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海拾贝 PART-2
一篇文章这样写道:
xSxJ的人可能对古典乐接受程度较高,
但不会像xNTx类型的人去考量音乐的深层次内容。
对他们来说,严谨的调性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个ISTJ,曾经深以为然。
以为音乐本质即旋律。和意者留,不和则弃。
直至刚才和朋友聊天,指出某段《贝九》是六三版而非七七版之时,方觉自己的变化。
同样的贝九,卡拉扬指挥的与富特文格勒指挥的,情感迥异。
同是卡拉扬,六三年录制的与七七年录制的,风格不一。
甚至同是那盘六三版的母带,九十年代发行的单行本与DG公司111周年发行纪念套装里的碟
在音色、细节上还是略有差别。
尽管这差别并不大,只是后者声音更饱满,细节更清晰更丰富罢了。
可是作为一个听音者的自己,却会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AB对比。
接着,心满意足,把最佳版本灌入随身听。
虽然很明白,这一点点的区别定会被外界的噪音无情吞噬,却依旧无比陶醉……
我好奇的是,自己究竟是何时悄然转变了音乐态度,而这又意味着什么。
从MP3到APE/WAV的转变是发烧器材的需要。
音色的纯正与细节的丰满则是对音质的极致追求。
以上这些尚可理解,而对于演奏者与指挥者的选择显然不在此类了。
想到富特文格勒的起伏人生,让他的贝五《命运交响曲》饱含情感。
战前,战时,战后,大起大落。五四版的绝唱里分明能听到大师看破红尘的豁达。
卡拉扬各个时期的贝九完美呈现了大师的艺术巅峰与辉煌。
音乐皇帝,舍我其谁的酣畅淋漓尽在其中。
……
恍然大悟的,是对于音乐的诠释。
当我们最初满足于旋律的悦耳与内心的共鸣后,紧接着常常伴随迷失般的真空。
那是因为,歌者诠释音乐的唯一性必将带来听者的审美疲劳。
这,或许就是普通流行乐的致命软肋。它的短命,由此得到了解释。
人类谱写了音乐,那是上帝的声音。
而每一个演奏者,都是自己的上帝。
2011年3月24日于春之将至
xSxJ的人可能对古典乐接受程度较高,
但不会像xNTx类型的人去考量音乐的深层次内容。
对他们来说,严谨的调性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个ISTJ,曾经深以为然。
以为音乐本质即旋律。和意者留,不和则弃。
直至刚才和朋友聊天,指出某段《贝九》是六三版而非七七版之时,方觉自己的变化。
同样的贝九,卡拉扬指挥的与富特文格勒指挥的,情感迥异。
同是卡拉扬,六三年录制的与七七年录制的,风格不一。
甚至同是那盘六三版的母带,九十年代发行的单行本与DG公司111周年发行纪念套装里的碟
在音色、细节上还是略有差别。
尽管这差别并不大,只是后者声音更饱满,细节更清晰更丰富罢了。
可是作为一个听音者的自己,却会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AB对比。
接着,心满意足,把最佳版本灌入随身听。
虽然很明白,这一点点的区别定会被外界的噪音无情吞噬,却依旧无比陶醉……
我好奇的是,自己究竟是何时悄然转变了音乐态度,而这又意味着什么。
从MP3到APE/WAV的转变是发烧器材的需要。
音色的纯正与细节的丰满则是对音质的极致追求。
以上这些尚可理解,而对于演奏者与指挥者的选择显然不在此类了。
想到富特文格勒的起伏人生,让他的贝五《命运交响曲》饱含情感。
战前,战时,战后,大起大落。五四版的绝唱里分明能听到大师看破红尘的豁达。
卡拉扬各个时期的贝九完美呈现了大师的艺术巅峰与辉煌。
音乐皇帝,舍我其谁的酣畅淋漓尽在其中。
……
恍然大悟的,是对于音乐的诠释。
当我们最初满足于旋律的悦耳与内心的共鸣后,紧接着常常伴随迷失般的真空。
那是因为,歌者诠释音乐的唯一性必将带来听者的审美疲劳。
这,或许就是普通流行乐的致命软肋。它的短命,由此得到了解释。
人类谱写了音乐,那是上帝的声音。
而每一个演奏者,都是自己的上帝。
2011年3月24日于春之将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