围,发现有燃料棒内部的核裂变产物铯-137、碘-131两种放射性元素的出现4。据此不负责任地推断一下:1号机组的燃料棒包壳部分此时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破损,使得裂变反应产物有所泄漏。此后,1号反应堆恢复了热循环系统,并可以有效地进行冷却。
此处插播两百字。铯-137的物理半衰期约为30.07年,进入人体后多沉积于肌肉之中,其次是骨骼。不过也不用担心吃到了铯-137就会变三体。铯-137的生物半衰期为70-100天左右10,就是说到期会按比例代泄。另外,和许多重金属的解毒方法类似,摄入铯-137可以通过服用普鲁士蓝来进行解毒并排出体外11。碘-131的物理半衰期为8.02天。防止碘-131的入侵的方法确如传言所说,补充碘化钾至甲状腺吸收饱和12。在核电站周围检测出放射物质后,日本政府准备了230,000单位碘剂准备发放给核电站周边居民4。但补碘化钾不是补充碘盐,补碘过头儿还会得甲亢。插播结束。
13日,3号堆冷却水循环停运。核电站对压力容器进行了蒸汽控制释放,同时向3号堆内部先注水,后补充海水代为冷却。这种应急的冷却和中子慢化办法带来的缺点是在高温下海水加速壳内金属的腐蚀。这一点,与我们的工作情形类似。与此同时,3号堆内聚集了大量氢气并面临着1号堆所发生过的爆炸危险。
14日,3号堆发生氢气爆炸,比先前1号堆的爆炸更为猛烈。下午,2号反应堆中发现冷却水液位降低。按照前面的分析,核燃料散热困难带来急遽升温。于是,又采用了开气阀、注入海水来保持液位的办法。但是,由于操作人员失误,核电站发现2号反应堆内的冷却水完全蒸发,反应堆芯处于空烧状态,没有任何降温手段。工作人员紧急向2号机组注入海水。晚上9点,2号反应堆水位回升到燃料棒一半的高度。晚11点,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反应堆燃料棒再次完全露出了水面。工作人员再次打开蒸汽阀门,再次注水。至此,工作人员已不清楚压力容器内部水位、燃料棒是否熔化等状况。
15日清晨,2号反应堆发生氢气爆炸。比1号、3号堆爆炸更严重的是,东电公司承认了2号堆的燃料棒有一大半可能已经熔化,后来又承认了安全壳的破裂。这意味着,2号堆的核燃料有可能出现泄漏。
同一时间,堆放乏燃料的4号反应堆起火并发生爆炸。乏燃料即使用过后被替换下的的核燃料,虽然不在发生裂变反应,但它依然源源不断放出衰变热。所以,乏燃料一般安置在水池中,通过水的冷却带走热量。冷却系统失灵后,4号堆的乏燃料水池也出现了水蒸发,乏燃料暴露,释放辐射的现象。
5号和6号反应堆,在地震发生时,处于关闭状态。虽然在动力失灵后也有水位下降的现象发生,但相对易于控制。
截止3月17日,1号反应堆堆芯有70%熔毁,2号反应堆堆芯有30%熔毁,3号程度不明。接下来的几天,反复加海水降温,喷雾降温,加硼酸吸收中子。百转千回,按下不表。最坏的时期,相信已经过去。
三、一些安慰性的话
关于福岛核电站是否会成为切尔诺贝利,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翻看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资料,就会从那些尽管自相矛盾、闪烁其词的句子中,推断出那场大灾难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控制棒尾端有一节石墨、石墨用作慢化剂、水管设计不佳、为了降低成本没有安全壳、反应器扭曲使得控制棒无法引入……还有最要命的,实验过程中,安全系统被关闭。除此之外,一系列人为的判断失误,也导致大爆炸的发生。爆炸后,相当大比例的核燃料(没有准确数字)被冲入大气层,剩余的核燃料直接暴露在大气中,加之石墨引起的大火经久不息,最终导致了严重的泄露和对邻国的污染。而爆炸发生后,并未引起官方的重视,也未向邻国通报。
相比之下,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在第一时间关闭了核反应,后期的氢气爆炸虽然带出了具有放射性的铯-137和碘-131蒸汽,但至今尚未造成大量的核燃料泄露,以后造成更严重局势的可能性也在降低。更有国际社会的关注,积极扭转事态。
再说核电站的核燃料如果发生爆炸,就是核爆炸吗?也是否定的。首先,核武器需要使用化学炸药,将铀-235或钚-239集合达到超临界质量的一大块,才可以发生不受控的连锁反应。核电站中,在把核燃料切成花生米,包上Zr-2壳儿的时候,就避免了核爆炸临界状态的出现。其次,核电站使用的是低浓缩铀,如果它可以引发核爆炸,那么伊朗和朝鲜就不用那么费力去提纯浓缩铀了。
最后说说辐射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基本的物理数据看,不论是铯-137、碘-131,还是铀-235、钚-239都是非常重的元素。不论在大气中,还是在海水里,都容易下沉,难以运移。它们最倾向的物理路径,就是自由落体向下再向下,一直深埋到地壳里。尽管网上流传的辐射区域图把五大洲画的只有10公分长,但是地球和海洋还是无比巨大的。即使有些放射物质形成了较轻的气溶胶飘散,经过稀释以后,能对中国产生影响的辐射量更是微乎其微。 灾难中的惨痛教训比其它方式来得更深刻,更触目惊心。大自然威力巨大,人类改造世界能力也不可限量。愿大家平安生产,谨遵HSE。我们地球人,伤不起!
参考资料
1. R.W.卡恩,P.哈森,E.J.克雷默;《材料科学与技术丛书》,第10B卷,核材料,第II部分,科学出版社,1999。
2. 格拉斯登;《原子核反应堆工程原理》,科学出版社,1959。
3. 《核反应堆工程概论》北京大学课程讲义。
4. 国际原子能机构网站: http://www.iaea.org
5. 果壳网:http://www.guokr.com
6. 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Fukushima_I_nuclear_accidents
7. GE官方报告:www.gereports.com
8. 麻省理工学院核工系:http://mitnse.com/
9. 郑福裕,邵向业,《压水堆核电厂运行》,核工业研究生部讲义。
10. 辛辛那提大学辐射安全:http://researchcompliance.uc.edu/radsafety/isotope/isds-cs137.html
11. 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Caesium-137
12. 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Iodine-131
--------------------------------------------------------------------------------------------------------------------------
福岛三月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简述
引言:311地震带来的悲剧也如核反应,连锁启动,尚未停止。出于对彼对此的关心而查阅相关资料,简述福岛3月遭遇背后的缘由,以求清楚原理,独立判断。知识局限,不免有疏漏、错误之处,欢迎批评。
一、福岛第一核电站构造
福岛第一核电站建立于1971年,刚刚完成了40年的设计寿命,在不断改造、维护下继续运转。核电站由6个沸水反应堆(BWR, Boiling Water Reactors)组成,尽管它们的建造年代、工艺不尽相同,但设计原理都与火力发电类似。它们借由核燃料的裂变反应产生热量,使用普通水作为冷却剂和慢化剂对核燃料进行降温。在水冷却核燃料的同时,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蒸汽经冷凝后,回流至反应堆,完成发电与水循环过程。
目前已知1号、2号反应堆使用低浓缩铀(LEU, 3-5%铀-235)作为核燃料,3号机组使用由氧化钚(PuO2)与氧化铀(UO2)组成的混合氧化物(MOX)作为核燃料。在反应堆建造过程中,核燃料不论LEU型还是MOX型,都被切分成花生米大小的燃料芯块。裂变反应便是在其中发生。由于裂变碎片的射程仅为10-3cm,故此除碘、氪、氙等少数气态产物会因为扩散作用溢出外,燃料芯块本身可以留住铯-137,碘-131等98%以上的放射性裂变产物。燃料芯块本身可以视为防止辐射性物质泄漏的第一重屏障3。
燃料芯块外表使用掺杂了锡、铁、铬、镍等多种金属的锆合金Zr-2包壳1,2,组成燃料棒(fuel rod)。Zr-2包壳可以防止上面提到的气体裂变产物与碎片的进一步外溢,是防止辐射性物质泄漏的第二重屏障。核反应堆发电的过程也在此处发生,Zr-2包壳的内表面与核燃料的裂变产物接触(约400C),外表面与冷却剂水接触(约280-350C)。这些带有包壳的燃料棒被密密麻麻地放置在一起,组成了核反应堆的堆芯(core)。对与正常的核反应堆来说,数以万计的燃料棒中总有几根发生破裂与泄漏3。
堆芯被放置在一个约15cm厚的钢铁容器,即压力容器。它与一回路管道所组成的压力边界是防止辐射性物质泄漏的第三重屏障,可以阻挡前面两道防线中泄露的裂变产物进一步外泄3。
除此之外,还有第四重屏障:安全壳,通常由厚1米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制成,内衬38毫米的钢制衬套。它包容了反应堆的所有部件。理论上,安全壳的坚固程度可以抵抗地震、空难、火灾等等大型事故。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安全壳为“灯泡环形安全壳”7,如图1所示。在灯泡型下方左右两个圆形便是环形冷凝室的截面。这种安全壳的质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曾经多次遭到质疑7。(特别是1972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官员Hanauer曾质疑其设计尺寸小而无法抵抗氢气爆炸。311地震后,BWR的生产商GE公司组织专文回应质疑,相关内容,请移步www.gereports.com日本地震专栏。)关于第四道防线,最值得记住的事,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机组的蒸汽爆炸在损坏了压力容器后,由于没有安全壳的设计,爆炸的核燃料烟尘直冲大气层,破裂的核反应堆芯也暴露在大气之中,造成严重的核泄漏与污染。
四道屏蔽像战争之间的四道防线,理论上只要有一道防线还完好存在,就 挽救的希望。
![]() |
图1 BWR Mark I (配图来自GE官网)
二、地震带来的损害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官网发布的消息,在311地震和海啸发生时,福岛核电站1至3号反应堆依然在正常工作4,6,并在地震发生后自动关闭了反应堆。4号堆存放乏燃料用。1-4号堆都具有外接电源,压力容器中水位正常。
这时可以认为核裂变反应已基本停止,但剩余发热仍在继续。这就是后来引发各种事故的起因。剩余热量主要由两个部分贡献,一是核燃料裂变的产物(铯-137和碘-131)继续衰变放热,其衰变发射的射线与周围坏境作用时又继续放热;二是种子俘获产物的衰变热,也就是控制棒放热8-9。这两种热量的释放都不能在短时间内自发停止。
如图2所示,通过数值模拟出的1-3号反应堆衰变热衰减情况。尽管曲线看起来快速下降,但其残余热量的数值仍十分巨大。即使在5天后,衰变热减弱至相对稳定的水平,其功率仍占核发电站正常运转的3%。在断电后没有冷却水引入的情况下,这3%的热量保存在燃料棒体内,使其温度快速攀升。
![]() |
图2 1-3号反应堆衰变热衰减图
在密集的压力容器中,当温度升高至1200C时,会导致Zr-2包壳的氧化,1850C时Zr-2包壳熔化,因而失去对核燃料的保护作用,核燃料中的聚变产物铯-137和碘-131会泄露至水中。当升温至2400-2860C时,核燃料本身会熔化。这时比较极端的情况,大概就是核燃料变成熔岩装,烧穿安全壳,引起大剂量的核泄漏。
与温度不断升高随之而来的,是残余水沸腾蒸发,气压骤增。高温、辐射的环境中,体系残余的水会分解出大量氢气与氧气(2分子水生成3分子氢气、氧气,气压再次增大)。水位的下降又会进一步加剧核燃料的干烧和升温。前面所介绍的核电站的结构,在这个时候可以看成一堆花生放在高压锅里煮。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所通报的日本震后核电站信息4,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核电站试图对1号反应堆进行蒸汽控制释放,以减弱压力容器中已超过设计压力的气压。这一行为导致1号反应堆在安全壳外面发生了2次爆炸。起因即前面讲到的水分解出的氢气和氧气的混合造成的氢气爆炸——不是氢弹爆炸,不是核爆炸,即使发生在核电站也不是。同时,在1号机组周围,发现有燃料棒内部的核裂变产物铯-137、碘-131两种放射性元素的出现4。据此不负责任地推断一下:1号机组的燃料棒包壳部分此时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破损,使得裂变反应产物有所泄漏。此后,1号反应堆恢复了热循环系统,并可以有效地进行冷却。
此处插播两百字。铯-137的物理半衰期约为30.07年,进入人体后多沉积于肌肉之中,其次是骨骼。不过也不用担心吃到了铯-137就会变三体。铯-137的生物半衰期为70-100天左右10,就是说到期会按比例代泄。另外,和许多重金属的解毒方法类似,摄入铯-137可以通过服用普鲁士蓝来进行解毒并排出体外11。碘-131的物理半衰期为8.02天。防止碘-131的入侵的方法确如传言所说,补充碘化钾至甲状腺吸收饱和12。在核电站周围检测出放射物质后,日本政府准备了230,000单位碘剂准备发放给核电站周边居民4。但补碘化钾不是补充碘盐,补碘过头儿还会得甲亢。插播结束。
13日,3号堆冷却水循环停运。核电站对压力容器进行了蒸汽控制释放,同时向3号堆内部先注水,后补充海水代为冷却。这种应急的冷却和中子慢化办法带来的缺点是在高温下海水加速壳内金属的腐蚀。这一点,与我们的工作情形类似。与此同时,3号堆内聚集了大量氢气并面临着1号堆所发生过的爆炸危险。
14日,3号堆发生氢气爆炸,比先前1号堆的爆炸更为猛烈。下午,2号反应堆中发现冷却水液位降低。按照前面的分析,核燃料散热困难带来急遽升温。于是,又采用了开气阀、注入海水来保持液位的办法。但是,由于操作人员失误,核电站发现2号反应堆内的冷却水完全蒸发,反应堆芯处于空烧状态,没有任何降温手段。工作人员紧急向2号机组注入海水。晚上9点,2号反应堆水位回升到燃料棒一半的高度。晚11点,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反应堆燃料棒再次完全露出了水面。工作人员再次打开蒸汽阀门,再次注水。至此,工作人员已不清楚压力容器内部水位、燃料棒是否熔化等状况。
15日清晨,2号反应堆发生氢气爆炸。比1号、3号堆爆炸更严重的是,东电公司承认了2号堆的燃料棒有一大半可能已经熔化,后来又承认了安全壳的破裂。这意味着,2号堆的核燃料有可能出现泄漏。
同一时间,堆放乏燃料的4号反应堆起火并发生爆炸。乏燃料即使用过后被替换下的的核燃料,虽然不在发生裂变反应,但它依然源源不断放出衰变热。所以,乏燃料一般安置在水池中,通过水的冷却带走热量。冷却系统失灵后,4号堆的乏燃料水池也出现了水蒸发,乏燃料暴露,释放辐射的现象。
5号和6号反应堆,在地震发生时,处于关闭状态。虽然在动力失灵后也有水位下降的现象发生,但相对易于控制。
截止3月17日,1号反应堆堆芯有70%熔毁,2号反应堆堆芯有30%熔毁,3号程度不明。接下来的几天,反复加海水降温,喷雾降温,加硼酸吸收中子。百转千回,按下不表。最坏的时期,相信已经过去。
三、一些安慰性的话
关于福岛核电站是否会成为切尔诺贝利,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翻看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资料,就会从那些尽管自相矛盾、闪烁其词的句子中,推断出那场大灾难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控制棒尾端有一节石墨、石墨用作慢化剂、水管设计不佳、为了降低成本没有安全壳、反应器扭曲使得控制棒无法引入……还有最要命的,实验过程中,安全系统被关闭。除此之外,一系列人为的判断失误,也导致大爆炸的发生。爆炸后,相当大比例的核燃料(没有准确数字)被冲入大气层,剩余的核燃料直接暴露在大气中,加之石墨引起的大火经久不息,最终导致了严重的泄露和对邻国的污染。而爆炸发生后,并未引起官方的重视,也未向邻国通报。
相比之下,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在第一时间关闭了核反应,后期的氢气爆炸虽然带出了具有放射性的铯-137和碘-131蒸汽,但至今尚未造成大量的核燃料泄露,以后造成更严重局势的可能性也在降低。更有国际社会的关注,积极扭转事态。
再说核电站的核燃料如果发生爆炸,就是核爆炸吗?也是否定的。首先,核武器需要使用化学炸药,将铀-235或钚-239集合达到超临界质量的一大块,才可以发生不受控的连锁反应。核电站中,在把核燃料切成花生米,包上Zr-2壳儿的时候,就避免了核爆炸临界状态的出现。其次,核电站使用的是低浓缩铀,如果它可以引发核爆炸,那么伊朗和朝鲜就不用那么费力去提纯浓缩铀了。
最后说说辐射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基本的物理数据看,不论是铯-137、碘-131,还是铀-235、钚-239都是非常重的元素。不论在大气中,还是在海水里,都容易下沉,难以运移。它们最倾向的物理路径,就是自由落体向下再向下,一直深埋到地壳里。尽管网上流传的辐射区域图把五大洲画的只有10公分长,但是地球和海洋还是无比巨大的。即使有些放射物质形成了较轻的气溶胶飘散,经过稀释以后,能对中国产生影响的辐射量更是微乎其微。 灾难中的惨痛教训比其它方式来得更深刻,更触目惊心。大自然威力巨大,人类改造世界能力也不可限量。愿大家平安生产,谨遵HSE。我们地球人,伤不起!
参考资料
1. R.W.卡恩,P.哈森,E.J.克雷默;《材料科学与技术丛书》,第10B卷,核材料,第II部分,科学出版社,1999。
2. 格拉斯登;《原子核反应堆工程原理》,科学出版社,1959。
3. 《核反应堆工程概论》北京大学课程讲义。
4. 国际原子能机构网站: http://www.iaea.org
5. 果壳网:http://www.guokr.com
6. 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Fukushima_I_nuclear_accidents
7. GE官方报告:www.gereports.com
8. 麻省理工学院核工系:http://mitnse.com/
9. 郑福裕,邵向业,《压水堆核电厂运行》,核工业研究生部讲义。
10. 辛辛那提大学辐射安全:http://researchcompliance.uc.edu/radsafety/isotope/isds-cs137.html
11. 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Caesium-137
12. 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Iodine-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