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青岛的日子之寻找博物馆
按照攻略,第二天可以去搜寻下散落在青岛老城区里的各个博物馆~嘻嘻,不知道各位对教堂、博物馆之类的是否有兴趣涅?
第一站:天主教堂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拟建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规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
占地面积1148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301.54平方米。教堂以黄色花岗岩和钢筋混凝土砌成,表面雕以
青岛天主教堂
简洁优美的纹案。窗户为半圆拱形,线条流畅,显得庄重而朴素。大门上方设一巨大玫瑰窗,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身高56米,红瓦覆盖的锥形塔尖上各竖立一个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塔内悬有四口大钟,一但钟乐鸣奏,声传数里之外。进入教堂,是一个高达18米,可容千人的宽敞明亮的大厅,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透射出柔和的光线。大厅东西两侧设有走廊,后面设有两个大祭台,四个小祭台,厅的穹顶绘以圣象壁画,灯光炫目,充满浓厚的宗教气氛。屋顶覆盖舌头红瓦,其气势庞大,且又古朴典雅。
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堂内大厅高18米,宽敞明亮,顶棚悬有七个大吊灯,后方设有祭台,配之穹顶的圣像壁画,堪称庄严美观。可容纳教徒千人,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文革时,教堂受到严重破坏,1981年4月恢复使用,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逸闻趣事参见百度百科地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74218.htm
第二站:基督教堂
基督教堂是青岛一著名的宗教建筑,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15号内小山丘上,东邻美丽的信号山公园。
教堂由德国胶澳总督府出资,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教堂顶部有高39米的报时钟楼,俗称“钟表楼”。它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占地1000平方米,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钟楼高39.10米,登楼可观赏岛城的海天秀色。钟楼上的巨型钟表,给原本肃穆的教堂又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礼堂宽敞明亮,可容千人
青岛基督教堂
之众。18米高的大厅两侧分为楼上楼下两层,装饰十分精美典雅,置身其中给人以神圣之感,不愧是完美的基督教建筑艺术的佳作。在堂区院内建有二层楼房两幢。一幢是该堂的附堂,一幢是传教士的住宅。教堂前的广场平坦宽阔,四周绿树成荫,周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各种西式建筑,更加衬托出教堂建筑的宏伟。每当晨曦渐扩,熹抹东天之时,远山近树、绿顶黄墙在晓雾中时隐时现,此情此景,不由令人疑为身处异域。沿着岩丘的窄阶拾级而上,教堂坚固厚重的墙壁、半圆拱形花岗岩窗框、陡斜的红色屋顶以及绿色尖顶的钟楼便清晰地展现在眼前。用厚重的花岗岩垒砌的墙基凝重粗犷,使整个教堂的轮廓显得清晰简洁,给人一种宗教建筑特有的美感。
更多资料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467494.htm
第三站:德国总督楼---迎宾馆
青岛迎宾馆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主楼高4层,附楼高4层,是当时占领青岛的德国提督官邸,故名之总督官邸,俗称“提督府”。它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迎宾馆是一座典型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内部布局典雅华贵,气派不凡,置身其中可享受到浓郁的欧洲宫廷气氛,迎宾馆又是一座博物馆,收藏着东西各国的稀世珍品。
第四站:啤酒博物馆(最坑爹,50的门票)
1903年,青岛被德国占领,英德商人为适应占领军和侨民的需要就在这个地方开办了啤酒厂,起名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当时的年产量为2000吨。
青岛啤酒博物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人占领青岛后,将德国人的啤酒厂购买下来,更名为“大日本麦酒珠式会社青岛工场”,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当时产品曾出口到西贡和新加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管了啤酒厂,并更名为“青岛啤酒公司”。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啤酒公司终于回到人民手中,并逐步恢复生机。
几十年来,青岛啤酒的产量一直相对较小。到1975年,年产量仅4万吨。改革开放后,青岛啤酒才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尤其是1996后,青岛啤酒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年产量从1996年的30万吨发展到2003年的370万吨,青岛啤酒以其强劲的实力雄霸中国的啤酒市场。
青啤的百年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制度变迁的历史;反过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保障,又为青啤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无论德国人统治下,还是日本占领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青啤回归国有,都很重视企业发展,不断扩大规模。
当然,不同历史阶段所处的经济环境又是不一样的。德、日管理时期,青啤不可避免要为殖民统治服务,主要销售对象为其占领军和侨民,而不可能是中国的广大老百姓。消费歧视的存在,使当时的青岛啤酒成为一种对外的“贵族产品”。那段历史所留下的宝贵遗产,就是国际化的经营理念。
更多介绍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730382.htm
第五站:天幕城---纺织博物馆(好袖珍)
http://baike.baidu.com/view/3762510.htm
第六站:劈柴院---小吃一条街
劈柴院位于青岛市南区中山路商业圈,是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天津路围合的街坊。其实劈柴院有个路名叫江宁路,德国占领青岛后,于1902年修建了此路。
至于劈柴院这名字的来历,有人说,这里原先是个“劈柴市”,全是卖劈柴的。还有人说,这些劈柴除了供市民烧火做饭,还供应大窑沟窑炉烧制砖瓦等等。在刘筠的诗集《青岛百吟》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注释:“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贵人不屑一顾,然房租轻而价廉,穷措大得往来其中焉。”这就是说,劈柴院是因为里面盖了许多临时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这些“劈柴屋”,为一些老青岛人所熟知,大多是一些随意搭建的破板房,低矮潮湿。 从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青岛建为城市后,在这里修了一条江宁路,建了几个大院,江宁路逐渐成了一条商业步行街,街上几个大院多为商店、饭铺,劈柴院从一个院子的名称成了这一商业街的名称。
更多详情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47364.htm
第一站:天主教堂
![]() |
位于江苏路附近的天主教堂,那天找了他好久,一直能看见尖顶,就是过不去...orz |
![]() |
![]() |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拟建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规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
占地面积1148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301.54平方米。教堂以黄色花岗岩和钢筋混凝土砌成,表面雕以
青岛天主教堂
简洁优美的纹案。窗户为半圆拱形,线条流畅,显得庄重而朴素。大门上方设一巨大玫瑰窗,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身高56米,红瓦覆盖的锥形塔尖上各竖立一个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塔内悬有四口大钟,一但钟乐鸣奏,声传数里之外。进入教堂,是一个高达18米,可容千人的宽敞明亮的大厅,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透射出柔和的光线。大厅东西两侧设有走廊,后面设有两个大祭台,四个小祭台,厅的穹顶绘以圣象壁画,灯光炫目,充满浓厚的宗教气氛。屋顶覆盖舌头红瓦,其气势庞大,且又古朴典雅。
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堂内大厅高18米,宽敞明亮,顶棚悬有七个大吊灯,后方设有祭台,配之穹顶的圣像壁画,堪称庄严美观。可容纳教徒千人,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文革时,教堂受到严重破坏,1981年4月恢复使用,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逸闻趣事参见百度百科地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74218.htm
第二站:基督教堂
![]() |
位于信号山脚下的基督教堂 |
![]() |
教堂的钟楼---外观 |
![]() |
钟楼内部机械部分---现在还在分秒不差的运转着,逢整点报时哦~钟声洪亮,传十里木有问题~哈哈, |
![]() |
礼拜堂内部 |
![]() |
基督教堂是青岛一著名的宗教建筑,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15号内小山丘上,东邻美丽的信号山公园。
教堂由德国胶澳总督府出资,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教堂顶部有高39米的报时钟楼,俗称“钟表楼”。它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占地1000平方米,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钟楼高39.10米,登楼可观赏岛城的海天秀色。钟楼上的巨型钟表,给原本肃穆的教堂又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礼堂宽敞明亮,可容千人
青岛基督教堂
之众。18米高的大厅两侧分为楼上楼下两层,装饰十分精美典雅,置身其中给人以神圣之感,不愧是完美的基督教建筑艺术的佳作。在堂区院内建有二层楼房两幢。一幢是该堂的附堂,一幢是传教士的住宅。教堂前的广场平坦宽阔,四周绿树成荫,周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各种西式建筑,更加衬托出教堂建筑的宏伟。每当晨曦渐扩,熹抹东天之时,远山近树、绿顶黄墙在晓雾中时隐时现,此情此景,不由令人疑为身处异域。沿着岩丘的窄阶拾级而上,教堂坚固厚重的墙壁、半圆拱形花岗岩窗框、陡斜的红色屋顶以及绿色尖顶的钟楼便清晰地展现在眼前。用厚重的花岗岩垒砌的墙基凝重粗犷,使整个教堂的轮廓显得清晰简洁,给人一种宗教建筑特有的美感。
更多资料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467494.htm
第三站:德国总督楼---迎宾馆
![]() |
俯瞰迎宾馆 |
![]() |
豪华的客厅,实木地板哦亲,不包邮那种的哦~ |
![]() |
迎宾的大客厅,极度有气势~ |
![]() |
客厅一角、转角楼梯下面隐藏的小会客厅,玻璃画很美妙~ |
![]() |
很囧的灯,请看最下面那部分.... |
![]() |
先进的全钢架构花房,在现在看来也是充满现代主义意味的设计~ |
![]() |
漂亮的吊灯 |
![]() |
跟现代家居没啥区别的洗漱室~就是稍微简陋点~不过那可是100年前啊! |
![]() |
别野内的家徽~ |
![]() |
猜猜这是什么? |
![]() |
青岛迎宾馆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主楼高4层,附楼高4层,是当时占领青岛的德国提督官邸,故名之总督官邸,俗称“提督府”。它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迎宾馆是一座典型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内部布局典雅华贵,气派不凡,置身其中可享受到浓郁的欧洲宫廷气氛,迎宾馆又是一座博物馆,收藏着东西各国的稀世珍品。
第四站:啤酒博物馆(最坑爹,50的门票)
![]() |
大门口.... |
![]() |
少数几台现存的经过百多年历史后还可以正常运转的发动机之一~德国制造! |
![]() |
看到屋顶的啤酒罐子了么?那里就是青岛啤酒厂,即啤酒博物馆的所在~ |
1903年,青岛被德国占领,英德商人为适应占领军和侨民的需要就在这个地方开办了啤酒厂,起名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当时的年产量为2000吨。
青岛啤酒博物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人占领青岛后,将德国人的啤酒厂购买下来,更名为“大日本麦酒珠式会社青岛工场”,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当时产品曾出口到西贡和新加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管了啤酒厂,并更名为“青岛啤酒公司”。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啤酒公司终于回到人民手中,并逐步恢复生机。
几十年来,青岛啤酒的产量一直相对较小。到1975年,年产量仅4万吨。改革开放后,青岛啤酒才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尤其是1996后,青岛啤酒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年产量从1996年的30万吨发展到2003年的370万吨,青岛啤酒以其强劲的实力雄霸中国的啤酒市场。
青啤的百年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制度变迁的历史;反过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保障,又为青啤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无论德国人统治下,还是日本占领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青啤回归国有,都很重视企业发展,不断扩大规模。
当然,不同历史阶段所处的经济环境又是不一样的。德、日管理时期,青啤不可避免要为殖民统治服务,主要销售对象为其占领军和侨民,而不可能是中国的广大老百姓。消费歧视的存在,使当时的青岛啤酒成为一种对外的“贵族产品”。那段历史所留下的宝贵遗产,就是国际化的经营理念。
更多介绍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730382.htm
第五站:天幕城---纺织博物馆(好袖珍)
![]() |
博物馆里一楼的展品,其实也就一楼好看吧,上楼还要收费~一楼免费哦~ |
![]() |
![]() |
防火的大门哦,很重,推不动~ |
![]() |
天幕城内的博物馆大门~ |
http://baike.baidu.com/view/3762510.htm
第六站:劈柴院---小吃一条街
![]() |
重建于1902年~ |
![]() |
走进正门之后~ |
![]() |
正门背面墙~ |
![]() |
继续深入~ |
劈柴院位于青岛市南区中山路商业圈,是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天津路围合的街坊。其实劈柴院有个路名叫江宁路,德国占领青岛后,于1902年修建了此路。
至于劈柴院这名字的来历,有人说,这里原先是个“劈柴市”,全是卖劈柴的。还有人说,这些劈柴除了供市民烧火做饭,还供应大窑沟窑炉烧制砖瓦等等。在刘筠的诗集《青岛百吟》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注释:“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贵人不屑一顾,然房租轻而价廉,穷措大得往来其中焉。”这就是说,劈柴院是因为里面盖了许多临时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这些“劈柴屋”,为一些老青岛人所熟知,大多是一些随意搭建的破板房,低矮潮湿。 从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青岛建为城市后,在这里修了一条江宁路,建了几个大院,江宁路逐渐成了一条商业步行街,街上几个大院多为商店、饭铺,劈柴院从一个院子的名称成了这一商业街的名称。
更多详情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47364.htm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